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教育家精神作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南针,为师德师风建设提供了精神指引。基于经验的育德性在师德成长中的重要教育价值,可以经验自觉为底层逻辑,通过经验积累、经验反思与经验贯通来探究教育家精神在引领师德成长中的运行机制。教育家精神可以涵养教师职业精神,唤醒教师内在善性,促进师德社会化,发挥教师主体经验对于孕育教师教育家精神有着积极的作用。为此,要注重师德成长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完善师德评价体系,整合多方资源,彰显师德成长的精神价值,凸显教育家精神的主体承载,最终培育教师的职业德性。
关 键 词 教育家精神;师德成长;经验自觉;教师德性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4)10-0015-04
①本文系陕西省教师发展研究计划专项项目(编号:2023JSQ008)、西安外国语大学教师教育改革与教师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3JSFZB01)、西安外国语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2BYZY01)、西安外国语大学教育学院师德师风专项科研项目(YJSKYJJ20230014)成果之一。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了教育家精神,这成为新时代引领教师发展的精神指南与专业动力。经验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成为人类文化产生、传承、创新的因子,在人类知识生成、更新、延续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孕育师德的基础上,贯通教师生命、职业历程中的经验自觉,助推教师专业修养、全面发展,以此形塑教师的教育家精神。教育家精神作为新时代教师职业发展的精神灯塔,其深邃的内涵不仅为师德成长提供了方向指引,更通过经验自觉这一核心机制,促进教师在职业实践中不断反思、积累与升华。
经验自觉作为教育家精神引领下师德养成的基本方法,能够生成教育家精神培育的生活化路径,兼通教师在经验、知识、德性与精神之间的内在逻辑,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驱动力。因此,教师在实践中形成的经验自觉,能够深化对教育家精神的理解和认同,进而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
(一)经验积累:师德成长的基石
一方面,教育家精神所倡导的“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教师的教育观、学习观、师生观,会根植于其个体生命演变而累积,比如在职前学习时段产生的诸多问题:“我为什么不喜欢去幼儿园”“我为什么学习不好我应该如何高效学习”“我很喜欢某个老师”“我很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可以成为一名教育家吗”等等,总会萦绕在教师个体生命历程中,成为不同时期教师职业道德形成的经验基础,而层层积累的教育经验将会逐渐涵养教师的教育家精神,使教师个体暗含教育家精神的某种特性。另一方面,“教育家精神蕴含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化育智慧,凝聚了中国教育特有的价值内核”[1]。我国教师职业道德深受古代传统教师文化的影响, “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等师德文化,会持续影响师德经验的沉淀,最终形塑新时代教师的良好道德形象。教师通过实践经验与理论经验的日积月累,并饱受师德文化熏染,合力促进其师德成长。
(二)经验反思:师德成长的催化剂
伴随经验主义被质疑,教师发展视域中的经验被忽略。经验的被质疑、被忽略,是因为人的主观经验往往与客观存在存在一条认识鸿沟。填平这条鸿沟,需要教师经验的重建。“教师经验重建的机制是其思维能力,经验重建取决于思维的建构性”[2],其中,反思师德成长的经验因素,将成为教育家精神培育的客观基础。教师作为社会人,不仅无法脱离特定的社会群体,而且也只有在社群关系中,不断获取成长发展的师德经验。依托个体化经验的积累,可以弥补教师因多种因素而引起的教育家精神缺陷,进而凸显教师的职业社会性质。教师作为社会文化的传承者与创新者,其成长之路离不开对个体经验的深刻反思与不断积累。在社群关系的滋养下,教师通过交流、碰撞与融合,将个人经验转化为推动教育进步的力量,从而弥补因先天条件限制而可能存在的教师素养不足,最终实现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和谐统一。因此,重新审视经验的价值,不仅是孕育教师教育家精神的驱动力,更是新时代教师队伍素质提升的实践基础。
(三)经验贯通:师德成长的升华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明晰了教师教育家精神的求真本质,同时指示了教师在育人过程中秉持职业德性的实践取向。教师所追求的“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与“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这些教育家精神特质深深扎根于教师日常的经验积累与深刻反思之中。由初步经验建构到经验自觉,教师可以实现由本体无知无觉到主体自省自觉,如此方可将教育家精神的至善之境界推崇至极,实现教师与教育、与学生、与家长等多维关系的和谐融洽,以养师德之气。教师从被动接受经验到主动创造经验的转变,从对外在知识的简单模仿到对内在智慧的深刻洞察,这种贯通不仅体现在教师个人职业生涯的连续性与整体性上,更体现在教师将个人经验融入教育事业发展大局之中。通过经验的贯通,教师能够站在更高的视角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形成更加宏观、深刻的教育理解、教育信仰。因此,经验自觉将为师德养成提供充分的精神动力,让其始终围绕至善养性、求真尚行而累积经验、消化经验、创造经验,实现教师经验的自由转化与积极建构。
教育家精神的高度重视,“是对中国教育传统和教育精神的时代诠释、对教师队伍建设规律新认识的时代标注和对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精神旗帜的时代说明”[3]。以教育家精神引领师德师风建设,成为新时代教师发展的伦理源泉及灵魂指南。以精神指引教师经验生成,以道德浸润教师经验升华,有助于发挥经验的育人性。
(一)涵养教师职业精神,沉淀主体经验
职业是人类社会发展、文明进化的产物。不同的社会形态、发展需求,将孕育不同的职业分工、职业类别与职业精神。教育家精神是对教师职业社会本性及个体专业属性的高度提炼,能彰显新时代教师职业的独特性,营造师德成长的社会氛围。教师作为生产劳动者,再生产人的智力资源,提高人的社会潜能、文化魅力,传承人类文明精华,是其职责所在。新时代教育家精神以其深厚的思想底蕴和高尚的道德追求,为教师塑造了坚定的职业信仰和崇高的道德情操。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规定了教师经验的实践性。教师只有在教育实践中逐步提升对教育的认知,寻觅职业德性养成的主体经验,才能潜移默化地沉积经验。经验的积累是一个动态且持续的过程,经验的主体化意味着经验必然会依托教师的感知觉,而这种感知觉离不开对客观现实的认识,进而逐步生成教师的主体经验。因此,外在的有效刺激以及内在的良性反应成为关键。如果个体不知不觉地将自己的言行进行分析,在一定种程度上,经验逐步个体化,渐渐地成为教师的一种感知觉。以此为基础,长期磨炼经验的个体化觉醒程度,会逐步为教师形成经验自觉的个体修养提供可靠的经验基础。经验自觉关联且驱动教育家职业德性养成,两者保持着一种自然的关联。
(二)唤醒教师个体内在善性,实现经验反思
教育家精神赋予教师强烈的职业责任感与使命感,使教师深刻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重任和时代使命。“教师的道德情怀是教育教学智慧的根基,是‘师德’的原点”[4]。发自教师个体内在的至善本性、求真意念,将会驱使其不由自主地养成一种基于个体成长经验的“教师形象”“教师智慧”“教师知识”等,由此生成教师对个体“是否可当一名教师”“可否践行自己的教育理想”“能否追寻一种圣人般的教师形象”的真实且强烈的个体反省。常言道:教师职业是个“良心活”,“良心”的内隐性成为教师职业德性应该关注的微小环节,而这种特性会杂糅于教师经验之中,同时教师的“良心”极可能成为其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自我责任感或事业崇高感。教育家精神还强调教师的自我反思与自我提升,教育可以视为传承创新文化的一种活动,教师就是主体承载者,而文化的延续与更迭,会在教师经验自觉化的流程中被再度审视。为此,应鼓励教师不断审视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育行为,以更高尚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古曰:“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等均可警示教师必须反思、反省自我。但凡经审视的教育经验,必将赋予教师养成职业德性的可能,亦即在不断地探索如何培养人、如何教育学生、如何学习知识、如何处理师生关系等教育现实问题中,以人为中心而开展的对知识、技能、道德、情感、文化等的不断求索求真,同时在教育实践中积累经验,达到经验自觉。
(三)促进师德社会化,实现经验贯通
教师职业是社会化职业,教师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角色代表,同样无法摆脱社会经验的规约,而只能嵌套于其中。教育家精神正是教师专业素养与职业道德的社会化表征,同时驱动教师经验实现个体社会化与社会个体化。作为教师群体中的个体,职业德性是教师在社会生存发展的一种职业法则。教师的职业德性不同于职业德行,德性重在强调人的伦理规范,而德行倾向于人的社会规范,两者紧密关联。社会化的教师职业德性,成为人类文明进化、文化创新的动力,亦即教师职业德性的社会价值被介入教师专业发展、教师队伍建设之中。而职业德性的动态性警示教师发展的无限潜质。职业德性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不断变化生成的。这种建构性与教师职业德性养成的社会规范、社会场域紧密关联,由于教师处于社会之中,就会被赋予社会符号、社会身份、社会价值。“你想成为什么样的教师”“教师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品质”“你能否成为教育家”等均关系到教师职业的社会属性。因此,教师必须富有职业社会性,扮演教师的社会角色,彰显教师的社会价值,融教师的社会经验与职业德性于一体。教育家精神兼具教师个体与群体的社会职业特性,个体化的职业道德究竟如何培育,必然关涉教师个体经验的育德性,进而以经验联通道德,以道德涵化经验。
教育家精神,作为教育领域内的一种高尚情操与卓越追求,不仅是对传统德性教育的传承与创新,更是对教师职业德性养成路径的深刻洞察与积极引领。经验自觉何以发挥其德性价值,势必成为教育家精神引领师德成长的关注点。以教师的经验涵养其师德,孕育其精神,逐步将教师日常教学生活与精神世界有机融汇。
(一)理论实践融合,彰显教师主体性
教师的职业性与职业德性常常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压抑、讥讽、批驳,诸如“现在的教师不好当”“有些人根本不配当老师”“老师居然也能干出这种事情”等的社会风言风语。为此,我们必须反思师德养成过程中的现实性因素,即师德在具体现实中为何会遭遇诸多质疑。教育家精神“从理论走入教育实践、走入教师专业生活,就需充分观照且切合教育现实的需要”[5]。教师拥有独特的职业性以及职业德性,这要求其个体必须以自我为核心,完善自我经验,以个体化经验的驱动力促使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弥补知识的缺陷与理论的乏力,促进其凭借丰富经验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判断与决策。通过汲取优秀经验等方式,教师深刻理解教育家精神的内涵与价值,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
针对当前教师职业德性养成中存在的概念体系无序、忽视差异化等问题,应依托教育家精神,构建一套既符合时代要求又贴近教师实际需求的师德教育体系,加强师德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教育家精神强调教师的主体性,鼓励教师在师德成长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要避免将教育家‘神化’和教育家精神教条化”[6],注重教育家职业德性的主体——教师,而不仅仅强调职业性或者职业德性,忽略教师主体本身存在、生存的价值意义,否则将失去了经验自觉的承载主体。社会各界应为教师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支持教师参与教育研究、教学创新等活动,让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磨砺自己的师德品质,形成独具特色的教育风格与教育情怀。
(二)完善评价体系,反思中提升职业德性
建立健全师德评价与激励机制,是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在这一过程中,应以教育家精神为标杆,构建一套科学、公正、全面的师德评价体系,将师德评价纳入教师绩效考核、职称评定等关键环节,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同时,引入过程性评价,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师德评价信息系统,实现评价数据的实时记录、动态更新和综合分析。设立专门的师德表彰制度,对在师德建设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奖励。通过表彰先进、树立典型,激发教师荣誉感和责任感,促使其更加自觉地践行教育家精神,不断提升自己的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鼓励教师定期进行师德教育的自我经验反思,通过撰写师德日记、参与师德研讨会等形式,回顾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审视师德表现,查找不足并制定改进计划。同时,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也应定期组织师德教育交流活动,分享成功案例,剖析典型问题,共同提升师德教育的经验价值。此外,还应加强对师德建设的监督和检查,确保各项评价与激励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假如在师德方面存在问题的教师,应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帮助整改,在师德经验成长中,不断整合利于教师德性养成的社会资源。最终,维护教师队伍的良好道德形象,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拔尖创新型人才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
(三)整合多方资源,丰富师德成长路径
教育家精神培育应结合不同平台与载体,对师德师风建设进行多元化治理。“课程、活动与文化”[7]可以视为师德成长的核心载体,共同构建多维度、立体化的师德成长体系。课程建设是师德培育的重要途径,以教师日常课程计划、课程实施等为现实依据,挖掘教师在整合课程资源时的主体精神,让教师成为知识与道德的化身。实践活动暗含教育家精神培育的经验基质,以教师教学活动、社会活动等为基础,链接教育家精神与教师个体发展诉求,增强教师职业幸福感与归属感。在教师教学经验、生活经验、社会经验不断积累中,淬炼教师职业的精神特质,生成教师的专业美德。我国教师德性文化是新时代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的文化传统。教育可以视为传承传播、创新创造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则是主体承载者,而文化的延续、更迭、创造,会在教师主体经验自觉化过程中将以再度重演。
此外,依托大数据平台,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的育德作用。信息化平台为教师提供便捷高效的交流和合作机会。通过在线论坛、社交媒体、教育博客等线上渠道,教师可以随时随地与他人分享师德成长的教育智慧、gNF+MCb7Eo2TeT+QviQ9Xw==教育经验。在交流和合作中,相互启发,不断激发个体化的师德教育灵感。通过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手段,构建个性化师德学习环境,设计私人定制化的学习资源和培训方案。建立师德成长的数字档案,通过智能化的数据采集和分析技术,对师德师风成长开展全过程、及时性的采集和分析。将教师自觉化的师德经验技术化,以技术监督师德养成,以信息浸染教育家精神。
参考文献:
[1]宋萑,袁培丽,荣晴.基于教育家精神的新时代教师专业素养内涵与结构[J].中小学管理,2024,(09):9-14.
[2]陈振华.论教师的经验性学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03):17-24+35.
[3]罗生全.教育家精神的价值谱系及塑造机制[J].南京社会科学,2023,(10):135-142+151.
[4]张志勇,史新茹."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演进逻辑、本质内涵和时代价值[J].中国教育学刊,2023,(11):1-6+96.
[5]刘志. "教育家精神"论述生成的三重逻辑[ J ] .人民教育,2024,(06):33-37.
[6]陆道坤.教育家精神研究的为何、何为和如何[J].大学教育科学,2024,(05):36-45.
[7]杨兆强.新时代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的三维审视[J].中国大学教学,2024,(08):36-44.
责任编辑 徐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