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S436.64 文献标识码:B DOI编码:10.19440/j.cnki.1006-9402.2024.03.020
1 生物学特性
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 Maxim),胡桃科胡桃属植物,又有核桃楸、山核桃、楸子等别名,国家三级保护植物,其耐寒性较强,可耐 -40 ℃严寒,适合在冀北承德地区生长。胡桃楸属于落叶乔木,成年树高一般在15 m以上,有的胡桃楸成年树高最高可达到20 m以上,树冠呈扁圆形;喜湿润半湿润气候,根系粗壮发达,主根明显;树皮呈现灰褐色,枝条伸展,小枝粗壮,初生嫩枝披短绒毛;叶为单数互生羽状复叶,叶片形状呈椭圆形、卵椭圆或长椭圆状披针形,叶缘具有细锯齿,叶面被柔毛;胡桃楸果实近球形或卵形,先端尖,不易开裂,果实长3~7 cm、径宽2~3 cm。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内蒙古、河北、山东、山西等省份。
2 育苗技术
2.1 苗圃地整理 首先,为了提高土壤疏松度,使得土壤内有机质活力可以得到充分发挥,需要对苗圃地深耕翻土,深度应保持在30 cm以上。其次,需要对深耕过后的土地进行细致整理,挑出大且坚硬的土块将其破碎为细壤,用农具将其耙平,同时挑出和清除混合在土壤中的垃圾、碎石块和塑料等影响植物生根发芽的杂物。清理工作完成后,开始育苗床制作,首先,承德地区干旱严重,可将育苗床做成平床,宽度在120 cm左右,育苗床长度根据育苗数量来确定。完成育苗床设置之后,要及时施有机肥,也可在整地前施入基肥,通过农机将基肥翻入土壤内部。
2.2 种子采集 选择当年结果的优良单株或优良林分中,在果实大量脱落时采集,种子采回后去除果皮;选取树形美观、无营养不良的胡桃楸母树产生的种子,选择种粒饱满、无残缺畸形、无病虫害,胚和胚乳发育正常的优良种子放在干燥通风的室内阴干、保存。
2.3 种子处理 首先用0.5%高锰酸钾于室温下浸泡胡桃楸种子1 h进行消毒处理,再用清水清洗3遍,清洗后的胡桃楸种子用清水于黑暗环境下浸泡48 h,浸泡过后可直接进行秋播不用催芽。
2.4 播种 承德地区适合进行秋季播种育苗,一般于10月底至11月初,在土壤即将上冻前完成播种最佳。采用开沟点播法,沟距保持在20~30 cm,深度以5 cm为宜,播种密度以5~8 cm播1粒种子为宜。播种时使地面与种子的缝合线互为垂直位置,这样可以使得种尖横向,有利于胡桃楸种子的发芽生根,播种的覆土厚度为5 cm左右,土壤保持手紧握成团,松开即散的湿度,播种后将覆盖的土壤轻轻镇压,而后浇灌充足的水分。在第2年4月初,根据雨水情况对浇灌频率进行相应调整,5月上旬种子可萌发出土。
3 苗期病虫害防治
3.1 主要虫害
3.1.1 核桃楸麦蛾(Chelaria gibbosella Zelle) 核桃楸麦蛾属鳞翅目麦蛾科。分布区域集中在甘肃、东北地区以及华北地区的部分省份。主要危害树种为胡桃楸、栎类、柳树等。在承德地区1年发生1~2代,核桃楸麦蛾的低龄幼虫在9月初开始步入越冬阶段。在第2年5月下旬开始危害嫩叶,幼虫老熟化蛹现象一般出现在6月中旬,6月下旬化蛹数量达到顶峰,7月下旬之前核桃楸麦蛾会完成成虫羽化的过程。幼虫主要通过吐丝将未展开的嫩叶粘合起来,将自身包裹在内取食嫩叶,老熟化蛹的过程也将在其中进行。
防治措施:在幼虫初孵期和幼虫转移危害期使用50%杀螟硫磷乳油1 000~1 500倍液喷洒在树冠枝梢处。同时,利用成虫的强趋光性,将黑光灯放置在苗圃诱杀以达到防治的效果[1],或在成虫羽化盛期末、产卵前喷洒功夫菊酯4 000倍液喷洒。
3.1.2 核桃楸天蚕蛾(Dictyoploca japonica Moore) 核桃楸天蚕蛾属鳞翅目蚕蛾科。主要分布在东北和华北等地区。其幼虫危害对象为胡桃楸、枫杨、蒙古栎、柳、银杏、榆、栎树等多种林木,主要为害树叶。胡桃楸天蚕蛾在承德地区1年发生1代,以卵越冬[1],翌春5月核桃楸发芽后孵化,初孵幼虫分散取食危害叶片,头向叶缘排列取食,6月下旬至7月老熟后结茧化蛹,9-10月羽化。
防治措施:灯光诱杀。核桃楸天蚕蛾成虫具有趋光性的同时,还具有很强的飞翔能力。可以利用核桃楸天蚕蛾的这种生物特性在其成虫羽化盛期用黑光灯进行诱杀;此外,还可以通过生物方法进行防治,生物防治以白僵菌为主,白僵菌可以针对核桃楸天蚕蛾幼虫产生很高的致病效果,从而有效地扼制核桃楸天蚕蛾生长发育,当下已被广泛应用于银杏大蚕蛾的生物防治,并在银杏大蚕蛾的生物防治工作上取得较好的成绩[2];化学防治主要在幼虫高发期,喷3%高效氯氰菊酯800倍液毒杀幼虫。
3.1.3 核桃扁叶甲黑胸亚种(Gastrolina depressa thoracica Baly) 核桃扁叶甲黑胸亚种,又被称为核桃叶甲、黑胸扁叶甲或者核桃金花虫,属鞘翅目叶甲科,分布于北京、河北、甘肃、东北地区以及西南地区的部分地区。主要危害树种为枫杨、核桃以及胡桃楸等。在承德1年发生1代,其成虫主要通过附着于树干、草地等地被物的基部度过休眠越冬期。在成虫越冬后,主要活动于4-7月,每年的4月20日左右开始进入交配产卵阶段,5月份卵开始孵化,幼虫孵化后会群集于叶背啃食叶片,随着害虫渐渐成熟,其活动范围日益分散,为害范围也随之扩大。老熟幼虫会通过自身末端倒悬粘在叶背或叶柄上化蛹。6月中旬进入羽化阶段,新成虫在刚羽化时不会立刻觅食,于蛹壳静伏后再继续危害,直至7月中旬,核桃扁叶甲黑胸亚种由于即将进入休眠期而陆续下树,停止为害。
防治措施:于幼虫阶段喷洒90%敌百虫800倍液、或10%氯氰菊酯800倍液。
3.2主要病害
3.2.1 核桃楸枝枯病(Walnut melanconis disease) 核桃楸枝枯病主要危害枝条,病原菌是矩圆黑盘孢菌(Melanconium oblongum Berk)[3]。枝条在沾染病菌后会在病部形成形态为密集黑色小粒点的病原菌分生孢子盘,皮层也会由最初的灰褐色变成深灰色,随着病菌侵害的深入叶片渐渐脱落,在核桃楸枝条病部附着的分生孢子盘会随着周围环境湿度的增大而进一步演化成黑色短柱状分生孢子,更甚者会发育成内部含有大量矩圆黑盘孢菌孢子的黑团,呈块状。病原菌在枝条或树干以分生孢子盘或菌丝的形态越冬,第2年在适合的外部环境条件下,产生分生孢子,通过昆虫传播或者风雨传播将菌体扩散。
防治措施:加强苗圃管理,定期对核桃楸进行监查观测,发现病害时及时剪除病部,清出苗圃,以减少菌源;为了预防苗期受冻,育苗过程中要注意做好防寒措施,并及时进行害虫监测和做好虫害防治措施,避免造成虫伤或其他机械伤[4]。
3.2.2 核桃白粉病(Walnut powdery mildew) 核桃白粉病主要为害胡桃楸叶片,染病叶片产生白粉。病原为山田叉丝壳菌(Microsphaera yamadai (Salm.)Syd.)和核桃球针壳菌(Phyllactinia fraxini (de Candolle)Homma.),均属真菌子囊菌亚门[5]。白粉病在发病时病斑的颜色会由初期的白色逐渐变为浅棕色,最后变为黑色的子囊壳。白粉病的发生往往是从受害植株的底部叶片开始逐步朝上延伸发展,直至整株叶片均染病,叶片背面的病变要比叶片正面少,病斑也会由初期的独立分布发展至每个白粉个体联合在一起形成一整片,最终白粉将覆盖整个叶片。林相郁闭度会对白粉病产生一定影响,严重时,白粉覆盖会导致胡桃楸的叶片失去光合作用,最终叶片死亡凋落。
防治措施:育苗初期,可为胡桃楸施用氮、磷、钾肥,增加幼苗自身抗病能力。在苗圃地育苗过程中,注意将落叶及时清理出苗圃,防止病菌继续扩散,影响健康植株的生长发育。4月下旬至5月中旬,胡桃楸萌芽时,可选石硫合剂500~800倍液或4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1 000倍液+10%腈菌唑乳油喷雾。7月上旬至8月下旬为白粉病高发、易发期,可以选择20%粉锈宁1 000~1 500倍液+15%四氟吡唑菊酯乳油800~1 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4 结语
胡桃楸在我国种质资源中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树种,它不仅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发挥涵养水源的作用,有极高的林业生态价值,而且还是我国至关重要的经济树种。林业工作人员需要在林业经营过程中,既要掌握育苗培养过程中的各项技术要点,还需要及时对苗木培育过程进行监测,对树种易感染的病虫害进行准确的判断,并依此科学分析,采用合理、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谨防苗木质量受到病虫害影响。
参考文献
[1] 薛贤清.灯诱森林害虫名录[J].西北林学院学报,1990(3):118-125.
[2] 李 刚,田殿臣,张春礼.高孢粉白僵菌防控银杏大蚕蛾技术[J].林业实用技术,2011(11):4 041.
[3] 胡国良,李文彪,马良进.山核桃枝枯病观察与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1992,12(1):18-22.
[4] 孙益知.核桃病虫害防治新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3,01:244-246.
[5] 邱 强.中国果树病虫原色图鉴[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1: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