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场所。家庭教育主体间不同的教育观念会给儿童发展带来不同的影响。隔代教养是祖辈通过提供经济支持、投入时间精力等方式承担或参与儿童教育和抚养活动的一种家庭教育模式。基于文献研究和家庭教育经验,分析了家庭教育观念差异产生的原因、家庭教育观念差异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提出了化解家庭教育观念差异的策略。
关键词:家庭教育观念;儿童发展;隔代教养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31-0078-03
一、家庭教育观念差异产生的原因
家庭教育观念指的是人们对家庭教育的一种比较稳定的价值标准和认识,时刻影响着家长教养子女的态度和行为。教育观念不仅包含了人才观,即家长对子女培养的目标,希望子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还包含了儿童观,即家长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家长的教育观念会直接影响其家庭教养方式并通过教养态度和行为影响孩子身心和个性的发展。
然而,家庭成员来自不同的原生家庭,接受的是不同的教育,有着迥异的生活经历,祖辈和父辈有不同的成长时代背景,难免会形成不一样的家庭教育观念。因祖辈、父辈两代人教养观念差异引发的家庭矛盾也屡见不鲜。
拿我家举例,祖辈的育儿观念因为其所处的时代生活水平较低,没有受到过系统的教育,家庭教育观的形成靠自己在生活中的经验和身边人的经验,是在不断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育儿观点。他们接受新的育儿观念渠道也有限,没有足够的能力辨别部分育儿观念是否科学。父辈则是90后,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均受过良好的教育。在读书期间也系统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知识。不仅如此,随着社会的发展,整个社会对家庭教育愈发重视,获取科学育儿信息的途径也更加丰富,有利于形成科学的儿童观。所以,两代人在家庭教育观念上存在差异乃至冲突是在所难免的。
二、家庭教育观念差异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家庭教育观念差异会给儿童身心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父母观念差异乃至冲突,会使孩子混淆判断是非的标准,令他们无所适从,阻滞他们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的深入健康发展。教育观念冲突会对孩子成长产生多重消极影响。
其一:孩子缺乏一个可以认同的行为准则,有碍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其二:会削弱父母教育的权威,影响家庭教育的效果。家庭教育观念冲突容易造成孩子的不知所措,使得他们不能正确地分析和判断事物。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观念的冲突会给孩子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无论是夫妻双方还是祖辈与父辈之间,不一致的家庭教育观念必然会外显于各自的行为方式当中,令孩子困惑。结合育儿经验,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家庭教育观念差异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
(一)家庭教育观念差异影响儿童身体健康发展
家庭教育观念差异影响着儿童的身体发育,下面以睡眠问题为例进行说明。睡眠对于儿童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而家庭内部关于安排儿童睡眠的分歧,往往会导致儿童的睡眠模式受到干扰。以我的家庭为例,家庭成员之间对于孩子的睡眠安排存在显著分歧:祖辈倾向于根据个人经验和习惯来安排孩子的睡眠时间,难以适应孩子的睡眠需求,这导致孩子经常面临入睡困难和频繁夜醒的问题,早晨醒来时状态不佳,情绪波动较大。
作为父辈,我通过阅读专业书籍,了解婴幼儿睡眠的特点和规律,通过观察孩子的睡眠状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建立睡前仪式、营造适宜的睡眠环境,以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此外,我坚持将孩子的睡眠需求置于家庭活动的优先位置,避免因家庭活动而打乱孩子的作息时间。
两代人观念上的冲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导致孩子睡眠质量差,影响其身体健康和情绪发展。幸运的是,在我的不断努力下,其他家庭成员看到了适合孩子自身睡眠状态的家庭教育观念对孩子睡眠的积极影响,也逐渐在学习和调整自己对孩子的“睡眠观”。
(二)家庭教育观念差异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随着儿童身体的成长,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这一阶段的儿童渴望独立尝试新事物。例如,他们可能会坚持自己按电梯按钮,尽管由于身高限制需要成人的帮助。这种行为反映了儿童探索世界和寻求自主性的内在需求。每次我们出门都会尽量让孩子自己按电梯,即使电梯被别人按了我们也会等下一趟,然而,祖辈可能不会太在意,而且还会觉得这个没什么大不了,哪怕小孩由于语言能力发展的限制,用哭闹来表达自己意愿时,会被其斥责喝止。
一些教育者可能由于缺乏对儿童发展规律的理解,将儿童的这些行为误解为脾气不好、难以管教或不听话。这种误解可能导致成人产生负面情绪或行为,进而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实际上,这些行为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自然表现,是他们发展自我意识和独立性的必经阶段。
儿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面临着不同的任务和挑战。教育者的任务是提供一个安全和支持性的环境,让儿童有机会体验和探索各种情感和技能。通过这些方式,能够使儿童更好地理解和适应自己的成长过程,从而促进其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
(三)家庭教育观念差异影响家庭和谐,弱化家庭教育效果
家庭观念差异若处理不当,不仅会破坏家庭的和谐氛围,产生冲突,还会削弱家庭教育的效果。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长期处于冲突环境中,孩子可能会缺乏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可能会影响他们学习如何与他人建立健康关系的能力,进而影响其社会交往能力的健康发展。
在家庭教育中,每一位家庭成员都扮演着教育者的角色,共同承担着塑造儿童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责任。尽管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往往是某一位家长主导教育活动,但所有家庭成员的教育行为和影响都是通过集体协作实现的。
如果家庭成员能够相互配合、协作,就能形成一股教育合力,集中教育资源,对子女产生积极且统一的教育影响,从而将家庭教育效果最大化。如果教育者的教育观念冲突,无疑会削弱教育者的教育权威,降低家庭教育的效果,不能让家庭教育合力发挥最大作用。
如果家庭成员在教育观念上存在差异和冲突,这不仅会削弱教育者的权威性,还会降低家庭教育的整体效果。观念的不一致可能导致教育信息的混乱,使得孩子难以从家庭中获得一致的行为指导和价值观。因此,家庭成员在教育观念上的一致性和协作是实现家庭教育效果最大化的关键。
三、化解不同教育观念差异的策略
家庭教育观念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现实,但若处理得当,这种差异可以转化为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动力。
那么应如何化解不同教育者之间的家庭教育观念差异?
(一)各司其职,优化分工合作
部分年轻父母不能承担对孩子的养育责任与义务,祖辈承担了过多的教育责任;有的家庭则是祖辈教养权力凌驾于父母之上,对年轻父母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横加干涉。
化解教育观念冲突,提升隔代教养水平需要家庭成员之间彼此尊重、各司其职。可以根据家庭成员的性格能力、时间精力、特长爱好来分工合作,家庭成员共同承担孩子“教”与“养”的工作。
先要达成共识的是,父母是儿童教养的“第一责任人”。父母应该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主动承担起教养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教育和成长过程中。
同时,祖辈在家庭教育中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应该贡献自己的经验和智慧,重视通过言行来教育孩子,避免仅仅满足孩子的生活需求而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在父母因工作忙碌无法长时间陪伴孩子的情况下,祖辈与孩子的相处时间更长,互动更为密切,这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来影响和教育孩子。
(二)非暴力沟通,化解教养分歧
在教育实践中,不同代际的教育者可能会因观念差异而产生矛盾。当父辈与祖辈在教育方法上存在分歧时,父辈应避免在孩子面前直接否定祖辈的观点,而应选择事后以尊重和理解为基础进行沟通。沟通时,应采取非暴力沟通方式,关注问题本身而非个人,同时应考虑到祖辈的情感需求。
例如,在处理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时,教育者应保持一致性,避免因情绪化的反应而妥协。生活中家长大都会遇到类似的情况:当孩子提出一个不合理的要求时,刚开始大家都不答应。孩子可能通过哭闹来争取,祖辈可能会因心软而让步。此时父母直接说不可以,场面会很尴尬,更不适宜采取吵闹、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
父辈可以采取事后和祖辈进行沟通的方式,阐明这种做法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果孩子一哭闹就满足其要求,尤其是不合理的要求,这样会误导孩子认为哭闹是合理表达自己需求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还可以向祖辈提供具体的应对策略。另外,教育者应教会孩子如何用语言表达需求,强调语言沟通的重要性,避免无理取闹。
首先,判断孩子的需求是否合理。若不合理或者有安全隐患,这样的需求一律不同意,并告知其原因。如果孩子还哭闹,在安全的情况下,可以“无视”他,让他冷静一下。
其次,如果孩子的需求合理,教育者应教会孩子如何用语言表达需求,强调语言沟通的重要性,避免无理取闹。哭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如果还不能准确表达,教育者可以帮孩子把话说出来,问是与不是,这样孩子只需要点头或者摇头,也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种情况发生几次后,孩子就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了。
(三)协同育人,形成教育合力
当所有力量朝同一方向作用时,效果最为显著。家庭教育亦然,教育者需建立共识,形成统一的教育方向。面对分歧,应通过及时沟通寻求解决方案,同时通过学习儿童成长知识,提前预防和规划教育策略。如果遇到教育效果不佳的情况,应及时进行反思和调整。
为了形成有效的家庭教育合力,家庭成员的教育观念和立场需要协调一致。教育者,尤其是父辈,应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学习科学的育儿方法,以适应孩子的发展需求。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教育者需要学会甄别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劣,从书籍、交流和网络等多种渠道获取先进的育儿知识。
此外,教育者应克服惰性,不断提升自己的家庭教育素养。通过观察和了解儿童,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创造一个安全且充满探索机会的家庭环境,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陈鹤琴. 家庭教育与父母教育[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2]杜红.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中祖辈与父辈的价值冲突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5.
[3]魏微. 隔代教养模式下发挥家庭教育合力的三个着力点[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23,39(6):26-30.
[4]赵忠心. 家庭教育学——教育子女的科学和艺术[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5]郑福明. 建立家庭教育中的“统一战线”[J]. 教育导刊. 幼儿教育,2003(1):51-53.
编辑/卫 虹 终校/孙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