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及逻辑分析法对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协同育人模式进行理论阐述和实践反思。研究发现,传统体育教育专业存在培养模式僵化、师德培养不系统及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协同育人模式具有提升教师素质、推动教学改革及增强人才培养针对性的重要价值。提出以为“双向融合,优势互补” 为构建思路,以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师德师风教育、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为具体内容的地方政府、高校和中小学校共同参与的协同育人模式。通过实践提出深化理解,凝聚共识,建设实践育人共同体;彼此担当,共同尽责,构建责任共同体;制度固基,实践并进,凝聚协同育人合力等对策。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协同育人;模式构建;实践反思
Th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Research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l in Sports Education Major in General Universities
YANG Qing_bao
(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 ,Hubei Province, 434023 China)
Abstract:The paper theoretically elaborates and practically reflects on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l for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s in ordina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expert interviews, and logical analysis. The research found that tradi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s suffer from issues such as rigid cultivation models, unsystematic teacher ethics training, and imperfect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s.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l holds significant value in enhancing teacher quality, promoting teaching reforms, and strengthening the pertinence of talent cultivation. A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l with "two-way integration and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as its guiding principle is proposed, which involves joint formulation of talent cultivation plans, reinforcement of teacher ethics and conduct educ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s, with the participation of local governments, universities, and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hrough practice, the following countermeasures are proposed: deepening understanding and building consensus to establish a practical education community; sharing responsibilities and fulfilling duties together to build a responsibility community; and reinforcing the foundation with systems and advancing through practice to consolidat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efforts.
Key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Collaborative Education;PatternConstruction; Practical Reflection
教育部在近年来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师范认证工作(暂行)》、《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以及《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1] [2] [3]等文件中,均明确提出构建“地方、高校和中小学三位一体的协同培养机制”。这意味着协同育人机制已成为国家意志下的重要战略部署。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作为基层体育教师的主要输送地,其人才培养质量与基础教育的发展密切相关。然而,长期以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存在培养模式僵化、师德培养缺乏系统性、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导致所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因此,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协同育人模式,不仅符合新时代的国家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本文指出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探讨协同育人模式的价值及构建思路,提出具体的实施措施和内容,并提出相应的完善策略,希望能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1当前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人才培养模式僵化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为受教育者构建什么样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怎样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4]传统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单一和僵化,侧重于运动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对师范生教学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基础教育的日益完善,对体育教师的需求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运动技能,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养。这种需求与供给之间的错位,导致许多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无法胜任体育教师的工作。
1.2师德培养缺乏系统性
师德主要是对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是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时所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5]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提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教育部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可以说,师德师风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然而,现实中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师德培养往往被忽视,缺乏系统性。学校往往更关注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而忽视了师德的培养,导致一些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职业发展过程中缺乏应有的道德责任感和教育情怀,无法成为国家需要的“四有”好老师。
1.3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大学实践教学是一个以学科专业为平台,以课程实践教学为主体、专业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为两翼构成的逻辑体系。[6]实践教学是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学生理论知识升华为实践实践经验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体育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存在专业实践和教育实践的融合度不高、教研实践深度不够等问题,导致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不足,难以满足基础教育对体育师资的需求。
2体育教育专业协同育人的重要价值
体育教育专业协同育人模式是一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由地方政府、高等学校与中小学校三方共同参与构建,旨在通过深度合作、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系统地完成体育师范生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素质提升。在当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其具有重要的价值。
2.1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协同育人模式对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具有显著作用。通过“双向互聘”机制,高校与中小学教师的交流互访,不仅有助于高校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基础教育的需求,也能使中小学教师接触先进的学术理念和前沿的教学方法。这种机制能够有效促进教师之间的知识共享和经验交流,进而提升双方的综合素质。“岗位互换”作为协同育人的深入形式,能够让教师亲身体验不同教育环境下的教学方式和管理模式,拓宽教育视野,丰富实践经验。这种互换不仅有助于教师个人成长,还能为教育改革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协同教研”则是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和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高校与中小学教师可以围绕共同的教学问题和研究兴趣,开展联合教研和课题探讨。这种合作模式有助于推动教育教学研究的发展,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专业素养。
2.2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
课堂是学校育人的第一阵地,没有课堂的改变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的改变。协同育人模式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与中小学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高校可以及时了解基础教育对体育教学的实际需求,从而调整课堂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同时,中小学的教学案例和实践经验能够为高校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使教学更加贴近实际。
2.3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切性与针对性
当前,我国高等师范教育正处在质量提升的关键时期,要为实现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性教师队伍的目标持续努力。为达成这一目标,高校需要加强与中小学的协同育人。这样不但可以准确地把握基础教育对教师的实际需求,从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丰富课程设置,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社会需求。同时,还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职业前景和发展方向,提高就业竞争力。
3体育教育专业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
3.1构建思路
基于《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真实施办法(暂行)》的相关要求,拟构建体育教育专业协同育人模式。该模式坚持反向设计与正向施工相结合,强调优势互补,通过“双向互聘”和“岗位互换”等机制,邀请中小学教师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发挥其实践育人专长,以期实现教育资源优化整合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显著提升。
3.2工作内容
基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工作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3.2.1 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教学大纲编制
在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课程大纲的制定过程中,我们积极邀请中小学资深体育教师深度参与,特别是那些在体育教育一线具有丰富经验和前瞻视野的教师。特别聚焦于核心课程,如《体育课程与教学论》、《体育教学设计》等。通过他们的专业视角和实践经验,确保课程大纲既能符合当前体育课程改革的前沿政策,又能有效提升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高阶性。此举旨在显著增强人才培养方案的针对性与实用性,促进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体育教育理论,提升教学实践能力,从而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果。
3.2.2师德师风培养体系构建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作为未来中小学体育教师,其师德直接影响到未来职业生涯的素养和从教表现。[7]我们采取分阶段、多层次、校内外协同的策略构建全面而系统的师德师风培养体系。从大一开始,即通过新生入学教育、专业导论等课程,植入师德教育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与道德观念。大二阶段,通过组织教育见习、与中小学优秀教师的深度交流、师德主题周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师德的力量,深化对师德师风的理解。大三阶段,邀请中小学师德标兵进行专题讲座,分享他们的教学经验和师德坚守,促进学生将师德理念内化为个人品质。大四阶段,则通过真实的教育实习环境,让学生在中小学一线教师的直接指导下,践行师德师风,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形成稳定的师德师风品质。
3.2.3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师范类专业认证是新时代强化教师队伍的创新之举。[8]依据师范专业认证的要求,我们充分利用中小学教师的丰富实践经验,构建了涵盖师德体验、教学实践、学校与班级管理、教研实践等多维度的全方位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紧密贯穿于学生整个专业学习生涯,确保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实施过程中,高校与中小学紧密合作,共同设计师德体验方案,确保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在教育见习、实习及研习等实践环节实行双导师制,即由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以提升学生的教学技能、班级管理能力及教育研究能力,为其成为优秀的体育教师奠定坚实基础。
4体育教育专业协同育人模式的完善对策
4.1 建设实践育人共同体:深化理解,凝聚共识
共同体这一概念,最初由德国社会学家裴迪南·滕尼斯在1887年出版的《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提出。滕尼斯认为,共同体是“通过某种积极的关系而形成的全体,统一地对内外发挥作用的一种结合关系,是现实的和有机的生命体”。[9]这一概念强调了共同体内部的紧密联系和共同目标。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的集体学习时,特别强调了“高校必须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加快实践育人共同体的建设。”对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而言,协同育人本质上就是地方政府、高校和中小学校共同形成的实践育人共同体。为了充分发挥这一共同体的作用,政府、高校、中小学等各方需要形成深度联动,确保全员参与、全程跟踪、全方位协同。通过加强学术交流和研讨,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界定各方在协同育人过程中的责任与角色,明确共同的发展目标。这不仅有助于增强共同体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还能为未来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明确的方向和动力。
4.2 构建责任共同体:彼此担当,共同尽责
在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的过程中,政府、高校及中小学等作为核心主体,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了共同追求协同育人的“最大公约数”,各方必须承担起各自的责任。政府作为政策制定者和资源调配者,在构建责任共同体中应发挥引导作用。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为实践育人共同体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同时,政府还应承担起监督责任,确保各方能够切实履行其责任,从而保障实践育人共同体的健康发展。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在构建责任共同体中应发挥其学术优势和资源优势。高校需要为实践育人共同体提供理论支持和智力支撑,通过学术研究、课程开发等方式,为实践育人提供科学依据和有效方法。同时,高校还应承担起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为实践育人共同体输送优秀人才。中小学作为实践育人的重要场所,在构建责任共同体中应发挥其实践育人的专长。中小学需要为高校提供实践教学案例和实践平台,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基础教育需求,提升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总之,构建责任共同体需要政府、高校及中小学等各方彼此担当、共同尽责。
4.3 凝聚协同育人合力:制度固基,实践并进
为确保实践育人共同体能够形成强大的合力,需要在制度层面进行完善与强化,又需要在实践层面不断深化沟通与交流。在制度层面,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构建一套完善的责任与保障机制。这要求明确政府、高校与中小学在协同育人过程中的具体责任与角色,确保各方能够清晰认知自身职责,避免责任模糊和角色冲突。同时,应形成有效的责任分工与协同机制,确保各项育人工作能够有序进行。此外,我们还应建立健全的保障制度,为实践育人共同体提供充足的资源支持和政策保障。这包括资金投入、设施建设、政策优惠等方面。在实践的沟通与交流方面,应着力加强各方之间的信息共享与经验交流。通过建立高效、便捷的沟通渠道和平台,如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设立共享数据库等,来促进政府、高校与中小学之间的紧密合作与深入交流。这种交流不仅有助于分享成功的实践案例和宝贵的经验教训,使各方能够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还能推动实践育人的新模式、新方法。
5结语
推进师范教育机制改革创新是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建设师范教育体系的重要手段。[10]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协同育人模式对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教师教育发展、学校发展及课程变革的浪潮日益推动大学与中小学合作朝着纵深化、常态化、规范化与长效化的方向推进。[11]未来应继续深化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与研究,为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体育教师队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 [EB/OL]-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11/201711/t20171106_318535.html.2017-10-26
[2]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EB/OL]国务院部门文件_中国政府网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18-09/17/content_5443523.htm.2018-09-17.
[3]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 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02/19/c_1125597458.htm.2020-02-19.
[4]龚正伟.体育教学新论[M].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9.
[5]倪素香.新时代师德师风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德育,2022,(17):43-48.
[6]时伟.论大学实践教学体系[J].高等教育研究,2013,34(7):61-64.
[7]潭娥.师范认证背景下职前体育教师师德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D].长江大学,2023.
[8]尚胜南.普通高校师范类专业认证的风险识别与应对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22.
[9](德)裴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0]朱旭东.推进师范教育改革创新:制度、体系、体制和机制[J].中国高教研究,2023,(2):7-15.
[11]黄欣.双赢共生: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合作的新生态[J].教师教育研究,2022,34(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