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职前师德生态圈 提升立德树人境界

2024-10-31 00:00:00郑涵悦刘惊铎
中小学德育 2024年10期

摘 要 师德师风不仅是教师的基本素养,也是我国教育高质量高标准发展的助推剂。新时代教师呼唤师德师风职前培养均衡生态圈的构建,以此充分激发职前教师生命体验、涵育德育生态因子,从而臻于三重生态圆融互摄之境,实现“元生态、类生态、内生态”三重生态向度的整体性构建,直指职前教师培养的教育目的,由此推进新时代教师德性境界的根本性提升。

关 键 词 师德师风;职前培养;生态体验;三重生态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4)10-0035-05

①本文系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基础教育研究专项2022年度课题“新时代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师德师风建设研究”成果(编号:JSZJ22198);全国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国家一般课题“新时代中国德育价值观变革的走向”(编码:BEA220046);国家“十四五”规划教育部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职业教育改革2021年度创新课题“高质量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O2O教学生态圈构建研究”(编号:HBKC215006)阶段性成果。

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新时代教师素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带有导向性的重大课题。《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要求师德师风建设应贯穿于教师管理全过程,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更是被特别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1],教师这一职业因具有特殊性,其职业道德修养尤为重要。随着2024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发布,师德师风始终作为教师的第一标准,意见还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培养、坚持师德违规“零容忍”[2]。因此,对于即将进入职场的“准教师”而言,职前教师师德师风的培育,不仅关系着未来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更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乃至国家民族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为此,如何有效提升职前教师队伍的立德树人高标准之境界,已经成为职前培养中的方向性、基础性、关键性问题。

一、师德师风职前培养需破解真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教必先强师。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如此强调,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强调,立足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新使命,明确指出要全面开展师德养成教育,增强师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是一种强有力的时代呼声,对于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新期待和新要求,强化职前培养中的师德师风建设是题中之义。

为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职前教师教育作为师资培养的关键初始环节,这一“出厂设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少困境:

(一)教师教育德性挥发

追本溯源,教育本身即一种道德实践,教学本质上是一种道德活动和道德努力。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教育是培养人的“美德事业”, “一切技术、一切规划以及一切实践和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的”。[3]善是一切实践活动的目的,最高的善是幸福,即“灵魂根据德性的现实活动”。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德性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指代事物的固有功能的卓越发挥,人的德性就是人本质功能的卓越发挥。如此看来,德性即人的卓越品质、本臻精神的发挥。而今,新闻报道中仍出现不少教师失德现象、师范专业的学生德育素养不强、不少年轻教师怀疑和忧虑教育职场,渐渐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萌生出迷失、无措和不确定感。教师的德育需要专业化,一个重要指标在于,无论职前职后的教师教育,都缺乏对师德专业能力培育的制度安排。[4]这让人深思,如今教育场景中的德性尚存几分?

(二)职前培养定位模糊

职前师德师风培养是师德工作的基础和前aOGNjIbK+DJD0MdNNfULsA==提。从功能上讲,与后续阶段的师德培养一致。然而,二者之间仍存有差别,现有的职前培养内容、形式与制度未能将教师职前教育的特殊性显现出来。职前教育既包括对师范生的专业培养,也包括对刚选聘入职的教师进行的教育培训。长期以来,教师的人格都是其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关键,教师作为“行走的教科书”,不仅传递着个人的品德,更带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师德作为教师素养的核心,长期以来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近年来出现的违反师德现象引起了社会热议,不少学校也建立了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加强监督管理。但是,职前阶段的师德师风却鲜少作为专门的议题。职前教师在上岗前、选聘时是否通过了师德师风高标准的考量,我们的教育资源人才库中是否建立了专门的师德师风考核档案可供参考,都存有不确定性。因此,明确职前教师培养标准,加强职前阶段的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必经之途,更是提升现世社会道德风尚的必由之径。

(三)职前生命体验缺失

现今的师德职前培养仍倾向于传统的道德教育,以“知性论”为主导,强调师生之间的知识纽带关系。然而在科技如此智能化、便捷化的今天,知识的传授已不再是师生间的主旋律,约束性道德教育在原有的灌输形态下,已很难发挥出实际效果。一方面,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中难免陷入现实困境,对真实教育教学场景的不了解、不适应,对教学对象的不熟悉,让职前教师在选择教育教学方法时一筹莫展,难以产生教育德性,或者莫名自信,认为课本所学已涵盖未来所用,殊不知教学中的对象具有不定性而难以捉摸,职前教师须意识到保持着终身学习才是真谛。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真正的职场教学真实感,导致其与初衷渐行渐远。许多入职后才会产生的德育场景,他们都难有机会切身体验。唯有在职前阶段,提前诱发德性因子,带领着职前教师走入体验之境,获取自身的道德体验并且不断优化创生,诱发生命感动、学会圆融共育,才是教师作为导引者的必经之路。

二、生态体验模式:师德师风职前培养的时代新方位

(一)生态体验模式之理论支撑

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生态体验德育模式,是以生态体验理论为根据建构的一种臻于美善和谐境界,由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和课堂形态构成的魅力化育模式。生态体验理论之形态是三重生态圆融互摄,价值形态是臻于美善和谐的生态人格境界,实践形态是全息体验、激活需要、互动陶养、群集共生,旨在促进德育去枯返魅。生态体验理论的深层思想和实践意蕴在于,人置身于一定的生态关系及生态情境之中[5],通过生态间相互映射与影响的全息体验,深刻感知、细致理解并透彻领悟这三重生态关系的本质,这一过程伴随着生命体心灵深处的触动与共鸣,激发了生态智慧的萌芽,培养了生态意识的觉醒,并促进了生态能力的塑造与提升。通过体验式干预,创生出有效培育教育家精神的魅力模式,有效提升师德师风境界,成为教育家精神培育与培训的效能模式。[6]

审视当下,生态体验已成为德育现代化的时代新方位。生态体验自觉关注、研究生态文明建设,通过体验式的干预设计,创设富有意义生成和经验开悟的生态体验之境,从根本上解构枯燥说教模式,从而显现出德育文化的原生态人本吸引力和感染力。而生态文明的最高境界是三重生态圆融互摄优化生命生态系统、优化生命样态的生态之境。生态体验理论的“三重生态观”打破以往陈旧的德育桎梏,揭示了元生态、类生态、内生态三重生态德育之境,[7]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圈即为元生态;人与人、人与族群、人与文化等一众事物之间的关系圈则为类生态;人与自身、心、灵的关系圈为内生态。如此,当三重生态圆融互摄的时候,以教师为主体的一切生命才能处在健康润泽靓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验状态。新时代教师唯有意识到三重生态德育的重要性,厚植生态底色,才能打造共享融通的师德师风生态圈,润泽职前教师健康福祉。

(二)生态体验:师德师风职前培养的魅力模式

根据马克思主义对于事物发展的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内因即为根本,外因则是条件,放入教育视界当中,虽然外部的教育环境不能分割、无法忽视,但内在的德育因子则为重中之重。显然,职前教师师德师风培养的内容需要从外显向内隐进行转向,唯此,方能更显教育实效。

中国传统哲学中始终存在着体验的传统、体验的思维,在“悟”“慎独”“自省”“天人合一”,概括地说,中国传统思想历来是通过觉解和践履来安顿我们的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重内观、重体验。道德的学习也是如此,是一种生成式的、融通式的发生过程,过于刻板、过于说理都会适得其反,损伤了道德教育本应蕴含的氤氲化生的情感、意志、理想等属性。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承认亲知为一切知识之根本。闻知与说知必须安根于亲知里面方能发生效力”[8]。间接的道德知识可以通过个体的生活经验而转变为个人的道德知识。因此,生态体验教育模式的价值性凸显,其活动-体验型的德育模式更能将教育过程立体化,回归真实生活、聚焦生命体验、感受、体会、理解、升华四合一,造就未来教师的整体人格,使得职前培养富有道德教育的价值。

坚定不移地推进师德教育与师风建设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兴旺发达的内在要求,是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教育事业品质、构建和谐社会的坚实支柱。[9]职前培养亦在锻炼职前教师终身学习能力,早在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向21世纪报告中就提出“要使学习,尤其是实践能力的学习方法与地点多样化”,就强调了应加强体验式学习。

实践证明,均衡师德师风生态圈,教育才有实践魅力。教师师德师风的职前培养不是一般性的概念演绎,而是在不断摄受丰富生命内涵的时代体验中积淀与重塑职场生涯的生态体验过程及结果。行动方式的干预性改变,可以有效调节体验者的情绪状态、思维方式,臻于健康润泽靓丽的生命样态。

(三)生态体验模式视野下师德师风职前培养的新方位探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队伍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中不可替代的,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10]。新时代的职前教师教育,要想开创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须培养出造就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具有高标准德育素养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如此,高等师范院校干系重大、责无旁贷,既需要做好新时代的传道、授业、解惑工作,传好马克思主义真理之道,更需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立德树人。从这个角度上说,师范院校是锤炼职前教师德性的“大熔炉”,牵引着职前培养时期的教师不断提高德育认识、德育修养与德育境界,以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为指引,保持师范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本色。

展望2035年,我国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都将取得长足的发展,教师专业队伍也将得以创新蜕变。而生态体验德育模式正是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添柴之火,能在教师职前培养中有效培育生态行为因子,释放生态文化价值。生态体验德育模式仍然是促进国家德育高质量发力的关键点、着力点,尤其是在教师职前培养阶段。

三、在三重生态体验中构建师德师风职前培养均衡生态圈

(一)丰富元生态臻于职前共生新境界

新时代教师是具有多重角色身份的社会责任主体,是学生最佳的学习榜样,亦是新文化新道德的最佳“形象代言人”。然而,如何让这些即将踏上教师岗位的岗前教师意识到师德师风的重要性,需得借助元生态的日常滋养。

丰富德性元生态,处处皆以德施教,弘扬良好风尚,引导岗前教师牢固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意识,在日常的教育情境和所处自然环境中体验德育之思,以道德体验作为师德师风发展的肌理,以优秀的师德师风陶养健康润泽靓丽的生命样态,始终葆有精气神,如此这般,才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促进学生进取攀登的同时,也提升自我的道德境界、精神世界,在渐次“吐哺”“反哺”的过程中,师生双方共创道德生态境界。例如,加强警示教育,促进德性觉醒。借助师德师风违纪违法典型案例,引导举一反三、引以为戒。融通教育资源,递进式师德陶养,在道德体验中感受立德树人的魅力,涵育职前教师师德师风,使德性教育更加生动深刻、有血有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教育家精神为每一位教师指明了涵养师德成长路上努力的方向,引导新时代教师在职前培养时期加强提升师德师风水平。

(二)充盈类生态臻于职场和谐新境界

职前培养之师德师风生态圈的类生态充盈意在以多种形式勾连起德育意涵,在学科专业指导过程中、在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学习中、在教育实践中,也即探索全周期全链条教育模式,深入研究师德师风教育的内在规律,可以是“体验悟德”“课堂育德”“典型树德”或是学科德育,在这类生态中理解和落实全息沉浸式德育。

道德教育从本质上来讲,是人格、生命、完整生活质量的教育,它是整个教育的灵魂,统摄并渗透在全部教育过程之中,当代教育思想家朱小蔓深刻指出,道德和道德教育是人的一种独特的极其复杂的文化活动,是人的精神实践方式,是人经历道德学习、引发精神发育和成长的生命过程。因此,引导广大教师置于教育的生命体验场之中,能更好地让其体验生命的意义,充盈类生态以达教师生涯“大自在”。

要想强化体验式德育,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在获得真实感受的基础上获得。如此这般,才能有效诱发职前教师的切身体验,真正使德性教育入脑入心、刻骨铭心。这种“体验之思”,即将认知与情感等因素统统整合起来,发挥整体的领悟功能,职前教师说不出对于师德师风的理解感想,往往是因为缺乏体验。此外,要加强教师之间的关心和帮助,职前教师在初入职场之前,往往伴随着恐惧担忧的心理状态,同伴之间的相互理解、鼓励、支持能起到舒缓剂的作用,这即是一种民主和谐、团结互助的类生态氛围。

(三)沁润内生态臻于教师自达新境界

生态体验理念中的元生态体验、类生态体验与内生态体验互为条件,在相互制约中动态提升人的道德境界。在内生态体验中,提升教师身心素养和境界,优化生命样态,体验职场幸福,提升生命存在质量,以健康的身体、充沛的精力、积极的态度和饱满的精神迎接教育新未来。通过营造体验场、全息沉浸式感受、师生开放式对话、反思性表达一系列体验环节来悬置既往,向外在生命开放。凝聚教师队伍的精神内核。比如,借助师德宣讲、走访校园、课题研究、师德培训、案例挖掘与宣传等活动,选取优秀、具有感染力的师德榜样,例如全国道德模范张桂梅、教育科研工作者黄大年等,为职前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提供“榜样的力量”,为“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师德主题教育发挥积极作用,从被导引者转化为导引者,自行达成德性新境界。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教师的师德师风直接影响着教育的风气、形象和成效,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长,马虎不得。未来教师面对信息化、科技化持久战,亟需坚定理想信念、加强理论武装、立德修身以育人,做好身份的及时转换,自觉挑起教育的未来,接好培育下一代的交接棒,着力锻造德才兼备、德能相济、德技双馨的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2024-09-29]. https://www.gov. 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EB/OL].(2024-08-06)[2024-09-29]. 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408/ t20240826_1147269.html.

[3]Hansen,D.T.Teaching as a moral activity.In V.Richardson(Ed.).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4 thed.)[M].Washington,DC: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2001b:828.

[4]檀传宝.教师德育专业化读本[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5]郑涵悦,刘惊铎.新时代中国教师文化特质的生态体验视角[J].中小学德育,2022(11):10-14.

[6]华标生态教育研究院.生态体验,有效培育教育家精神的魅力模式[EB/OL].(2024-08-31)[2024-09-29].https://www.sohu.com/ a/805114336_121897710.

[7]刘惊铎.道德体验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

[8]陶行知. 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216.

[9]龙宝新.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义、依据与方向[J].中国德育,2020(13):5-9.

[10]周洪宇,李宇阳.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J].现代教育管理,2022(1):1-13.

责任编辑 徐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