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民族工作的良好氛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刻把握“各项工作都要往实里抓、往细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的理论内涵和实践向度,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对于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深刻认识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的重大意义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这是党中央立足当下、着眼全局、面向未来在民族工作领域的重大部署。
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是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坚持“两个结合”、着眼“两个大局”所取得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是独具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我们必须充分发挥这一制度优势,将其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民族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加强统筹协调、做好整体推进,从根本上离不开制度机制的坚强保障。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要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深化改革创新,着力健全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等各项制度机制,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是应对当前民族工作面临新形势新挑战的必然路径。当前,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相互交织,各类矛盾问题叠加碰头。涉民族因素的意识形态问题错综复杂,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思想流毒挑战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依然面临严峻的外部干扰和内部挑战。面对“两个大局”的加速演进与深度耦合,必须站在党中央战略全局坚决破除一切制约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既要夯实原有制度基础,又要针对重点、难点、堵点、痛点问题精准发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机制,确保新时代民族工作行稳致远。
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是有形有感有效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关键支撑。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只有通过“有形”的制度、抓手、举措,达到“有感”的感知、感触、感悟,最终才能实现“有效”的交往、交流、交融。在三者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实践关系中,不论是“有形”的呈现、“有感”的表达还是“有效”的检验,都必须以制度机制建设为主线贯穿始终,一体化推进制度机制的坚持和巩固、完善和发展、遵守和执行,才能让制度建设和治理效能的融合转化迸发更大效能。
二、准确把握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的丰富内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必须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运用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把握其“有形、有感、有效”的丰富内涵。
夯实“有形”的组织体系。“有诸内必形诸外。”“有形”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象化、符号化、立体化呈现,做到体制机制有形、展示表达有形、载体举措有形。要夯实主体责任,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各级党委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既要做好顶层设计、机制统筹、研究部署,又要构建科学化、规范化的制度体系。要在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中落实统战工作责任制,明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组织架构、责任内容、重点任务,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监督管理机制、考核评价机制等。
抓实“有感”的内容载体。“天地感而万物化生。”“有感”就是要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提升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要加强空间载体建设,营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以课程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等为主要维度,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工作体系和长效机制建设,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日常、化为经常,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像空气一样不可或缺。提升科研载体建设,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高地。优化传播载体建设,培塑各民族共建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文化形象,完善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宣传机制,构建精准化、常态化、多元化教育机制,以大数据赋能分众化思维,让个体在有形符号和有形叙事的基础上增进有感共识,逐步认同接纳共同体成员身份、自觉维护共同体核心利益,在精准提升宣教成效中实现“日用而不觉”。
压实“有效”的政策导向。“其言验者谓之效。”“有效”就是要检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效果、效能、效应,切实在“四个共同”中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要注重结果导向,以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为最高任务,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要注重过程导向,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把握好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完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推动民族地区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发展成果公平惠及各族群众。要注重问题导向,牢牢守住意识形态阵地,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紧盯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健全动态跟踪、科学研判、风险预警、应急处突机制,有效应对问题挑战,坚决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三、全面落实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的实践要求
制度机制是关乎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稳定性的重要问题。各级党委必须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把党的领导贯穿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过程,着力提升制度机制的系统性、科学性、实践性,发挥协同效应,强化执行效力,完善评价效能。
提升系统性,发挥协同效应。要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有利于推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总目标,注重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加强调研论证,统筹做好立改废释,健全主要制度,整合零散制度,完善配套制度,尤其注重及时将基层的好经验、好做法总结提炼上升为制度机制,查漏补缺、提质增效,确保立得稳、行得通、管得住。
提升实践性,强化执行效力。要瞄准有形、有感、有效的工作要求,在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实践中检验制度机制。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带动全党全社会形成自觉遵守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的良好氛围。要健全权威高效的制度执行机制,构建组织化、集成化、专业化的工作保障体系,从组织领导、经费落实、队伍保障等方面不断增强制度生命力、执行力。
提升科学性,完善评价效能。要把握好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在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全过程中体现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强化对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真正做到让制度管用见效。建立健全考核评估机制,总结提炼、研究构建衡量有形、有感、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持续长效的责任落实格局,切实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往实里走、往深里走、往细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