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视角下体验式绘本心理课的教学探究

2024-10-31 00:00:00叶雅顺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4年31期

摘要:心理课堂是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抓手,因此,用深度学习的理论引领心理健康教育,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切实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十分必要。为了促进学生在心理绘本课堂中进行深度学习,心理教师进行了为期两年的体验式绘本心理课的课堂教学实践,尝试摸索出一种形式活泼、学生体验丰富且深入,融入绘本心理游戏、绘本心理意象和绘本心理剧的课程,让心理课堂更加有趣和鲜活,提升心理课效果。

关键词:心理游戏;具身认知;绘本心理剧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31-0025-04

一、引言

1976年,马顿(Marton,F.)和萨尔约(Säljö,R)首次提出“深层”和“浅层”的概念来描述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学习方法,相对于采取死记硬背策略的浅层学习,深层学习即深度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在理解学习内容的内涵及意义。深度学习理念的核心思想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以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目标,对学科知识进行深度加工,促进教学方式的根本性改变[1-3]。

心理课堂是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抓手,因此有必要用深度学习的理论引领心理健康教育,提升教学的实效。

绘本取材广泛,蕴含着心理健康教育所涉及的各方面内容,契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提出的目标,因此,绘本作为素材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

目前,绘本在小学心理活动课中的应用方式多停留在“阅读”上,依靠教师讲解,学生仅通过“眼看”“嘴说”“手画”等方式对绘本进行感知与理解,这导致学生对于绘本的体验和感悟较为浅表,心理活动课堂形式相对单一,课堂氛围较为沉闷,绘本使用的效果也较为一般。

为了促进学生在绘本心理课堂中进行深度学习,我进行了为期两年的体验式绘本心理课的课堂教学实践,尝试摸索出形式活泼、学生体验丰富且深入,切实提升绘本教育效果的小学绘本心理课堂教学策略。

体验式绘本心理课是指在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学生身心发育特点、规律和需求,依托心理主题绘本,在阅读绘本的基础上,设计以体验性活动为主的深度学习的心理活动课[4]。体验式绘本心理课侧重开发和创造绘本资源,设计绘本游戏,进行意象演绎、角色代入等活动,注重课堂的体验性、活动性、主体性和生成性,将绘本内容与学生进行联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能够深入体会绘本情景,在体验中习得直接经验,理解绘本故事的内涵、思想情感,深入体验情绪情感变化,实现自我成长,内化绘本主人公身上的积极心理品质。

下文将具体阐述体验式绘本心理课的教学策略。

二、设计绘本心理游戏,内化积极品质

皮亚杰认为:“游戏是认知活动的一个方面,是思维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对原有知识技能的练习和巩固。游戏是为了帮助儿童达到必要的智力vM6kurmZTl8W77CiuTUo0g==上的平衡和情感上的满足,从而适应现实世界。”[5]因此,游戏是心理活动课的一个重要形式。绘本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为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内涵、设计有趣的绘本心理游戏提供了可能性。

设计绘本心理游戏的过程为:首先,根据所授课题及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绘本素材;其次,根据该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深入解读绘本,挖掘绘本中蕴含的积极心理品质;然后,结合授课对象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以及绘本的可塑性,设计合适的绘本心理游戏[6-7];最后,结合心理学理论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论证绘本心理游戏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并完善绘本心理课的教学设计。

例如,在小学四年级以“认识自我”为主题的心理活动课程设计中,授课教师使用了绘本《没关系呀》,设计了“动物的智慧迷宫”棋类游戏(见表1)。该绘本以生动形象的图文形式揭示了何为“悦纳自我”:对于自己无法弥补的缺陷坦然接受;对自己的不足不一味地过分自责,而是采取积极措施来克服;当自己已尽全力但由于外部原因未能达到目的时,不自我折磨,而是坦然处之;能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欣赏自己;通过个人努力,发展自我的能力。

因此,授课教师以绘本作为游戏蓝本,引入绘本中的动物形象,在棋盘中设置具有积极导向的小任务,使学生在游戏中更深入地了解绘本内涵,通过力量外化和行为化等形式培养悦纳自我的积极心态,同时在游戏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并运用优势促进自我成长。

在五年级“我是家庭一分子”一课中,授课教师播放了《朱家的故事》这部绘本的前半段:朱妈妈每日都辛辛苦苦做着家务,而其他家庭成员坐享其成,从不帮忙。学生在故事中认识到每个人都是家庭的一分子,每个人都要承担自己的责任。

在认知的基础上,教师利用绘本故事中的角色设计了“朱家的日常雕塑”游戏,学生事先分成5人一组,组员自由选择雕塑家、朱爸爸、朱妈妈、哥哥和弟弟的角色,然后由雕塑家对其他角色进行动作的设计和雕塑。其他角色要主动配合雕塑家,当雕塑家完成作品时,他们就要将动作进行定格,如同真正的雕塑一般。

教师从各个小组中选择优秀作品进行全班展示,并由雕塑家进行作品讲解。在这轮游戏中,学生感受到朱妈妈的辛苦,觉得其他家庭成员也应该承担一定的家务。由此,教师推出了第二轮游戏“朱家的新日常雕塑”,各小组讨论如何改变朱家的现状,帮助朱妈妈缓解疲劳。学生群策群力,通过游戏演绎让朱家的每一名成员都参与家务劳动,为朱家注入新活力。最后,教师播放绘本的结局,学生惊喜地发现结局正如他们期望的那样,纷纷表示自己也要在家庭中充分当好小助手。

通过绘本心理游戏,将绘本以一种学生喜爱的方式呈现出来,丰富了他们的学习体验,同时在游戏中渗透积极的心理学内容,使学生真正能够在游戏中实现心理成长。

三、设计绘本角色形象,外显情绪情感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理论,具体形象思维是小学生主要的思维模式,如果能借助形象使绘本内容可视化,那么学生对绘本内容的感知、理解程度将大幅提升,对绘本表达的情绪情感的感知也会更直观,绘本也更容易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例如,在小学四年级以“最棒的绰号”为主题的体验式绘本心理课中,教师借助形象进行了生动的演绎。授课老师引导孩子在阅读绘本《最棒的绰号》的过程中,感受小兔美美的情绪情感变化。在一般的绘本阅读过程中,通过图画与文字的形式,学生的感受较为浅表。

为了让学生的体验更深入,授课教师巧妙地采用一张大白纸手绘小兔美美的形象,引导学生观察并体验此刻美美的情绪,学生表示此时此刻的美美正如其名。伴随着绘本故事的讲述,教师在美美获得一次次难听的绰号之时,对大白纸进行一次次揉捏。最后,画纸变成了皱巴巴的纸团,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将无形的语言伤害具象化,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绘本所展示的情感。教师再次展开大白纸,引导学生感受此刻美美的心情时,学生所受的触动很深,他们理解了看似无伤大雅的绰号,对别人的伤害就如同留在纸张上的一道道深深浅浅的折痕,难以消除。此刻,就是最好的教育契机。

此外,在三年级以“挑战意志力”为主题的心理活动课中,授课教师借助绘本《希望的田野上》,将故事中的枯井和三只小蜗牛在卡纸上绘制出具体形象。课上,邀请同学配合教师的故事讲述移动小蜗牛。当教师讲到“它继续往上爬着,不断前进,光线也越来越亮,这意味着离井口越来越近了。但是由于井壁非常光滑,它爬上一段距离后又会下滑一段,反反复复……”孩子只靠听觉感知的时候,他们的感触其实不深,但是结合蜗牛的形象来来回回、反反复复地在枯井中爬上、滑下,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小蜗牛坚强的意志力,他们有感而发:“小小蜗牛都能如此,我们更应该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借助形象,将绘本的心理知识具象化,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与绘本产生情感共鸣,自然而然地达到绘本的教育效果。

四、 创编绘本心理剧场,觉察自我成长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身体在认知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认知是通过身体体验及其活动方式而形成的。具身认知的整体观、身体观和情景观与以行动体验为特色的心理剧技术相吻合,都是通过身体的行动来获得体验,进而理解客观知识、整合主观认知。绘本大多取材于生活,贴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要,绘本情景真切生动,其包含的内容和意lbDkHm94n1tYoZHXbkaf8g==义都积wz42rUoHvTipjeKNFVPkvw==极向上,因此,绘本是天然且优质的心理剧素材,为学生的具身体验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绘本心理剧的演绎过程中,学生将全身心代入绘本情景中,用身体和心理去感受角色的情绪情感,同时觉察角色的心理冲突,在绘本心理剧的剧情推进中,通过身体和心理的改变,进行自我探索和自我成长。在剧情演绎中,情绪、情感态度、价值观及行为等方面的改变可能是悄然发生的,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改变。

例如,在五年级的“人际沟通”主题课程中,授课教师将绘本《动物国变得其乐融融啦》巧妙地转变成两个绘本心理剧场。在课堂上,孩子们戴上小猪、母鹅、山羊等头饰,化身绘本中的小动物,首先进行前半部分绘本故事的生动演绎。在分享环节,学生认识到有些言语、动作、表情是具有暴力性的,感受不同暴力沟通带来的不舒服体验,以及觉察随之而来的人际关系的紧张。因而,学生有很强的改变意愿,为后半部分的绘本演绎埋下伏笔。激发学生的意愿之后,授课教师呈现后半部分的绘本剧情,学生继续进行演绎。

通过两个剧场的剧情演绎,学生将两次的身体感受、心理感受进行对比,他们表示,当用到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事实、感受、需要和请求)来沟通的时候,更舒服而且更容易达成目的。在这节课中,授课教师深入解读了绘本,并巧妙地采用心理AB剧的形式演绎绘本故事,学生通过具身体验,更容易获得自身成长。

再如,在二年级“我的情绪小怪兽”一课中,授课教师在共读绘本故事《我的情绪小怪兽》之后,设置了“情绪小怪兽剧场”,学生自由选择感受最深的情绪,并通过喜欢的方式来演绎自己的情绪。同时,老师设置了“情绪观察员”的角色,即没有上台展示的同学都是观察员。参加表演的学生纷纷展现最真实的样子,再由观察员分享自己观看的感受和建议。观察员分享结束之后,学生进行三分钟的反思,然后再进行第二轮的“情绪小怪兽剧场”。学生能够在两轮演绎中自我觉察到恰当的情绪表达的重要性,并逐渐改善。

绘本心理剧是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在故事情景中,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达到身的体验和心的成长。

综上所述,体验式绘本心理课为小学心理课堂的深度学习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与尝试。通过更深入地解读绘本,更充分地利用绘本,创造性地设计出绘本心理游戏和绘本心理剧,让绘本心理课堂更加有趣和鲜活,让学生更全身心地投入心理课堂之中,用心去感受,让学习真正发生,让自我成长悄然发生。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深度学习:课堂转型的标识[J]. 全球教育展望,2021,50(1):14-33.

[2]刘月霞,郭华.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3]张浩,吴秀娟. 深度学习的内涵及认知理论基础探析[J]. 中国电化教育,2012(10):7-11,21.

[4]陈保华. 绘本在辅读学校心理辅导活动课中的运用[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13):28-29.

[5]左宏梅,张亚琴. 用故事和图画滋养心灵——小学生“两绘”心育课的架构与实施[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12):17-21,55.

[6]沈利华. 基于童话资源的幼儿体验式阅读研究[J]. 江苏教育研究,2013(16):72-75.

[7]徐娟. 绘本“心理式”阅读: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新方法[J]. 中国德育,2019(6):6.

编辑/卫 虹 终校/黄潇潇 黄偲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