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名男生连续一年多时间考试状态不佳、自我评价低,在学习这件事上有明显的情绪困扰;在三个月后就要高考的情况下害怕去学校上学,经常在夜间哭泣,自述采用过一些办法却也无法解决问题。心理教师了解基本情况后,与其建立信任关系并缓解其负面情绪;根据学生辅导需求快速设定辅导目标,结合学生心理特点,使用隐喻疗法,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比较安全的方式探讨其心理问题,使其“客观看到”自己当下的状态与问题,并采取对隐喻对象支持帮助的辅导形式,间接支持自己。两次辅导后,来访者快速从情绪困扰中走出来,进入比较良好的学习与考试状态,最终考入理想的学校和专业。
关键词:隐喻疗法;学生心理辅导;情绪困扰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31-0051-05
一、个案概况
(一)背景信息
小仁(化名),男,18岁,独生子,某学校高三在读。小仁足月顺产,人偏瘦,日常言语不多,身体行动灵活。小仁家庭情况正常,父亲是警察,母亲是高中老师,父母日常对他要求比较严格。家庭关系比较和谐,无明显的争吵等行为。小仁从小由父母带大,老人帮忙管理,小仁入学后,老人回老家,夫妻自己照看孩子。小仁从小学习较好,身体情况较好,无明显疾病。
小仁原本成绩不错,进入这所学校后,刚开始表现也还行,班主任和科任老师都很肯定他的表现,他对自己期待也很高,想考入一所很好的警校,和父亲一样成为警察。但是后来情况变了,高二有一次数学课上,老师让他去黑板上做数学题,结果他不会做,当时就觉得很丢脸,感觉所有人都在看自己笑话。后来慢慢地只要到了考试时表现就不好,尽管那些题目日常明明都会做。刚开始小仁并没有和家人说这个情况,而是想自己解决,但一直没有成功;后来班主任发现问题,多次联系家长、做学生工作,但是情况仍越来越严重,来辅导前,小仁成绩已经明显下滑,他甚至已经有了不想去学校的念头,晚上也多次在被窝里哭泣。
小仁否认自己有消极念头,否认曾经有过自杀想法或者行为,没有过自伤行为,也没有情绪反复波动的表现。在交流过程中,他思路清晰,对自己的认识有一定的客观性,能够说清楚自己的表现、担心。
(二)主要问题
学习问题:小仁存在“日常学习效果好、题目都会做,但只要考试就考得差”而且越来越严重的情况。尤其越是重大的考试越容易出现这种情况。这种状态已经严重影响学习信心和成绩。
情绪困扰:高二开始在面临考试时情绪低落、紧张,对问题有夸大情况,害怕自己考不好,怕因此被人看不起。临近高考,情况更明显,出现比较严重的不想上学、哭泣等退缩情况。家人担心孩子不能正常完成最后三个月学业和不能正常参加高考。
二、心理评估与辅导方案
(一)个案概念化
小仁从小学到初中的学习比较顺利,作为家中唯一的男孩,家长对他的期待比较高。尤其父亲是警察,他也希望自己能够进入警校,当一名优秀的警察。这个愿望在他的心中很强烈,他希望达成这个目标获得自己和他人的认可。
但是进入高中以后,他发觉学校的学习压力相对比较大,尤其到了二年级,学习难度更是直线提升。当他在学习上有不好的表现时,对自己产生了负面的评价,并且夸大问题的严重程度,担心别人会笑话自己,害怕不能考进自己心仪的学校。
从小到大,小仁的父母都比较忙碌,在对他要求比较高的同时,陪伴时间比较少,通常遇到问题要求他自己解决。逐渐地小仁产生了和家长交流较少、遇到困a1191b8c89885aee520e0f083aee9da7难自己扛、很少求助父母和他人的问题解决模式。小仁在日常生活中较少和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即使和好朋友在一起也较少表达情绪;同时他自己也缺乏其他合适的情绪宣泄方式,经常隐忍,导致情绪困扰逐渐严重,反过来影响了学习。
同时,小仁内心想要考进理想学校的愿望比较强烈,想要全心投入学习、顺利完成高考的内在动力比较足。
(二)辅导目标
经过和小仁及其家人的探讨,因为高考在即,没有太长的时间做心理辅导,心理教师决定充分借助内在成长动力,通过分析现状、设定辅导目标,重点采用隐喻疗法平复其情绪,解决问题,让他回到主动、喜欢的学习状态,能够正常参加学习和高考,在考试时真正发挥出自己的水平。
三、辅导过程
辅导一共进行了两次,每次1.5小时。两次辅导一共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建立辅导关系,评估现状,设定辅导目标
由于是在春节期间,不能面询,因此采用微信语音聊天的形式。为了达到比较良好的效果,首先着重建立辅导关系。
先从心理教师自我介绍和辅导介绍开始,同时询问如何称呼小仁;在选择辅导的方式上,能够选取的方法有视频聊天、语音聊天等,小仁选择了不见面的微信语音聊天,而且聊天的时候要求他家人回避。在知道了辅导的一般设置后,心理教师了解小仁的辅导意愿,他说他是愿意做辅导的,希望能够把自己的问题早点解决,同时对辅导的效果有点担心,怕问题解决不了,后面高考情况太糟糕,他实在不希望自己高考出问题,同时也不想在辅导上花费太长时间,因为高考就在眼前了,辅导时间长了就会影响学习。小仁说,他希望用最快的办法帮助自己恢复到之前学习好的状态。他说之前长时间感觉不好,但是没有和家长说,不想让他们知道,也不想让同学们知道,怕被他们笑话。
他说之所以现在愿意和心理教师聊,一方面是因为问题太大,怕自己扛不住,而且班主任和家长都知道了,自己必须面对;另一方面是自己也想试一下心理辅导,之前自己想过一些办法,家长和班主任也帮了忙,但是都不能解决问题,他怕问题越拖,影响越大。
心理教师对小仁的信任表示感谢,同时肯定他对自己负责任、想要学习好、想要解决问题的初心,表达了愿意和他一起面对问题、一起合作寻找各种办法解决问题的意愿。同时也说明,心理辅导是一个合作互动的过程,心理教师是在旁边陪伴和努力支持小仁的人,小仁在辅导中发挥重要的主导作用;心理辅导很难保证一定能够快速解决问题,但是可以不断探索适合小仁的问题解决方式;在辅导过程中,小仁可以随时表达自己当下的感受,共同讨论可能对自己更有效的解决方法。
经过几分钟的沟通,小仁对心理辅导有了大概的了解,开始尝试说明自己的问题、现状和辅导目标。
他说自己刚进入这所学校时学习还是中等,日常表现还是不错的;但是发现周围同学们都比较优秀,感受到了比较大的压力;尤其高二那次数学课,本来就觉得难,被老师点名答题又答不出来,感觉很难为情,甚至开始担心如果自己成绩不好,就会考试不理想,就会考不上想去的学校。后来一到考试时自己表现就特别差。说科任老师之前也提醒自己,为什么平时作业都会做,一到考试就掉链子。他自己没有办法解决。后面随着高考的临近,他发现问题越来越严重,心情很差,会自我指责,目前已经影响到日常上课和学习,学习质量差,不想上学,晚上哭泣。但是饮食正常,没有消极自伤、自杀等念头;过去一段时间内也没有出现状态时好时差的波动情况。
他说他以前状态好的时候学习会很愉快,很轻松,也不会去想考试好不好的事情。希望自己接受辅导以后能够平静下来,至少能够正常参加学校的学习和考试,不再总担心考试考不好的事情。
第二阶段:采用隐喻疗法平复情绪,提供心理支持,采取脱敏方案
在辅导过程中,小仁语速比较慢,情绪低落,声音比较轻,当心理教师问到有些问题时存在答不出来的情况。考虑到小仁的特殊情况,尝试在常规辅导方法之外,增加隐喻疗法[1]。在初步建立信任关系并且对一些问题有了交流以后,心理教师问他:“如果把处在这个状态的自己比作一样东西,可以是动物、物品等,你觉得会是什么?”
小仁:是一条很可爱,但是非常孤独的小狗。
心理教师:看到这条小狗,你会有什么感受?
小仁:会可怜它,心疼它。
心理教师:如果让你去对小狗做点什么来帮助它,你会做什么?
小仁:我会过去抱抱它,安抚它。
心理教师让小仁在这个状态中静默了一会儿。
心理教师:小仁,小狗此刻的感觉会怎样?
小仁:小狗会觉得温暖很多,比较舒服,会感觉开心很多。
心理教师:如果这条小狗也遇到了担心学习成绩变差、担心被别人笑话的情况,你会怎么和它说?
小仁:我会告诉它不用担心,尽自己的努力就可以了;小狗已经做得很好了,以后无论它碰到什么事情,我都会帮助它的。
心理教师问小仁此时此刻的感觉。小仁说心里舒服了很多,好像没有那么孤独了,也没有那么着急,感觉心里温暖了很多。
考虑到小仁存在怕回学校的情况,心理教师决定尝试结合隐喻和系统脱敏的方法让小仁脱敏。在征得小仁的同意后,先问小仁,如果这条小狗现在也是高考生,它有点害怕上学,你希望它待在家里还是能正常回归学校?小仁说希望它能够回归学校。经过评估,小仁希望小狗最后的心情平静指数能达到7分,当前是3分。
第一步,让小狗想象要回学校上学了。小仁说他能感觉到小狗变得紧张了,经过放松,慢慢地,小狗恢复了平静。
第二步,想象小狗已经到了校门口。小仁说此刻小狗紧张了很多,就怕被老师和同学们看到,感觉自己很尴尬。心理教师让小仁对小狗做点什么,帮帮它。小仁选择去抱着小狗,不停地安抚它,鼓励它。过了一会儿,小仁说小狗现在平静了,可以进学校了。心理教师说,如果待会儿进了学校,小狗又紧张了怎么办?小仁说没有关系,自己可以帮它。在后面一个场景选项中,小仁选择了上课,说小狗在上课时会有点紧张,怕自己表现不好,怕考试考差。
心理教师:现在小狗遇到了它的人生难题,你作为它的大哥哥,你觉得自己可以做点什么,让它变得更有勇气,能够面对挑战?
小仁沉默了一会儿,说:我自己也遇到了这样的事,我会冷静思考,看到自己以前的成绩,不去贬低自己,带着勇气面对困难,让自己冷静下来,让自己成为小狗的榜样。
当说完这些的时候,心理教师问小仁此时的心情。小仁说感觉好了一些,好像没有那么害怕回到学校了,对考试的事情也没那么担心了,但是心里还有一些东西没有弄干净。心理教师和小仁做了解释,让他后面继续观察自己,最好可以把自己的表现记录下来。
在简短的小结之后,结束第一次辅导。并约定下次辅导时间为一周后。
辅导后过了两天,心理教师接到小仁妈妈的电话。她说小仁这几天好一点了,但还没有完全解决问题。在第一次辅导后的第四天,刚好高三下学期报到,妈妈说小仁从学校回家后,又钻到被窝里哭了。但是小仁没有和家长说什么。心理教师让家长日常可以多陪陪小仁,不去追着问情况,陪伴孩子时即使不说话也没关系,做好后勤工作;同时家长先放松自己的心态,在家里营造比较正常轻松的氛围,同时多观察孩子。
又过了两天,妈妈和心理教师联系,说小仁觉得自己好了很多,可以正常上学,应该不需要再做辅导了。心理教师向小仁妈妈表示恭喜,肯定了小仁所取得的进步。同时提出,毕竟问题由来已久,只进行一次辅导怕效果不稳固,而且面对的是高考这种大事情,如果后面再有反复,容易影响到孩子的考试信心;在有了初步成果后,至少再辅导一次可以帮助巩固效果。心理教师建议家长可以和小仁商量一下,看看小仁自己的想法,如果小仁实在不想继续也是没问题的。后来小仁接受了建议,第二次辅导同样采用语音对话形式。
第三阶段:采用隐喻疗法评估情况,强化自我支持,巩固辅导效果
时隔九天,小仁第二次接受辅导。这次辅导时,小仁已经正式开学。这次对话时他语气轻快了一些,说自己学习状态好了不少,现在对学习有了更多希望。这一周下来有时候还有情绪低落的情况,但是比之前好了些;他还说开学那天回家还哭了,当时看到老师和同学,还是觉得自己表现不好,怕高考万一考不好的情况发生,但是这次哭泣时,那种特别担心的感觉没有了,内心里比之前笃定点,这次哭后还是正常去上学了,而且后面情绪稳定一点了。探讨下来,小仁这次辅导的目标是巩固辅导取得的成果,让情绪基本处在稳定的状态,能够比较安心地投入学习。
心理教师问他现在那只小狗的情况怎么样?小仁说小狗情况也好多了,它也轻松了一些,心情好多了。让他给小狗的心情指数打分,他说已经到了6分。还差4分,是因为多多少少还有点担心,怕万一最终的情况不如意怎么办。
心理教师:比较担心的不如意情况是什么?
小仁:是高考没有考好,没有进到理想的专业,那样的话就会很丢人,很失败。
当说到这里的时候,小仁的声音变轻。
心理教师:小狗现在遇到了这个问题,它似乎还是对未来没有足够的信心,此时此刻,你觉得小狗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小仁:很难受,很孤单。
心理教师:其实很多人都会和这条小狗一样,会担心,会怕失败,也会难受。在这一刻,看到小狗处在这个状态中,你希望小狗怎么做可以变得更好?
小仁沉默了一会儿,说:希望小狗能够不要害怕,每个人都需要面对一些不好的事,希望它能够勇敢面对那些不好的事,有更多的勇气。
说到这里的时候,小仁似乎有些哽咽。
后来,心理教师问小仁身边还有什么人是可以帮助到自己的,小仁和心理教师一起做了分析,包括家长、老师、同学、朋友等,通过分析他看到了成长中的自己还有很多资源。
心理教师:如果后面再遇到学习或者担心考试的情况,你会怎么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帮助自己?
小仁:我现在感觉已经好了很多,安心了很多,也变得更有力量了,如果再遇到这种情况,会有更多的勇气面对;而且我会主动向家长、老师、朋友敞开心扉,及时交流,不再总是自己一个人闷着。
小仁说他觉得这次辅导完已经可以了,感觉不需要再做辅导。心理教师对小仁取得的进展作了肯定,小仁也就这件事所反映出来的情况总结了自己的优点。他说经历这次辅导,对自己有了更深的了解,对未来也有了更多的希望。
第四阶段:提出注意事项和未来目标,结束辅导
在辅导的最后,心理教师就未来可能碰到的情况提了注意事项,同时提到,小仁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讲,还有很多的阶段。小仁也简单分享了未来的目标,并表示无论以后怎样都会去努力达成目标。心理教师对小仁的辅导进行了小结,辅导结束。
在辅导之后,家长反馈的情况是小仁一直很稳定,没有出现状态反复的情况;高考中小仁发挥良好,最后进入了理想的大学和专业。
四、辅导反思
小仁的辅导案例有点特殊,他问题形成时间长,高考压力大,对辅导的要求又高。通常辅导很难满足这样的需求,但是本案例确实仅仅两次辅导后就有了比较好的效果,并且达到比较稳定的状态。
回顾整个过程,小仁内心强大的想要解决问题的动力是一个重要因素,这让他可以去面对困难和解决困难;心理教师和他的互动让他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全然投入解决问题。尤其是隐喻疗法的采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这个个案中,以隐喻对象“小狗”为切入点和问题承载者,避免激发当事人小仁“怕被笑话”“怕丢脸”“怕失败”的内心情感,让辅导过程可以比较安全、流畅地进行下去;同时,隐喻疗法的使用具有有利于辅导信息发挥作用的认知特征;隐喻的创造性,也帮助辅导对象激发想象力,绕过原本的思维定式、跳出问题的困境,同时快速创造出解决问题的新可能。隐喻在心理辅导中具有特殊的效果[2-3]。
因为隐喻疗法所具有的一些重要的帮助认知加工、行为改变的特点,使得它能帮助小仁顺利走进内心,看到内在的真实情况;同时也激发出他内心深处解决问题的力量,达成快速解决问题的效果。这个案例对其他心理辅导具有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许群,石晶晶. 心理治疗中的隐喻疗法分析[J]. 科技视界,2023(5):26-29.
[2]叶丽婷,熊韦锐. 当代临床心理学中的隐喻研究[J]. 医学与哲学,2024,45(7):61-65.
[3]左宏梅,王子琨. 当绘画治疗遇上隐喻治疗——一组适合儿童青少年的结构化心理辅导方法及应用[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29):4-8.
编辑/卫 虹 终校/孙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