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好生活的价值追问

2024-10-31 00:00:00梅珍生龚昭

摘 要: 江畅教授的新著《好生活如何成为可能》从价值论的角度,对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美好生活”问题进行了全方位、整体性的学理研究,建构了以“好生活”为核心范畴的价值理论。与以往价值论中纯粹强调价值的客观性或价值的主观性不同,它从价值主体及其生活场景的交互关系中把握“好生活”的学理意蕴。好生活不是单纯道德意义上的善生活,而是一系列主客观因素动态交织的系统整体。在分析价值主体与自然、社会的理想生存场景之间的客观要素中,彰显出客观环境对主体价值需要满足的统一。当人类个体普遍具备良好品质和健全人格时,人才能构建一个优越的社会和世界。在一定意义上,它对伦理学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作出了崭新的探索。

关键词: 好生活;价值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美好生活

中图分类号: B821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3/j.issn.1671-6477.2024.04.017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对美好生活的重要论述主要体现在他提出的“中国梦”理念中。如何发掘美好生活的价值意蕴,对美好生活这一哲学范畴作出学理化的阐释,阐明新时代的价值追求,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使命与责任。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江畅教授的新著《好生活如何成为可能——基于价值论的思考》(2023年版),从哲学价值论的角度对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美好生活”问题进行了全方位、整体性的学理研究。

第一,该著建构了以“好生活”为核心范畴的价值理论。

该书围绕如何建构和实现好生活这一主题,深入探讨了与之相关的价值理论问题。对于“好生活”的一般理论意蕴,着重回答了什么样的生活可以被视为好生活。它从好生活的定义、意义、层次、维度、领域等,对好生活的美好愿景和构建等作了详细阐述。从价值主体出发,该著在“好人格”方面,侧重回答了个体要实现好生活需要具备哪些主观条件,详细阐述了好人格的含义、层次,以及好人格对好生活的重要性。作者既考察了好生活的主观价值尺度,更考察了影响价值主体“好生活”的客观因素。作者认为,身体健康作为好人格的基石,人格完善是好人格的核心内涵,以此为基础,作者追问了如何培养和修养好人格等重大伦理学议题。对于“好家庭、好学校和好职场”问题,作者着重回答了个体要过上好生活需要怎样的家庭、学校和职场环境,详细探讨了优质家庭、学校和职场的定义,对好生活的影响及其建设的方方面面。而“好社会”则详细回答了个体要过上好生活需要怎样的社会背景,具体阐述了好社会的内涵和结构,以及构建好社会的策略,强调了好社会对好生活的重要性。最后,“好自然”作为好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则明确回答了个体要过上好生活需要怎样的自然环境,深入探讨了好自然的定义及其对好生活的重要性,强调了构建和谐生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第二,该著从价值主体及其生活场景的交互关系中把握“好生活”的学理意蕴。

与以往价值论中纯粹强调价值的客观性或价值的主观性不同,该著对好生活的定义,从好人格、好家庭、好学校、好职场、好社会、好自然等,对好生活作了详细而系统的概述,它认为好生活作为一种生活状态,不只是好生活本身,也不是单纯道德意义上的善生活,而是一系列主客观因素动态交织的系统整体。

一般来说,好生活的主体是个人,但构建好生活的主体又不只是个人,还包括了生活于其中的共同体,主要包括家庭、学校、职场、基本共同体。但个人的主体作用在好生活的实现中仍然是决定性的。个人自身的追求为好生活的实现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个人好生活构建的其他主体具有可替代性,而个人自己是任何其他构建主体所替代不了的。一是个人高层次的好生活只能由自己构建。个体在人的情感生活、人格健全生活、人格高尚生活的构建中起着主导作用。二是个人成人后,需要自己来协调构建个人好生活的各主体,从而使之发挥对自己的有利作用。三是个人也要为他人的好生活的构建履行职责、作出贡献,并充分发挥自己建构好生活的作用。个人努力构建的好生活不仅可以履行他在不同阶段、不同身份上的职责,为家庭、单位、社会作出贡献,而且能够满足个体情感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个体是好生活的核心,要追求好生活,个体必须努力成为好的人,而要成为好的人就必须具备好人格。好人格本质上是人性的充分展现,其核心内涵是完善的人格。通过充分发挥好人格,个体能够过上好生活,好人格和好生活是正相关的,好人格是连接人性和好生活的中介。只有培养了好人格,个体才能真正实现对好生活的追求。具有完美人格的人是真正意义上的好人,人格完善是个体最终追求的目标,而唯一的实现路径是修身。修身包括调养身体、培养性格和陶冶心灵,其核心在于福慧双修。

第三,该著从价值主体与自然、社会的理想生存场景角度,分析了好生活的何以可能的客观要素。

如果说好人格是个人好生活的充分主观条件,那么,好家庭、好学校、好职场、好社会、好自然则是个人好生活的必要客观条件。这就体现了价值的个体需要与客观环境对于人的心理满足的统一。个人的好生活的构建不只是单个人的事,其他多方主体也承担着个人好生活构建的职责。其他主体在为个人构建好生活中是不断变化的,而家庭和社会则贯穿了人的整个生命过程。只有每一个构建主体彼此之间配合得好,才能更好地为个人构建好生活发挥作用。

好生活是人类追求的终极价值目标,是所有个体、组织和基本共同体的共同追求。作为一个复杂的整体和生活过程,好生活在不同层次上具有不同的维度,覆盖了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尽管对好生活的理解因人而异,但价值论的任务在于为好生活勾勒出一种理想的图景。为了将这一理想图景变为现实,社会、组织、群体,特别是个人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构建。

作者认为,好家庭、好学校和好职场不仅是实现好生活的主要领域,也是构成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一生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庭的好坏对其成员个人生活好坏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不仅是好生活的关键条件,更是重要内容之一。良好的学校自古至今一直是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为未来好生活奠定基础的场所。一般而言,学校旨在为学生提供正面的影响,但在市场经济最大化原则影响整个社会的今天,学校也难以免除受到外部浸染。要过上好生活,必须拥有良好的学校作为关键支撑条件。同样,在现代社会,成年人大多拥有各种职业,而职业是人们取得成功的主要领域。职业成功可以带来无可比拟的成就感和成功感,从而带来深层次的幸福感。职业往往以职场为载体,有一个良好的职场环境才可能实现职业成功,而良好的职场也是构建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社会的每个成员都能够普遍享有好生活,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建设好家庭、好学校和好职场。

个人生活环境,特别是社会对个人的生存发展享受需要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若没有社会的支持,个人不仅难以拥有好生活,而且可能无法维持生存。该著中所提到的“社会”指的是人类基本共同体,即人们出生、成长并在其中获得基本生活和安全保障的共同体。社会既是个体生存的环境和归属之地,也是个体发展的平台,个体所需的几乎所有资源都来自社会。一个良好的社会对于个人好生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个人的好生活需要建立在一个好社会的基础上,而好社会是确保其所有成员都过上好生活的社会。尽管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不断繁荣发展,但要使其成为一个能够让所有社会成员过上好生活的社会,人类必须持续不断地努力对其进行构建。

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物质和能量都来自于自然环境,好的自然环境是实现好生活的基础。该著中的好自然主要指的是良好的生态系统。由于受到人类文明的影响,自然生态系统已经越来越深地打上人类活动的印迹,今天的好自然不再是原始的自然生态,而是经过人类影响的自然生态。人类文明的发展已经导致了对原始自然生态的破坏,特别是在工业革命以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使得原始自然生态无法再得到恢复。即使能够恢复原始自然生态,它也难以满足日益迅速增长的人类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必须在顺应和保护自然的前提下,利用现代文明的成果来重新构建自然,使自然适应人类好生活的需要,从而实现好生活与良好自然的良性循环。

第四,该著认为,只有当人类普遍追求人性的自我实现时,即人类个体普遍具备良好品质和人格时,才能构建一个优越的社会和世界。

只有在人类共同体社会中广泛存在着好品德和好人格时,我们才能享有好生活,生活于好生态和好自然之中。近代以来,市场经济的兴起和发展使得人们对于物质欲望的追求高于对人性充分实现的重视,唯利是图、享乐至上、生活物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接踵而至。而人类要避免近代以来在追求好生活方面出现的偏差,克服由这些偏差导致的严重负面后果,必须依靠正确的理论来引导和构建这一生存状态。无论是从人的本性,还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人类并不会自然地拥有良好的品质和人格,也不能自发地创造出良好的社会、世界和自然环境。要使人类普遍过上良好的生活,必须依赖正确价值观的引导。这需要我们关注社会价值的引导作用。价值论提供的理想世界就是它所构想的社会价值体系,而理想的社会价值体系体现的主要领域就是以好生活为中心的好人格、好社会,以及好家庭、好学校和好职场等。因此,该著将好生活限定在人能够与之发生交互作用的生活场景中。

总之,本书是从价值论视域探讨“好生活”的力作。它强调好生活的核心是个体,但要实现个人的好生活,不仅需要个人创造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观条件,还需要个体所处的社群为其提供必要的客观条件。个人的好生活既具有独立性,也受到所属社群的影响。只有当不同社群能够为个体提供创造好生活所需的客观条件时,个体的好生活才有可能实现。个体通过不断追求人格的完善,才能够将好生活转化为现实。在一定意义上,该著是对伦理学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探索的新尝试,它既回答了当代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实现路径,又是对以往哲学史“好生活”理论的新拓展,更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好生活愿景提供了坚实的学理支撑。

(责任编辑 文 格)

Inquiry about the Value of A Better Life:

Book Review of Professor Jiang Chang’s

“How to Make a Good Life Possible”

MEI Zhen-sheng, GONG Zhao

(Institute of Philosophy,Hube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Wuhan430077,Hubei,China)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alue theory,in his new book,“How to Make a Good Life Possible”,Professor Jiang Chang has made a comprehensive and holistic theoretical study on the issue of “good life” proposed by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It has been constructed a value theory with “good life” as the core category.Unlike previous value theories which only emphasize the objectivity of value or the subjectivity of value,it grasps the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of “good life” from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alue subject and its living scene.A good life is not simply a moral good life,but a systematic whole that is dynamically interwoven with a series of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factors.In analyzing the objective elements between the value subject and the ideal survival scenarios of nature and society,the unity of the objective environment in meeting the value needs of the subject is highlighted.When human individuals generally possess good qualities and personality,they can build a superior society and world.In a certain sense,it has made a new exploration of the autonomous knowledge system of ethics in China.

Key words:good life; axiology; China’s independent knowledge system; A Better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