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人际边界;边界地图;人际关系;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31-0036-04
【活动背景】
在许多初中学生的来访案例中,因人际边界被触碰而导致的人际矛盾十分常见,加上初中生情绪波动大、情绪控制能力较弱,小矛盾很容易发展为大冲突。此类人际矛盾的本质其实是矛盾双方对于人际边界的认识不足,进而影响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而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自身的错误。
本课以内德拉的人际边界类型作为课程主线[1],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人际边界,并且学会如何分辨他人边界的技巧,引导学生尊重自己与他人的人际边界,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活动理念】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修订)》中提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内容应该包括“帮助初中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情绪体验与表达”。
人际边界是指在人际关系中,个体与个体之间的责任和权利范围。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际边界,当人际边界被触犯时,人际关系可能会出现问题。内德拉认为人际边界有六种类型:物质、空间、情感、时间、认知和性边界,这六种边界在日常人际交往中对关系影响较大。其中性边界属于青春期教育,因此本课程不包含性边界的内容。
【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了解人际交往中存在人际边界,理解人际边界的个体差异。
情感目标:使学生体验相互尊重边界带来的安全感,领会尊重他人边界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评估边界的技巧。
【活动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评估自身人际边界,理解边界的个体差异。
难点:使学生掌握评估自身边界的技巧。
突破方法:利用绘制“边界地图”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五种边界类型,并通过自身例子给自己的边界打分。
【活动方法】
情景教学、活动体验、自主探究、小组讨论。
【活动准备】
视频、“边界值”卡片、教学PPT。
【活动对象】
七年级学生
【活动时长】
一课时
【活动过程】
一、团体热身阶段
交代背景:当你去饭堂吃饭时,只剩下一张桌子,其中一个座位上坐着一个陌生人,剩下三个位置:A是陌生人对面的位置,B是陌生人对角的位置,C是陌生人旁边,你会选择坐在哪个位置上呢?为什么?这时对方抬起头,你发现原来他是你的朋友,这次你会选择坐在哪个位置上呢?为什么?
生1:如果是陌生人,我可能会选择B位置;如果我发现他是我的朋友,我会选择C位置。
师:为什么相比起陌生人,我们更愿意靠近朋友坐呢?是什么因素在影响我们的选择?这个因素其实就是我们的人际边界。人际边界就好像一层包围着我们的、看不见的屏障,每当这个边界被触碰时,我们就会感觉不适。在这个选座情景里,我们感受到的就是人际边界中的空间边界。
设计意图:通过引入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借助学生的选择引出人际边界的概念。
二、团体转换阶段
师:刚刚我们提到了人际边界,有一个词可能大家更加熟悉,它就是“边界感”。当我们在网上搜索这个词的时候,可以搜到很多视频,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这些XskZvj28EIlSBvrTeiVYBQ==视频都讲了什么吧。
观看视频《讨厌没有边界感的人类》,视频讲述的是一些人在捉弄小猫,如摸小猫的肚子、轻拍猫头、突然吓小猫等,小猫表现出不开心的样子。
师:大家觉得,视频里面的小猫如果会说话,它可能会说些什么呢?它为什么会不开心?
生2:它可能会说:“不要再碰我了。”它不开心是因为这些人的行为没有边界感。
师:是的,没有边界感的行为会让小猫不开心。如果你们遇到了这种没有边界感的行为会有什么感受呢?没错,你们同样也会不开心。实际上,人际关系中出现的很多矛盾和负面情绪,都跟我们的人际边界有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边界被触碰会导致不适,并且认识到边界对于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了解边界的积极性。
三、团体工作阶段
(一)认识边界:我要表态
活动规则:请学生根据黑板上呈现的描述,对照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体验,作出相应的表态动作,符合自己的情况就用双手比圆圈,不符合就比叉。
呈现内容:
(1)别人不打招呼就随意挪动、取用我的东西;
(2)不好意思拒绝别人的请求,因为不想让别人失望;
(3)别人给我起了外号,但我并不喜欢;
(4)别人和我聊天的时候总在说他自己的事情,我插不进去话;
(5)朋友想让我帮忙做一件事情,这会耗费不少时间和精力;
(6)写作业的时候,同桌的手总是“越界”到我的桌面;
(7)当谈话触及一些我不想多提的事情时,朋友却不断追问。
师:这七个描述都是在呈现边界被触碰的情况,从大家刚才的表态中可以发现,大部分人都经历过因人际边界被触碰而造成的不舒服体验,这并不是个例。既然我们都知道边界其实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上,接下来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每个人的边界都是一样的吗?
设计意图:通过举例-表态的方式,让学生体验边界被触碰的不适感,对自己的边界有初步的认识。并且在表态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边界被触碰的普遍性,降低学生对于表达自我感受的抗拒。
(二)理解边界第一步:边界地图
教师讲解边界的五种类型:(1)空间边界:我可接受的身体接触程度;(2)物质边界:我的东西我做主;(3)认知边界:我的想法和观点不容他人贬低;(4)情感边界:他人的情感让我不适;(5)时间边界:我的时间被他人支配。
请学生对“我要表态”环节当中的七项事件进行分类。
展示一幅“边界地图”,要求学生对自己的五项边界进行打分(1~10分),分数越高就代表着这一项边界越敏感、别人的行为越容易让我们不适,并且将分数连接形成“边界地图”(见图1)。
完成后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边界地图。
生3:我的边界地图分数最高的一项是认知边界,有7分,分数最低的是情感边界,只有2分……
生4:我的边界地图分数最高的一项是时间边界,有8分,最低的……
师:老师观察到同学们画出来的边界地图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意味着我们每个人的边界都很不一样,然而我们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往往认为别人的边界和我们差不多,这就导致了很多矛盾的产生。那么,接下来让我们来认识一位小伙伴,大家一起来分析他的边界地图吧!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边界的类型,明白不同个体的边界存在差异性。
(三)理解边界第二步:边界小侦探
重新展示作为例子的边界地图,并告诉学生这个边界地图属于一位名叫小赵的男生,邀请学生根据这个边界地图推理出小赵平日里的形象,并给出一些选项供学生选择。(如:认知边界——故意说反话、跟我抬杠、起难听的外号、别人与我意见不一、有更好选择时不接受我的建议……)
师:大家推测一下,以下的这些事件,哪一些可能会是小赵认知边界的敏感事件?哪些又是可接受事件?
生5:小赵的认知边界分数有7分,我觉得“跟我抬杠”这一项可能是他的敏感事件。
生6:我觉得“起难听的外号”和“不尊重我”应该也是,因为小赵的认知边界分数最高,我觉得他的敏感事件应该比较多。
师:那大家认为小赵可以接受的事情可能会是什么?
生7:我觉得“别人与我意见不一”应该是可以接受的,因为我觉得要到满分程度才会接受不了别人跟自己意见不一。
总结学生的分享,并展示小赵的边界事件。
师:同学们的推理能力真强!刚刚我们推理出很多与小赵边界有关的敏感事件和可接受事件,老师整理出来小赵的边界事件供大家参考(见表1),有了它的帮助,我想大家都能明白应该如何与小赵好好相处!同学们,学会了解他人的边界就意味着这段边界感之旅我们已经走了一半,接下来请同学们把善于观察的目光放在自己身上,分析自己的边界事件,完成我们学案的下半部分。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边界事件。
生8:我想分享我的认知边界事件,我不喜欢别人给我起外号,还有无视我的一些想法,我可以接受别人不同意我的观点……
师:我们这节课已经学会了解他人和自己的边界,不过对于边界感,我们还有一些不明之处,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这段边界感之旅的最后一程:尊重边界。
设计意图:借助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分析边界的技能,并且让学生认识不同边界的敏感事件,对自己的边界有更深入的了解。
四、团体结束阶段
(一)尊重边界——头脑风暴第一波
告知学生们小赵同学的例子是一个取材于真实生活的例子,并询问学生,假如有一位同学小李想跟小赵交往,大家会给小李同学什么建议?
生9:我会建议小李不要给小赵起外号。
生10:我会建议小李跟小赵交流的时候要注意分寸,不要开一些不适合的玩笑。
师:老师注意到同学们都格外注意小赵的认知边界,都建议小李不要做那些容易让小赵不舒服的敏感事件,这其实就是我们常常提及的“边界感”,了解他人的边界,不触碰他人的“敏感事件”,是边界感的重要部分,恭喜同学们发现这一点。
(二)尊重边界——头脑风暴第二波
询问学生如果一个人的边界地图过大或者过小,可能会有怎样的影响。
生11:我觉得边界地图太大的话,会让他人感觉很难接近,因为很容易就会生气,可能会导致很难交友。
生12:边界地图太小的话,可能会让他人感觉没什么底线,虽然可能很好相处,但是很容易就会被占便宜。
师:是的,其实无论是过大还是过小的边界都会给我们的人际交往带来不良影响,过于宽泛的边界容易让他人和自己都感到不适,过于狭小的边界则容易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失去独立性。我们常常提及要尊重他人的边界,但也不要忘记自己的边界也需要关注与调整,只有两者兼顾,才是完整的“边界感”。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让学生的注意力回到课程的主题“边界感”上,强化学生对于他人与自身边界的理解与尊重,培养学生的边界感。
【活动反思】
在课程主题上,本课以当下流行的“边界感”为课程切入点,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思维、情感需要与现实情况,加深了学生对人际边界的了解,发展了学生保护自己的边界、尊重他人边界的边界感意识。
在整体设计上,“选座位”和“我要表态”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意识到人际边界的存在与重要性;“边界地图”活动从分析他人边界地图到推理自身边界地图的过程让学生深入了解内德拉的五种人际边界类型;“边界小侦探”的活动进一步探索不同人际边界的敏感事件,帮助学生对人际边界有更深入的了解;最后通过头脑风暴,思考对待他人和自身人际边界的正确态度,引导学生培养自身正确的边界感。
本堂课学生的参与程度相当高,基本所有学生都能完成自己的边界地图,也能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写下自身人际边界的敏感事件,并且在课后也会积极讨论。教师原本担心学生会羞于表达自己的人际边界,但实际上通过热身环节与转换阶段,学生们的表达都相当到位。
参考文献
[1]内德拉·格洛佛·塔瓦布. 界限:通往个人自由的实践指南[M]. 张蕾,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2022.
编辑/卫 虹 终校/黄潇潇 黄偲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