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德育: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校本探索

2024-10-31 00:00:00石晓芸
中小学德育 2024年10期

摘 要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但当前中小学德育浅表化问题严重,德育效果欠佳。为此,应坚持深度德育理念,从认知、思维、情感、实践四个维度出发,全方位、多层次地推进学校德育实践创新,不断提升立德树人实效。

关 键 词 立德树人;深度德育; 广东实验中学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4)10-0023-04

①本文系2025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重点项目“‘讲好中国故事’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有效教学模式与策略研究”(编号:2025ZQJK651)成果之一。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立德树人是新时代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实现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然而,当前中小学德育浅表化现象泛滥,严重影响育人效果。因此,深度德育理念应运而生。广东实验中学坚持深度德育的理念,从认知、思维、情感和实践四个维度,拓展学校德育深度,不断提升立德树人实效。

一、深度德育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学校德育尤为重视,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学生的品德修养。青少年正处人生“拔节孕穗期”,尤其需要精心引导和培育。因此,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育人实效,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浅表化德育痼疾亟待解决

传统德育方法论受“主知主义”的影响,偏重说理教育,忽视道德主体的能动性和德育方法论的整体性。[1]所谓浅表化德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对德育的理解和实施停留在表面层次,缺乏深度和实质性的内容。这种浅表化的德育往往只注重形式,而忽视了德育的内在价值和长远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内容空洞,认知肤浅。学生对于道德概念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层次,缺乏对这些概念的背景、价值立场、相关的人与故事、实际生活的应用等的延展,因而无法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道德观念。第二,方式呆板,情感淡漠。由于教育方式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没有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无法真正触动他们的内心,导致对德育的疏远甚至反感。第三,忽视过程,思维欠缺。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是否达到了某个标准或完成了某个任务,而忽视了学生在过程中的体验和成长,缺乏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第四,缺乏行动,流于形式。德育设计缺乏有效的实践环节,使得学生由于缺失了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机会,导致认知不够深刻,道德人格无法养成。因此,如何克服表层德育的局限性成为学校德育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深度德育是学校德育的必然选择

深度教学是核心素养时代教学变革的方向,[2]而深度德育正是深度教学的题中之义。深度教学要求学习者深度理解知识内涵,主动建构个性化的知识系统和意义系统,并有效迁移运用于解决真实情镜中的问题,追求在获得知识意义、建立学科思想、发展学科能力、丰富学科经验的基础上养成学科核心素养。[3]德育是知、情、行相统一的整体性教育,强调道德知识的内化和认同、情感与认知的交融,以及道德行为的实践,其整体性特征表明追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德育教学也必须是深度教学。[4]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5]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德育工作的本质要求,即德育不应仅仅停留于知识的浅尝辄止,更不能满足于表面式德育、表层式德育、表演式德育,而应引导学生在深度体验和理解的基础上,将道德知识内化为个人的价值观念,进而外化为具体的道德行为。 因此,深度德育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它不仅关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社会的进步。

二、深度德育的内涵体认

“深度德育”是一种综合性、前瞻性、全面性的德育理念,强调在德育过程中注重深度、广度与高度的统一,是一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注重个体内在品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育,强调在深度理解、体验和反思中实现德育目标的教育形态。它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更重视学生的道德修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育,在德育过程中通过深入、细致、全面的教育方式,采用多种教育手段和方法,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激发其道德情感,培养其道德判断和道德行动的能力。深度德育强调的是教育的内在性和深度性,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深度德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其核心意涵,可以从深度认知、深度思维、深度情感、深度实践四个维度进行分析。

深度认知是深度德育的核心,认知的深度决定了德育的有效性与科学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即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6]在深度德育中,深度认知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德育内容,并将其与自身经验相结合,形成个性化的道德认知。通过深入的引导,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此,教学过程中,要留给学生独立学习的空间,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并自主探索答案;结合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道德原则的应用场景。

深度思维是深度德育的关键,思维的深度决定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德育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等高阶思维能力。在深度德育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有助于他们独立思考,对道德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形成自己的见解。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道德问题,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这需要我们从问题的本质出发,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教学过程中要开展专题研讨活动,引导学生就某一道德议题展开辩论;引入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

深度情感是深度德育的灵魂,情感的深度决定了学生的道德行为是否真诚。在德育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这需要我们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过程中要设计更多具有情感色彩的德育活动,如故事讲述、情景模拟等;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建立信任和支持的关系。

深度实践是深度德育的落脚点,强调实践在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性。在深度德育中,通过模拟道德情境或参与真实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体验道德行为,从而增强道德实践能力。在德育过程中,我们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帮助学生将道德观念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三、深度德育的校本化实施路径

深度德育的实施需要系统化的策略,广东实验中学坚持深度德育理念,落实深度认知、深度思维、深度情感和深度实践四个维度,确保德育工作能够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下以广东实验中学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活动为例,探讨如何践行深度德育,真正将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培养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见表1)

(一)认知:深度体悟,化书本知识为个体经验

深度认知的培养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德育内容,并将其与自身经验相结合,形成个性化的道德认知。深度德育在认知层面主要体现在通过多样化的主题活动来加深学生对国家历史、社会现实和时代使命的理解。因此,广东实验中学发起“大湾少年读中国”活动:首先组织《大湾风起恰少年》共读活动,这本书展现大湾区青少年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同时有机融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内容,用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中国新时代的风貌,焕发时代精神。在阅读过程中,通过亲子、师生、生生的互动阅读学习,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并自主探索答案,通过大湾区的发展读懂中国,对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历史进程、重要事件和人物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还培养了他们的历史意识和国家认同感,为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思维:深度辨析,培养高阶思维能力

深度辨析是培养高阶思维能力的关键环节,不仅能够提高思维深度和广度,还能够锻炼逻辑推理能力和判断力,在复杂的问题中保持清晰的思维。因此,广东实验中学通过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多种方式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比如,开展“致敬勋章”的专题活动,设计了关于“个人荣誉与国家责任”的辩论赛;通过观点辩论来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使学生深刻认同个人发展与道德品质、社会责任培养并重的理念,理解新中国的伟大成就是一代又一代人艰苦奋斗取得的,要传承共和国功勋们坚韧不拔、为国奉献的精神。其次,开展“诗颂功勋”诗歌创意写作与朗诵比赛,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向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学习,有利于学生树立理想信念,承担对国家民族的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三)情感:深度沉浸,内心深处产生道德认同

情感是内心深处产生道德认同的源泉,深度沉浸是在特定情境下,个体全身心地投入并体验情感的过程。只有在情感深度沉浸时,才能真正地感受到道德的力量和价值,在内心深处产生道德认同。因此,广东实验中学通过沉浸式情景剧表演、长卷绘画创作等形式,让学生在真实体验中引起情感共鸣,内心深处产生强烈认同感。比如,沉浸式情景剧表演《我们的时代》,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5年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串联成一个个故事,如1949年新中国成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等,讲述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辉煌历程。通过人物角色扮演、视频音效使学生沉浸其中,从而让学生勇担历史使命的责任感得到升华。此外,还带领学生进行“百米画卷庆华诞”的长卷创作,将一个个故事通过绘画形式展现出来,能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故事的内容和情感,培养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四)实践:具身参与,在亲身实践中内化道德品格

实践是道德品格内化和外化的关键环节,通过具身参与的实践活动,能够更加深刻理解道德的内涵和价值,从而将道德理念内化为自己的品质,通过外化的行为来展示自己的道德品质,也会对他人和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广东实验中学通过开展“圆点公益”志愿者服务、研学、撰写调研报告或提案等多种形式来促进个体道德品格的发展。国庆节期间,组织“行走大湾区”主题研学活动,通过行走博物馆、展览馆,近距离感受大湾区的发展历程;通过制作大湾区故事视频、手抄报等形式描绘祖国发展成就;通过实地考察、调查研究撰写报告,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培养他们的国家意识和全球视野。如学校模拟政协社团围绕大湾区发展相关问题写提案,体现省实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综上所述,深度德育是新时代背景下对传统德育模式的一次重要革新,为德育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注重个体内在品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育,从认知、思维、情感和实践四个维度出发,在德育过程中关注学生的道德认知,更重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培养,追求知行合一,解决了当前德育存在的内容、方式、过程、形式等浅表化问题。因此,深度德育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是学校德育的必然选择,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地推进学校德育实践创新,真正提升立德树人育人实效,培养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张忠华.论中国式德育方法论的整体建构[J].教育发展研究,2024,43(Z2):102-108.

[2]罗祖兵.深度教学:"核心素养"时代教学变革的方向[J].课程.教材.教法,2017,37(04):20-26.

[3]郭元祥.论深度教学:源起·基础与理念[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03):1-11.

[4]刘长海,李海龙.数字化转型视域下德育深度教学:逻辑·框架及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23(06):60-67.

[5]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6]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211.

责任编辑 徐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