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学思维是核心素养的一个方面,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以及动手能力,积极在课堂上开展实验活动,并通过设计引课、问题情境、对比实验、实验生活化等不同类型的实验活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赋能学生科学思维的养成,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课堂实验 赋能 科学思维
一、背景
课程目标明确指出:科学思维主要包括模型建构、推理论证、创新思维等。让学生在科学实验活动中获得科学知识,通过多种途径寻求证据,不断发现问题,运用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解决问题,并通过评价与交流达成共识,解决科学问题,形成科学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利用课堂实验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呢?笔者来谈谈课堂实验对科学思维养成的赋能作用。
二、备课中的思考
思考(一):七年级刚入学,学生对实验的积极性很高,经常跑到办公室问我,“老师,要做实验吗?”“老师,什么时候做实验?”若看到我拿着实验器材,好多学生就争先恐后地围过来帮忙“老师,我来帮你。”“哇!做实验喽!”那种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如何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思考(二):学生在实验室里非常兴奋,但大多数学生的兴致主要就集中在一些有趣的现象上,很少有学生能冷静观察和注意那些不明显的现象,能认真思考“这是为什么”的学生则更少了。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验时既要去“探索”,还要去“深究”,是迫切需要教师思考和关注的。
思考(三):在教学实践中,难免遇到课堂实验操作失败的事例,可能是偶发,也可能是教师特别的安排。当遇到类似实验失败的情况,学生大多数会选择重做,而不会深究失败的缘由,因此也错失了很多知识积累的机会。那么,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寻找错误的关键所在呢?
思考(四):有些课堂实验,在探究活动过程会出现课本描述之外的现象。这些干扰现象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同时由于学生自身知识储备的局限,学生难以对实验现象做出准确分析,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结论。如何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重要现象上尤为重要。
思考(五):教师在课堂上的演示实验或布置给学生的课后家庭实验,若所选器材过于复杂,不利于学生实际操作,导致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不高。如果能将实验器材简单化和生活化,使学生更亲近科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动手实践,提高学习科学的动力。那么如何让科学课堂更贴近生活,也需要教师多加思考。
三、教学片段设计及反思
片段(一):在“物质的溶解”这节内容的教学中,笔者事先将一小块松香溶解在酒精中,配制成一杯无色透明的溶液。在新课引入时,将一定量的水倒入上述溶液中,以“如何让水变牛奶”的魔术形式进行课前导入,神奇的魔术立即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这份好奇心始终贯穿整个堂课。最后告诉学生三种物质成分,首尾呼应,很自然解决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这一重难点知识。
反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促使学生积极探索科学知识。教师设计出好的引课,充分运用各种手段,如魔术、谜语、游戏等,激发学习兴趣,进一步活跃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能自主参与科学知识的学习,同时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促进科学思维的养成。
片段(二):实验室制取氧气是学生学习的第一个制备气体的实验,也是操作装置最为复杂的一个实验。教材中只有一幅装置图,学生按照装置图进行实验操作时经常手忙脚乱毫无秩序。为此,笔者设计问题如下: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第一步是装药品吗?如果装了药品后发现漏气怎么办?(提醒学生制备气体的第一步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装好药品后是否可以直接加热?本实验中高锰酸钾反应速度如何?如何防止反应太快时气流带出固体药品堵塞导管?(提醒学生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3.固定好试管后就能加热吗?是不是需要考虑需要收集几瓶气体,分别用什么方法收集?如果先进行加热操作,再进行集气瓶的准备结果会如何?(提醒学生事先准备好集气瓶再进行加热)4.反应开始时刚出来的气体是氧气吗?需要立即收集吗?何时收集更合适呢?(提醒学生开始出来的气体是空气,等气泡连续均匀冒出后再收集)5.收集需要的气体后要结束实验,能直接撤离酒精灯吗?是否该注意水槽中的水会倒吸?(提醒学生要先将水槽中的导管取出,防止水倒吸而导致试管炸裂)
反思: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氧气制取实验,内化成学生内在的知识,为学生学习其他气体的制取和收集构建模型。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会深度思考,还能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分析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片段(三):在完成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二氧化碳实验教学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了“将点燃的蜡烛插在食用碱中,后倒入适量食醋”的实验。同时布置学生完成以下几个问题:1.这个实验和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有何不同?(原理相似都是碳酸盐和酸性溶液反应;都得到没有可燃性不具助燃性的气体;反应速度不同。)2.实验室能选用食用碱和食醋这两种药品制取二氧化碳行吗?(学生对比后知道,食用碱和食醋反应速度过快,不易控制,不适宜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3.两组药品在形状上有何差别?如果相同反应时间,石灰石和食用碱哪种产生气体多?(提醒学生从表面积大小考虑影响反应速率快慢的因素)
反思:设置对比实验,学生可以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分析,寻找相同点和不同点,获得新知。并且通过对比实验,更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论证能力。
片段(四):在演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实验时,笔者故意设置两组实验,一组铁丝表面的氧化膜没有用砂纸打磨干净,另一组铁丝表面是打磨光亮的。我和学生各做一组,结果学生实验失败了,我重新打磨铁丝后再次让学生完成实验,发现学生很激动,出乎意料的是比前一次实验时还要激动和兴奋。我抓住这次机会,让学生思考猜想为什么没有出现预期的反应现象?有学生猜想氧气不纯含杂质气体太多,火柴燃烧消耗了太多氧气导致氧气不足,这些猜想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不过通过分析最终一一给予否定,最后引导他们联系燃烧的条件,从而得出氧化膜对该实验的影响。在做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学生自然而然能够先去除氧化膜再进行燃烧实验。且在以后遇到有关金属单质与其他物质的反应时(如生锈的铁钉与稀酸的反应),学生有了这一次深刻的体验,很容易就联想到氧化膜附着的问题。
反思:设置实验探究障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享受付出努力后获得成功的自豪感,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同时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知识分析的应用能力。
片段(五):教材上的演示实验“被压缩的气体对瓶塞做功”,是用打气筒压缩吸滤瓶中的气体,被压缩的气体将瓶塞冲出。我将其进行简化处理:取一个矿泉水瓶,里面装入少量的清水,盖上瓶盖,让学生用力挤捏瓶身,并注意操作安全,不要将瓶口对着他人,引导学生观察瓶口发生的现象(瓶塞冲出时在瓶口很明显能看到有一团白雾产生)并分析对应现象产生的原因(压缩气体做功使气体内能增加,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白雾)。
反思:改进实验器材,让实验活动和实验器材生活化,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整合学生直接经验与学到的间接经验,同时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应用能力。
四、结语
教师通过课前学习课标,钻研教材,进行有深度的备课。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设计并开展相应的实验活动,打造有深度的实验教学课堂。通过实验,让学生初步形成科学探究意识,促进科学思维的进一步养成,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笔者将继续致力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课堂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