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探讨云南省农村地区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归因风格和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以云南省彝良县某乡级中学431名农村初中生为研究对象,利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多维—多向归因量表(MMCS)、直接与间接攻击行为量表(DIAS)进行测量,分析家庭教养方式、归因风格和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父母惩罚、过分干涉等消极教养方式与云南省农村地区初中生外归因水平、攻击行为呈显著正相关;(2)父母惩罚、过分干涉等消极教养方式对云南省农村地区初中生攻击行为的直接效应显著,外归因在父母消极教养方式和攻击行为水平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结论:父母惩罚、过分干涉等消极家庭教养方式是云南省农村地区初中生高攻击行为水平的直接原因,可通过提高个体的外归因倾向进而提高攻击行为水平。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归因风格;攻击行为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31-0015-06
一、问题提出
攻击行为又称暴力行为、侵犯行为,根据攻击的外部表达形式,可将攻击行为分为言语、身体、间接三种攻击[1],研究者将前两种归为直接攻击行为,与间接攻击相对。攻击行为的成因主要包括遗传素质和环境影响。遗传素质对攻击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个体的气质类型上[2],一般情况下,外向、情绪不稳定型气质的个体更具有攻击性。环境对攻击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家庭教养方式上。家庭教养方式(parenting styles)是指父母在教育和抚养子女时所使用的教育观念、对待孩子的态度及在养育过程中的一切言行举止[3]。
以往研究表明,父母对子女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漠不关心,或对子女过度控制等都会导致孩子出现不良行为[4-6]。与消极教育态度相反,父母关爱、鼓励子女则能减少子女的攻击行为[7],促进子女人格健全发展,减少问题行为的产生。
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处于迅猛发展的时期,情绪具有脆弱、不稳定、易爆发的特性。同时,由于个体行为极易受情绪影响,因此,攻击行为在初中生群体中的发生频率高。攻击行为影响着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发展[8],研究显示,攻击行为易对承受者造成情绪障碍,如抑郁、焦虑、孤僻等,严重则导致自杀;于实施者而言,若不及时矫正,易发展为暴力犯罪、人格失调等[9]。
归因风格指个体以一种相似的方式对不同的事件或行为做出原因推理的倾向性[10],将事件原因归为情景或运气等外部因素,属于外归因;将原因归为能力或努力等内部因素,属于内归因。以往研究表明,攻击性儿童更倾向于把他人的行为原因解释为敌意性的,非攻击性儿童倾向于把他人的行为原因解释为善意的。
社会归因理论指出,个体遭受挫折后的情绪唤醒状态不是取决于挫折本身,而是取决于对挫折的归因。即受伤害者将原因归为他人的人格因素时,愤怒程度更高,会表现出更多反击行为。在归因风格的形成方面,父母的积极教养方式,如温暖、理解等利于子女形成稳定内控的归因,而消极教养方式 ,如严厉、惩罚等则容易使子女普遍使用外归因[11-12]。
在云南省的一些农村地区,特别是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彝良县等地,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留守儿童问题突出,教育资源严重匮乏。这些不利因素导致了当地中学生容易在行为上出现较多问题。
另外,这些农村地区的中小学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无法得到及时的帮助,有时候会采取过激行为。因此,本研究以云南省农村地区初中生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家庭教养方式、归因风格和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
此外,本研究还将深入探讨家庭教养方式的具体类型,以便更准确地了解某一类具体的教养方式对攻击行为的影响,从而为干预该人群的攻击行为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方便取样法从彝良县一所中学选取440名农村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最后得到有效问卷431份。问卷有效率为97.95%,其中,初一151名(35.00%),初二136名(31.60%),初三144名(33.40%)。
(二)研究工具
1.家庭教养方式问卷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共66个项目,量表为4点计分,每个维度的总分超过平均分则体现出相应的教养方式。父亲和母亲分量表的Cronbach' s α系数均在0.80以上,分别为0.81和0.83,父亲和母亲分量表各自包括情感与温暖、拒绝与否认、惩罚、过度干涉、过度保护、偏爱六种教养方式。
2.多维—多向归因量表(MMCS)
该量表共48题,可测量学生对学业成就和人际两方面的成功与失败并进行能力、努力、情景和运气归因,能力和努力为内归因,情景和运气为外归因。采用5点计分,内归因和外归因各维度总分越高,表示个体在该方向的归因倾向越高。鉴于初中生经历的生活事件主要为学业成就与人际关系,因此,选用此量表测量农村初中生的归因风格。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8。
3.直接与间接攻击行为量表
根据本研究对攻击行为的定义,选择由余毅震等修订的直接与间接攻击行为量表(DIAS),该量表分为身体、言语和间接攻击三个维度,总体攻击行为水平得分等于三者得分总和。该量表共包括24个项目,分数越高,表明个体的攻击水平越高。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05。
(三)数据处理
1.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本研究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未旋转的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提取出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共59个,最大因子方差解释率为12.29%(小于40%),故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2.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采用 SPSS 22.0 和SPSS PROCESS 3.0插件分析数据,主要分析:(1)各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2)农村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外归因→攻击行为的中介效应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农村初中生各变量之间的相关
农村初中生父亲家庭教养方式、归因风格、攻击行为的关系如表1所示。父亲惩罚与严厉(r=0.20,p<0.01)、过分干涉(r=0.17,p<0.01)、偏爱(r=0.15,p<0.05)、拒绝与否认(r=0.28,p<0.01)、过度保护(r=0.25,p<0.01)与外归因风格呈显著正相关;父亲过分干涉(r=0.16,p<0.05)、过度保护(r=0.23,p<0.01)与内归因风格呈正相关。农村初中生父亲惩罚与严厉(r=0.32,p<0.01)、过分干涉(r=0.21,p<0.01)、偏爱(r=0.23,p<0.01)、拒绝与否认(r=0.31,p<0.01)、过度保护(r=0.21,p<0.01)与攻击行为呈正相关。农村初中生外归因(r=0.24,p<0.01)与攻击行为呈正相关。
农村初中生母亲家庭教养方式、归因风格、攻击行为的关系如表2所示。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r=0.17,p<0.01)、过分干涉(r=0.18,p<0.01)、拒绝与否认(r=0.17,p<0.01)与内归因呈正相关;母亲过分干涉(r=0.22,p<0.01)、拒绝与否认(r=0.28,p<0.01)、惩罚与严厉(r=0.19,p<0.01)、偏爱(r=0.17,p<0.01)与外归因呈正相关。母亲过分干涉(r=0.30,p<0.01)、拒绝与否认(r=0.27,p<0.01)、惩罚与严厉(r=0.36,p<0.01)、偏爱(r=0.21,p<0.01)与攻击行为呈正相关。农村初中生外归因与攻击行为(r=0.24,p<0.01)呈正相关。
(二)农村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归因风格、攻击行为三变量路径分析
1.农村初中生的外归因在父亲家庭教养方式和攻击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
因相关分析显示内归因与攻击行为相关不显著,而外归因与攻击行为和父亲家庭教养方式(除情感温暖维度)相关均显著,所以以外归因为中介变量,以父亲视角下的五类教养方式(除情感温暖维度)为预测变量依次进行中介效应检验。
统计结果表明,农村初中生外归因在父亲惩罚与严厉(LLCI=0.0510,ULCI=0.1816)、父亲过分干涉(LLCI=0.0510,ULCI=0.2248)、父亲偏爱(LLCI=0.0570,ULCI=0.3021)、父亲拒绝与否认(LLCI=0.1049,ULCI=fd4a119dc3b78a70b17ff9fdb38bb1cbad29f5b46eb0c260b73cbf37517409a10.3530)、父亲过度保护(LLCI=0.1572,ULCI=0.4961)五种教养方式与攻击行为之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见表3)。
2.农村初中生外归因在母亲家庭教养方式和攻击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
同理,因相关分析显示内归因与攻击行为相关不显著,而外归因与攻击行为和母亲家庭教养方式(除情感温暖维度)相关均显著,所以以外归因为中介变量,以母亲视角下的四类教养方式(除情感温暖维度)为预测变量依次进行中介效应检验。
统计结果表明,农村初中生的外归因在母亲惩罚与严厉(LLCI=0.0033,ULCI=0.0116)、母亲过分干涉(LLCI=0.0510,ULCI=0.1865)、母亲偏爱(LLCI=0.1090,ULCI=0.4246)、母亲拒绝与否认(LLCI=0.0937,ULCI=0.3136)四种母亲教养方式与攻击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均起部分中介的作用(见表4)。
3.外归因在总体家庭教养方式和攻击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
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初中生的外归因在整体的家庭教养方式和攻击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LLCI=0.0082,ULCI=0.0292)。见表5和图1。与此同时,还检验了内归因在整体家庭教养方式和攻击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中介作用不显著(LLCI=-0.0146,ULCI=0.0008,包括0)。
四、讨论
(一)农村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与攻击行为之间的相关关系
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家庭中父母消极的教养方式,如父母的惩罚与严厉、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拒绝与否认、偏爱,与个体的攻击行为呈显著正相关。并且在中介效应检验中发现,父母消极家庭教养方式对攻击行为水平的直接效应显著[13]。
在发展心理学领域,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关键场所,家庭中的各种元素都对儿童的社会化结果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家庭中,父母的性格、教育水平等都会对子女的教育理念、情感反应和行为反应产生影响,从而塑造孩子的人格。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指出,个体主要通过观察来获得经验。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待子女的方式常常会被孩子观察并习得,这解释了为什么父母的惩罚和严厉等教养方式可以直接预测攻击行为。相较于其他教养方式,惩罚是一种外显的行为方式,更容易被子女观察到,并将其转化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图式存储在记忆中。当个体遇到类似问题时,便会将其提取出来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从而产生攻击行为。
农村初中生父母的偏爱和过度保护对个体的攻击行为水平具有直接的影响,这与之前的研究发现相一致,即放任型和溺爱型的教养方式容易导致孩子的行为问题[14-15]。父母对子女的偏爱和过度保护可能导致孩子具有攻击性的行为,这可能是由于父母对子女的攻击行为表现出漠视和纵容。当子女表现出主动性攻击行为时,如果父母不及时进行批评和教育,子女很难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严重性,进而可能导致这种行为不断发生。
农村初中生父母的过度干涉与个体的攻击行为水平之间存在密切关联,这与以往研究中的发现一致,即在专制型家庭成长的孩子往往具有更高的攻击行为概率。在家庭环境中,过度干涉表现为父母替孩子做决定,以及过多询问孩子的隐私等行为。这种教养方式容易压制孩子的自主性,阻碍其自我意识的发展。当孩子的自我意识无法得到表达时,他们可能会通过反抗行为来宣泄内心的不满和愤怒。长此以往,这可能会助长个体的攻击行为。
依恋理论指出,养育者对子女需求的敏感度高,能够及时、适宜地回应幼儿的情感需求,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情绪稳定性。而养育者若表现出低敏感性,采用拒绝和否认的教养方式,可能会忽视子女的情感需求,缺乏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很少倾听子女的想法。当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可能会通过愤怒、攻击等行为来表达需求,进而增强攻击性。
总体而言,农村初中生家庭中父母的不良教养方式易使孩子攻击行为水平提高,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4-6]。
(二)农村初中生外归因在家庭教养方式与攻击行为关系间的中介效应
在本研究中,外归因在父母消极教养方式(如惩罚、拒绝等)和攻击行为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农村初中生的父母消极家庭教养方式易使个体形成较高的外归因水平,而外归因风格又与攻击行为紧密相关。对于长期处于父母消极教养方式下的个体,他们的父母习惯于采取惩罚的方式来达到消退不良行为的目的,但惩罚会给个体带来痛苦体验,因此,当个体犯错时,为了降低被父母惩罚的可能性,便倾向于将错误归因于他人、情景,形成较高的外归因水平。
同理,过度保护和偏爱的教育方式,无法使孩子融入完整而健康的人际交往,无法习得社会规则和学会解决人际冲突的能力,缺乏对个体责任心的培养,社会化不足,当个体遭遇人际交往挫折时,父母替孩子解决一切,使得孩子减少对自身原因的思考,反而从他人、运气、情景等方面寻找原因,也容易形成外归因风格。尽管外归因不必然引起个体的攻击行为,但是个体在学业成就、人际关系等方面经历挫折时形成的外归因往往带有敌意性[16-17],比如将自己的不幸、失败归因于他人,这种带有敌意性的外归因,易产生攻击行为。
相反,农村初中生的父母情感温暖、理解与内归因呈正相关,原因在于:(1)柔和的教养方式起着积极的榜样作用:父母对子女关心、理解,可以培养子女的同理心,使子女遇到问题会站在他人角度考虑,会关心他人,而不是采取极端的行为解决问题;(2)父母情感温暖、理解为子女的成长提供了无压力的、放松的成长环境。例如,个体犯错误的时候,柔和的教养方式因较少有惩罚,可以让个体敢于从自身找原因。当经历挫折时,如与他人发生冲突时,个体能够善于从自身的能力、努力等角度客观地分析原因,形成遇事多进行内归因的风格,进而降低了个体的攻击行为水平。
五、结论
1.云南省农村初中生的父母消极教养方式(如惩罚与严厉、过分干涉、偏爱、拒绝与否认、过度保护)与农村初中生外归因水平、攻击行为呈显著正相关;母亲情感温暖与内归因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2.云南省农村初中生父母双方的消极教养方式均能直接影响农村初中生的攻击行为;
3.云南省农村初中生的外归因水平在父母双方的消极教养方式(如惩罚与严厉、过分干涉、偏爱、拒绝与否认、过度保护)与攻击行为水平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参考文献
[1]Björkqvist K,Lagerspetz K M J,Österman K. Direct and indirect aggression scales(DISA)[M]. Vasa,Finland:Abo Akademi University,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s,1992.
[2]杨应红. 幼儿攻击性倾向的成因及矫正[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5(1):135-137.
[3]罗云,陈爱红,王振宏. 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学业倦怠的关系:自我概念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6,32(1):65-72.
[4]凌辉. 父母养育方式与学习不良儿童行为问题及自我意识的相关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1):50-52.
[5]张天亮,翟静,王成美,等. 初中生心理问题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9):844-846.
[6]沈鉴清,吴惠娟,陈红卫. 儿童攻击性行为与养育方式、家庭环境和自我意识的相关研究[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8):744-745.
[7]陈洪岩,李军,杨世昌,等. 独生子女初中生攻击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及家庭环境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2):219-221,224.
[8]Burt S A,Mikolajewski A J,Larson C L. Do aggression and rule‐breaking have different interpersonal correlates?A study of antisocial behavior subtypes,negative affect,and hostile perceptions of others[J]. Aggressive Behavior. 2009,35(6):453-461.
[9]Johnson S L. Improving the school environment to reduce school violence: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2009,79(10):451-465.
[10]Gibb B E,Zhu L,Alloy L B,et al. Attributional style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university students:A 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J]. 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2002,26:309-315.
[11]刘艳艳. 小学高年段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学业归因及其归因训练研究[D]. 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12]徐丽莉. 高职生家庭教养方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归因风格的中介作用[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8.
[13]宋明华,陈晨,刘燊,等. 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攻击行为的影响:越轨同伴交往和自我控制的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7,33(6):675-682.
[14]米萍,史德新,王晓英. 大学生攻击行为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2,33(6):380-383.
[15]Park J M,Ostler T,Fertig A.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aggression toward a child among homeless,doubled-up,and other low-income families[J]. Journal of Social Service Research,2015,41(3):413-423.
[16]杨晨晨,李彩娜,王振宏,等. 状态自恋与攻击行为——知觉到的威胁、愤怒情绪和敌意归因偏差的多重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6,32(2):236-245.
[17] Quan F,Yang R,Zhu W,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ostile attribution bias and aggression and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anger rumination[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9,139:228-234.
编辑/卫 虹 终校/黄潇潇 黄偲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