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项目校本实施路径探索

2024-10-31 00:00:00戴君
中小学德育 2024年10期

摘 要 劳动课程实施以基于任务群的劳动项目为载体,强调融实践操作与知识学习于一体,发挥劳动课程的综合育人价值。立足地方独特资源,进阶开发校本化劳动项目清单;以建构实践导向的劳动教学,追求理论知识与动手实践紧密结合、学以致用;创新观照劳动全过程和多维度劳动表现的立体评价体系,引领学生深入体验劳动过程,综合提升劳动能力,自觉体认劳动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 键 词 劳动课程;任务群;农业生产劳动;项目设计;校本实施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4)10-0040-04

①本文系2023年杭州市基教教研课题“四维清单:小学劳动教育新载体的设计与实施”(编号:L2023200)研究成果。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结合课程目标要求,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经验基础和发展需要,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以任务群为基本单元,构建内容结构。[1]基于任务群的劳动项目作为一种融合实践操作与知识学习的实践性教育模式,成为落实劳动课程内容及教育价值的重要载体。

基于任务群的劳动项目构思,关键在于领会素养导向的劳动项目的综合育人指向,深入挖掘并展现劳动课程的丰富内容与教育价值,通过项目式学习这一课程载体,引导学生在学习劳动技能的基础上,在亲身实践中深刻领悟劳动所蕴含的社会意义与文化底蕴。劳动项目实践的核心在于学生的亲历实践,让学生在汗水的洗礼中感受劳动的艰辛与意义,形成对劳动的深厚情感与崇高敬意。基于这一理解,我们以“农业生产劳动”任务群为例,探索具体的劳动项目实施路径,力求高质量落实劳动课程标准要求,发挥其劳动育人价值。

一、在地开发项目清单,进阶深化劳动实践体验

基于任务群的劳动项目须立足地方资源,力求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实现校本化开发。学校理应充分利用自身及周边的独特资源,设计生活化的劳动项目,从而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劳动的实际意义,助力其劳动素养培育。尤其是农业生产劳动任务群要求学校深入分析所在地的农业特色和资源优势,如特定的农作物、气候条件等,将其融入劳动项目设计之中。

不同地区可根据特色资源开发相应的农业生产劳动项目。例如,水稻种植区可以开展“一粒米的旅行”项目,组织学生亲手体验水稻的插秧、田间管理和收割过程,了解稻谷的成长周期和农耕文化;平原地区可开展“蔬菜小园丁”项目,组织学生学习土壤翻耕、种子播种、浇水施肥等蔬菜种植技能,观察并记录蔬菜的生长情况;沿海地区可以开展“海洋守护者”项目,引导学生参与海水养殖活动,如捡拾贝壳、喂养海洋生物,学习海洋生态保护的知识,培养环保意识。在地化资源的融入,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特色资源。

学生素养发展是一个逐步积累和提升的过程。为有效促进学生的劳动素养进阶,学校应立足地方特色劳动资源,进一步设计递进式的项目清单。当代小学生参与农业生产劳动的机会日益减少,对农业生产知识知之甚少。在此背景下,项目设计必须兼顾学生身心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特点,以及他们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增强的认知和实践能力。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高级,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劳动技能与知识。学校可依据课程标准设计相应的劳动项目内容,体现年段的递进性,如表1是某小学设计的农业生产劳动任务群项目清单。

1-2年级学生通过照顾绿植并记录其生长,培养耐心、细心与观察力,同时对植物生长条件有基础了解;3-4年级学生亲手种植蔬菜和饲养小动物,深刻体验了生命的成长,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对生命的尊重和责任感;5-6年级进一步拓展到种植多种植物和饲养家畜,学习更为复杂的生产劳动技能,让学生参与复杂的农业生产劳动项目,提升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螺旋上升的内容结构,让学生在每个学段都能汲取新的知识和技能养分,在不断循环往复中巩固和深化先前所学,从而达到温故知新、融会贯通的效果。

在地开发的校本化劳动项目清单,以贴近学生的资源融入教学实践,指向劳动素养目标的劳动项目,主题明确,有的放矢,促进体验走向深入,有利于劳动教育的校本化实施,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劳动意识与能力,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

二、创设劳动实践任务,综合提升劳动能力

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顾建军指出:劳动项目的设计开发要注重劳动与教育的统一,既不能将劳动项目泛化为所有的学习与实践活动,也不能窄化为单一的体力劳动,其劳动形态要体现一定体力劳动基础上的体脑合一、身心合一、知行合一、学创合一[2]。劳动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显著区别在于其鲜明的实践性。基于任务群的劳动项目设计正是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理论知识与动手实践紧密结合,追求学以致用。以实践为主导的教学建构,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筹划思维与劳动技能。

农业生产劳动项目设计的首要关注点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而非仅仅传授农业生产劳动相关知识。当学生掌握了农业生产的基本原理,并学会了如何独立思考和工作时,他们将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适应复杂多变的生活挑战。通过精心设计的任务群,可以为学生提供介入和表征农业生产、观察与解决问题的真实场景,从而真正了解农业生产的现状和未来可能的变化,并充分感受到知识的双向形塑与建构。教师需要遵循一定的设计思路,确保任务群的连贯性、挑战性和实践性,从而引导学生在亲身参与中体验农业生产的魅力,提升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以“番茄种植”项目为例,学校根据课程标准对高段劳动素养的要求,进行了劳动任务、具体实践内容等设计。在劳动实践中实现对学生劳动素养的综合培养,而不仅限于劳动能力的指导(见表2)。

在农业生产劳动项目任务群的操作方式设计上,学校秉承寓教于乐的理念,着重强化学生的实践体验和主动探究,通过设计多元化的操作活动,旨在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深刻掌握农业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并锤炼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设计操作活动时,提供农业生产环境和真实的工具,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学习、体验和感悟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

例如,有学校基于自身设计开展了“现代化种植小番茄”劳动项目,结合农业新技术进行立体种植。学生在新的种植方式的过程中,亲手组合种植槽、育苗、浇水、施肥、除草,直至收获满满的果实,从而在实践中领悟农业生产的基本要领和方法,深刻感受到现代科技对传统农业的影响。

农业生产劳动项目为学生提供了直观了解自然、亲近自然的机会,他们在劳动中直接经历物质财富的创造过程,体会农产品的来之不易,体认农业生产劳动与自然界的基本关系,从而自发地产生了保护环境的意识。环保意识的培养,将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观念,成为未来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

三、立体评估劳动表现,深化劳动价值体认

评价的最终目的是育人,素养导向的劳动课程评价强调关注学生的劳动表现。这要求学校建构全面立体的评价体系,观照劳动全过程,关注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的真实表现和思维活动,充分发挥劳动评价的诊断、激励和促进作用,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劳动的价值体认。

在全面评估体系中,评价主体不仅限于教师,还可以包括学生自身、同伴以及行业专家等,突破单一化评价,为全面促进学生发展提供保障。通过自我评价,学生可以反思自己在劳动项目中的表现,培养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的能力。同伴评价则有助于学生从另一个视角审视自己的表现,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与交流。而农业专家的评价则能为学生提供更贴近实际应用的反馈,帮助学生了解现代农业发展与前景。

农业生产劳动活动任务具有长期的、持续的特点,活动评价可以分为劳动前、中、后三段。学生依据评价量表,在自评中促进自我反思,在互评中发现创新点,在教师评中获取持续劳动的热情,在专家评中复盘提升。以“七彩油菜花”项目为例,在项目准备阶段、实施阶段以及反思提升阶段都设计了进阶性的评价内容,将学生、教师以及专家等角色进一步融入,让学生的劳动表现得以真实、全面、动态地呈现,让学生发现问题,在反思中创造性解决问题,同时感受到劳动的价值与成就,增强自信心,激发持续参与劳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见表3)。

从劳动育人层面而言,传统的知识与技能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对劳动知识的掌握和劳动技能的熟练程度,而全面评估体系更关注对学生情感态度、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等高阶能力的评价,引导学生在劳动中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因此,在设计劳动项目评价标准中,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对项目的热情、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以及面对挑战时的批判性思维等,鼓励学生在劳动中勇于尝试新方法、新思路,激发创造潜能。

例如,“四季蔬菜生态园”项目从“劳动态度”“获取知识”“劳动实践”“劳动创新”“成果展示”五个维度设计项目评价量表(见表4),为个性化学习提供精准的指导和支持,培养学生勇于劳动、善于劳动的品质,让他们爱上劳动。

真实、可操作的劳动评价能让孩子清晰地看见自己的成长,以高阶思维带动低阶思维,在探究中解决问题,在评价中反思提升,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综合的劳动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3.

[2]顾建军,郝天聪.劳动课标(2022年版):建构新时代以劳育人课程体系[J].中小学管理,2022(06):28-31.

责任编辑 毛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