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活化”的科学课堂

2024-10-31 00:00:00吕晋妮
《学习方法报》教学研究 2024年16期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是一门体现科学本质的综合性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综合了生物、物理、地理、化学等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又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将两者有机结合是构建科学课堂生活化的必要途径之一。

一、教学设计生活化

课堂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主战场 ,要让科学走近生活,必须先从课堂着手。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

新课标在课程实施部分提出“突出核心概念在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加强知识学习与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在学习光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联系驾驶员从汽车的后视镜了解车后面的情况;在学习压强内容时,可以联系书包背带做得较宽,而厨房中的菜刀却磨得较薄…… 用身边的事例去解释和总结科学规律,学生听起来熟悉,学习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二)渗透“时代性”内容

课程标准中提到“坚持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更新课程内容,体现课程时代性。”教学中,我们可以适时增加一些国内外新的科技成果、新的科学思想。比如:教学《地球的卫星——月球》一课时,可以补充目前科学家已证实月球上有气态水和固态水,也可以补充人类多年来探索月球的历程。拓展这些内容,学生丰富了科学知识,明白了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倡导“生活化”评价

生活化的评价方式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可以采用课堂或生活中的观察、小组汇报、与学生谈话交流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二、实验材料生活化

实验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而在实际教学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实验器材数量不足且陈旧的仪器与新教材不配套。如何丰富实验材料,提高科学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一)挖掘身边的材料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材料的收集整理,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这种意识和习惯。我们平常丢掉的“垃圾”可能对于科学实验课是重要的器材。各种大小、粗细不同的饮料瓶可以用来“建高塔”;纸质包装盒可以用来研究物体的抗弯曲能力;瘪了的乒乓球可以用来做热胀冷缩实验……

(二)“替代材料”的应用

教师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用品来代替一些实验器材来完成实验,不仅取材方便,还能使学生体会到科学与和生活的联系。《光沿直线传播》一课选用弯道管作为实验器材,我们可以借助吸管和激光笔,还可以用纸卷筒代替,通过弯折纸筒看不见光来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三)变玩具为“学具”

一些玩具也可以引入科学课。比如常见的放大镜、磁铁以及能够旋转和伸缩的潜望镜等。学习《神奇的小电动车》一课时,部分学生把旧玩具电动汽车上的小电动机拆卸下来,进行观察交流,这样“玩具”就变为“学具”。

三、课外活动生活化

课堂教学是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学好科学就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来到更为广阔的天地。家庭、社区、植物园、博物馆、各种专项的科技场馆都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场所。多种场所中的科学教育资源形成合力,丰富科学教育的途径,学生才能在鲜活的世界中体验科学、发现乐趣,才能真正领悟到科学的巨大魅力。

总之,生活永远是科学永不枯竭的源泉,”生活化”为科学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在真实体验中理解科学知识,提高能力;在获得成功中体会“人人可以做科学,生活处处有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