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道德人格的养成

2024-10-31 00:00:00刘晓明
中小学德育 2024年10期

摘 要 弘扬教育家精神,已成为当今锻造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的行动指南。教育家精神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鼓励教师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不断追求生涯发展的最高水平,运用自身的道德人格引领学生的健康成长。以教育家精神来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首先需要明确教育家精神在教师生涯发展中的定位,“人师型教师”作为教师生涯发展的最高水平,所表现出的特征与“教育家精神”高度契合,是教师道德人格的集中体现。按照自我调节理论,教师道德人格的形成大致划分为自我观察阶段、自我判断阶段和自我反应阶段。教师在明确教育家精神核心要素的基础上,需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进行自我观察、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进行自我评价、以教育家精神为动力进行自我调整,采取持续反思等策略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通过持续的自我调节学习实现自身的道德成长。

关 键 词 教育家精神;教师生涯发展;教师道德人格;自我调节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4)10-0011-04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弘扬教育家精神,已成为锻造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关键行动指南。教育家精神不仅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深沉热爱和执着追求,更是推动教师队伍不断自我革新、追求卓越的内在动力。它标志着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鼓励教师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不断追求生涯发展的最高水平,运用自身的道德人格引领学生的健康成长。

面对现实挑战,不仅需要探索如何让教育家精神成为教师自我提升的源泉,还要思考如何通过这种精神熏陶引导教师树立起更加崇高的职业道德,为培养新时代的优秀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教师道德人格的培养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需要教师在自我调节理论的指导下,不断地自我审视、自我调整与自我超越。通过这一系列的努力,教师不仅能够实现个人的专业成长,更能够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为社会输送一批批兼具智慧与道德的新时代栋梁之材。

一、教育家精神在教师生涯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队伍建设,首先需要明确教育家精神在教师生涯发展中居于什么地位。为此,不妨先了解一下教师生涯发展历程。我们的研究发现,中国教师的生涯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大概要经历“学业—职业—专业—事业”发展过程。在教师的生涯发展中,“学业”属于职前教育时期,“职业、专业和事业”属于职后教育时期。国外对教师生涯发展历程的认识,基本是将“专业”看作是教师生涯发展的最高水平。与国外教师生涯发展理论相比较,我国教师生涯发展的最高水平则为“事业”,这是由中国文化价值观和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决定的。在中国文化价值观中,教师不但要做“经师”,更要做“人师”,“师者,人之楷模也”;社会将教师看作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当人们赞美和讴歌教师的伟大时,也暗含着社会对教师的看法,承载着社会对教师的殷切期待和要求——教师应当是具备高尚道德人格的人,是用自身人格影响学生人格的人。

由此可见,对于中国教师而言,教师工作不仅是职业、专业,也是事业,当然,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够进入到“专业”和“事业”阶段,许多教师最终都停留在了“职业”发展阶段。但所有教师都应当将“事业”作为自身的一种理想化人格要求,作为教师生涯发展追求的最高目标。我们也将事业阶段称之为“关注人师阶段”,这是教师职业生涯的高峰,也是教育家精神得以表现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专业成长。他们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行与人格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致力于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在这一阶段,教师的目标不仅是完成教学任务,更是追求教育的真谛,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在这一点上,“人师型教师”所表现出的特征恰恰与“教育家精神”高度契合。教育家精神的本质,作为一种内在的、非物质的驱动力,同样超越知识与技能,它根植于教师内心深处,生发于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师道德人格的集中表现。

教育家精神首先是一种“精神”,体现的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成长的关怀及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它是一种信念与追求,是教师教育信念与职业操守的高度统一,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几种道德人格特征:一是教育使命感,这是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表现为对教育事业的深厚热爱和对教育使命的坚定信念。教育家将教育视为神圣的职责,追求通过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有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二是终身学习与自我提升,不断追求知识的更新与专业技能的提高,视学习为一种生活方式,通过阅读、研究、反思和创新,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三是创新与实践精神,敢于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积极探索与实践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以适应时代变化和社会需求。四是人文关怀,对每个学生持有深切的人文关怀,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差异,注重学生的情感发展和心理健康,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五是社会责任感,关注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致力于通过教育解决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参与社会,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六是团队合作与共享,在教育工作中重视团队合作,乐于分享教育经验与资源,与同事、家长和社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七是批判与反思,能够持续对教育实践进行批判性思考,勇于面对教育中的问题与挑战,通过反思促进个人成长和教育质量的持续改进。教育家精神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和对教育理想的高度追求,它激励着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创新与奉献,为教育事业注入不竭的动力。

其次,教育家精神是一种教育“理想”,一种教师追求的人格理想,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内涵的超越性。教育家精神超越了日常教育实践的范畴,是一种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和对教育价值的不懈追求,包括对知识的热爱、对学生的关怀、对教育创新的渴望以及对社会进步的贡献。这些都指向对教育更高层次目标的追求,即通过教育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二是目标的崇高性。教育家精神追求的目标是教育的理想状态,它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就,更重视学生的道德、情感、社会性及创新精神的培养,追求的是培养具有完整人格、独立思考能力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才。三是实现的挑战性。实现教育家精神所追求的理想状态,需要面对种种挑战与困难,这包括教育体制的改革、教学方法的创新、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教育公平的实现等。教育家精神激励教育工作者勇于探索与实践,面对困境不退缩,通过持续的努力与创新,逐步接近理想状态。四是影响的深远性。教育家精神的影响不仅限于教育界,它还能够激发社会对教育的重视与支持,推动教育政策的制定与改革,影响教育体系的发展方向。从长远看,教育家精神的理想追求能够促进社会整体素质的提升,为社会的持续进步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教育家精神是一种教育“理想”,它以超越性、崇高性为目标,通过充满挑战性的实现路径,追求教育的至高境界,对教育工作者、学生乃至整个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它不仅是教育工作者内心的追求,也是教育事业前进的灯塔,引领着教育向更加完善、更加理想的方向发展。

二、教育家精神促进教师道德人格形成

教育家精神是教师职业生涯的精髓,体现了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关怀以及对自我成长的追求。这种精神的形成表现为教师的道德人格,道德人格是教师品格的核心,它决定了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在关注人师阶段,教师开始深刻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实践行为,致力于形成独特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和人格魅力,逐渐塑造出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形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道德人格得到不断完善和提升,从而促进其道德成长。因此,我们可以说,关注人师阶段就是追求形成教育家精神,而教育家精神的核心在于塑造教师的道德人格。通过培育道德人格,教师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和教育质量,还能够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教师道德人格的形成是一个持续自我进化与提升的过程,与自我调节理论紧密相连。自我调节理论由班杜拉在20世纪70—80年代基于社会认知理论提出[1],强调个体的行为调节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涉及自我观察、自我判断和自我反应间的动态反馈循环。这一理论认为,个体在社会活动中根据不同标准观察自身行为,进而根据自我设立的标准进行行为评价,最终基于评价结果产生相应的内心体验和反应,自我反应不仅是自我调节的最终结果,也是个体兴趣满足、自尊发展以及持续行为改进的动力源泉。自我反应包括评价性和物质性两种形式,分别对应个体在取得进步时的心理满足感和物质奖励,对提高自我效能感和激发动机具有重要意义。[2]按照自我调节理论,教师道德人格的养成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可以大致划分为自我观察阶段、自我判断阶段和自我反应阶段。

(一)自我观察阶段道德人格的养成

自我观察阶段是教师道德人格形成的起始阶段。自我观察是个体对自身行为表现的认知过程,它要求个体根据社会活动的标准来审视自己的行为。在这一阶段,教师会根据自己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观察并对照自己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实际表现。这种观察不仅限于外在的行为表现,还包括内在的思想动机和情感态度。通过自我观察,教师能够初步认识到自己在道德人格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为后续的阶段打下基础。

将教育家精神融入自我观察阶段,以引导教师道德人格的发展,首先需要明确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素。这些要素包括敬业奉献、创新进取、关爱学生和终身学习,它们共同构成了教育家的核心品质,为教师道德人格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教师应深入理解这些要素,并以其为标准进行自我审视。其次,教师在自我观察的过程中,应以教育家为榜样,对自己的行为表现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关注教育教学中的言谈举止、教学方法和师生互动等方面,通过对照教育家的行为标准,发现并改进自身的不足。此外,还应反思自己行为的内在动机,考量其是否与教育家精神相契合。同时教师还应在自我观察的基础上,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客观认识,旨在将教育家精神内化为自身的信念和行为准则。

(二)自我判断阶段道德人格的养成

在自我观察的基础上,教师进入自我判断阶段。自我判断是个体为自身行为设定标准,并评估行为与标准之间的差距,从而进行自我评价的过程。这一评价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3]在这一阶段,教师会根据自己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判和反思,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教育家精神,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自我判断,教师能够进一步明确自己在道德人格方面的追求和目标,从而为下一阶段的行动提供指导。自我判断阶段作为教师道德人格发展的关键环节,要求教师基于自身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对自身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表现进行深入反思。

将教育家精神融入自我判断阶段,以引导教师道德人格的发展,教师首先应反思自己行为的内在动机,考量其是否与教育家的精神相契合,应在自我判断的基础上,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客观评价,包括对符合教育家精神的行为给予积极肯定,对不符合的行为进行坦诚的自我批评,并设定基于教育家精神的目标,以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

(三)自我反应阶段道德人格的养成

自我反应阶段是教师道德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自我反应是个体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产生的情感体验,如满足、自豪、自责和批评等,这些体验不仅影响个体的情感状态,还对其后续行为产生重要影响。[4]在这一阶段,教师会根据自我判断的结果,产生相应的心理反应和行为调整,如果判断自己的行为符合教育家精神,就会感到自豪和满足,并继续坚持和发扬这种精神;如果判断自己的行为存在不足,就会感到焦虑和不安,并寻求改进和完善的途径。通过自我反应,教师能够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逐步提升自己的道德人格水平。

将教育家精神融入自我反应阶段,以引导教师道德人格的发展,首先需要经常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估,通过回顾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可以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道德人格方面的优势和不足。在这一过程中,教育家精神可以作为一面镜子,帮助教师更加客观地审视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寻求改进的方向。并基于自我反思和评估的结果,设定具体的道德人格提升目标和规划。这些目标和规划应该与教育家精神的要求相一致,体现教师在职业道德、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等方面的追求。通过设定目标和规划,可以更加有方向性地进行自我完善。在这一阶段,教师需要持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通过学习新知识、新理念和新技术,教师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教育家精神的内涵和要求,从而将其更好地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将教育家精神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通过实践和创新,教师可以不断检验和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提升自己的道德人格水平。

自我调节理论为我们认识道德人格的形成过程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框架。教师作为学习者,在追求专业成长和道德完善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自我观察、自我评判和自我反应三个阶段来达成目标。这些阶段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作用的。自我观察阶段帮助教师系统监控自己的行为表现,自我评判阶段涉及将个人的当前表现与某一标准或目标进行比较,自我反应阶段则是指教师基于自我评估所作的判断,对内心产生的正面或负面情感的反应。[5]因此,需要教师在明确教育家精神核心要素的基础上,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南进行自我观察、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进行自我评价、以教育家精神为动力进行自我调整,采取持续反思等策略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教育家精神作为教师追求的最高目标,激励着教师不断前行,而道德人格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内在动力与保障。基于自我调节学习理论的视角,教师的生涯发展不仅是一个技能提升与知识积累的过程,更是一个道德人格不断完善与升华的旅程。通过持续的自我调节学习,教师能够逐步培养出教育家精神,实现自身的道德成长,最终成为对学生、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教育家;通过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的运用,教师能够在各个阶段明确目标、制定计划、实施行动并评估效果,从而不断逼近教育家精神的核心——对学生深沉的爱与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

参考文献:

[1]周国韬.自我调节学习论[J].外国教育,1995(3):1-4.

[2]Lord,R.G.,Diefendorff,J.M.,Schmidt,A.M.,&Hall,R. J.Self-regulation at work [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10,61(1):543-568.

[3]赵蒙成,刘琳.社会认知理论视域中自我调节学习的过程与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12(12):3-6.

[4]张林,周国韬.自我调节学习理论的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3,26(5):870-873.

[5]段锦云,梁凤华,曹莹.自我调节理论的产生背景、理论内容及其应用.景德镇学院学报[J].2017(5):67-74.

责任编辑 徐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