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插图的德育功能、价值导向及教学实现

2024-10-31 00:00:00贺久兰邹太龙
中小学德育 2024年10期

摘 要 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插图具有开启政治启蒙、助力道德养成、涵育法治观念、塑造健全人格的教化功能,教师应明确教材插图德育元素的价值导向,充分释放爱国理想类、社会发展类、低碳环保类、科学精神类等不同类型插图的育人价值。其具体教学实现路径包括:立足学生经验,创设图文协同的“事件场景”;注重探究理解,探索插图内涵的“深层开发”;善用数字技术,激发插图价值的“个性表达”;鼓励正确涂鸦,释放插图功能的“童气童趣”。

关 键 词 图像教化;道德与法治教材;教材插图;德育功能;价值导向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4)10-0051-06

①基金课题: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高校德育变革的大数据赋能与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2FKSB038)。

揆诸当下,人们所处的社会是一个由现代信息技术支撑的拟态世界,虚拟与现实耦合共生、图像与文字交融协调,信息技术与图像符号几近占据了全部日常生活。图像是指具有视觉效果的画面,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纸质图画和照片,也包括新兴发展的视频影音、卫星云图等形式。从现象学对意识分析的角度来看,图像比单调的文字符号更具有“知觉”的直观性特点。[1]从儿童的认知特点来看,色彩鲜艳、线条优美的图像往往是儿童关注的重点,处于敏感期阶段的儿童则更是将图画作为表达自身内在世界的外在窗口。在多种形式的图像刺激下,儿童不知不觉间已完成了从“自然人”到“图像人”的代际转变。[2]图像如何助力人之发展、插图如何助力德育教化?这一问题需要新时代的教师审慎回答。道德与法治课程肩负扣好青少年人生第一粒扣子的艰巨任务,其教材插图更具特殊的育人功能。尤其是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强化课程育人导向,强调教材“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加强思想性”[3]。这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师落实领会新课程、新课标的新要求,深入理解教材插图的德育功能并探索其教学实现。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插图的核心德育功能分析

新课标明确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挥思想引领作用。这决定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最核心的德育功能展现为开启政治启蒙、助力生成道德修养、涵育正确价值观念与塑造健全人格。相应地,插图作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丰富多元的德育功能。

(一)直观生动开启政治启蒙

新课标将政治认同作为首要核心素养,强调政治启蒙。启蒙最初是指开导蒙昧,使人畅通明白之义。在后世的流传使用中,逐渐延伸出示人门径、教导初学、宣传教育等内涵。在本文中,“启蒙”取其本意“开导蒙昧”之义,政治启蒙指引导儿童政治素养从萌芽初生到逐渐形成和发展的过程[4],从而逐渐促成政治认同。

教材既是知识传播的有力工具,也是思想启蒙的重要武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承担着强化学生政治认同、培养学生政治素养的核心任务,关乎儿童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与其他文字性读本相比,道德与法治教材插图凭借生动的图画、生活化的场景更容易受儿童所喜爱,具有鲜明的价值引领、显豁的思想引领与高尚的价值追求。

其一,教材插图有利于促进儿童的政治认同。政治认同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就是爱国主义,道德与法治教材大量使用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插画,能够“润物细无声”地进行政治教育,引导儿童增强政治认同。例如,二年级上册“欢欢喜喜庆国庆”一课教材中,历史纪念碑、国旗国徽等元素有助于直观开启社会主义制度启蒙。教师可利用这些元素引导儿童正确认识国旗国徽,懂得“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是无数革命烈士用鲜血浇筑的,从而意识到“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更没有当下安定和谐的环境”,从而促进学生政治认同的形成。其二,教材插图有利于坚定政治信仰。鉴古知今可以明智,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感知与反思,有利于强化政治历史对儿童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并认同,最终坚定“跟党走”的信仰。例如,在五年级下册“不甘屈辱·奋勇抗争”和“推翻帝制·民族觉醒”的教学中,教师可插图讲授历史,让孩子们真切感受当时国人渴望自由与独立的迫切希望,激发爱国情感,坚定政治信仰。

(二)扎根生活助力道德养成

新课标强调以社会发展与学生生活为基础,坚持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统一,强调知行合一。插图中蕴含大量隐性德育知识,如美丑善恶、校园规范、环保意识、爱国主义等,这些内容的教学只有扎根生活才能被儿童接受并认同,进而转化为内在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自觉,最终外化为道德行为。

其一,教材插图有利于形塑儿童的道德认知。所谓道德认知是指个体对客观实在的道德关系以及如何处理这些关系之原则与规范的认知,其包括道德印象、道德概念、道德评价、道德信念、道德判断等内容。蒙台梭利认为,6-9岁的儿童正处于文化敏感期,其对外在事物探索具有强烈的要求,其心智发展就如一块肥沃的田地。[5]借助根植生活的插图,有利于促进儿童的道德认知。例如,三年级下册“我很诚实”一课插图展示了三个生活化的小故事,引导儿童追问哪位小朋友的做法是正确的,于“抽丝剥茧”中提升儿童对诚实的认识,形塑其道德认知。

其二,教材插图有利于培育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潜伏学习理论认为,即使个体在某个阶段习得了某种行为,但是这种行为并不一定会直接表露出来。[6]德育的核心目标在于培养德智兼备、知行统一的新时代人才。如何促使儿童将所学内容转化为实际行为,是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课题。教材插图中含有丰富的礼仪规范教育元素,深度挖掘并将之与生活实际贯通,有助于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为。例如,在教学“吃饭有讲究”时,教师既可由插图讲述当下的餐桌礼仪、文明用餐习惯,培育儿童正确的饮食习惯;也可“由今知古”,结合史料讲述古人饮食起居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尊老爱幼、长幼有序等传统美德;还可以开展实践活动,让孩子将习惯礼仪“带回家”,在生活中养成并保持良好习惯。

(三)生动温情涵育法治观念

新课标将法治观念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着力培育的重要核心素养,强调使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紧密结合。一般而言,法治素养是指人们通过学习相应的法律知识,深入理解法律的内涵与本质,在正确运用法治思维的基础上,依法维护相应权利和履行相应义务的素质、修养和能力。[7]道德与法治教材专设法治专册(六年级上册),借助插图建构起生动温情的法治生活图景。

其一,教材插图能够增添文本内容的温度。不论是校园规章制度、公共生活准则,还是法律条文,即使以儿童的口吻进行述说,依旧难以摆脱“冰冷”的困境。而教材插图使得原本单调、枯燥的文字变得生动立体,富有温情。例如,“规则”“法律”本是抽象的概念,但插入“排队上车”“带孩子到医院就诊”“我有财产权”和“我有受教育权”等插图后,学生便能按图索骥,通过“感受生活中的法律”逐渐理解“规则”“法律”等抽象概念的具体含义。其二,教材插图有助于儿童生动理解内化法律常识。仅仅通过文本,小学生很难理解“宪法是根本法”,而借助教材插图“国家宪法日”“宪法的发展”“宪法的作用”等,孩子们便能生动直观了解“什么是根本法”“宪法的作用”等基本常识并牢记于心,这将有助于其法治观念的形成。

(四)具象深入塑造健全人格

新课标强调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基础上,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8]全面发展不是均衡发展,而是个体内部自由自在地充分发展。而健全人格的形成是个体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个体只有形成温良恭俭的道德品质、稳定的情绪特质、开放灵敏的思维,才能形成完整的人格特质。

教材插图是儿童身体的延伸,是儿童触摸客观世界的“器官”。[9]大量的教材插图以生动鲜活的案例、形象贴切的图画或故事,将抽象的道德观、价值观具象为儿童容易理解吸收的图画,促进儿童深入认识周遭世界,逐渐学会正确看待身边的人和事、体悟父母兄弟姊妹之情、感受同辈群体之间的友谊,从而实现人格特质的健康发展。例如,六年级下册“学会尊重”一课的教学,教师可围绕“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学会宽容”“学会反思”,层层深入地解读教材插图所蕴含的人际关系、道德价值、道德规范,促使儿童领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宽以待人、学会反思等价值意蕴,助力其健全人格发展。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插图德育元素的价值导向

新课标按照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思路,遵循我与自身,我与自然、家庭、他人、社会、国家和人类文明关系的内在逻辑,组织和呈现教育主题,紧密围绕核心素养建构课程目标,强调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革命美德与法治教育的统一。这要求教师深入梳理教材插图的德育元素,明确其价值导向,从而为实现其德育功能奠定基础。

(一)爱国理想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丰富,蕴藏着深层的育人价值。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于教育各领域。”[10]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其一,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教材插图有助于促进抽象概念的理解。由于儿童对插图色彩的敏感性,“黑发”与“红发”颜色的对比能够吸引儿童的注意与兴趣,因此插图可利用此特点进行心理定位。[11]如六年级上册出现了“公民”概念,教师可通过对四种不同身份的人的刻画,引导学生对抽象概念实现可视化感知与理解。其二,在地理环境展示上,教材插图有助于彰显爱国情感。例如,五年级上册“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家园”一课教材展现了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以及行政区划等,以插图的形式使我国风貌具象化,从而使学生整体感知祖国。教学可借助插图和辅助教学工具,描绘、渲染祖国山河之宏伟壮阔,激发其对祖国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其三,在民族风俗引入上,教材插图有助于凝聚价值共识。教材插图可视化地呈现我国民族大家庭,以直观表征的方式直击学生心灵。例如,五年级上册“中华民族一家亲”一课教材通过“纪实性”与“融情性”的饼状图,展现各个民族独具一格的风俗习惯,教师可通过插图引领学生对不同民族的服饰、饮食、礼仪等进行了解,从而以强烈的直观感知与审美体验,帮助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社会发展类:传递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道德与法治课程承载着培育学生坚定政治信念与正确价值观念的任务,本课程学习是促使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12]教材插图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学生直观传递正能量。教学要在插图上下功夫,将个人信念与国家认同深度结合,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其一,促进学生体悟国家发展与个人使命紧密相连。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通过环环相扣的内容引导学生初步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使其逐步明白个人与国家之间相互成就的深层关联,使其对国家发展高度重视与关心。例如,五年级下册“百年追梦,复兴中华”通过插图,重现列强曾对中国的残忍侵略,从而“刺激”唤醒学生的爱国情感,推动其萌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愿望。其二,促进学生认识社会秩序与个体权益相互耦合。没有人能够脱离社会而独自生存,学校须引导身处“象牙塔”的学生学会逐渐认识外部世界。例如,六年级上册“法律保护我们的成长”一课,教材使用插图着力呈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所有人都具有相应合法权益的主题,教学要借此推动学生领悟法律的神圣性,认识到个人信念与国家认同相辅相成。

(三)低碳环保类:共享绿水青山,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插图作为链接学生与外部世界的媒介,蕴藏着内涵深刻而丰富多彩的生态观,通过向学生展现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既是提升儿童认知绿色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应有之义。

其一,依托自然生活与现象类插图感受自然景色之美。教材插图引入了更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的自然景观,力求促进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契合,使其更为直观地感受、认识自然。例如,一年级下册“我和大自然”一课呈现了儿童诸多熟悉的植物插图,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引领其体悟自然之美,从而萌生爱护自然的情感。其二,依托环境污染与保护类插图,警醒环境保护意识。当前,环境危机已经迫在眉睫,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提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13]培育正确的生态观要从小抓起,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插图展示了一些触目惊心的图片,有助于学生直观了解因环境污染而造成不良影响,体悟人类与自然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命运共同体,从而激发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逐渐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四)科学精神类:感悟科学魅力,培养责任意识

我国前人先贤留下了许多令人引以为荣的科技发明,为后人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立足当下,我国在新时代以崭新的姿态不断赓续历史,持续创新与发展。新时代育新人,要将以客观求实、怀疑探索等为代表的科学精神融入中小学教材之中,促进个体创新潜能的发展,激发其砥砺奋斗的报国志。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插图包含诸多我国古代、现代科学工具的实物图,意在以科学的力量浸润学生心灵,使其感悟科学魅力,培养责任意识。

其一,以古代科技插图赋予学生信心与底气。细数我国古代科学的诸多发明,丰厚的数量与精湛的质量都能带给学生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例如,五年级上册“骄人祖先·灿烂文化”一课中的教材插图展现了我国古代科技在世界文明史中的伟大成就。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医药学、农学、天文学及数学等,技艺精湛的青铜器、丝绸、瓷器,以及浩瀚雄伟的水利工程、土木工程,无一不在昭示我国社会发展对世界文明进步的巨大影响。教师可通过解读教材插图,带领学生了解一代代科学巨擘所取得的瞩目成就,感悟科学魅力的激情与力量,激发对科学的向往与敬仰之情。其二,以现代科技插图赋予学生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动力。教材插图通过展示我国现代科技成果,有助于学生了解前沿科技发展并拓展眼界,增强投身科技创新事业的理想信念,唤醒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与使命担当。例如,六年级下册“让世界更美好”一课教材插图直观介绍了一些科学家的事迹,有助于学生感悟科学家的研究热情、追求真理的力量及锲而不舍的精神,激发实践创新精神和责任意识,从而建立为国家、民族发展贡献力量的愿望。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插图德育功能的教学实现

教材插图具有培养儿童观察能力、记忆能力、言语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学习态度与情感的综合作用,这种综合作用是单一言语教育所无法替代的。[14]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插图较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在明确其价值导向的前提下,探索插图的开发与使用策略,从而更好地实现其德育功能。

(一)立足学生经验,创设图文协同的“事件场景”

新课标注重以螺旋上升的逻辑组织课程内容,强化课程设计的整体性,分学段设置内容和目标。不同年级教材使用的插图通常并非独立的内容,而是以文字为主导共同建构一个生活事件来引导儿童关注和反思自己的生活。[15]教师在使用教材插图时理应建立整体意识,立足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围绕同一主题创设图文协同的育人场景,从而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更好地激发情感共鸣。

例如,四年级下册“感受家乡文化·关心家乡发展”通过展现奇特的风俗文化插图,促使儿童迅速联想自己的生活经验;五年级上册“骄人祖先·灿烂文化”则通过展示我国文字的多样性与丰富性,进而联系学生生活“人民币上的文字”,走进学生生活;六年级下册“多样文明·多彩生活”进一步强调文化的历史性与多样化,再一次完善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其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基础。教师通过整体观照教材内容与插图的“连续性”,从而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经验,帮助其逐渐建立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和世界观。

(二)注重探究理解,探索插图内涵的“深层开发”

教材插图不可避免存在“静态”特征,从而难以与“动态”生成的课堂相契合。为此,运用多媒体将静态插图动态化并辅之以动画形式丰富视觉效果,已成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常见策略。这固然能够将插图变得更加生动,但也容易因过于注重形式而“浮光掠影”地呈现过多图片,导致学生思维难以深入。插图本身虽静止不变,但通过师生互动可实现教材插图的“深层”开发,深化学生的探究、理解,实现“化静为动”的效果。

教材插图能够在多维显示中传达大量信息,图画自身元素的多样和灵活使其在信息的整合中表现出更强的动态性和灵活性,图画所蕴含的丰富意义也需要敏锐的洞察和丰富的想象来体悟。[16]因此,教师应以简单图形为线索,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对插图的深层含义进行探索与领悟。例如,六年级上册“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一课出现诸多理论性较强的概念,插图则能起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作用。教师可以设置“我的基本权利有哪些?”“我的义务要怎样落实?”等问题,通过互动对话、思维碰撞,帮助学生逐步建构法治知识的生活应用图景,从而让插图“动起来”,让学生管窥复杂概念的深刻内涵。

(三)善用数字技术,激发插图价值的“个性表达”

进入21世纪以来,现代信息技术呈爆炸式发展,人们对外界信息的获取愈发依赖形式多样的图像,可以说当今世界就是“图像的世界”。[17]在信息技术泛在的当今世界,教育不再局限于教师课堂上的口耳相授,信息交流方式正快速向互联网终端设备转变。[18]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探索教育信息化技术,使其最大限度地服务于教育教学。教师要善于借助信息技术优化教材插图呈现方式,探索新的知识表征方式,构建立体主动的教学场景,从而为学生提供多维选择,促进沉浸式的个性化学习体验与表达。

例如,在一年级上册“快乐过新年”的教学中,教师就可借助虚拟现实带领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不同图片中各国欢庆元旦的场景,进而请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通过选择与呈现不同图片、更换VR主题等方式,以个性化的新年“故事”讲述,深化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感悟,激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四)鼓励正确涂鸦,释放插图功能的“童气童趣”

随着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儿童自我表达的欲望愈发浓郁——通过自己的方式参与到课堂互动之中。但是,现实世界中的话语权往往由成人所规定与掌控,“教师往往倾向于通过确立权威的教学来灌输权威性的意识形态”。[19]由于显性话语权被剥夺,儿童话语表述不得不转向隐性表达。插图涂鸦便是常见的一种方式,其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教师应关注和加强引导。

教材插图是一种客观图像叙事,插图涂鸦则可视为学生的主观生命叙事,是内心情感的外显化,是学生主观感受与客观插图的碰撞与互动。[20]教师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自行添加、美化插图,充分利用儿童时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独特的涂鸦方式对课本知识作出“我”的理解。例如,三年级上册“家是最温暖的地方”一课教材使用多种图片描绘温馨的家庭,教师可鼓励学生根据图片场景发挥想象,勾勒父母的劳作形象、自己与父母的温情互动等情景。这样既能让课堂富有趣味和活力,也能让孩子在无形中学会感恩父母。当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涂鸦,一些较为庄重的图片如国旗、国徽、烈士陵园、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要让学生认识到不可以随意涂画。

参考文献:

[1]段德宁.符号与图像——试论语图关系研究的两种视野[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5(5):36-43.

[2]张越."图像人"的诞生:儿童媒介生活的变迁及其教育意义[J].教育发展研究,2021(10):78-8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1.

[4]安宝珍.论少先队组织的政治启蒙[J].少先队研究,2019(3):51-55.

[5]玛丽亚·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爱立方,译.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5-6.

[6]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382.

[7]米新丽,夏迪旸.切实提升新时代公民法治素养[N].中国教育报,2019-06-06(005).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1.

[9]王梓睿,韩再超.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编制:历史演进、理论逻辑及实践路向[J].教育学术月刊,2023(6):75-82.

[10]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7(6):18-23.

[11]尹小玉,王冠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科书插图为载体的国家认同建构[J].教学与管理,2022(26):70-73.

[12]肖巍,钟玉晨.内涵式发展视域下思政课教学的五重结构模式探索[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23(2):82-92.

[13]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家园[N].人民日报,2024-02-12(005).

[14]蒲志安.小学低年级教材插图的认知、教育功能与定位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8(9):7-10+40.

[15]王迪,高德胜.教材插图的叙事功能研究——以小学《道德与法治》中年段教材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23(9):84-92.

[16]高水红.教材插图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3):36-40+72.

[17]孙周兴.海德格尔选集(下)[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885.

[18]邹太龙,戚冠辉.全媒体时代思政课教师话语权的内涵嬗变、现实挑战与重构路径[J].民族教育研究,2024(1):99-106.

[19]麦克.知识与控制:教育社会学新探[M].谢维和,住旭东,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50.

[20]焦会银.教材插图涂鸦的符号价值及教学应对[J].教学与管理,2021(6):80-83.

责任编辑 毛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