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桥村:文脉书香八百年

2024-10-31 00:00:00
农村百事通 2024年11期

古村深深不思归,古韵悠悠令人醉。

青砖灰瓦、曲径幽巷、楹联石碑、书院作坊……走近它,仿佛在数百年的岁月里徜徉,又恍如是记忆中的桃花源,那份难得的恬静淡泊,让人沉浸其中、难以自拔。这——就是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竹桥村独特的魅力所在。

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古村落博物馆”,而“博物馆”里最具古韵的当数竹桥村。竹桥村隶属金溪县双塘镇,系唐代吏部尚书余褐后裔自福建迁来而建,距今已800余年。

竹桥村原名月塘村,余氏祖先为求世代兴旺、子孙平安将村名改为“祝乔村”,后又取其谐音更名为“竹桥村”。一则为了纪念村前那座百年竹桥,二则希望后人如竹虚心刚直。村中石砌的八方水塘,犹如“七星伴月”,登高俯瞰,竹桥村恰似一柄张开的巨扇。“建筑众多、功能完好,文脉书香、源远流长,是村子最大的特点。”乡贤老余侃侃而谈。

竹桥村现存明清古建筑109幢,其中明代民居8幢、祠堂1幢,其余皆为清代建筑。此外,还有古驿道、古井、古晒场、古门楼、古书院、古祠堂、古街巷20余处,其数量之多、保存之好,让人不由心生“竹桥归来不看村”的感叹。“这些栩栩如生的木雕石刻,都是住户当年用泥糊纸盖自发保护起来的……”老余说。

全村有三座门楼——总门楼、中门楼与下门楼,三座门楼串联起村落的纵深。屋宇式的总门楼,除了是进村的主要入口,还可起到防卫的作用,古时设有炮台,由专人把守。总门楼前有三口古井,虽建于不同年代,却最终组成一个“品”字,加之多边形石栏杆围起,又形似外圆内方的铜钱。其寓意是金钱如流水,但千金散尽还复来,唯有人品不能丢,告诫大家无论为人、为学、为商,都要讲究品德。而形似官帽的中门楼,前后分别是用青石板铺就、偌大的“人”“本”二字,似有“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落叶要归根、做人不忘本”之意。

“还有一种说法是,余氏与相距咫尺的名门望族陆氏素有交往,与‘百世大儒’陆象山更是交情尤深,建此‘人本’门楼,意在弘扬‘象山心学’,特别是门里‘人’字加上两口水塘,完全就是心学核心——‘发明本心,堂堂(塘塘)做人’的完美演绎。”多次探访的“地接”小艳子补充说明。

“村中房屋最有特色的当数‘八家弄’‘十家弄’,这是族裔兄弟同灶不分家、世代同堂不分居的真实写照……”甬道幽深的古巷道中,老余指着眼前的两排清代民居介绍说,八家连成一体的为“八家弄”,十家连成一体的是“十家弄”,它们各有总门、巷门、大门和侧门,侧门相通各家。总门一关,八家、十家如一家;总门打开,八家、十家各自成家。据说当时确定这两条弄堂的设计方案时,余家的几兄弟可是费了不少脑筋,商量了很久。如今这些建筑的设计者早已不在,而藏在建筑背后的祈盼与希冀却被世世代代地传承了下来。

除了建筑,竹桥村更有深厚浓重的文化底蕴。据介绍,江西名谚“临川才子金溪书”中的“金溪书”就是指金溪县的雕版印刷,而竹桥村是“金溪书”的发祥地和主要承印地,村中明代便已有印书房,促使金溪成为江西最大的印书中心,并奠定了其在“金溪书”中不可撼动的历史地位。村中“养正山房”便是雕版印刷遗址之一,堂前印书残存的斑斑墨迹,见证了雕版印刷业的浮沉兴衰。村内古雕版遗刻甚多,现保存有完整的《三字经》《百家姓》《四书集注》等雕版。‍

“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竹桥村人素有外出经商的传统,但村中随处弥漫的书香气息,无不向人展示着尚德崇文的耕读文化。“儒商并重”是当地一大特点,人们但凡在外经商赚了钱,都要回村捐资建房、教子读书。他们崇尚读书,“苍岚山房”就是私塾教书的大房书院,建有两层采光极好的“晒书楼”;他们敬畏文字,中门楼有“惜字炉”,古时掉在地上写了字的纸张,都要被人们拿到这里集中焚烧;他们男女上学,既有延师培养男儿的“植桂”书院,也有专门教育女子的“培兰”学堂……

石板路上的道道独轮车辙,堂前桌上的清代《康熙字典》,窗棂上雕刻的中国最美“福”字,门楼高悬的“谏草传芳”匾额,象征点石成金的“拜石”,寓意平步青云的青石墙裙……竹桥村丰富的建筑、厚重的人文景观,加上独特的区位、便利的交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打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多年来,当地政府守正创新,久久为功,环境整治、抢救修缮、提升改造三管齐下,重振了古村的辉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寻古探幽、修身养性。

对我来说,竹桥村之行是一份特别的礼物,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我走进竹桥村时雨声淅沥,离开时细雨朦胧,古村似乎想回应点什么,又仿佛要启迪些什么,我百思不解又好像有所顿悟……

(江西 谢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