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支持理论下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研究

2024-10-31 00:00:00张一帆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4年31期

摘要: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加速,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严峻,其家庭教育因父母长期缺席而面临巨大挑战。从社会支持理论的视角出发,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包括家庭、同龄群体、学校、社区及政府等。研究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父母双方关爱责任缺失、过于关注学习成绩、对儿童缺乏安全教育等问题。从正式社会支持和非正式社会支持两方面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策略,如加强家校联动支持体系、完善家社联动支持体系、健全政府主导社会支撑体系等,以期能够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留守儿童;非正式社会支持;正式社会支持;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31-0011-04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因素

社会支持可以理解为个体与社会各方面,包括家庭、亲朋、组织等所建立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联系,不同的社会支持对个体的生存发展有着不同的作用。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上,农村留守儿童是弱势群体,他们的社会支持系统由其监护人、外出务工的父母、学校、政府和其他社会支持力量等共同组成[1]。按照社会支持的主体不同,可以将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分为非正式社会支持和正式社会支持。其中,非正式社会支持的社会主体包括父母、朋友、亲属等;正式社会支持的社会主体包括学校、社区、政府。

(一)非正式社会支持主体

1.家庭层面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环境,其提供的支持更加直接、深入且持久。首先,家庭是儿童情感需求得到满足的主要场所。虽然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不在身边,但父母可以通过打电话或其他方式与孩子联系,祖父母和其他亲人也会经常关心和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让农村留守儿童不仅可以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支持和关爱,还能够感受到来自其他家庭成员的支持和关注[2]。这种支持不仅能够缓解农村留守儿童的不安全感,还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更有可能使其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其次,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而言,他们的家庭经济来源主要依赖于xrUZKEleOEV/0pzv5PUrCg==父母外出务工的收入。这些收入虽然包含失去父母陪伴在身边的代价,但它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接受教育的机会。

2.同龄群体层面

同龄群体是由年龄、兴趣爱好、态度观念、价值取向以及社会地位等方面较为接近的个体自发形成的一种非正式初级群体[3]。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同龄群体往往是由他们身边的同学、朋友等年龄相仿的个体组成。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容易感到孤独和无助,同龄群体能够为他们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减少他们的孤独感和心理压力。而且,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扰,同龄群体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能够为他们提供一种非正式的心理援助机制,从而使其得到理解和共鸣。同时,同龄群体中的成员也会相互影响、相互学习,一些积极向上的行为和价值观在同龄群体中传播开来,会对农村留守儿童产生正面的示范效应。

(二)正式社会支持主体

1.政府层面

政府是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主导者,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逐渐得到重视和关注的同时,政府也相继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如《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等,明确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总体目标,提出具体的政策措施和保障措施[4]。在教育资助方面,政府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资助力度。不仅设立了专项助学金和奖学金,对品学兼优的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奖励,还实施了部分费用减免政策,减轻了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的经济负担,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除了教育资助外,政府通过设立医疗救助基金、提供健康检查等服务,保障了农村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同时,还会向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发放生活补贴和慰问品,帮助他们缓解经济压力。政府对农村留守儿童提供的一些社会支持,有助于减轻其生活危机对身体和心理造成的不良影响。

2.学校层面

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与成长的重要场域,是农村留守儿童除家庭之外的重要支持主体,学校所提供的支持主要是学业支持和德育支持。学校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和科学的教学方法,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良好的学习环境。他们可以系统地学习各科知识、培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德育的支持在于学校通过校规校纪和正面的榜样示范等方式,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行为规范和价值观教育,进而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此外,教师是农村留守儿童除父母以外最重要的依恋对象和支持主体。教师对他们的鼓励和尊重,与他们进行的情感交流和沟通,可以弥补其家庭情感缺失。师生关系也会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适应,师生关系越好,其学校适应越好。

3.社区层面

农村社区是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社区环境对农村留守儿童具有重要的影响。通常而言,我国农村社区的显著特征在于其以村庄为聚集核心,这种聚居形态深刻影响着社区居民之间的情感纽带、血缘联系、生活习惯的共通等方面。这种多维度的紧密联系,能够促进农村留守儿童与外界和他人建立更加积极、健康的互动关系,有助于改善他们的社交环境,促进其全面发展。而且这种村庄聚集的特点,为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层面接受社区其他成员的帮助与支持创造了有利条件。它使得社区成为一个充满温情与支持的大家庭,让农村留守儿童感受到归属感和安全感,从而更加开放地接受来自周围人的关怀与援助,也使农村留守儿童容易收获更多的心理帮助与情感支持。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双亲关爱责任缺失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远离家乡,与孩子处于地理上的隔绝状态,这种物理距离导致父母难以直接参与孩子的日常生活、学习和情感交流,无法及时给予必要的引导。虽然孩子可能由祖辈或其他亲属代为照顾,但他人往往难以替代父母在日常生活细节上的关怀和照顾。而且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存在着偏重生活抚养而不重视教育的问题,不能及时地注意到孩子的心理变化和情绪需求。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在情感上缺乏直接的交流和慰藉。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对父母的感情会越来越淡,他们对父母的依赖会越来越少,关系也会越来越远[5]。他们会感到孤独、无助,甚至产生被遗弃的感觉,这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同时,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引导者,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孩子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至关重要。然而,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因距离问题而无法直接参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指导,可能会导致孩子在学业、行为习惯等方面出现问题。

(二)过于关注学习成绩

受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以及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部分农村家长由于信息获取渠道有限,难以认识到全面发展对孩子未来的重要性,更容易将注意力集中在可量化的学习成绩上。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往往呈现出一种“成绩至上”的倾向。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往往更加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将其视为衡量孩子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他们认为,通过提高学习成绩,孩子就能在未来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从而忽视了孩子在情感、社交、创造力、批判性思维等其他层面的发展需求。这种过分关注学习成绩的家庭教育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励孩子努力学习,但是家长单一的成绩导向可能让孩子感到被误解和被忽视,会加剧亲子间的隔阂和矛盾。过分关注成绩甚至可能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影响身心健康发展。

(三)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安全教育

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都是祖辈或其他亲戚,虽然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监护责任,但由于年龄较大、体力和精力有限,难以时刻关注孩子的安全。同时,他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可能相对落后,缺乏现代安全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在安全教育方面,他们无法给予农村留守儿童足够多的关注和支持。这就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会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6]。而且由于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限制,孩子在遇到安全问题时没有办法及时得到家长的帮助。此外,长期的情感缺失也容易使孩子产生无助的负面情绪,影响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三、社会支持理论下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原因分析

(一)非正式社会支持不足

1.家庭教育观念不当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生活方式和生活条件改变的同时,他们的价值观也发生了改变。不良思想的冲击,使其形成了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在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的背景下,一些外出务工人员开始质疑传统教育路径的价值。他们看到身边不少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遭遇挫折,甚至难以找到与学历相匹配的工作,从而产生了“读书无用”的错觉。这些农村家长们开始认为,与其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让孩子努力争取接受高等教育,不如让他们早点进入社会。这种短视的决策不仅剥夺了农村孩子接受全面教育的机会,也限制了他们未来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金钱至上”的观念也在农村地区悄然兴起。一些外出务工父母将赚钱视为唯一的目标,忽视了教育对孩子精神世界的滋养和塑造作用。他们认为,只要有了钱,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包括孩子的教育和未来。这种极端的金钱观不仅扭曲了家庭教育的本质,也给了孩子错误的价值观导向。

2.家庭教育资源不足

家庭教育资源是指家庭本身所拥有的教育资本,主要包括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家庭结构,是家庭教育期望和家庭教育行为形成的条件和基础[7]。一些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偏低、家庭结构不完整,家庭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在许多资源匮乏的家庭中,孩子可能无法拥有足够的书籍来阅读和学习,特别是那些有助于拓展知识面、提升思维能力的课外读物。同时,教辅资料的缺失也使得孩子在面对学习难题时难以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限制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一些家长为了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会选择为孩子报名参加课外辅导班或兴趣班。但对于物质资源有限的农村家庭来说,这些额外的教育投资可能是一笔沉重的负担。因此,他们的孩子可能无法享受到更多的教育资源。

(二)正式社会支持缺失

1.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支持功能缺位

学校和家庭在农村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常常面临家庭教育的缺失,这会导致他们容易在性格、心理和社交等方面出现各种问题。为了弥补这一缺失,需要学校和家庭之间实现有效衔接,使学校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补偿家庭教育的不足。然而,现实情况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往往存在脱节现象。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资源不足、重视不够的问题,难以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开展有效的心理辅导和干预。而且部分学校和教师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存在着明显的认知不足,即过分强调了家庭与学校在教育职责上的明确划分,认为家庭教育是家长的天然责任,而学校则主要负责学生在校期间的知识传授、行为规范及品德培养。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而言,家庭教育的缺失或不足已成为制约其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学校的教育者如果固守“家校分离”的观念,就会导致孩子在多个方面的发展出现偏差。

2.农村社区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支持体系不完善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学校教育起到的规范引导作用更为明显,但有的地方教育条件较为落后,这就需要具有较大灵活性的社区教育充分发挥其弥补作用,满足不同群体的受教育需求。但在工作中,农村社区管理层和工作人员往往认为,只要家庭内部能够妥善安排,孩子就能得到良好的照顾和教育。然而,这种观念忽略了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结构的特殊性——家庭教育和监护的缺失。因此,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仅仅视为家庭内部问题,不利于农村社区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的交流。农村社区所拥有的资金、人力、物力等资源相对有限,社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往往面临资源不足、分配不均的问题。由于资源整合能力有限,很难吸引到足够多的外部支持和捐赠,导致专门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提供服务的机构难以建立或维持运营。

四、社会支持理论下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策略

(一)加强家校联动支持体系

家校沟通交流平台是连接学校和家长的桥梁和纽带,这样的平台不仅能够确保学校能够及时将学生的学习情况、行为表现及重要通知等信息传达给家长,同时也能成为家长参与孩子教育过程的重要渠道。一方面,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深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进行家访,全面了解孩子的家庭状况、学习环境和心理需求。通过家访,教师可以与家长或监护人面对面交流,反馈孩子在校的表现,共同探讨教育策略,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局面。同时,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培养其积极向上的心态。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视频通话、在线平台等工具,定期为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或监护人举办线上家庭教育指导讲座。通过讲座传授科学的教育方法,引导家长摒弃落后的教育观念,转而采用更加积极、开放和包容的教育方式。

(二)完善家社联动支持体系

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着家庭教育的缺失,社区教育能够作为家庭教育的补充,通过提供学习辅导、生活关怀和心理支持,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在父母不在身边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得到全面的教育和关爱。农村社区可以通过组织各种集体活动,如亲子活动、兴趣小组、团队游戏等,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与同龄人、社区成员互动的机会。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他们建立友谊,培养社交能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因父母不在身边而产生的情感缺失。同时,农村社区还可以鼓励监护人之间建立家庭教育互助小组,相互分享教育经验,共同解决教育难题。这可以促进家长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从而提升家庭教育水平。

(三)健全政府主导社会支撑体系

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政府应当建立长效机制,而长效机制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来体现的。首先,政府应出台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的责任和义务,对于忽视或放弃家庭教育的行为,要有明确的法律约束和惩罚措施。通过法律手段,强化监护人的责任意识,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应有的关爱和教育。其次,政府应牵头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包括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档案、定期家访、心理健康辅导等,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关爱服务。同时,加强与民政、教育、妇联等部门的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李敏,陈道发. 社会支持理论视域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研究[J]. 教学与管理,2015(18):45-47.

[2]凌宇,胡惠南,陆娟芝,等. 家庭支持对农村留守儿童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希望感与感恩的链式中介作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0,28(5):1021-1024,1008.

[3]陈正良. 同辈群体环境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5):61-64.

[4]戴斌荣. 基于家校政协同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22):27-33.

[5]汤春辉.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3,34(4):264-267.

[6]张长伟,沈斌. 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研究[J]. 继续教育研究,2012(2):19-20.

[7]郝静. 家庭教育与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研究[J]. 晋阳学刊,2023(5):105-110.

编辑/卫 虹 终校/黄潇潇 黄偲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