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教育家精神是教师教育理念和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教育家精神的本质内涵彰显了教师主体的自我超越,促使他们能超越个人利益,致力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未来人才。教育家精神内蕴个体、群体和社会价值,弘扬教育家精神对于促进教师全面发展、推动教育事业进步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关键作用。新时代,弘扬教育家精神需要注意在个体层面激发教师的内生动力和提升教师的主体自觉,群体层面通过实现主体超越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社会层面引领社会风尚并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
关 键 词 教育家精神;自我超越;内涵;价值;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4)10-0019-0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发布,意见指出:“工作中要坚持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引导广大教师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陶冶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涵养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秉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勤修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树立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践行教师群体共同价值追求。”教育家精神是教育领域中一个深刻且富有内涵的概念,它涉及教师群体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精神特质和价值追求。目前,学术界掀起了对教育家精神深入探讨的热潮,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理论成果。在理论层面,学者们普遍认为教育家精神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创新及应用,同时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和发展。这些精神特质不仅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要求,也是教育事业进步的重要保障。在实践层面,国内学者提出了一系列培养和弘扬教育家精神的实践路径,指出弘扬中国特色教育家精神对于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快教育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试图从本质内涵、价值指向、实践路径三个层面系统探讨教育家精神,以期为新时代弘扬教育家精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教育家精神的本质内涵是对教育家精神的根本性质的探讨,它涉及精神生成的过程。“精神”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从广义上讲,“精神”指的是人们对物质世界及其实践活动的认知和反应。人们的精神生活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其社会存在的反映,但人们的精神也改变着物质世界。[1]从狭义上讲,“精神”则更侧重于心理学和医学领域中的概念,它通常指的是人的心理状态和心理过程,如感知、记忆、思维、情感、动机等。
教育家精神的生成与“精神”的生成过程密切相关。深入探讨精神生成的过程及其本体意义,有助于我们理解教育家精神的普遍规律和基本原则。[2]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探讨了精神的生成过程,认为它是从感性到理性再到精神的发展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化过程。马克思则强调了劳动实践在精神生产中的重要性,认为精神产生的过程需要具体的行动,即通过改造世界以满足生存需要的实践活动。中国传统哲学更加侧重于个体对客观世界以及生命本身的深刻理解和内在觉醒。教育家精神正反映了这一复杂且多元的变化,教育家精神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教育者在持续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培养出的价值观念和高尚品德的集中体现。这种精神是他们在日复一日的教学和育人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反思、学习和实践,逐渐积累和塑造出来的,它体现了教育者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对于学生成长的关怀,以及对于教育理想的追求。
从本体论维度,教育家精神体现了教师自我超越的主体性。马克思的本体论强调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认为哲学的逻辑建构必须建立在历史的实际发展基础之上。教育家精神在教育实践中凸显了教育者本身的独特性。教育家精神是教育家群体所共有的精神特质的写照,是教育家内在本质的精神表征。教育家精神的本质内涵可从四个方面进行深入阐释。其一,学识的广度。20世纪70年代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领域陆续发布关于教育的重要研究报告,其中《德洛尔报告》(又称《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教师应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边界,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和学习环境。教育家精神首先要求教育者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广博的跨学科知识,教育者需在自身专业领域达到精深水平的同时,对其他学科亦有所涉猎和理解跨学科知识的融合与创新,进而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创新能力。其二,情怀的深度。诺丁斯(Nel Noddings)的关怀伦理学强调了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关怀关系,她认为教育者对学生的关怀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技巧或方法,而是一种深刻的伦理关系和道德责任。教育者的情感投入是构建师生信任关系的核心,为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情感基础。教育家精神蕴含着教育者对教育事业的社会责任和深厚情感。这份情感涵盖了对教育的无限热爱、对知识传承的尊重、对学生个体的深切关怀以及对教育价值的坚定信仰。其三,道德的高度。在西方哲学中,苏格拉底的理性主义道德哲学是一种知识道德论。苏格拉底(Socrates)主张“美德即知识”的观点,意在表明美德本质上是对善的深刻理解和知识。教育家精神的精髓在于教育者所持有的高尚道德情操。教育者需在道德修养上不断自我完善和提升,在行为上为学生树立楷模。这要求教育者具备正直、公正、诚实、责任感等伦理美德,这些品质构成了教育者获得学生和社会尊重的道德基础。其四,奉献的力度。教育家精神亦体现在对教育事业的无私投入和奉献。教育者往往将个人的成长与教育事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愿意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计个人得失,为学生的成长和教育的进步贡献自己的重要力量。这些内涵共同体现了教育家的专业能力、情感与道德品质以及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努力。
教育家精神的本质内涵彰显了教师将集体品格、职业精神内化于心,并将价值追求与时代精神外化于行的特质。[3]教师在自我超越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培养和塑造出来,表达了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成长的关怀以及对教育理想的追求。由此可见,教育家精神要求教育者在知识、情感、道德和奉献等多个层面上达到高标准,通过这种精神的弘扬和实践,教育者能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的深远影响做出重要贡献。
价值论是探讨价值本质、构成要素、判定标准及其评估的哲学学说,它主要基于主体的需求,分析客体是否以及如何满足这些需求,进而评价物质和精神现象以及主体行为对个体、特定阶层和社会的重要性和意义。教育家精神内蕴的价值目标是多维度的,它不仅关注主客体的需求,还考虑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以及对个人、群体和社会的深远影响。
教育家精神体现了教师个体的价值追求。《礼记·学记》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强调教育在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这体现了古代儒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认为教育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价值观的塑造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应当引导学生认识到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紧密联系,鼓励他们成为有益于社会的公民。教育家精神是对现实中一个个具有价值追求的教育者进行抽象剥离并使之上升为群体的人格画像,是被社会各界和广大教师普遍认同的价值品格。它为教师提供了明确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准则,反映了教师个体在教育实践中所追求的根本价值,体现了对特定教育目标的深切渴望,并驱使人们努力实现这些目标。教育家精神所蕴含的坚定理想信念、伟大人格和专业素养,是教师个体价值追求的根本遵循,激励教师为实现教育事业的价值目标而砥砺前行。
教育家精神锻造了群体价值的时代要求。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教育工作者应将教育事业与社会及文明的发展紧密相连,投身于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尚精神追求中。教育家精神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传承发展和时代弘扬,是教育界共同遵循的价值追求。教育家精神所蕴含的“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作为教师培养的指导理念,教育、科技、人才三者被统筹规划和协调发展,以它激励教师不断探索和创新教育理念和方法,推动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创新。[4]“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体现了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学生的深切关怀。“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为教师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价值引领。这些精神特质有助于引领群体价值,激发教师的教育热情和创造力,推动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教育家精神反映了社会价值的集中表现。约翰·杜威(John Dewey)作为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在其多部著作中深刻论述了教育的社会功能,强调教育对于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认为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指出“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基石,教师则是这一过程中的引导者和实践者”,这一观点深刻揭示了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强调了教师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关键作用。教育家精神体现了社会对教师职业的尊重和期望,反映了社会对教师所承担的教育使命和责任的高度认同。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价值观的塑造者和社会规范的引导者。教育家精神所倡导的“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体现了教师在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上的高标准和严要求。这种道德情操要求教师在言行上为学生树立榜样,并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规范。“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强调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取适宜的教育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了教育的包容性和公平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反映了教师对教育质量的不懈追求,以及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和热爱。这些价值追求不仅有助于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更有助于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与和谐发展。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有助于构建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提升教育的整体水平,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弘扬教育家精神需要坚持理论深化与实践融合。教育家精神在中国的具体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融合。这不仅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理论逻辑,还彰显了中国教育发展的独特路径。既然教育家精神体现了教师自我超越的主体性和三个价值目标,基于此,教育家精神的弘扬是在个人、群体和社会场域下的持续发力,唤醒其在当代教育实践中的生命力与影响力。
在个体层面,激发内生动力,提升教师的主体自觉。教育家精神是教师个体价值追求的重要指引和动力源泉。教师作为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其个人的教育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和弘道追求是教育家精神的核心。一方面,基于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和对教育价值的坚守,教师需要通过职业培训、自我反思和终身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通过具体的教育实践,将教育家精神转化为推动教育发展和学生成长的强大动力,将“小我”融入国家命运的“大我”中,以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5]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式,实现教育家精神的具体化和实践化。同时,明确个人职业发展目标,通过激发教育活力,提升自身的主体自觉,将个人发展与教育事业相结合,主动将教育家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实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
在群体层面,实现主体超越,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引领、服务社会发展。实现教育家精神的超越,并不是简单的外在超越,而是要通过群体动力内生的方式践行教育家精神。首先,教育家精神是教师群体内生动力的重要体现,和天下同道自觉遵守师德师风行为规范,树立高尚的人格,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教育现代化赋能中国式现代化。[6]其次,教育家精神的价值谱系及其塑造机制揭示,这种精神不仅为教师个体的成长提供了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的指导,而且集中体现了教师群体发展所秉持的核心价值理念和所推崇的高尚品质。通过建立和完善教师荣誉体系,从不同层面、不同维度、不同范畴发挥教师榜样群体的示范引领作用,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时空场域,实现教育家精神的内在发展和提升。
在社会层面,引领社会风尚,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文化塑造是弘扬教育家精神的重要维度。和谐的教育生态,对于教育家成长和教育家精神形成至关重要。[7]一是教师作为社会群体的一部分,承担着引领道德水平和改造社会的重要角色。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规范的塑造者。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中提到,教师应成为“四有”好老师,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通过讲好“大先生”“最美教师”故事[8],探究深层教育情怀,进而推动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提升和社会的正向发展。二是通过媒体、社交平台等渠道广泛宣传先进典型,构建推广教育家精神的宣传体系。在学校和教育系统中,组织以教育家精神为主题的讲座、研讨会、培训等活动,提升教师和学生对教育家精神的理解和实践能力。因此,强化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教育家精神在社会中起到引领作用,从而使大众了解和认同教育家精神的核心价值。
综上,教育家精神是一种意涵丰富的教育哲学,它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自我完善与追求卓越,从而推动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这种精神不仅是推动教育家个人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整个教育领域向前发展的驱动力。新时代弘扬教育家精神是展望未来、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在未来教育改革中,全社会应积极传承和弘扬教育家精神,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提供坚强支撑。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
[2]游旭群.教育家精神的阐释与培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3,(08):3-11+30.
[3]张志勇,史新茹."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演进逻辑、本质内涵和时代价值[J].中国教育学刊,2023,(11):1-6+96.
[4]谭亚莉,王则晖.本体、价值、方法:教育家精神的三维透视[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54(06):113-119.
[5]陈铿,万金城.教育家精神的时代意蕴与三维阐释[J].思想理论教育,2024,(02):62-68.
[6]林炜.教育家精神的理论解读与弘扬路径[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6(05):191-198.
[7]陆道坤.教育家精神研究的为何、何为和如何[J].大学教育科学,2024,(05):36-45.
[8]赵鑫,王玲.教育家精神的历史演进、时代导向与弘扬方略[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4,12(03):52-61.
责任编辑 徐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