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的基本规律探析

2024-10-31 00:00:00欧阳秀敏

摘 要: 当前学界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研究,在理论内涵、基本特征、谱系类型、价值意义、弘扬路径等方面已取得一批重要研究成果,但对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教育规律尚未有系统论析。以唯物辩证法审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的内在关联,是把握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基本规律的科学方法。以此为认识依据,可见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教育内蕴着政治符号与党史符号交互转化的融合促进律、集体记忆与个人记忆螺旋递升的情理内化律、精神发展与自信实干循序外化的有机统一律。科学掌握这三大基本规律,对进一步提升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以及保障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的高质量成效,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规律

中图分类号: D64; D642; D23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3/j.issn.1671-6477.2024.04.007

引 言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历程中,始终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创造形成的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爱国情怀、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初心意志、使命担当等优良品质的精神缩影和智慧集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e52b8a73e2cbc1013d2313cb823fd4f71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是构建立德树人工程的重要一环,新时代新征程上加强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弘扬与教育,是继承优良精神品格、坚定历史自信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动力基因的现实需要。由此,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是当前学界讨论的一大热点,但现有研究成果中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教育规律几乎未有论及。因此,本文尝试在“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2等教育一般规律的基础上,以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原则,探析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的内在基本规律,以求教于方家。

一、相关研究综述与问题的提出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是革命文化的内在核心,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动力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召开之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命题成为了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前沿与热点。综合来看,当前学界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关于基本内涵的研究。在概念界定上,张有武、陈智3,梁军、李文玲[4,王霞[5等认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生发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引,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滋养,淬炼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百年奋进的具体实践,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等各历史时期创造的精神样态群,也是始终彰显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精神系统。在主要内容上,王炳林、马雪梅[6,邓纯东[7等认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守正创新,其内蕴理想信念、爱国奉献、不畏牺牲、人民至上、踏实苦干、追求真理、求实创新、艰苦奋斗等主要内容。总体上看,现有成果基本上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内涵要义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并呈现对概念界定和内容构成的把握基本趋于一致的研究态势。

二是关于特征功能的研究。李梦云8、刘海飞[9不仅按照历史时期、生成地域、人物品格、重大灾难等类型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进行分类阐释,而且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具有继承性、个体性、全面性、多样性、民族性、世界性等特征,这些特征凝结于党百年奋斗的伟大实践,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优秀精神品格。王冠、李雪勤[10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既是一种政治符号,也是一种治理工具,其具有创造政治记忆、整合意识形态、提升动员效能等价值功能。刘国瑞11基于文化向度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进行考察,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具有强化党的建设、支撑国家治理、引领民族复兴、滋养人类幸福的重要功能。

三是关于价值运用的研究。佘双好、王弢12认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具有足够的时间厚度、空间宽度和精神高度,是引导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形成正确人生观、保持昂扬精神状态、塑造优良品格的丰富资源,应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唤醒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精神基因、深挖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精神因素、拓宽精神谱系教育渠道、讲好精神谱系动人故事等方式,弘扬好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价值功能。夏宝慧等[13认为,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涵养新时代青年,可运用精神谱系中内蕴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等内容,既激励新时代青年树立远大理想,又鼓舞新时代青年的担当意志,同时也提升新时代青年的实践本领。这些研究基本概括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价值意蕴,但对于价值运用的路径还存在缺乏学理阐释的问题。

四是关于教育逻辑的研究。毛华兵、王东14立足民族复兴视域,阐释了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四重向度,表明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内蕴着以知导情、以情达意、以意促行、以行践知的演化逻辑。梁军、李文玲4从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出发,探析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发展逻辑,表明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应持续做好“三个统一”,即要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统一中发展,要在推动党的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的统一中发展,要在总结历史经验与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局面的统一中发展。学者们的这些观点,虽然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逻辑的阐释维度存在定位及视角上的差异,但他们切实为开展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引。

五是关于教育实施路径的研究。李应友15,何成刚、沈为慧[16等认为,对照中学思政课程目标及主要内容,可见相当多的精神谱系隐藏于中学政治、语文、历史、地理等课程中。对此,要从选取权威材料、分析关键史事、设计研习活动、提供方向指引等方法入手,从对精神谱系进行类型分析等方面着力开展分类培育,要在保障教学主阵地的基础上,做细环境塑造、挖掘资源、开展活动等工作,帮助学生形成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政治认同。张友坤、刘有升等[17认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应正确处理好“一”与“多”、“实”与“虚”、“破”与“立”的关系,要切实保障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高质量成效。

综上可见,当前关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但研究仍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对教育内容及意义的研究重内涵、特征、类型、价值的分析,轻精神谱系共性本质的阐释;二是对教育路径的研究重实施策略建构,轻精神谱系教育原理的解析;三是对教育逻辑的研究重基本现象解读,轻精神谱系教育规律剖析。此外,一些论著虽谈及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教育规律,但相关介绍仍显不足,仍有许多问题未被明确提及,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内在相关要素的辩证关联?以何为依据确证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的基本规律?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具体有哪些基本规律?对于这些问题进行系统论析的文章,迄今未见诸报刊。有鉴于此,本文在遵循规律内涵与本质的前提下,立足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的基本过程,以唯物辩证法审视其相关要素的内在关联,并以此为确证依据,把握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的基本规律,以求既阐释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共性本质,更对开展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的方法及原理作推进性思考。

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相关要素的辩证关联

从概念上看,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或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18,这一内涵表明对规律的把握应将事物的内在联系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因为如果无法如实地剖析事物的基本联系,就无法“了解它的规律性”[19。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是一个融合在“大思政”格局之下的运行系统,其彰显为教育过程中内容、目标、主体、客体、介体、情境等要素之间的归置与统摄。因此,对这些要素的内在关联进行辩证解析,是认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规律的重要依据。

(一)内容要素层面:“素材党史化”与“方向政治化”的辩证关联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教育集理论性、历史性、政治性于一体。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生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党史是开展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的基本素材和重要基础。例如,对井冈山精神的阐释,需要依托对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朱毛会师、党领导工农红军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等历史的讲述,才可进一步从理论层面归结出这些史实所内蕴的精神品格,然后再从情理层面对精神品格进行解读,引导人们实现对这些精神品格的感知与践行,如此方能完成对井冈山精神的弘扬与教育。对于党史教育的基本特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开展包括党史教育在内的“四史”教育,都“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把历史结论建立在详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要坚持正确方向、把握正确导向”20,充分说明了在党史教育中政治引导是方向,史料支撑是基础,这也就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教育,在内容要素层面具有两个方面的本质关联:

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以党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事迹等内容为基本素材,教育活动具有鲜明的历史特征,党史素材掌握得越深刻细致,越能有效实现对精神谱系的教育引导。另一方面,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的词汇构成上看,“教育”是主语,“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限定语,表明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中,教育不可仅停留于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宣扬,而应以教育人们实现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政治认同和主动践行作为基本目标。然而,党史的内容具有历史性,政治的引导具有现实性,精神谱系的解读是历史性、理论性与政治性的统一,这意味着如何平衡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如何从理论解析和情感引导的维度把控历史与政治之间孰为主导性的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因此,立足“特殊的事物是和普遍的事物联结”19]318的分析框架,可明确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在内容层面存在“素材党史化”与“方向政治化”的辩证关联。

(二)主体要素层面:“要求大众化”与“需求个性化”的辩证关联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在受众层面存在教育要求大众化与群体需求个性化之间的辩证关联。一方面,任何教育都是一种对象性活动,均有受众普及程度的要求。对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而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四史”教育,要抓好青少年这一群体,坚持“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21。“四史”“红色基因”“革命薪火”等均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的重要构成,特别是“红色基因”和“革命薪火”更直接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共性本质,是教育的核心元素与目标指向。因此,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论述中的“全社会”“群体”“代代”等字眼,也充分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具有鲜明的大众化和普及化的目标要求。另一方面,由于每个人都是生动的个体属性,这决定了任何教育活动均需在保障普遍性需要的基础上,满足个体差异性发展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全过程,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青少年的心灵深处”22,这一论断中“每个”和“心灵深处”的用词,充分说明了包括爱国主义精神基因在内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教育,同样也具有在保障适度普遍性传播的基础上,满足个体差异性发展的需要。因此,“要求大众化”与“需求个性化”,也是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活动中各内在要素之间固有关联的一个表征。

(三)情境要素层面:“导向一元化”与“思潮多元化”的辩证关联

教育情境与教育环境二者虽常被通用,但其实二者有明显的区别。“教育环境”通常是指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外部客观存在”23。“教育情境”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根据教育对象的成长特征与现实需求,以及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实施导向而可进行选择性创设的一种“精神氛围和物质条件的总和”[24。因此,从概念的内涵外延及其差异上看,教育情境显然具有更鲜明的自主性和可控性,即相对于教育环境的自发性而言,在教育情境的创设上,教育主体更可根据教育内容的设定、教育目标的确定和教育方法的选定来统筹教育的基本导向,进而创设有利于实现教育目标的教育情境。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在情境创设上主要存在如下两个方面的关联:

一方面,教育主体坚持以政治导向为前提创设教育情境,力求在保证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一元化导向的基础上,使教育情境这一思政要素利于精神谱系教育的实施,并且一元化导向的理念贯穿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的各类讲座、课程、活动,乃至社会文化氛围和虚拟仿真情境创设的全过程。另一方面,随着“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25]26,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25]26的深入发展,使社会各界在保障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情境一元化创设导向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面临历史虚无主义、新民粹主义、泛娱乐主义等各类西方不良社会思潮的冲击与解构,这也就导致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在情境创设上,存在“导向一元化”和“思潮多元化”的辩证关联。不仅如此,能否正确处理好这对关系,还直接影响着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的实际成效。

综上而论,上述三大关联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教育过程中,各内在要素之间本质且必然联系的固有表征。基于这些内在关联,再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融入教书育人规律、人类精神发展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等一般规律的分析框架,可进一步推论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的基本规律。

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的基本规律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需要经历三个层次的递进发展,即其以促发人们形成对中共党史、精神内容、理论基础的认知为起点,以引导人们确立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要义、精神品格与实践旨归的情理认同为过渡环节,再以引导人们将知、情、意由潜在因子变成行为习惯为教育目标。由此可见,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过程中内蕴着如下三个基本规律。

(一)政治符号与党史符号交互转化的融合促进律

以对中国共产党政治符号的有效转化,促发人们对中共党史及精神谱系的认知,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的逻辑起点。前苏联文化符号学大师洛特曼认为,人类社会相关表意活动的总集合由各种类型的符号系统构成26,即人类社会中每一种类型的实践都具有特定的符号系统。因此,对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教育而言,“素材党史化”与“方向政治化”的基本关联决定了在认知实践阶段蕴含着转化政治符号与发展党史符号的特殊系统,对这个特殊系统的审视,是我们探析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规律的首要切入点。

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教育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符号贯穿始终。然而,政治符号系统通常具有抽象特质,即其在表意形态上体现为唯有“隐性的内容可以是与政治直接相关的”27]107特质,所以这些具有抽象而隐性特质的政治符号,不仅在表意上难以直接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的历史内涵和精神意蕴,而且在效果上还难以直接进入个体的认知体系,这就意味着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中,其一般需要通过对党史故事的具象特质进行转化和对融入故事中的精神品质进行解读,才能形象地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进行弘扬。因此,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教育过程中,存在着这样的推进逻辑:一方面需要时刻发挥政治符号彰显政治内涵、提升历史认知、弘扬优良精神的重要功能,以保障党史符号的政治方向;另一方面,需要时刻在党史符号的表意系统中,阐明中国共产党政治符号的历史生成、精神品格与价值旨归等内涵,从而以政治符号与党史符号的交互传播,引导个体明确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创造、思想生命和精神意志等本质要素,由此实现“由知导情”的教育目标。简而言之,在认知实践阶段,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呈现出政治符号融合于党史符号、党史符号贯穿着政治符号的运行现象,隐藏于这一特殊现象之下的本质规律,即政治符号与党史符号交互转化的融合促进律。

(二)集体记忆与个人记忆螺旋递升的情理内化律

引导人们将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集体记忆与个人记忆进行螺旋跃升,是促发人们实现情理内化的重要环节。“集体记忆”的概念,由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提出,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集体记忆的构成,个人记忆是个人成长经历、社会体验活动、心理感知经验等内容在个体意识领域的存储,集体记忆不仅赋予个人记忆以社会属性,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促发个体对情感意志、价值理性和行为习惯的选择。

对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而言,引导教育对象实现情理认同的过程,正反映了集体记忆作用于个人记忆的理论进路。具体而论,在教育过程中,由于以中共党史及精神谱系为主体的集体记忆,从一开始便是以具有鲜明政治属性的“记忆共同体”的形式出现,即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的前提,是一个需要部分个体在既有的理论和党史认知体系内,对中共党史及精神谱系的素材进行更深入挖掘、编码、筛选、梳理和重组的政治行为,这种政治行为所共同缔造的以党史符号为基本内容的“政治符号体系”具有鲜明的国家性和民族性。然而,虽然集体记忆可在共同历史和现实价值的基础上共享,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共同记忆体系内的符号系统并不能立即被所有个体共享。因此,为辩证协调“教育要求大众化”与“教育对象个性化”的本质关联,还需要激活社会整体框架内不同个体既有的记忆,如通过引导个体将既有知识体系内的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孔繁森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精神谱系进行复盘与剖析。并以此为基础,重新建构个体对中共党史及精神谱系的集体记忆,从而再以“记忆共同体”的形式,实现个体对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共学、共享和共鸣。这种情理内化的过程,会使个体既将中共党史及精神谱系升华成自身的价值观念和言行准则,还能“在不经反思和选择的情况下做出”与中国共产党人优良品格“相应的行为”28。质言之,在认同实践阶段,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是从建构中共党史及精神谱系的集体记忆,到引导社会个体实现理性认知和政治认同,进而使个体既“在理论上认识了,又在情感上体验了,既觉得合理又感到合情”29,在这一教育过程中,内蕴着集体记忆与个人记忆螺旋递升的情理内化律。

(三)精神发展与自信实干循序外化的有机统一律

对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教育而言,将情理认同最终落脚于实践行动的过程,呈现出从确立信念到精神外化,再到统一意志,进而实现自信实干的演进逻辑。

首先,将中共党史及精神谱系的集体记忆持续升华为个体的精神信仰。毛泽东指出:“知也,信也,行也,为吾人精神活动之三步骤。”30表明精神信仰是促动人们落实使命的重要因素。然而,精神信仰的生成并非一蹴而就,其需要持续强化个体记忆和心理体验。对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而言,确立情理认同的社会个体会因为社会情境持续一元化创设的导向,而逐步在协调社会思潮多元化的关联中,将“小我”和“大我”进行融合,并螺旋式完成集体记忆的整合与迭代,进而使个体对中共党史及精神谱系的记忆在潜移默化中递升为内蕴国家形象和民族特质的长时记忆,这些长时记忆的持续作用会不断强化个体记忆和心理体验,从而将中共党史及精神谱系的集体记忆持续升华为个体的精神信仰。

其次,将个体对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信仰统一为创造新历史的精神合力。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即使在引导个体实现了对精神谱系中蕴含的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初心意志、使命担当、人类情怀等内涵的情理认同后,也会由于认同程度的差异和情境场域“思潮解构多元化”的影响而使效果千差万别。为了有效应对“思潮解构多元化”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强调要持续开展“四史”教育和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这是因为“情境中需求陈述的频率与估价情境所表示的强度成正相关关系”27]32,推动中共党史及精神谱系教育的频率,是引导个体将对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信仰进行整合转化的“第一近似值”,这意味着伴随党史教育等活动常态化长效化的推进,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的过程会持续在对个体的精神信仰进行统摄整合的基础上,通过统一意识“形成社会实践发展所需要的精神合力”31,并以此合力作为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历史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最后,将统摄整合的精神合力反复锤炼为践行使命的实干本领。毛泽东指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32说明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的践行阶段,实践活动不仅是指向外部世界的外源动力,而且是指向人的精神世界的内源引擎。然而,“思想理论对客观事物及社会实践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并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多次完成的”33,即社会实践对人的精神品格的锤炼要在多次反复的实践中才能实现,这说明在以中共党史及精神谱系引导个体持续将个人记忆与集体记忆融合的过程中,需要既教育个体以社会实践检验建党精神、苏区精神、抗战精神、抗疫精神等具体精神的内涵,又引导个体在多次反复的探索中明确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共有特质,进而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理论品格、历史经验、价值追求、精神意志提升个体践行使命的历史自觉和实干本领。

结 语

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教育与弘扬,是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也是构建立德树人工程的重要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在既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拓展和深化,且取得了诸多可喜的成效。然而,遵循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导,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革命文化的诸多论述,也以“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34为引领,更着眼于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育人目标。可见,当前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仍还与目标要求存在一定差距。究其缘由,尚未能妥善处理好“素材党史化”与“方向政治化”、“要求大众化”与“需求个性化”、“导向一元化”与“思潮多元化”这三对辩证统一的关系,是制约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成效的关键因素。因此,以唯物辩证法为理论框架和审视依据,可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一般规律的基础上,还具有自身特殊的运行规律,即政治符号与党史符号交互转化的融合促进律、集体记忆与个人记忆螺旋递升的情理内化律、精神发展与自信实干循序外化的有机统一律。科学审视和运用这些规律,有利于更高质量地保障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的实践成效。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N],光明日报,2024-09-11(01).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光明日报,2016-12-09(01).

[3]张有武,陈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生成逻辑、现实价值与传承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2):28-30.

[4]梁军,李文玲.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视域下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发展逻辑[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21-29.

[5]王霞.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理论意涵、鲜明特质与时代价值[J].中州学刊,2021(11):1-8.

[6]王炳林,马雪梅.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2(6):2-9.

[7]邓纯东.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核心理念[J].人民论坛,2021(15):20-25.

[8]李梦云.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科学内涵[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1(4):92-100,159.

[9]刘海飞.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形成原因、特征表现及现实价值[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2):31-40.

[10]王冠,李雪勤.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理解视角、政治功用与发展建议[J].领导科学,2021(18):4-7.

[11]刘国瑞.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文化向度[J].理论导刊,2022(2):110-116.

[12]佘双好,王弢.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在青少年中的传承与弘扬[J].青年探索,2021(4):62-69.

[13]夏宝慧.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引领培育时代新人的三重维度[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2(4):163-168.

[14]毛华兵,王东.民族复兴视阈下传承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四重向度[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5):22-25.

[15]李应友.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培育中学生政治认同[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2(5):32-35.

[16]何成刚,沈为慧.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融入历史教学的思考[J].历史教学问题,2022(5):182-186.

[17]张友坤,刘有升,陈丽静.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22(6):81-86.

[18]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1)[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269.

[1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6.

[20]习近平.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 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N].光明日报,2015-08-01(01).

[21]习近平.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N].光明日报,2021-02-21(01).

[22]习近平.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 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N].光明日报,2020-08-30(01).

[23]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4.

[24]侯丹娟,曹元译.教育情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重要构成要素[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8):21-23.

[2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6]叶舒宪,章米力,柳倩月.文化符号学:大小传统新视野[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3.

[27]拉斯韦尔,拉普兰.权利与社会:一项政治研究的框架[M].王菲易,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28]章乐.集体记忆与道德教育[J].教育学报,2022,18(2):89-99.

[29]袁贵仁.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6.

[30]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228.

[31]骆郁廷.精神动力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231.

[32]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22.

[33]杨少华.引领时代前行的永恒动力: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48-149.

[34]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N].光明日报,2023-10-09(01).

(责任编辑 文 格)

Probe into the Basic Law of the Spiritual Lineage Education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s

OUYANG Xiu-min

(School of Marxism,Sanming University,Sanming 365004,Fujian,China)

Abstract:At present,the research on the spiritual genealog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s has made a number of important achievements in theoretical connotation,basic features,genealogy types,value significance,and carrying forward paths,etc.,however,there is no systematic analysis on the educational law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s; spiritual genealogy.It is a scientific method to grasp the basic laws of the spiritual pedigree education of the CPC people by examining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of the spiritual pedigree education of the CPC people with materialist dialectics.Based on this understanding,we can see that the spiritual pedigree education of CPC people contains the law of integration and promotion of the interactive transformation of political symbols and Party history symbols,the law of internalization of emotion and reason in the spiral of collective memory and personal memory,and the law of organic unity of spiritual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ve externalization of self-confidence and hard work.Mastering these three basic laws scientifically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further improving the basic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the spiritual pedigree education of CPC people and ensuring the high-quality effect of the spiritual pedigree education of CPC people.

Key words:new era and new journey;the spiritual pedigree of CPC;educational la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