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精神引领师德成长的底层逻辑与生发机制

2024-10-31 00:00:00
中小学德育 2024年10期

相对教育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行为“十不准”等法律法规,教育家精神对教师的要求显然更高。所以说起教育家精神,不少教师会敬而远之:自己只是一名普通教师,做好本职工作就可以了。对于成“家”这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事,还是少操心为好。

每位教师都曾是学生,都曾遇到过好老师。岁月流逝,我们会发现:老师教的学科知识,会越来越模糊,甚至完全忘记;而他较真的神情、忙碌的身影、关心的眼眸、鼓励的话语……却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这里的较真、忙碌、关心、鼓励……不就是教育家精神的真实写照吗?可见,“教育就是德育”的说法有其合理性,因为教育最本质、最核心的部分,是道德,是价值观。道德教育只有用以身示范、以情感人的方式进行,才有说服力,才能为学生所接受,这就是常说的“以德育德”。换句话说,如果教师对自身的道德没有要求,就难以承担教好学生的职责。况且,学生是成长中的个体,对世界的认知每一天都在刷新,如果教师的思维 抱残守缺,被时代抛弃是迟早的事。

可见,从教师的专业属性来说,与教育家精神相向而行,是教师职业的必然要求。

其实,以教育家精神作为教师的职业追求的理由,还不止于此。

我们还可以从时代发展的角度来思考这3934f1725c6068cad2bdbd2ad2d26bc0个问题。在大步迈向“两个一百年”的今天,中国需要实现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华丽转身,从普及义务教育、追求教育公平,到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必然对教师职业提出更高的要求。教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终身学习与自我提升的意识、创新与实践精神、批判与反思能力等,既是时代对教师职业的必然要求,也与教育家精神的核心意涵高度同构。

我们更可以从教师职业生命的角度来考察这个问题。首先,从生存的角度来看,一方面,今天的教师即将面临无生可教的困境。我国新生婴儿从1993年的2120万、2013年的1640万,到2023年的902万,下降趋势非常明显。学生的急剧减少意味着对教师需求急剧减少,那么,谁该走,谁能留?另一方面,随着人工智能的革命性进步,知识的教学已经逐渐被替代,教师工作的重心,会越来越多地转到对孩子的组织管理、人生指导、心灵抚慰、品德导引等方面,“经师”与“人师”,谁该走,谁能留?其次,从教师生命质量来看,每个人都有成为更好的自己,享受幸福的职业生涯的需要。要达此目的,唯有主体的自我超越。追寻更广的学识、更深的情怀、更高的德性、更多的奉献,生命的内涵才会更丰盈,生命的价值才会更彰显,生命的幸福才会成为可能。可见,教师职业幸福的实现,同样离不开教育家精神的指引。

综上,对教育家精神的自觉遵从与主动践行,不仅是教师专业的本质要求,还是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更是教师自身职业生命延续与闪耀的前提基础。对于教育家精神,教师不仅要景仰,更要力行。

(徐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