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白冠病的防治方法

2024-10-31 00:00:00
农村百事通 2024年10期

鸡白冠病是由住白细胞原虫引起的一种原虫病,主要引起鸡群鸡冠、肉髯及眼角膜苍白,全身广泛性出血,且存在大量白色结节。该病易引起病鸡消瘦并逐渐死亡,对产蛋鸡尤其是高产蛋鸡的产蛋率影响较大,而且蛋的品质下降,畸形蛋、沙皮蛋、软皮蛋数量增多。因此,该病对蛋鸡和种鸡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

一、临床症状

患病后的鸡先是出现精神萎靡、步伐缓慢、长期卧地和嗜睡等症状,体温有明显升高,一般在40℃左右。随着病程的发展,病鸡会出现呼吸道感染等症状,频繁咳嗽,食欲明显下降,一些病症较为严重的病鸡出现绝食现象,且毛发凌乱失去光泽。部分病鸡伴有腹泻和粪便带血等症状,排便颜色以黄绿色和青绿色为主。较为典型的临床症状为鸡冠及肉垂的颜色变浅,由原本的深红色或鲜红色变为淡红色或白色。蛋鸡发病后的产蛋量持续下降,最大降幅可达50%。成年鸡发病后的常见表现是因食欲减退、运动量降低引发的体形消瘦,而雏鸡则表现为生长发育缓慢,甚至停止生长。病鸡一般在发病后3~5天内死亡,死亡率为5%,慢性病程可达3~7天,急性病可能出现突发性死亡,且死前症状并不明显,一般在口鼻位置分泌部分带血黏液。

二、流行特点

1.发病特点

鸡白冠病需要通过媒介才能传播,库蠓及蚊子等以吸血为生的昆虫是携带和传播该病毒的主要媒介。此类昆虫在吸血时会将病毒传递到不同鸡的体内,造成鸡群感染。因该类昆虫在夏季相对活跃,因此鸡白冠病的高发期也在夏季,呈现出季节性的特征。尤其当养鸡场周边生长大量杂草或者建有池塘的情况下,鸡白冠病的发病率更高。

2.易感鸡群

鸡白冠病可在不同年龄段和品种的鸡群中传播,但相对而言,6周龄的雏鸡发病率最高,且发病后,死亡率最高可达80%。蛋鸡发病后不仅身形消瘦,而且产蛋量明显下降,降幅在30%~50%。

成年病鸡的死亡率偏低,一般只会造成形体消瘦,如能及时治疗并采取正确的饲养措施,可在短时间内恢复。鸡白冠病以慢性病为主,不同龄期的病鸡潜伏期存在一定的差异,雏鸡为3~5天,成年鸡为7天以上。仅有少数急性病症,从发病到死亡仅需1天时间。

三、发病原因

结合以往的诊疗经验来看,卡氏住白细胞原虫是危害鸡群健康的关键致病因素,其不仅传播范围大,且对所有龄期的鸡群均有影响,尤其是在夏季蚊虫肆虐的时期,发病率最高。这主要是由于Ec+5Jw8z+gby+USXmBf9qQ==夏季温度偏高,且环境湿度较大,十分适宜卡氏住白细胞原虫繁殖,且作为传播媒介的吸血昆虫也在此种环境下大量繁殖,导致传播率大幅提升。如鸡场的养殖环境和卫生条件较差,则会为吸血昆虫创造良好的繁殖环境,加大鸡群感染鸡白冠病的概率。

四、鸡白冠病的预防和治疗

1.预防措施

(1)做好饲养管理工作。日常饲养中要适度补充营养物质,在饲料中增加动物蛋白质含量,以保障鸡群机体健康,增强其抗病能力。特别是在夏季,各类细菌和病菌十分活跃,是疾病高发期,需要保持良好的饲养条件。可以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维生素C,以增强鸡群的整体免疫力,用量以50毫克/公斤为宜。也可在饲料中添加部分凝血物质,如维生素B12、维生素K3和止血敏等,可缓解病症和降低死亡率,减少对养殖效益的影响。

(2)加强药物预防。7—9月是鸡白冠病的高发期,为有效预防此类疾病,可提前一个月进行药物防治,降低疾病发生率。主要方法为在饲料中添加适量乙胺嘧啶(用量是1毫克/公斤),持续用药3天,间隔5天左右可再次用药,3天为一个疗程,连续用药3~4个疗程便可达成良好的防治效果。此外,也可在饲料中加入黄连、苦参、白头翁和苍术等中药预防。

(3)创造良好的养殖环境。通过全面清洁鸡舍和消毒处理的措施破坏吸血昆虫的生存和繁衍环境,以控制疾病传播率。在鸡舍的门窗位置增设纱窗可控制吸血昆虫对鸡群健康的侵扰影响。库蠓作为主要的传播媒介生存在农田和流动清水中,这为彻底消灭库蠓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可在鸡舍周边撒播除虫药物进行综合防治,为达到良好的驱虫效果,可在夜间库蠓活动时期使用0.05%灭虫菊酯进行杀虫,并使用0.03%的百毒杀进行全面毒杀。

2.治疗方法

对已患病的鸡群需进行药物治疗,可在饲料中拌入60~80毫克/公斤的磺胺间甲氧嘧啶,同时在日常饮用水中添加维生素,持续用药4天后,停药3天左右,观察病鸡的临床表现,一般再次连续用药5天便可痊愈。需要注意的是,再次用药时的药量需减半。在治疗的同时,为了防止疾病继续蔓延和传播,要彻底清洁鸡场,将杂草、粪便和污水等全面清除,同时使用灭虫菊酯等驱虫药物控制吸血昆虫的繁衍,切断传播媒介,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摘编自《河北农业》 河北省新乐市彭家庄回族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李涛 邮编:05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