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生态劳动教育是时代发展背景下劳动教育的新样态,在提升学生劳动素养和综合素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生态劳动教育具有实践性、综合性、跨学科、多元化等特点,对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大有助益。通过跨学科项目式生态劳动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引导学生从多个维度感受绿色环保之美,提升劳动品格,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发扬开拓创新的劳动精神,提升生态认知和环保责任感,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关 键 词 生态劳动教育;劳动课程;跨学科;项目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4)10-0070-03
生态劳动教育作为全人教育的主要途径,能把构建美好新中国,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的理念融合起来,是学生成长成才的主要抓手,也是培养高素质新时代劳动者的主要阵地。“生态劳动克服了传统劳动样态所带来的劳动异化问题,强调劳动主体在认知与行为上的生态化,规定人与自然之间要实现良性的物质变换,通过劳动使人类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消化物有效返回大自然,自然得以实现自身的良性物质循环,进而使得人与自然可以获得永续发展。”[1]可见生态劳动不是一种简单的劳动行为,而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感、创新争先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的有效载体。
作为时代发展催生的劳动教育新样态,生态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着独特且重要的作用。
(一)实践性和综合性:生态劳动教育关注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
传统劳动教育关注理论知识的传授和简单操作的训练,生态劳动强调实践性和综合性,关注学生切身实践和实际问题的解决,注重学生在实际劳动中的参与和体验,以及在综合性项目中的能力展示。学生通过参与真实的生态环境保护活动,亲身体验生态劳动的过程,培养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各类校园环保劳动,包括校园环境整治、资源节约利用、环保宣传等,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期间学生可以参与垃圾分类的实施,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垃圾的分类原则和处理方式,培养环保意识和习惯。此外,还可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种植活动,亲手种植菜苗瓜果,感受植物生长的过程,了解植物对环境的重要作用。通过这些绿色行动的参与,学生能亲身体验环保实践的重要性,培养环保意识并将其融入日常生活。
(二)跨学科和多元化:生态劳动教育助益学生跨学科学习能力养成
传统劳动教育注重学生劳动技能培养,生态劳动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教育活动,具有整合多元化学习领域的潜力,如融通科学、道德与法治、语文、信息、美术和数学等学科知识,并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帮助学生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劳动实践。在对环境问题的发现、解决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科学知识了解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用技术手段进行环境监测;用艺术方式传递环保理念,如制作环保手工、手抄报、歌曲、情景剧宣传;用数学方法帮助植物间苗,完成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分析;用语言文字表达环保的重要性……这样的跨学科学习既锻炼动手能力,又开阔视野、丰富头脑,促使学生形成系统性思维,增强他们的劳动素养和综合能力。可见,生态劳动教育不是单一学科的简单学习,而是能帮助学生在跨学科实践中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着特殊的重要作用。
生态劳动教育具有劳动教育的一般特点,又有着不一样的实施方式。下面以《绿色文明,资源永续——我为环保献策出力》跨学科项目式劳动课程为例(以下简称《课例》),谈谈如何将生态环保理念融入劳动课程设计与实施之中,促进学生劳动核心素养及保护生态环境意识的形成。
(一)关注生活,发现生态劳动教育的切入点
生活即教育,项目化劳动课程让学生链接生活,通过劳动实践解决具体的问题,提高核心素养。劳动项目驱动要以问题为支点,用真实的问题引领学生的劳动活动,问题间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并贯穿项目全过程。[2]所以生态劳动项目的开展离不开情境的创设,通过情境创设,用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并积极参与,体验成功。如《课例》以基于真实生活的生态环保话题“2022年低碳生活日”“为广州环保建言献策”“班级责任田的增产任务”为切入点,设定了爱护生态文明、珍惜资源的项目主题。然后再创设问题情境:在我们生活的小区、街道甚至我们的校园,环保问题随处可见,请你作为观察员,积极参与“环保·生活”观察频道 ,进行实地调研,寻找生活中不环保的现象,为广州创建文明城市建言献策,为我们小农田的环保种植设计小妙招。这样的项目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直面生活世界,探究与低碳生活、种植活动实际密切相关的问题,变抽象为形象,引领学生在课内外探究性劳动实践中实现知识与经验的统整。在此过程中,学生融通多个学科的知识,开展一系列探究、调研、写作等活动,了解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用心参与环保活动,挖掘自身实践潜能。
(二)整合教材,挖掘生态劳动教育的融合点
项目式生态劳动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其实践性和多元化特点,要求融入多学科元素,以丰富劳动课程的内容与形式,达到学科间的交融互补。设计跨学科劳动项目时需要充分利用各学科的资源,找到适合的交叉点,以便于学生在项目式学习中吸收不同学科的知识,并灵活运用去解决实际问题。[3]小学教材中有很多关于生态理念的学科知识或课文等,是对学生进行生态环保教育的重要材料,也是可充分利用的生态劳动教育融合点。如《课例》的设计正是利用学校开发“天台小农田”劳动实践基地的契机,建构以劳动为核心的跨学科项目式课程。这一设计结合了广州出版社《劳动》中的“环境情况小调查”“垃圾分类”“变废为宝创意秀”“我来栽种中草药”“开心菜园欢乐多”等内容,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课本“我是绿色家园的建设者”单元,以及部编版小学语文“保护地球”一文,“学写倡议书”习作等教材资源。这些资源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爱护环境、节约资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通过设计这样的跨学科劳动项目,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劳动实践的欲望和热情,轻松愉快地掌握各种劳动技能,同时加深对课文、对学科知识的思考和对环保必要性的认识。
(三)基于项目,提升生态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生态劳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采用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改变了教与学的模式,给学生在一定主题下实践体验,有目的地自由选择学习方法,提供了一个多样的舞台,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促使他们在实践中获得更深入的学习体验。[4]通过项目实施,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掌握跨学科知识、技能,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树立热爱劳动、保护环境的观念。
《课例》的实施通过“我为环保建言献策”“变废为宝,科学种植”“我为环保做宣传”三个子项目交叉进行,每个子项目在开题之初,老师都会抛出驱动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和劳动的兴趣,引领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不断发现、解决问题。
如“我为环保建言献策”中的驱动问题是:2022年“全国低碳日”,活动主题是“落实‘双碳’行动,共建美丽家园”,我们可以关注哪些方面的环保问题?我们可以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做点什么?孩子们兴趣盎然,积极发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自发确立小组的研究重点,并据此展开讨论,明确分工。接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在老师指导下开展调查访问,再根据活动中获得的信息进行筛选和整理,分析调查结果,合作探究,撰写调查报告。最后根据调研结果写出倡议书,提出有效的环保建议。
在“变废为宝,科学种植”“我为环保做宣传”子项目中,同学们同样在驱动问题的引导下,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主动探索精神,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做出力所能及的努力,提升了对环保的科学认识和实践创造能力,建立了人必须与环境和谐共处、相互依存的正确环境观和劳动是为了让人生更美好的劳动价值观。
通过《课例》可以看到,采用项目式学习方式能提高生态劳动教育实效,使学生在问题驱动和任务引领下,学会在生活中观察、思考、探索,并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会与小组成员团结协作,在劳动中践行资源循环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培养热爱劳动、拥抱生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四)落实评价,强化生态劳动教育的导向性
传统劳动教育过分强调学生对劳动技能的掌握及劳动成果的质量数量等,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及其在劳动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观性和片面性较强,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容易导致学生成为“劳动机器”,缺乏全面发展的能力。
生态劳动教育采用的是多角度、多元、多维度的评价,重视从生态角度出发,注意学生劳动过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及生态意识和责任感的树立,同时增加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的评价。另外,生态劳动教育主张评价前置,即将评价内容细化、量化,在学生劳动活动之前即让学生知晓,为其提供清晰的学习方向和劳动指引,规范其劳动行为与习惯,在劳动中掌握知识、运用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综合素养。
此外,评价方式灵活多样,采用自评、互评、家长评、师评等多元评价,聚焦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和劳动精神等多维度表现。让学生和家长都参与评价,既有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也能更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表现,还体现了“校家”一体的劳动教育、环保教育观。
项目结束后,学校对劳动积极、自觉环保、大胆创新的学生给予表扬和肯定,评选“资源节约大使”“生态劳动小明星”“保护环境劳动小标兵”等,以激发学生劳动热情,驱动学生持续投入环保实践,自觉做环境保护的小卫士。
综上,跨学科项目式生态劳动教育以劳动为载体,强调将不同学科知识有机结合,通过劳动项目化课程实施和多元评价的引导,促进学生跨学科思维能力提升,并真正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不仅掌握了基本的生态劳动技能,还加强了对生态环境的认知和关注,培养了全面发展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罗艺,王路达.新时代生态劳动教育:内涵特征、育人功能与实践逻辑[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23(06):123-128,156.
[2]郑春兰.小学项目化劳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策略[J].新课程研究,2024(15):84-86.
[3]陈梦帆.核心素养导向下融入多学科元素的小学劳动课[J].学苑教育,2024(24):64-66.
[4]韦有江.基于"五育融合"的小学项目化学习实践[J].江苏教育,2024(02):73-77.
责任编辑 余志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