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县皮影戏:艺术珍品 中华一绝

2024-10-31 00:00:00
农村百事通 2024年11期

世界皮影戏源于中国,中国皮影戏源于陕西,而陕西的皮影戏则源于华县。中国皮影戏的国际正式名称叫“华剧”,即有华县皮影戏曲之意。华县因地处华山脚下而得名,为“华县皮影戏”发源地,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古称华州、咸林,现为华州区,距华山、秦始皇陵和西安分别不过20多公里、40多公里和80多公里。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表演故事而得名,是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华县皮影戏始于汉代,兴于唐代,盛于清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起初受巫术、图腾崇拜文化的影响,后又融入儒、释、道三家思想和多样地方文化,艺术造型雕刻精美,表演技巧奇妙精湛,音乐唱腔委婉优美,不仅成为陕西东路皮影的代表,而且在国内七大皮影流派中独树一帜,被誉为“国宝”。

“一张牛皮居然喜怒哀乐,半边人脸收尽忠奸贤恶。”据当地非遗传承人介绍,华县皮影制作工艺非常复杂、精细,包括制皮、雕刻、上彩三大工艺24道工序。皮影是经过选择的牛皮浸泡后,被刮铲成半透明状,再经打磨、摹画、雕刻、着色、熨平、缀合等过程制作而成。

华县皮影造型设计虚实结合,神形兼备,以人物为主,兼有景物和道具,自然万物,刀枪剑戟,虚幻世界,应有尽有,其“头楂”(人物脸谱)多达470余种,“桩子”(人物身段)样式多达181种。在人物塑造上,通常以五官反映人物的性格,如以方面、大耳、宽肩、圆腰表现生角男性的阳刚之美,以柳眉、凤目、纤腰、莲足表现旦角女性的妩媚阴柔,以圆嘴、吊眉和冲天鼻表现丑角的夸张形象。“影人”雕工精细,含义深刻,每件都是艺术珍品。

“一清二黄三秦腔,细腻不过碗碗腔。”华县皮影戏选用陕西、甘肃地区普遍流行的碗碗腔,属板腔体,其板式主要有慢板、紧板、慢紧板、煽板、滚板、二六板、二八板、三不齐、单句送等,腔调分表现高兴的花音、表现激昂的哭音、表达一般情绪的平音。

华县皮影戏班社一般为五人,又叫“五人忙”,分别是“前声”“签手”“上档”“下档”“后槽”。班社成员除了演唱和对白,还得操纵20多件乐器和“影人”,个个都身怀绝技又配合默契。特别是“签手”,不少皮影至少要两人以上,华县皮影戏则一人独挑,操作数十个乃至上百个皮影造型,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华县皮影戏综合艺术水平炉火纯青,堪称戏曲艺术之绝唱。很多其他剧种做不到的表演,它都能完美呈现。如骑马、坐船、乘轿,在大戏中只能用鞭、桨、幡所代替,而皮影戏里车、马、船、轿都有。

华县皮影戏的精湛技艺,令国内外专家、学者拍手叫绝,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不过,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对华县皮影戏的冲击前所未有。拯救和保护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今后一个时期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江西 孟秋望 魏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