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鸡曲霉菌病防控措施

2024-10-31 00:00:00
农村百事通 2024年11期

许多霉菌能产生毒素,其中能让动物中毒的超过10种。大豆、玉米、稻谷、花生、大麦、小麦、草料等饲料都可产生霉菌,只要环境温度和湿度合适,霉菌便可在上述饲料里快速生长代谢出毒素,当家禽采食了有毒饲料或接触了被污染的垫草,即会发病甚至死亡。曲霉菌,特别是黄曲霉菌能产生有毒物质,损坏鸡的肺脏,侵害肝脏,引起肝恶性病变,还会导致中枢神经机能紊乱。

一、病原

曲霉菌病是雏鸡常见的一种霉菌病,主要病原是烟曲霉、黑曲霉、黄曲霉、土曲霉等。

曲霉菌呈分生孢子串珠状,以放射状排列在孢子柄顶端。曲霉菌的孢子抵抗力很强,在消毒液中需要1~3小时才会被灭活,沸水中要煮5分钟才能杀灭。

二、流行特点

曲霉菌的孢子大量分布在自然界中,在合适的温度和水分条件下可以产生毒素,如谷物含水量18%、花生含水量10%及通风状态下,黄曲霉能够快速生长和产生毒素。受潮发霉的环境、器具会传播霉菌孢子,导致雏鸡吸入孢子而感染。受污染的孵化器会感染胚胎或刚出壳的雏鸡,霉变饲料也可通过雏鸡消化道引发曲霉菌病。

夏末与秋冬季节,遇阴雨连绵等气候时,常暴发曲霉菌病。家禽曲霉菌病的死亡率高达50%~100%,4~12日龄的雏鸡易感染死亡,多呈急性暴发,成年鸡仅呈散发。

三、临床症状

病鸡气喘、呼吸困难,有的表现为吞咽困难,嗜睡,食欲减退,口渴,发热;后期下痢,迅速消瘦,眼、鼻流出浆液性分泌物,眼睑处有黄色干酪样物质。

雏鸡曲霉菌病通常呈急性发作,初期病鸡羽毛脱落,走路不稳甚至跛行,食欲减退,逐渐消瘦,急性病例发病2~7天就可发生死亡,雏鸡死后头颈部呈角弓反张状。

四、病理变化

剖检病死鸡可见口腔、喉头、气管内有较多黏液,肺肿胀,肝脏有针尖或小米粒大的黄白色结节,气囊混浊,有许多小米粒大的黄白色结节,结节坚硬而富有弹性,切开内有干酪样物质。有的病鸡肺部呈卡他性、纤维素性病变,肺泡、细支气管充盈着黏液、纤维素。

五、诊断

本病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以及饲喂霉变饲料的病史,可以做出临床诊断。实验室检测如下:

1.病变组织镜检

剪取少许病变NpA3Ktq0YM973qJclR2Mug==组织放在载玻片上压碎,加入1~2滴生理盐水,盖上盖玻片后于显微镜下观察,可以见到菌丝体、孢子。

2.分离培养

无菌剪取病变组织接种在马铃薯培养基或其他真菌培养基上,结果菌落生长迅速,菌落平坦或略jztVfdgtTKaoaN6j9MR4Lg==有辐射状皱纹,初期呈黄色,之后逐渐变成黄绿色,老熟后颜色变暗,镜检可见菌丝体、孢子。

3.毒素检测

将发霉饲料、污染的垫草,病鸡腺胃、肠内容物处理后,采用金标试纸法、薄层分析法、荧光光度法、液相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酶联免疫法等多种方法进行检测。不同的检测方法有各自的优势,可根据检测目的、用途、样品数量等进行选择。

4.动物接种实验

将病鸡的胃肠内容物、发霉饲料的浸出液喂给1日龄雏鸭,若半数以上雏鸡死亡,且剖检病变主要在肝脏,据此亦可对本病作出诊断。

六、防控措施

1.切断传染源

养鸡生产中严格禁止投喂发霉饲料,可采用多种防霉方法防饲料发霉。防霉的关键是控制饲料水分含量和环境温度,在通风条件下,黄曲霉能迅速生长和产毒,因此可采取低温、干燥、除氧和应用化学药剂等方法来保存饲料,以防止曲霉菌生长和产毒。

收获的饲料谷物加工好后应尽快进行干燥处理,并放在低温、干燥的地方存储,用0.1%~0.5%的尿素与谷物籽粒混合,在相对湿度较高的条件下谷物能安全储藏1~2个月。

2.改善饲养管理

育雏室合理通风换气,严禁开门窗直接通风,日温差不要过大,做到逐步合理降温。育雏的垫草应清洁而无霉斑,并经常更换,育雏期间每天清扫一次粪便。育雏期间严禁饲喂发霉饲料,可喂食热处理过的饲料,饲料可蒸煮30~60分钟后再喂食,直至鸡1月龄为止;种蛋应严格熏蒸消毒,孵化器要求每周消毒1次。

适当提高日粮中的蛋白质水平,适量添加硒和维生素,减缓霉菌毒素对鸡发育的影响;在日粮中添加苯丙氨酸或甲硫氨酸,增强鸡的抵抗力,减少霉菌毒素的影响;添加一些抗氧化物质,如酵母硒、维生素E、维生素A、维生素C等,用于清除鸡体内自由基,保护生物膜免遭毒素的侵害。添加能够吸附黄曲霉毒素等多种毒素的吸附剂,如活化酵母、硅铝酸盐、蒙脱石等,吸附剂不会吸附饲料中的蛋白质、微量元素、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

3.治疗

可试用制霉菌素拌料,或将硫酸铜稀释后加入鸡的饮用水中,或将碘化钾溶入鸡的饮用水里供鸡饮用。每100只病雏鸡用制霉菌素50万单位混料,每公斤饮水加碘化钾5克,1周后病鸡病情可稳定。

(摘编自《四川畜牧兽医》 福建省福州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郑健 邮编:3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