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从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体系角度出发,将其与羽毛球项目所需的运动素质需求结合探讨。作为一项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目,羽毛球的技术动作主要包含挥拍动作和多方向移动等,关键的体能要素则是灵敏、速度和力量、耐力。本研究依照功能解剖和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将训练重点放在躯干支柱力量、多方向移动速度、下肢爆发力和专项击球动作模式等方面,对羽毛球项目适宜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方法进行初探。适宜的身体运动功能测试、神经肌肉整合训练以及针对性的能量代谢系统训练能够有效提高羽毛球运动员动力链能量传输效率,同时有效降低受伤风险。
关键词:身体运动功能训练 羽毛球 躯干支柱力量 多方向移动 下肢爆发力
The Application of Physical Exercise Function Training in Badminton Events
GONG Shuai
Capital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100191 China
Absract:This study explores the integration of a physical movement function training system with the specific athletic quality requirements of badminton. As a skill-based net opponent sport, badminton's technical movements primarily involve swinging and multi-directional motions, with key physical elements being agility, speed, strength, and endurance. Following the principles of functional anatomy and sports biomechanics,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runk pillar strength, multi-directional movement speed, lower limb explosive power, and specialized hitting techniques, offering preliminary insights into suitable physical movement function training methods for badminton players. Appropriate body movement function tests, neuromuscular integration training, and targeted energy metabolism system training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efficiency of energy transfer within the power chain for badminton athletes while simultaneously reducing the risk of injury.
Key Words: Functional training; Badminton; Pilar strength; Multidirectional movement; Lower body strength
1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
国内外学者对于功能性训练的理解各有不同,格雷.库克认为是“发展身体被设计的动作”,而美国国家运动医学会则指出,功能性训练形式包含多种不同运动三维平面中的加速、减速和稳定的动作”。国内学者指出,身体运动功能性训练作为一种整体的训练方式,强调的是动作训练而非肌肉训练。整体而言,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强调人体的动作模式、脊柱力量、动力链、恢复与再生、速度、爆发力、能量系统等进行系统性训练和不断优化提高专项运动能力的方法体系[1]。按照人体不同的解剖平面,可将动作模式分为矢状面、冠状面和水平面。相较于传统体能训练,身体运动功能性训练的训练形式更加丰富,训练目标的基础建立在动作本身上,跟贴近运动项目的专项动作模式,通过提高动态稳定性、加强全身协调性,旨在使练习者提高专项运动能力,实现基础体能向专项体能的过渡转化。
2 羽毛球专项特征及运动功能需求
羽毛球运动属于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目,是一项无规律的且非周期性运动,其主要模式为高强度间歇性运动,比赛形式为持续多拍回合击球接一个短暂间歇,多次循环的重复组合而成[2]。羽毛球运动虽然比赛场地面积小、运动距离短,但却包含了大量的快速变向及瞬时启动。
从羽毛球的技术结构方面,羽毛球的技术动作主要包含挥拍动作和多方向移动等。羽毛球的核心技术动作挥拍动作结合了水平轴、矢状轴、冠状轴三个运动轴,对于腕关节、盂肱关节、胸椎、髋关节、踝关节灵活性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同时需要肘关节、肩胛胸壁关节、腰椎、膝关节具备良好的稳定性。在羽毛球比赛中,运动员通过步法快速移动和制动,在最佳时间和最适宜的位置击球,随后迅速移动到恰当位置准备下一次动作。运动员需要需要在场地内重复进行快速前后、左右以及对角线的重复组合移动,这对于维持快速移动的瞬时速度和速度耐力有着较高的要求。羽毛球比赛得分是21分制,回合中没有拍数限制,这就决定了羽毛球比赛时间不可估量以及没有时限性。
羽毛球专项体能的构成包括专项速度、力量、灵敏及耐力四个方面。其中专项速度包括技术动作速度(挥拍速度),反应速度、移动速度;专项力量包括上肢力量(手腕,前臂等)、腰腹肌力量以及下肢力量(踝关节);灵敏包括急停、急起和改变方向等;耐力主要包括肌肉耐力和心肺耐力[3]。综上所述,从体能中的运动素质角度来看羽毛球运动项目,速度是关键、力量和灵敏性是基础、耐力是保证。
3羽毛球项目中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
3.1身体运动功能测试
如上所述,羽毛球运动对于运动员的不同关节灵活性、稳定性的特定需求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在为羽毛球运动员设计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计划之前设计功能性动作筛查(FMS)及Y-balance等测试,对运动员进行运动功能性诊断,以期提高运动效率,预防并减少运动损伤。通过合理利用FMS等筛查工具可以有效探究羽毛球运动比赛及训练与运动损伤之间的关系,通过FMS评估结果设计神经肌肉整合训练可帮助运动员延长其职业生涯[4]。有研究表明,在进行功能性测试评估后针对性设计训练可以有效提高羽毛球运动员动作技术质量,结合专项特点,依照专项动作模式需求制定训练方案,不仅显著提高了FMS筛查得分,同时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专项竞技能力[5]。注重动作模式的练习,正确的动作决定动能的传递,对身体薄弱环节进行巩固,对不对称性环节进行纠正及调整以提高动力链传递的效率,提高运动表现。
3.2躯干支柱力量训练
羽毛球运动中的躯干动作模式主要包括躯干的前屈、后伸、旋转及对角运动等,这些动作模式的完成依赖于人体肩关节、脊柱和髋关节部位的肌肉,以帮助羽毛球运动员在比赛中保持姿势、完成动作。人体大多数浅表肌肉的起点都位于躯干支柱部位,即肩关节、脊柱和髋关节,而要使这些大肌肉群通过四肢以最大功率输出能量,则需要躯干支柱部位提供稳定的发力平台。在羽毛球运动中,运动员要想在杀球中获得更高的球速,就需要持拍手臂挥出更快的速度,而高挥拍速度需要那些跨过肩关节的肌肉能够提供良好的近端固定功能[6]。这就要求帮助肩胛胸壁关节稳定的肌肉群如肩袖肌群、中下斜方肌、菱形肌等具备足够力量,防止肱骨过度内旋造成肩峰撞击等运动损伤。如果肩关节出现问题,在身体姿势上不仅表现出圆肩等现象,也会进一步导致能量的泄露,影响运动表现。同样,不论是是保持身体姿势还是上下肢能量的传递,脊柱和髋关节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羽毛球项目而言,连接脊柱的深层肌肉的力量运动比赛中的姿势保持及运动表现极其重要。
3.3多方向移动速度练习
羽毛球是一项隔网持拍类体育项目,其特征是短间歇高强度爆发性,多方向运动。为快速回击对方来球,运动员需要不断移动身体来改变方向、转体和伸展、蹬跨回击来球[7]。在大量的脚步移动及上下肢协调动作中包含了数次三个解剖运动轴的组合动作,例如击打前场球向前冲刺救球需要运动员快速向前迈步,应对高速的后场球则需要运动员快速向后并步,这些动作主要在矢状轴上进行,对于运动员的直线速度能力有着较高要求;向左、右两侧的滑步、交叉步则主要在冠状轴上进行。在数次多方向位移变化中,运动员肢体包含大量水平轴上的转动,如髋关节、胸椎的旋转。在真实比赛场景中,羽毛球运动涉及到多种运动平面上的动作模式,对于运动员的综合体能素质有着非常高的要求。
有学者指出,羽毛球运动员灵敏素质主要表现为运动员在时间、空间上的快速定位能力[8]。作为一种包含大量急停、急起、快速改变身体方向的运动,羽毛球运动员需要时刻保持启动的姿势和身体状态。在羽毛球运动中的多种移动步法中,弓步的使用尤为重要。研究表明,弓步在单打比赛中所有动作中占比高达15%。因此,羽毛球运动员在设计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时应格外注重其多方向位移的动作模式,增设弓步力量训练,例如单腿深蹲、保加利亚深蹲等训练,同时考虑增加Bosu球、瑞士球等负重工具,加强下肢髋、膝、踝三关节的稳定性与灵活性。
3.4专项击球动作模式练习
研究表明,在羽毛球运动挥拍扣杀等动作中,肩部旋转和尺桡旋前对于击球贡献度可占到53%。有研究对比了正反手扣球在动力学、运动学上的差异,结果显示肩角、肘角、腕关节角速度等方面无显著差异,但正手扣球在初始击球速度和击球接触高度方面明显大于反手扣球。而为了以最小的能量消耗产生这些挥拍击球所需的力量,运动员利用连续的近端——远端联合动作来增加速度[9]。动力学链分析强调肩部的角速度大于肘部和腕部,在挥拍过程中手臂需要在肩部朝向方向产生水平面内旋运动。Sakurai等学者[10]对比了羽毛球专业运动员和爱好者在扣杀过程中的上肢肌电活动,结果显示运动员在击球后肱三头肌和桡侧腕屈肌的肌电活动立刻下降,而对于爱好者而言,肌电活动在击球后很久才下降。这表现出羽毛球击球动作的发力特征的特殊性,更多讲求瞬时发力,而非大臂长时间持续发力。作者也强调了远端肌肉的控制能力对扣球精准性的重要性[10]。在进行专项练习时应注重发力的“短”和“快”。
3.5能量代谢系统训练
羽毛球项目对运动员的三大能量代谢系统都有着较高需求。比赛中运动员需要进行高强度、长时间的有氧消耗,有氧氧化供能是羽毛球项目的主要供能系统。高水平比赛中,运动员平均心率有时会超过最大心率的90%,其中有氧供能约占60~70%,而无氧供能约占30%。据调查研究在一场羽毛球比赛中运动员要进行5000米以上的移动距离,并且在快速挥拍击球后进行全程不同点位的移动[11]。当连续多拍对抗时不断地进行全场移动,此时机体以糖酵解供能为主;而在比赛当中,出现突发性半蹲、完成扣杀、快速位移等爆发性的动作,就需要人体可以稳定依靠磷酸原供能系统,迅速为肌肉提供充足的能量[12]。因此,在训练过程中要尽可能做到三大能量系统的有机结合来制定训练方案,设置科学合理的训练强度,以此来促进运动员耐受能力的提升。
4总结
综上所述,羽毛球运动作为技能主导隔网对抗性项目,对多种身体素质要求极高。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不仅仅是身体素质的提高,也是神经系统的控制能力的提高。通过一系列动作模式训练整合机体各项运动素质,对躯干支柱力量、多方向移动速度、能量代谢系统、恢复与再生等进行系统性训练,不断优化提高专项运动能力和整体动力链能量传输效率,可以使得羽毛球运动员能够在比赛中肢体、关节、肌肉各功能实现最大效能,有效避免运动损伤并提升运动表现。
参考文献
[1] 袁守龙.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基本原理与内容结构研究[J]. 青少年体育, 2016, (11): 6–8.
[2] 董玉杰, 郑兵. 羽毛球运动专项体能训练方法探析[J]. 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39(2): 100-102+111.
[3] 王红志, 杨琳, 尹雨嘉, 等. 羽毛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方法及手段的研究[J]. 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11(1): 70–72.
[4] Zhao W, Wang C, Bi Y, et al. Effect of integrative neuromuscular training for injury prevention and sports performance of female badminton players[J]. HSIEH T-H.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21, 2021: 1–12.
[5] 富小刚. 在羽毛球专选课中进行身体功能训练的实践——以长治学院体育系学生为例[J]. 长治学院学报, 2017, 34(2): 97–100.
[6] 扆铮, 尹军. 论躯干支柱力量——界定·功能·应用[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7, 33(1): 90–97.
[7] 吴雁.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对小学生羽毛球步法移动速度影响的实验研究[D]. 首都体育学院, 2019.
[8] De França Bahia Loureiro L, Costa Dias M O, Cremasco F C, 等. Assessment of specificity of the badcamp agility test for badminton players[J]. Journal of Human Kinetics, 2017, 57(1): 191–198.
[9] Tsai C-L, Chang S-S, Huang C.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differences in the badminton smash and jump smash between taiwan elite and collegiate players[J].
[10] Sakurai S, Ohtsuki T. Muscle activity and accuracy of performance of the smash stroke in badminton with reference to skill and practice[J].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2000, 18(11): 901–914.
[11] 甄夏南, 孙永生, 尹军.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对业余羽毛球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影响[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2022: 239–240.
[12] 何文龙. 羽毛球运动专项体能训练方法探析[J]. 农家参谋, 2020, (19): 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