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

2024-11-01 00:00孙雨
当代体育科技 2024年28期

摘 要: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是培养高素质体育师资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建设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而言,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实习模式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教育见习重视不够,规范性不强等。针对这些问题,该文提出了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即基础理论课程、体育教师技能课程以及综合实践课程的构建思路。并在此思路下,构建了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包括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课程设置、重视反思性实践和研究性实践的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以及教育实践课程质量管理与评价体系的建立等。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构建

Construction of the Education Practice Curriculum System for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s in Universities

Sun Yu

(Hubei Automotive Industry College, Shiyan, Hubei Province,442002 China)

Abstract: The practical courses in physical education are an important way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in 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actical curriculum system for physical education has also made certain progress. However, overall,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such as a single educational internship model and a disconnect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Insufficient emphasis on educational internships and weak standardization. In response to these issues, this article proposes the idea of constructing a practical curriculum system for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s, including basic theoretical courses,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skills courses, and comprehensive practical courses. Under this train of thought, a physic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practice curriculum system was constructed, including a curriculum that integrates theory and practice, a practical teaching process that emphasizes reflective and research-based practice,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quality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system for educational practice courses.

KeyWords:Universities;Physical education major;Educational practice curriculum system;Structure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体育教育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形成多样化、现代化、高质量的学校体育体系。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对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的深入构建和创新。

教育部在2003年发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中,明确了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规格以及课程设置,强调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2]。然而,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新课标"背景下对中小学体育教师实践能力提出的新要求,现有的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亟需更新与完善。当前,一些高校已经开始探索构建学生"三创"(创新、创造、创业)实践教育体系,以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此外,地方高校也在积极优化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实践教学,以适应新时代对体育教育人才的需求。基于上述背景,本文旨在探讨和构建一个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

1 教育实践课程概述

在不同的研究视角下,教育实践课程的界定呈现出多样性。张文明教授将教育实践课程视为师范教育中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教学环节,强调了其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的作用[3]。郭妮妮教授则从师范生的角度出发,认为教育实践课程是师范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基础教育一线,并在实践中获得检验和实践智慧的直接途径。孙燕教授进一步强调,教育实践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性知识与能力,发展其实践智慧和实践能力。

经过深入分析,杨爱君教授对师范教育中的实践课程进行了全面梳理。她认为,这些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为了培育未来教师的实操技能而精心设计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它们对于塑造和增强教师的教学技巧至关重要[4]。尽管如此,目前对于教育实践课程的概念仍存在一些局限。某些定义过分强调了教学过程的特点,而忽略了课程的深层含义和广泛影响;另一些定义则将所有可能影响教学技能的课程和活动都视为教育实践课程,这导致了与教师教育课程的界限变得模糊。顾明远教授则提出了教师教育课程的广义与狭义概念。广义上,教师教育课程涵盖了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学科课程以及教育专业课程;而狭义上,它专指那些专注于教育领域的课程。在这个框架内,教育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相比,更加强调了其实践性的特点。无论是课程的目标设定、内容安排还是实施方式,都突出了实践的核心地位。

2 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存在的问题

2.1 教育实习模式单一, 理论与实践脱节

在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实践课程中,教育实习作为核心环节,其传统模式仍占据主导地位[5]。尽管学术界对教育实习模式的改革进行了广泛研究,但实际应用中,许多高校依旧沿用一次性集中实习的模式,实习时长从8周到18周不等。广东省11所开设体育教育专业的学校普遍采用这种模式,实习方式结合了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这种集中时间段的教育实习虽然便于管理,但存在诸多问题:

(1)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体系中存在一个明显的问题,即学校课程与实际教学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传统上,师范生的培养模式遵循“先学习理论再进行实践”的顺序,这导致教育实习往往成为理论知识应用和深化的唯一途径,且通常被安排在学业的最后阶段。这种安排使得学生难以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及时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导致他们对知识的掌握不够深刻。当学生进入教育实践阶段时,他们往往难以迅速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际教学,这不仅影响了他们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也限制了他们教师技能的深入培养[6]。

(2)由于在教育实习之前缺乏在真实教学环境中的充分训练,学生在实习开始时需要较长的适应期来适应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角色。当他们开始逐渐适应并理解体育教师的职责时,实习期往往已经接近结束,这限制了他们对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反思、及时的纠错以及有效的能力提升。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了学生在课堂教学技能上的培养,也制约了他们在组织和指导课外体育活动以及课余体育训练方面的能力发展。

2.2 教育见习重视不够, 规范性不强

尽管教育见习是教师职业实践性知识学习的重要途径,但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目前师范生教育实践仍存在目标不够清晰、内容不够丰富、形式相对单一等问题。特别是教育见习,往往缺乏严格的标准和明确的要求,导致其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通过对某省部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调研,发现教育见习的实施情况并不理想。一些高校未能充分认识到教育见习在培养师范生实践能力中的重要性,见习活动往往仅限于观摩中小学课堂教学,缺乏深入参与和实际操作的机会。此外,教育见习的学分设置也显示出较大的随意性,从1至6学分不等,且只有部分学校将见习活动分散在不同学期进行,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教育见习的规范性不足还体现在缺乏明确的目标、内容和考核机制。由于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准备,学生在见习过程中往往不清楚应该关注的重点,对于如何进行有效的观察、反思和总结缺乏明确的指导,导致学生在教育见习环节的收获有限。

3 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

教育实践能力是师范生从事教育职业活动中的核心能力,它不仅包括对教育教学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还涵盖了对教育工作的信念和情感理解。对于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这一能力更为复杂和多样,不仅包括传统的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能力,还应包括组织和指导课外体育锻炼、训练竞赛等活动的教育能力。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依托于一个层次分明、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这一体系构建思路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入手:基础理论课程、体育教师技能课程、综合实践课程。

3.1基础理论课程

在构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时,基础理论课程是整个体系的基石。这一层次的课程不仅涵盖了教育学、心理学等普遍适用于所有师范生的基础理论课程,也包括了体育教育专业特有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如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学等。这些课程的设置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教育理论视角,帮助他们建立起对教育活动的感性认识,并掌握教育实践中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教育规律。基础理论课程的目标是确保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并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实际的教育情境中。通过对教育哲学、学习理论、发展心理学等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建立起对教育职业的深刻认识,为后续的实践教学和专业技能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专业类基础理论课程还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使他们能够在体育教育领域内进行创新和批判性思考,为未来的教育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

3.2体育教师技能课程

体育教师技能课程作为教育实践课程体系的第二层次,专注于提升学生的体育教学技能和运动技能。这些课程不仅包括传统的教育技能训练,如评课、听课和微格教学等,还涵盖体育教学论、体育教学设计以及学校体育训练竞赛等专业课程。这些课程的设计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结合,旨在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体育教学情境中的能力。在运动技能课程方面,重点不仅在于提升学生的运动技能,更在于让学生理解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教授方法。这为学生在职业领域开展体育教育工作提供了直观的感性认识和坚实的基础。然而,现有的课程体系中,教育教学技能课程与运动技能课程往往缺乏有效整合,导致学生在掌握技能后,对于如何根据学生实际进行教学的理解和应用不足。针对这一问题,体育教师技能课程的构建需强调课程间的横向联系,实现教育教学课程与运动技能课程的有机融合。通过整合教学方法和运动技能训练,使学生能够全面理解运动技能的教授过程,并能够在体育课堂教学、课外体育锻炼、训练和竞赛的组织指导中灵活运用。

3.3综合实践课程

综合实践课程作为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的高级阶段,旨在通过教育见习、教育调研等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此层次课程的设计遵循“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强调在真实或模拟的教育场景中,应用和反思教育理论,解决具体的教育问题。

教育见习重点在于观察、分析和启发。学生需在明确见习目标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教育活动,分析教学过程,反思教育策略,从而构建起对教育实践的初步理解。此阶段需以前两个层次的理论学习为基础,通过分阶段、分任务的见习计划,确保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学习和成长。具体而言,学生不仅要运用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还需要求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协助下,承担起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估等教师角色,通过实践活动,形成实践性知识和智慧,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教育调研是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教育活动的过程。学生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的开展,运用科学研究方法,观察、分析教育现象,探究教育问题。这一过程要求学生综合运用课程学习成果,进行数据收集、分析和解释,以研究的视角提出解决方案,促进教育实践的创新与发展。综合实践课程的构建需确保与前两个层次课程的衔接与整合,形成闭环的教学体系。通过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学生能够在教育现场中深化理论认识,提升实践技能,培养研究能力,为成为高素质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4 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

4.1理论与实践相融合

教育实践课程的构建应遵循“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将理论学习与教育现场实践视作一个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在此框架下,理论与实践不是简单的线性序列,而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有机融合与同步发展。

基础理论课程应超越传统讲授模式,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模拟教学等互动式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实践感知和理论应用能力。例如,在教育学和学校体育学课程中,可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视频案例教学,组织学生参与现场观摩,以直观体验加深对教育理论的感性认识。

体育教师技能课程应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采用翻转课堂、微格教学等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模拟教学环境中应用教育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实施与反思。通过这种模拟实践,学生能够将抽象的教师技能理论具体化,形成初步的教育实践技能。

教育见习作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应根据学生在基础理论课程和体育教师技能课程中所学知识,分阶段、分层次地设计见习任务。初期见习着重于对体育教育职业的全面认识,而后期见习则侧重于参与式学习,通过实际参与中小学体育教学活动,深化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和教师技能的掌握。

综合性实践课程,如教育实习和教育调研,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教育问题。教育实习应作为学生将理论应用于教育现场的高级阶段,通过承担实际教学任务,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高层次融合。教育调研则应引导学生以研究者的视角,运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对教育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和问题解决。

总之,教育实践课程的构建需确保每个环节都紧密围绕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进行构建,通过持续的反馈和调整,确保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实现从知识接受者到知识创造者的转变。

4.2 重视反思性实践和研究性实践

教育实践课程的构建应超越传统的观摩与参与模式,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反思与研究能力。一方面,反思性实践是指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主动进行自我审视和批判性思考的过程。通过教学反思日志、课后反思会议等形式,学生能够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决策过程及其教育效果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实现对教育实践的持续改进。另一方面,研究性实践要求学生运用科学研究方法,对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进行系统探究。这包括教育调查、行动研究等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研究设计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当前,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在反思和研究方面存在不足。尽管一些高校开设了体育科研方法课程,但对教育研究方法、教育调查等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往往不作为必修课程。此外,虽然教育见习和实习中要求学生撰写总结,但由于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有效的指导,这些活动往往流于形式,难以达到培养学生反思能力和研究能力的目的。为了切实提升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必须通过以下措施加强反思性实践和研究性实践的培养:(1)明确任务目标:为教育调查、教学反思、教学研究等活动设定清晰的任务目标,确保学生在实践中有方向、有目的。(2)强化过程指导: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掌握反思和研究的方法,提高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效果。(3)创设实践平台:建立校内外的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使他们能够在真实或模拟的教育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4)促进知识内化:通过反思性和研究性实践,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形成自己的教育哲学和教学风格。

4.3 教育实践课程质量管理与评价体系的建立

教育实践课程的评价体系需根植于其核心目标——培育学生的核心教育实践能力。该评价体系的设计旨在推进学生在教育实践中的能力成长,这一理念必须一以贯之地应用于课程体系的每个层次和阶段,并且深入到评价的具体方法、形式和内容中。具体而言,教育实践的总体目标需细化为可操作的阶段目标,明确观摩、体验和实施各阶段的要求,并与各课程实践环节的具体任务相对接。

评价方法的选择上,应侧重于能够反映学生教育理念掌握和教育知识应用的评价工具。鉴于教育教学能力往往通过具体教育行为体现,评价体系应综合运用过程性评价、行为观察、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反思报告、同行评议等多元化评价手段。特别是课堂教学实况录像,因其能直观反映学生的教学实践水平,成为评价学生教学能力的重要工具。此外,评价体系的建立还需关注评价的连续性和发展性,通过形成性评价及时发现学生的教育实践问题并提供反馈,以促进其持续改进。同时,评价结果应用于指导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调整,确保教育实践课程与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需求相匹配。评价体系的有效实施还需依赖于明确的标准和透明的流程,确保评价的公正性和有效性。通过建立这样的评价体系,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能够确保教育实践课程的质量,促进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综合发展。

5 结论

本文通过深入分析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提出了一个多维度、系统化的教学模式。从基础理论的夯实到专业技能的精进,再到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我们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具体的评价体系以确保教育质量。面对新时代教育的需求,体育教育专业必须不断创新,构建一个开放、灵活且富有成效的教育实践课程体系,以培养具备高度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体育教师。展望未来,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将继续演进,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周加兵.宁夏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D].宁夏大学,2023.

[2]杜金明.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9,48(10):191-192.

[3]蔺晓雨,孙思哲.“产出导向”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研究[J].武术研究,2022,7(9):144-149.

[4]艾安丽,王桂忠,胡永红,等.“新师范”建设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韶关学院学报,2021,42(6):88-92.

[5]张芝宁.广州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D].广州大学,2023.

[6]杨光宇.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及实证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