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4-10-31 00:00:00诸葛茂森
《学习方法报》教学研究 2024年16期

摘要:体育是小学教育阶段一门重要的素质教育课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精神品质的发展。但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需求,传统体育教学方式并不适用于当前的小学体育课堂。而基于赏识教育的体育教学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和潜能,取得良好的体育教学效果。故此,本文主要以赏识教育为主题,就如何实现小学体育教学创新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小学体育 赏识教育 应用策略

引言

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持续深化下,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成为了一线教育人员的共识。体育作为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其在小学课程体系中的作用得到了广泛关注。但受限于陈旧的教育思想,在当前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存在一定的封闭性和局限性,不利于学生运动兴趣的激发和运动能力的提升。为此,小学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发展需求,积极探索更为先进的体育教学理念和方法,推动体育教学的创新。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初期阶段,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极度渴望获得他人的关注和肯定,小学体育教师需要根据小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采取赏识教育,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获得更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增强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赏识教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激发学生运动兴趣

虽然相对于传统文化课程,体育课程有着较强的趣味性,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随着体育课程的深入,对于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要求不断提升,有的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会受到影响。而基于赏识教育的体育教学中,则可以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每一次进步都能得到及时肯定,让学生收获到更多学习体验,促使他们对体育学习始终保持着较高的积极性。

(二)激发学生的运动潜能

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快速发育阶段,有着无限的运动潜能。因而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将基础的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还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挖掘学生的运动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1]而基于赏识教育的体育教学中,则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运动表现,根据他们的个体优势,及时予以肯定和赞扬,增强学生的运动自信心和积极性,促使他们更主动地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将运动优势最大化,充分发挥学生的运动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赏识教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误区

(一)盲目夸赞

虽然赏识教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但要想将该教学策略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教师必须要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学习心理,采取合适的教育手段,让学生真心感受到教师的认可和欣赏。[2]但由于部分小学体育教师对赏识教育的认知不够全面,简单地将其等同于夸赞学生,对于学生的任何表现都会第一时间送上夸赞,并给所采用的夸赞语言过于单一、笼统,如“你真棒、你真厉害”等。长此以来,学生则会对教师的夸赞失去兴趣,影响到赏识教育价值的体现。

(二)赏识手段单一

赏识教育的优势被越来越多的小学体育教师接受,但由于部分小学体育教师所掌握的赏识教育技能有限,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只会使用语言赏识手段,通过口头赞扬和鼓励达到赏识教育的目的。虽然口头赏识能够对小学生产生一定的效果,但要想将赏识教育的作用最大化,教师需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采取多样化的赏识教育手段,如动作肯定、物质奖励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教师的赏识充满期待,并由此形成长期持续的运动动力。

三、赏识教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语言赏识

语言赞赏是赏识教育中的重要手段,其能够对学生产生心理稳定和心理激励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当他们获得教师的语言肯定后,会产生极大的学习动机。因而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合理运用语言赏识,达到激励学生的作用。但教师在使用语言赞赏策略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针对学生的优势和特长进行赞赏,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促使学生将优势最大化;二是赞赏语言应言之有物,能够让学生从中获得有效信息,切忌使用“你真棒、你真优秀”等笼统性的语言。[3]以“投篮”运动为例,教师则需要关注学生的表现,对于其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教师应及时予以语言上的肯定和赞扬。在赞扬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优势所在,这样才能真正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比如,有的学生一次投中,教师则可以从学生的投篮姿势、投篮技巧等方面予以肯定性的评价,让学生在受到鼓舞的同时,了解到正确的运动技巧,强化教学效果。

(二)体态赞赏

体态赞赏也是赏识教育中的重要手段,其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肢体语言向学生传达肯定、鼓励信息的方式,相较于语言赞赏,体态赞赏相对含蓄,但如何运用得当,同样可以对学生产生良好的激励效果。因而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除了语言赞赏外,也可以适当使用体态赞赏,让学生感受真切的肯定和鼓励。比如,当学生完成高难度运动动作时,教师则可以通过竖起大拇指、予以拥抱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赞扬和肯定。以“跳高”运动为例,教师则可以根据学生的运动水平,设置不同的高度,鼓励学生勇于挑战自己。当学生完成挑战后,教师则可以予以体态赞赏,让学生获得更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增强学生勇于挑战的信心和决心。

(三)目光赞赏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们往往可以从周围人的眼神中感受到其真实的情绪变化。因而目光赞赏也成为赏识教育中的重要手段,对学生产生较大的激励作用。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则需要合理运用目光赞赏,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比如,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调整自己的教学心态,利用赏识的目光去看待全体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肯定和信任,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比如,在“跳远”运动中,当学生在完成跳远任务时,教师眼神中对学生表示肯定和相信,这样可以对学生产生强烈的鼓舞作用,激发他们的运动潜能。当学生顺利完成跳远任务后,教师可以通过眼神传达出认同和赞赏,增强学生的运动自信心。

(四)多元赏识

由于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有着很大的差异,他们在体育学习中的表现也会存在一定的差距。因而,教师在使用赏识教育策略时,不能只以学生的体育水平作为依据,还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根据学生的个人进步情况,予以赞赏和肯定,这样才能真正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4]另外,每个学生的心理需求不同,教师在使用赏识教育时需要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赏识教育手段,强化赏识教育效果。比如,对于性格比较外向的学生,教师的一个眼神肯定就可以对他们产生较大的激励作用。在运动教学中,教师则可以根据他们的运动表现,通过眼神及时予以肯定;而对于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教师则需要采取语言赞赏、肢体赞赏等明显的赏识手段,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来自教师的赏识和肯定,这样才能对他们产生激励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赏识教育有着较高的应用和推广价值,尤其是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基于赏识教育的体育教学,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和潜能,强化体育教学效果。还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艰苦奋斗精神和勇于拼搏的意志品质。因此,小学体育教学应加强对这一教学策略的研究,并根据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合理运用赏识教育,促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满足感,增强学生的体育运动动机,激发学生运动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升体育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傅永久.赏识教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体育风尚,2022(08):62-64.

[2]王益海.赏识教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2021(47):165.

[3]陈朴.论赏识教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2021(34):107.

[4]何福兴.赏识教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1(12):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