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质生产力是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通过科技创新资源的深度开发、有机整合与高效转化而发展起来的具有强大效能、高阶质量的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新质生产力之新主要表现在它赋能高科技、体现高效能、追求高质量。新质生产力具有创新性、协调性、生态性、开放性和共享性的特征。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交互作用的产物,其理论逻辑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突破与创新,历史逻辑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与深化,实践逻辑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强烈呼唤。新质劳动者、新质劳动资料和新质劳动对象构成了新质生产力的要素支撑体系。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基本内涵;生成逻辑;要素体系
中图分类号: B032.1; D616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3/j.issn.1671-6477.2024.04.006
自从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9月的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2023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24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等重要会议上提出并深刻阐述新质生产力思想以来,这一思想迅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讨论。新质生产力是进入新发展阶段、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深层动力和重要标志。科学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的生成逻辑,积极探究新质生产力的要素体系和提升路径,对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与鲜明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1]。这些重要论断为准确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与鲜明特征提供了基本遵循。
(一)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
新质生产力是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通过科技创新资源的深度开发、有机整合与高效转化而发展起来的具有强大效能、高阶质量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它突出科技创新主导作用和根本地位,摆脱了生产力依靠大量资源投入、高度能源消耗的现代性生产方式和增长路径,是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体现交叉融合发展特征的新型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既是劳动生产能力,也是创新创造能力和科研转化能力,是一种体现新技术、创造新价值、催生新产业的全要素生产力。因此,新质生产力意味着生产力从旧质向新质、从低质向优质的突变和跃迁,是一种立足新时代新阶段、着眼未来发展和长远趋势的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之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新质生产力赋能高科技。传统生产力以普通科技为动力,通过机械、热力、电力等推动生产力以数学级数增长。新质生产力以现代高新科技为动力,凭借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高新技术的突破与创新,促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不断涌现,推动生产力以指数级数增长。这些高新科技及其广泛应用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迭代。它能够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谋划布局未来产业,为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强大动能。
其次,新质生产力体现高效能。传统生产力受制于科学技术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形成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方式。它忽视资源的集约利用,必然引发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其生产方式的资源能源代价太大,在根本上是低效能且不可持续的。新质生产力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自动化和网络化,提高生产效率、生产效益和经济附加值,并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最后,新质生产力追求高质量。传统生产力支撑下的经济增长方式以物质财富的积累为最高目标,过于追求数量的快速增长而忽视了质量的提升,既导致了供给侧的结构性短板,也引发了GDP崇拜、物质主义膨胀、精神生活荒芜、生态困境加剧等社会生活质量的整体性下滑。新质生产力利用数字化、物联网、互联网等高新技术,使产品设计、生产制造、质量控制和物流配送等生产的全领域和全过程都实现网络化、数智化和绿色化,不仅能够确保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而且整个社会的经济质量、发展质量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也将得到全面的矫正和提升。
(二)新质生产力的鲜明特征
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发展理念是新质生产力的观念表征和思想引领。从新发展理念的角度来看,新质生产力具有以下鲜明特征:
1.根本动力的创新性。新发展理念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一般意义上,生产力总是在积累中创新,在创新中积累,其从积累到创新的过程也就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新质生产力则以当前高新科技创新为支点,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带动整个生产力要素、技术、产业系统的全面革新,持续催生和推动生产力向新形态、新质态转化。除了科技创新之外,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等全方位的社会创新,推动社会产品、生产模式、产业业态和市场机制的深刻变革,为新质生产力的酝酿、成长和爆发提供强大动能。所有这些,充分表明以科技创新为主体的全面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根本动力、第一动力。
2.内在要求的协调性。新质生产力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系统,只有各要素、各环节、各领域、各层次密切配合,相互协调,才能实现整体的创新效果。一是生产要素具有更为科学协调的组合方式,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通过优化组合使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二是生产、流通、交换、消费各环节的协调,形成要素配置、技术研发和产业培育耦合优化的演进路线;三是传统产业与包括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内的创新产业之间的协调,形成科学完备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四是区域领域之间的协调,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领域之间的协调发展,以及国内不同地区之间、国际上不同国家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之间的协调发展等。
3.绿色发展的生态性。新质生产力立足高质量发展并确证高质量发展,而“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1]新质生产力虽然因高新科技的武装具有极高的能量级别和极强的延伸效应,但它更注重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保护自然、回归自然,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种自然被永续利用的生产力是真正的绿色生产力。从绿色生产力来看,环境本身也是生产力,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2]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质生产力高度,培育和打造绿色生产力,运用绿色低碳技术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环境生产力,建立健全绿色低碳、运转高效的循环经济体系,才能最终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同增进。
4.内外联动的开放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1]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开放发展可以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必要条件,如技术创新与知识共享、跨境合作与资源整合、跨文化交流等。特别重要的是,内外联动的开放背景下,新质生产力能够综合利用国外和国内两种市场,以国际多元化市场的分工和联通优势为辅助,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和供给优势为依托,通过国内经济大循环的强大势能吸引全球生产要素不断向国内聚合,从而提高国内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韧性。同时,通过国际国内双循环的相互促进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能,持续增强世界经济发展的源动力、活跃性和安全度,并以国内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带动全球生产力的新质化飞跃。
5.价值目标的共享性。共享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摆脱了生产力的资本属性,使资本的生产力真正成为社会的生产力、人民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则通过科技创新、整体协调、绿色生态、开放联动等不同维度的集成,以共享理念积极构建共享平台,借助共享平台充分扩散、推广共享技术和共享服务,使更多人分享科技进步的成果;以共享实践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共享发展为内在动力和目标,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既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使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二、新质生产力的生成逻辑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交互作用的产物。从理论逻辑来看,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成果;从历史逻辑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发展生产力的艰辛探索,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从实践逻辑来看,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客观实际,构成新质生产力出场的时空场域。
(一)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突破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推动历史发展最活跃、最革命的实践力量,它反映和体现着人类对象性活动中人与外部自然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组合关系。这些关系的现实化即为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它们构成了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基础,制约着历史主体的利益态度和行为选择,并标示着社会活动的关系体系和社会生活的发展状态。正如马克思和恩yM1YKoYpU/SCFC4qUPUg6KCb/itUqGmzIwfO0yh5oIM=格斯所指出的,“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因而,始终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3]。
生产力具有历史性,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动态演进过程,每一个时代、每一个不同的民族和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特定的生产力。“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后来的每一代人都得到前一代人已经取得的生产力并当作原料来为自己新的生产服务,由于这一简单的事实,就形成人们的历史中的联系,就形成人类的历史”[4]。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日益广泛的应用,生产力也必然获得不同的形式并呈现出新的质态。
新质生产力是在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基础上,强调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新质”即新的质态,是新的形态、新的形式,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尤其是关键性颠覆性技术实现突破的生产力,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型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智能化的创新性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一方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物质性、客观性、历史性及其对于社会生活的基础性等基本原理,另一方面凸显了当代科技革命背景下生产力的新结构、新要素、新动力和新趋势等。在这个意义上,新质生产力既是一个发展性的概念,也是一个改革性的命题,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大突破和原创性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与深化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实现历史性跨越,就在于我们能够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典型特征相结合,不断深化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始终坚持以科学技术进步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1963年,毛泽东在听取关于十年科学技术规划问题的汇报时指出:“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5]体现了对科学技术之于提高生产力的重要作用的高度重视。邓小平首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6],将科学技术视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第一因素。江泽民提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7],进一步强调了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特殊重要地位。胡锦涛强调“要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制定明确的科技发展战略,根据发展需求确定科技战略重点……促进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8],为实现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
迈向新质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呈现出阶段性的变化。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小农经济占绝对主体地位,工业基础极其薄弱,发展生产力面临的迫切任务是实现农业机械化和工业现代化。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又一次重大解放。通过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型国家建设、文化强国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刻。尽管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仍然存在,但是生产力总体水平已经有了极大提升,局部领域甚至跃居世界前列。这些艰辛探索和重大成就,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提供了完备的制度保障和不竭的文化动力。
(三)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强烈呼唤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9]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高新科技产业快速发展,全球发展进入创新密集期。如果哪个国家能够率先在关键性颠覆性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形成新质生产力,那么其就能够抢占未来发展新高地、塑造未来发展新优势,在全球竞争中赢得新一轮发展的战略主动权。新时代新征程,面向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必须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培育和打造新质生产力,唯有如此,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真正掌握发展主动权。在这个意义上,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只能是新质生产力。
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出现,知识、信息、数据等将会对整个生产力系统进行强有力的渗透,成为社会生产的核心要素。这些生产要素的可复制、易传播、能共享等特点,决定了它们可以最为便捷高效地实现全民共创、全民共享,使社会生产力在集体性的协作、共享中实现纵向跃升和横向迁移。在新质生产力条件下,由于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类劳动的深度模仿,社会生产中重复性、危险性、体力型劳动被智能机器所取代,而创新性、体验性、智能型劳动成为社会生产的主体性劳动,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得以全面提升。同时,新质生产力能够使社会生产的财富形态发生改变,社会财富的生产不再局限于物质领域,非物质形态的财富也成为社会财富的象征[10]。由此,新质生产力将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充实的精神财富,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新质生产力的要素支撑体系
生产力是人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能力,生产力的要素事实上也就是劳动过程的要素。马克思指出:“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这个过程的一切社会发展形式所共有的。但劳动过程的每个一定的历史形式,都会进一步发展这个过程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形式”[11]999。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具有同构性,但其基本要素得到了全方位的优化和提升。因此,可以从劳动过程的构成要素理解新质生产力的要素支撑体系。
(一)新质劳动者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前提
劳动者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12],即具有专门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等劳动能力的人。劳动者是生产力构成中活生生的、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决定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换言之,高素质的劳动者总是与高水平的生产力相匹配。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前提条件是劳动者的劳动技能革新,即劳动者必须掌握与生产力革命相适应的新型劳动技能。远古的自然经济时代,劳动者只需要掌握耕地、狩猎和家庭手工制造等简单劳动技能,就能满足谋生需要。19世纪以降的工业生产时代,劳动者必须掌握机器的使用,了解机器的基本构造和运转方式,才能进入生产过程。当今的信息时代,使用计算机、互联网等已经成为劳动者的基本技能。这种劳动技能的培训习得与生产力的变革更新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马克思指出:“沃康松、阿克莱、瓦特等人的发明之所以能够实现,只是因为这些发明家找到了相当数量的、在工场手工业时期就已准备好了的熟练的机械工人。”[11]419近代以来的产业变革史证明,那些掌握了先进技术、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并且能够从事科技创新的劳动者,始终是生产力中的革命性力量。新质生产力需要劳动者具备更高层次的知识和技能。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新型劳动工具、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不断涌现,要求劳动者能够熟练掌握并应用这些新的技术和工具,例如信息技术、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能。
在生产力变革的过程中,劳动者是通过创造、革新、驾驭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改造与重组,推动生产力发展从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从较低水平发展至较高水平。劳动者是这一系统转变的关键性变量、能动性主体与决定性因素。只有提高劳动者的自身素质,才能提升劳动者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自觉性、积极性和有效度。新质生产力需要劳动者具备更强的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实践等多个方面。劳动者需要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途径,推动新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新质生产力还要求劳动者具备跨领域、跨行业的综合能力。随着产业融合和交叉发展,劳动者需要能够适应不同领域和行业的需求,具备跨界整合和创新的能力。
(二)新质劳动资料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劳动资料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物质资料,是使劳动者的劳动与劳动对象联结起来、沟通起来的传导体和媒介物。“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13]劳动资料是划分经济时代的标志,也是衡量新质生产力的标志。
劳动资料的质变即新质劳动资料,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环节。马克思指出:“增加劳动的生产力的首要办法是更细地分工,更全面地应用和经常地改进机器”[14]。通过对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的比较,马克思批判了那种将工具和机器进行简单类比的非历史的观点(“工具是简单的机器,机器是复杂的工具”)。在他看来,机器的划时代意义在于其对劳动过程的彻底革命,“劳动工具的专门化,局部工人的形成以及局部工人在一个总机构中的分组和结合,造成了社会生产过程的质的划分和量的比例,从而创立了社会劳动的一定组织,这样就同时发展了新的、社会的劳动生产力”[11]403。在第一次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中,随着工作机器规模的扩大和同时作业的工具数量的增加,机器体系逐渐替代单一机器,自然力替代人力成为动力系统,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变革由此全面展开。因此,马克思将机器的普遍采用视为工业革命的起点,“大工业必须掌握它特有的生产资料,即机器本身,必须用机器来生产机器。这样,大工业才建立起与自己相适应的技术基础,才得以自立”[11]421-422。自18世纪60年代以来,以蒸汽机、发电机、计算机的发明为代表的三次技术革命直接变革了生产工具,极大程度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与生产组织效率,以全新动力推动了产业的彻底革新和转型,在颠覆人类传统生产方式的同时,也推动了人类文明从传统形态走向现代形态。
当前,由于颠覆性技术、前沿技术等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的深度推进和高度整合,不断催生出数字化、智能化、融合性的新质劳动资料,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最重要构成要素和根本特征。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知识总量和技术成果的爆炸式增长,推动数据、知识、算力等新兴生产要素与传统生产力的结合与共生,从而引发更能推动生产力跨越式发展与生产方式变革的新质生产力。
(三)新质劳动对象是新质生产力的基础
劳动对象是劳动者的劳动所现实指向和实际加工的对象。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通过劳动资料将劳动活动施加于自然物质之中,于是原本自在的自然物质便进入生产过程成为人的劳动所现实指向和实际改造的对象。因此,自然物质成为劳动对象是一个历史过程,在范围、类型、层次、程度等方面始终存在着从旧质向新质的拓展和深化。
新质劳动对象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对象性基础。自然经济时代,劳动对象是天然存在的物质客体,如土地、河流、山脉、林木、矿产等,它们“未经人的协助,就作为人类劳动的一般对象而存在。所有那些通过劳动只是同土地脱离直接联系的东西,都是天然存在的劳动对象。”[11]202工业经济时代,劳动对象表现为凝结了一般人类劳动的产品。马克思指出,“在采掘工业中,劳动对象是天然存在的。……除采掘工业以外,一切产业部门所处理的对象都是原料,即已被劳动滤过的劳动对象,本身已经是劳动产品。”[11]20620世纪60年代后,信息技术革命实现了对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信息化处理,通过特定的编码和储存手段,这些潜omSQvtJk6H83qrt2x2FFMA==藏在特殊介质中的信息,便成为被认识、探索和改造的新型劳动对象。
新质生产力视野下的劳动对象包括传统生产力中的劳动对象,但更主要的是因新技术改造和新技术构造的新型劳动对象。就前者而言,新型劳动对象是经过大量技术研发和复杂加工处理后产生的新材料、新原料或新产品,这些新材料、新原料或新产品内含较高的附加值,因而以较小的投入就能够大幅度提升生产效益。就后者而言,知识、数据、信息等是在数字技术运用过程中产生的新型劳动对象,具有许多不同于传统劳动对象的特点和优势,如覆盖面广、渗透性强、流动性高,可复制可共享而不减损其价值,可追溯可再生而超循环使用等。例如生产数据、生活数据、自然数据等数据原材料,在经劳动加工后对于促进产品研发、生产优化、产业升级、供需匹配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关键作用,其功能和价值远非传统劳动对象所可比拟。所有这些未被加工的自然物质成为劳动对象、经过加工及深加工的原料或产品作为劳动对象,以及经新技术改造和构造的劳动对象,极大地拓展了劳动对象的范围、层次和空间构型,为新质生产力的诞生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结 语
从前文所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鲜明特点、生成逻辑和要素支撑体系来看,新质生产力是适应新科技革命而产生的符合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先进生产力。面向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只有坚持一体化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着力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才能有效推进新质生产力的集中爆发和持续提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4-02-02(01).
[2]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13.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3.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
[5]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51.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4.
[7]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5.
[8]胡锦涛.在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第二十三届院士大会开幕式上的致词[N].人民日报,2012-09-18(01).
[9]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17(01).
[10]肖峰,赫军营.新质生产力:智能时代生产力发展的新向度[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06):37-44.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08.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10.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52nOsL/S+1j9G3IQLEyDKxZzgDz82/J2TdNRM+fTSa7OY=.
(责任编辑 文 格)
Basic Connotation,Generation Logic and Element System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SUN De-zhong, LI Zhi-hao
(School of Marxism,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 430070,Hubei,China)
Abstract: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s the ability to utilize and transform nature with strong effectiveness and high quality through the in-depth development,organic integration and efficient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resources,focusing on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and future industries.The newness of the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at it empowers high technology,embodies high efficiency and pursues high quality.It is characterized by innovation,coordination,ecology,openness and sharing.The proposal of new quality productiFIp9Qrr8yeSlvCU4EpgEV1yPCMd8k7Q00K+PzNFlm3s=vity is a product of the interaction of theoretical logic,historical logic and practical logic,whose theoretical logic is the breakthrough and innovation of Marxist productivity theory,historical logic is the understanding and deepening of the law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nd practical logic is the strong call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New-quality workers,new-quality labor materials and new-quality labor objects constitute the elemental support system of new-quality productivity.
Key words: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basic connotation; generation logic; element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