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档案——张振方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贤白圩木版活字印谱)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江西省乡村工匠名师
南昌市首届洪城工匠
2023年,张振方作为木版活字印谱传承人成功入选江西省乡村工匠名师名单。入选全省仅有33人的江西省乡村工匠名师名单,这无疑是对张振方匠心、匠技的充分肯定。“我内心感到无比自豪与感动!传承好木版活字印谱技艺,我责无旁贷。”张振方告诉笔者。据了解,木版活字印谱技艺从明代开始在江西盛行,随着现代印刷技术的普及,这项技艺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在南昌市进贤县白圩乡,这门传统手工技艺因为民间修编家谱族谱的传统而得以保存。
四代传承,用匠心守初心
张振方告诉笔者:“因为出生在修谱世家,所以我从上小学起,爷爷就开始教我认反字,写仿宋体字,练习木版活字印谱技艺的基本功。”如今,张振方从事木版活字印谱工作已有30余年,到他这代已是第四代木版活字印谱传承人。张振方的曾祖父张连生在20世纪10年代初就开始学习木雕活字印谱(书)技艺,爷爷和父亲也相继学习雕刻木活字印谱技艺。张振方从小耳濡目染,顺理成章地迈入了修谱行业。1990年,张振方高中毕业,正好赶上全国各地修谱的热潮,他们兄弟四人随爷爷到福建建宁为王姓修谱,这期间他学会了刻字、捡字、排版、印刷、装订等一整套印谱工序。此后,张振方便一直从事木版活字印谱工作。在张振方家里,有几间房专门用来码放木板字盘。这些都是印谱用的字模,大概有160个,每套木雕字模单字在3000个左右,每个字模少则十几个,多则一二百个。这些都是张振方传承木版活字印谱技艺过程中最好的见证。
在继承和发扬木版活字印谱技艺的路上,张振方经历了太多的辛酸与无奈。众所周知,像木版活字印谱技艺这种“小众”传统技艺,其所能带来的经济收益极低,而学习并传承一项传统技艺却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这迫使大量传承人为了现实生活而放弃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那么,是什么支撑着张振方继续将木版活字印谱技艺传承下去的呢?是感恩,是情怀!张振方告诉笔者:“修谱工作大多在祠堂里进行,有的姓氏处在偏僻山区,交通不便,印刷工具有时都是靠人抬或是靠人挑,修谱这一行真的是苦中有乐,乐中有果。但每每看到族人手捧着一本本新修出的族谱时,我的心中也充满了欣慰与自豪。”
精益求精,用专业获肯定
张振方擅长运用传统技艺刻字、刻图像、排版、印刷、装订。他的雕花木板,刻画的人物栩栩如生,走兽跃动有力,吉祥图案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典雅。他修过的谱,有上万人的大姓氏,也有几百人的小姓氏。“因为姓氏不同,所以排版格式也不同,如苏东坡创造的苏式族谱。苏式族谱排版格式难度较大,不但需要把每个人的资料全部登记完,还要另加复杂的吊线图,特别考验修谱人的专业知识。”张振方说。从事木版活字印谱工作至今,张振方已在江西、福建两省修谱近200套,代表作品有《曹氏族谱》《罗氏族谱》《刘氏族谱》《李氏族谱》《胡氏族谱》等。其中,《曹氏族谱》先后被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
牢记使命,用行动促传承
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象征,不仅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精神。作为木版活字印谱技艺传承人,张振方是亲历者又是传播者。白圩乡木版活字印刷的字模采用老宋体,先要在板上刻好阳文反字,再锯成单字,用刀修齐,统一大小高低,行间隔以竹片,排满一版框,用小竹片垫平,并塞紧后涂墨,铺纸印刷。为了把这项技艺传播出去,张振方先后带着木版活字印谱技艺走进校园、景区、商场、社区、乡村,为人们介绍该技艺的发展历程,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这项技艺。
在学校举办的非遗文化进课堂活动中,张振方与学生们互动交流木版活字印刷术,他先教学生们学习如何刻字、写反字、拣字、排版、印刷等知识,再教学生们如何调墨、刷墨、捕纸、拓印等技艺。最后,让学生们一个个动手印刷,体验木版活字印刷术的魅力。令张振方感到欣慰的是,课堂上每一个孩子都认真听讲,专心操作,完全被木版活字印刷术所吸引。经过共同努力,一张张拓印出的作品呈现在大家眼前,他们的作品字迹清晰,版面整洁。“看到学生们对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术的强烈求知欲和体验热情,让我感到一切坚持都是值得的,也让我觉得传承和发展木版活字印谱技艺是有意义的,也是有必要的。”张振方告诉笔者。
下一步,张振方还计划与进贤县残疾人联合会共同举办“残疾人与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培训班,以提升残疾人灵活就业能力,提高残疾人收入水平,使传统文化得到全面发展。“作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我有这个责任和担当,应该把优秀的传统技艺发扬光大,认真做好传、帮、带工作,毫无保留地把这种古老技艺传承下去,让木版活字印刷技艺真正地‘活’起来。”张振方坚定地说。
(江西 韩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