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坚定“四个自信”的理论逻辑、时代意蕴与实践路向

2024-10-31 00:00:00韩美群梁昀婷

摘 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下简称“四个自信”),是中国共产党首次从信念角度所建构的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在内的“四位一体”理论体系,实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认识的重要突破。作为一个完整理论体系,“四个自信”有着坚实的理论逻辑、深刻的时代意蕴和深远的实践路向。“四个自信”来源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的革命实践、取得的建设成就和收获的改革硕果,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充分肯定与实践自觉。坚定“四个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的内在动力,也是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动能。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 D64; D642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3/j.issn.1671-6477.2024.04.005

“四个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国内外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的大环境和背景下,以问题为导向,准确识变、科学应变和主动求变而提出的重大命题,事关“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的战略问题。新征程世界百年大局加速演进,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打着“解放思想”的旗号和“言论自由”的幌子,贩卖“非马论”“去马论”“释马论”,主张“去中国化”“去主流化”“去价值化”“去思想化”“去政治化”“去历史化”等错误思想,宣扬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以及各种“西化”思潮。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必须敢于亮剑,坚定“四个自信”,凝聚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定力、动力和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的讲话上再次强调:“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同党中央同心同德,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转化成听党指挥、为党尽责的实际行动。”1基于此,本文拟将“四个自信”置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整体理论视域下,立足于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要求,研究中国共产党坚定“四个自信”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实践路向问题,希冀在丰富和发展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提升人民群众对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认知、情感认同、价值信仰、行为自觉的水平。

一、中国共产党坚定“四个自信”的理论逻辑

从理论属性上看,“四个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和探索而形成的一种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信仰体系和思想体系。“四个自信”的四个维度不是随机组合,而是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融一体的逻辑严谨的科学有机整体。

(一)道路自信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方向指引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道路好不好,自己走了才知道。”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照搬别人的,更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探索与坚持,道路自信源于历史和人民的正确选择。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以共产主义为目标和方向,进行了前赴后继的探索,中国的前途命运发生了根本改变。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在进军长沙途中遇挫,决定转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逐步走上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开创中国新道路的正确选择和伟大成就。在秋收起义以后20多年漫长而艰难的革命征途中,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始终未变,最终取得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

1949年新中国成立,新生的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使亿万中国人民成了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满怀豪情开始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征程”3;另一方面,中国长期被帝国主义国家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的形势并没有彻底改变,朝鲜战争的爆发更是加剧了与西方阵营的紧张关系。鉴于只有苏联和东欧、亚洲等人民民主国家支持中国,毛泽东在制定外交政策时明确宣告,新中国将站在社会主义和国际和平民主阵营一边。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建立了独立的完整工业体系,其在短期内成为世界第二强国展现出的高速发展和建设成就对当时落后的中国具有强大的示范作用。在苏联的援助下,我国“一五”计划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就更加坚定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勇气。苏共二十大前,毛泽东等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始“考虑能否不用或者少用苏联的拐杖,不像第一个五年计划那样搬苏联的一套,自己根据中国的国情,建设得又多又快又好又省。”4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揭开了中国“以苏为鉴”的盖子,毛泽东提出了“第二次结合”思想,他指出:“我们应该从各方面考虑如何按照中国的情况办事,不要再像过去那样迷信了。其实,我们过去也不是完全迷信,有自己的独创。现在更要努力找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4

1978年改革开放,标志着社会主义中国迈入全新的发展阶段。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中国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以卓越的政治智慧和果断决策使国家扭转了危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启了新的辉煌发展历程。历经四十余载改革开放的洗礼,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作为百折不回的寻路者、大勇无畏的开路人,凭借坚定不移的决心、移山填海的精神,引领中国人民开辟出一条险峻而壮丽、艰辛而宽阔的中国道路。在这个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激发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活力,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二次飞跃,回答了“走什么路”的道路选择问题,也使中国成为了世界社会主义实践的标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是中国人民在历经漫长且充满挑战的探索过程后的经验提升和主体自觉,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焕发出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是中华民族走向未来、通往现代化的方向和指南,是对社会主义中国从依附性到主体性提升、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成就的充分肯定,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科学性、价值性、真理性、道义性的最大认同和智慧选择。

(二)理论自信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思想指南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不是盲目的,而是建立在科学理论支撑之上的,具有深厚的理论根基。习近平强调指出:“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5

马克思主义“作为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6,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在于其深厚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社会变革的客观必然性;人民性在于其指明了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观点,并创立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思想体系;实践性来源于其鲜明的实践品格,真正实现了“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的统一;开放性表现在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发展的理论体系,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7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下,坚持“两个结合”和守正创新,不断推进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开辟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

具体地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希望,通过多方的比较和分析,中国先进分子找到了以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1936年,毛泽东在和埃德加·斯诺谈及1920年他赴北京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的情况,他指出:“我接受马克思主义,认为它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就一直没有动摇过。”8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毛泽东等共产党人结合中国革命实践创造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指导中国革命一步一步走向胜利,历经磨难的中国人民满怀信心朝着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宏伟目标前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高度的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打破了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推动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到一个新的时代高度,展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理论自信。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我们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课题,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KcxMxsW022kRr/K3SuYrzt1RFggTPDoEnA+gxoZxryk=展的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

纵观百年来的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相互激荡、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充分显示了思想引领的强大力量”9。伴随着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断丰富与发展,中国成功跨越“卡夫丁峡谷”,实现了从“睁眼看世界”到“让世界读懂中国”的完美蜕变,这是中国共产党坚定理论自信的强大底气。

(三)制度自信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根本保证

国家的兴衰与其制度密不可分,制度是决定国家安危的根本所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发出号召,要“引导全党全社会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坚定制度自信。”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正式确立了新中国这一新生政权的国体、政体和基本政治制度。1956年中国共产党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以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致性和能够在经济落后条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开辟了广阔的道路。1978年改革开放后,党带领人民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不断推进经济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更加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总结和把握改革规律,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以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为主线和框架的国家治理体系更加健全,为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奠基于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的指导。百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并及时把成功的实践经验转化为制度成果。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形成和发展了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外事等各方面的基本制度,确立了一套符合中国国情、植根于中国文化传统并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一百多年的探索经验和成功实践,证明了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性,也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管用的。经过革命、建设、改革的不断历练,中国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幅提升。放眼全球,中国发展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足以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合理性、稳定性与优越性。

百年大党的制度自信来自于中国制度本身的功能优势,不仅让站起来的中国在世界站稳脚跟,还推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进程。需要指出的是,制度自信并不代表墨守成规,任何制度都不是一劳永逸的,而必须根据变化了的实际不断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完善过程,就是党领导下不断推进制度改革、创新、发展的过程。我们党在带领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始终坚定制度自信,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基本制度,又坚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这些制度,使中国之治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更加有效的机制,能够更加顺畅地运行,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保障。

(四)文化自信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力量

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深层底蕴,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11

在中华大地上生存、繁衍、劳作的中华民族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生产实践中,创造了悠久、博大、灿烂的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闪烁着耀眼的思想与智慧之光,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代表的居安思危、兼济天下的梦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VQu7TkthIFZzsy0rNsaDkFaZLq+CmOu4/5v9gh1X/5A=在人间”代表的忠贞不渝和刚强不屈的品格;“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代表的敬畏自然、尊重规律的自然观等。中华文化的开放、包容、创新、和谐、自强、坚忍、仁爱等卓越品质和特征,构成了文化自信的根基、源泉和动力。然而,随着西方列强挟其坚船利炮轰开近代中国的大门,一场激烈的文化争论迅速兴起。中华文化究竟何去何从,这是摆在中国人民面前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时代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既是中国唯一正确的政治选择,又彰显了强烈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具体地说,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生了强烈的“化学”反应,一方面推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和创新发展,为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注入了革故鼎新的动力;另一方面孕育和创造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确立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便是对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先进文化自身价值的认同和文化发展成就与未来的认可与肯定。

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凝聚了所有中华儿女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变革中的力量,使我们得以在世界文化的激流中稳健前行。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1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项宏大的使命,迫切需要一种具有深厚影响力的精神支柱作为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承载了中华文明独特的精神内核、智慧结晶、恢弘气度与深邃魅力,深受中华民族悠久奋斗的历史所滋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必须坚定文化自信,自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梦想、伟大斗争、伟大工程和伟大事业的伟大实践。

二、中国共产党坚定“四个自信”的时代意蕴

在新的时代方位下,“四个自信”极大地破除了“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的自卑自弃观念,凝聚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智慧和力量。作为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创新成果,“四个自信”从信仰角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完整体系的全新构建,开辟和发展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为推进建构人类文明新形态注入了全新动能。

(一)“四个自信”是展现中国之治行稳致远的成功密码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写入全会决议,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坚定信念和坚强决心。

中国之治行稳致远的成功密码,集中体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四个自信”上。1954年,我国正式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把中国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政治制度用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为逐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相应的经济制度、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了根本政治保障,为新时期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的新探索、新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蓬勃生机和巨大活力。这一时期,我们党全面总结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宝贵经验、深刻教训,创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和治理现代化的新局面。邓小平将“中国式的现代化”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列,他指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条件,以自力更生为主。”13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一系列举措充分体现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强大的自我优化和提升能力。中国的“和平崛起之路”正是用一个又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一次又一次的体制改革与调整,才得以不断完善治理模式,使得中国的制度体系日趋成熟。中国以高远的眼光,始终以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为重,通过坚定的原则遵循与灵活的策略运用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之治”取得显著成就的奥秘所在,也是坚定“四个自信”的基本依据。

“四个自信”为中国共产党国家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使得党领导人民能够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取得显著成就。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中国国情进行了创造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凝聚了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因此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坚定道路自信,为“中国之治”行稳致远提供正确指引,确保我们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继续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具有开放性的理论,而不是保守僵化的理论,因而能够指导我们取得新的成功。坚定理论自信,为“中国之治”行稳致远提供科学指导,确保我们在追求真理中致力于为人民谋幸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关键密码。坚定制度自信,为“中国之治”行稳致远提供制度保障,确保人民真正实现当家作主,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种融贯古今、深植实践、心系民众的具有高度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大众性的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为“中国之治”行稳致远提供精神支撑,确保中华民族即使历经磨难也终不溃散,并能奋起振兴。

(二)“四个自信”实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重大突破

人类社会的发展道路是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独特条件下的具体实践和表现形式,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与发展。习近平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14]7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和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不管世界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15。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仍然绽放着真理与智慧的光辉,我们党带领人民写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版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与科学精神指导下守正创新,在当代中国伟大实践中守正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扎根于拥有五千年文明传承的中华大地,传承和发扬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因,凝聚了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展现出鲜活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是运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解决中国建设实际问题所取得的历史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四个自信”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以新的视野和眼光对“四个自信”进行了全面深刻的阐述,指出“四个自信”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有机整体,是我们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四个自信”构成了一个逻辑统一体,其内在地包含了道路的正确性、理论的科学性、制度的优越性和文化的先进性,这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未来。坚定“四个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高度统一,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自信。坚定“四个自信”,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完整体系的重大创新,也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具有原创性的重大突破。

(三)“四个自信”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

党的历史是一曲波澜壮阔的交响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则是贯穿其中的主旋律,也是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主基调。近代以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不断探索、克服挑战、开拓进取的过程中完成其他政治力量无法完成的重大使命,根本在于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特别是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坚持“两个结合”,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JvJeJX9KsNTK6gjDB4rcOw==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而“四个自信”就是在“两个结合”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的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基础。1936年,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文章中阐述了“第一个结合”的方法论,初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1937年,他在《实践论》和《矛盾论》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不仅是克服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锐利武器,更是从哲学的高度完成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总结。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鲜明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紧密结合的有机整体,四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而在伟大实践中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绩铸就了“四个自信”,这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的内在力量。习近平反复强调,全党要坚定“四个自信”,正是这份自信,不仅增强了我们在理想追求上的政治定力,而且增强了我们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自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树立历史眼光、把握历史规律的重要源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肥沃土壤。中国共产党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阐明治国理政之理,使其具有中国特色,这是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所呈现的显著特点。新时代我们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自信,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显现,正是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从而确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深深扎根。“第二个结合”促进了我们党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深刻揭示了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根脉”和“魂脉”的关系,使我们党可以在更广阔的文化领域中充分发挥宝贵资源的作用。“第二个结合”提供了治国理政和文化建设的思想资源,是中国式现代化有别于其他国家现代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别于其他文明体系的“特色”所在。

(四)“四个自信”为人类文明进步开创了美好前景

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16“四个自信”体现了高度的文明自信,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坚定信念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用一个个教科书般的典型范例、一次次浴火重生的成功实践,向世人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文明力量。

一句“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是中国人民艰辛奋斗得出的结论,更是新时代中国发出的自信宣言,表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定与从容。中国共产党坚定“四个自信”,不仅是对国家与民族自信的表达,更是一种对全人类文明进步的积极探索和呼吁。中国不仅能够改造自己的命运,而且也希望参与塑造世界的光明未来,作为全球化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不仅在经济增长和减贫方面取得显著成就,而且还通过开放合作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全球化进程。改革开放政策和“一带一路”倡议,为各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发展路径和合作机会。不仅如此,中国在全球治理中主张多边主义、国际法治和文明交流互鉴,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和平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为解决全球性的问题提供了建设性方案,为谋求和而不同、共同发展、美美与共的人类文明画卷提供了精神引领。

现代化是时代不可逆转的潮流,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追求。我们创造的中国式现代化,是道路正确、理论科学、制度管用、文化先进的现代化,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现代化模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开启了世界现代化进程,深受西方文明的影响,人们往往以为西方化就是现代化,将西方文明视为现代文明。然而,中国式现代化的模式证明了人类走向现代化并不是只有一条道路,西方现代化模式已经暴露出很多问题,无论怎么演变都不可能改变其资本至上、强权主义、两级分化的本质,血腥的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并不能奉为圭臬。中国式现代化是科学发展、和平发展、绿色发展和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思维定式,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和美图景。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初步成就,新时代以来“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的显著对比,为那些渴望加快进程独立自主实现现代化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全新选择和文明样态。

马克思明确把追求人类解放作为无产阶级自身的历史使命和价值担当,不囿于各种狭隘的群体利益和地方利益,而是致力于人类文明整体发展的美好前景。“四个自信”正是以“追求全人类解放”为目标,探索一条人类走向现代化的新路,造福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为人类文明进步开创美好前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经过历史与现实的浸润,理论与实践的打磨,必将在世界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开创中展现更大作为与担当。坚定“四个自信”,必将凝聚更加强大的精神号召力,在续写中华民族恢宏史诗的同时,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提供更好的中国方案。

三、中国共产党坚定“四个自信”的实践路向

从实践导向上看,“四个自信”是党领导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源泉。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坚定“四个自信”,绝不是空喊的标语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实践,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梦想、伟大斗争、伟大工程和伟大事业中激发其磅礴力量。

(一)在建设伟大工程中增强“四个自信”的主体性自觉

坚定“四个自信”,党的领导是根本、是关键。从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到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仅生动反映了我们党不断探索加强自身建设的历史进程,揭示了我们党历经百年依然风华正茂的红色密码,而且坚定了未来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的决心。

从历史维度看,把党的建设作为一项伟大工程来推进,是以党的自我革命推进伟大社会革命的制胜法宝。从践行“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从摸索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的第一个答案“让人民来监督政府”到第二个答案“党的自我革命”,从让权力在阳光下进行到“打虎”“拍蝇”“猎狐”的惩治腐败,中国共产党在一次又一次的自我批评和自我革命中百炼成钢,用行动证明了从严治党的坚定决心和不畏艰难的勇毅担当,并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建立起了不可移易的如磐信心。从现实维度看,继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应对“两个大局”交织的必然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对我们党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时代难题与挑战,迫切需要保持一往无前的自我革命精神来勘误纠错、永葆先进,确保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定盘星、主心骨。世界呈多元化、多极化发展趋势,国际形势在百年大局加速演进中发生剧烈变化,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唯有全面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和科学化水平,才能始终站在时代潮流最前列。从实践维度看,“赶考”永远在路上,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考题,中国共产党作为答卷人,必须时刻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始终把提高自身素质、服务人民、推动发展作为一项永恒的任务和责任,不断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不断促进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并对未来保持信心。

(二)在进行伟大斗争中提升“四个自信”的精神力量

不断取得“伟大斗争”新的胜利,是坚定“四个自信”的力量源泉。习近平强调:“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通过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17

历史地看,革命战争时期从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李大钊面对绞刑架从容就义,陈延年慷慨陈词“革命者光明磊落、视死如归”,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带领人民英勇抗美援朝、对印自卫反击,再到改革开放时期党领导全国人民在与旧传统的决绝斗争中赢得了发展的新局面,新时代以来,经过不懈努力,党的反腐败斗争取得了压倒性胜利,敢于斗争始终是党在百年奋斗征程中的高强本领与宝贵经验。理论上讲,敢于斗争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重要内容和实践运用,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而斗争则是其重要的实现方式。此外,坚持敢于斗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从“夸父追日”“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到“万里长城”“郑和下西洋”的民族气质,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传承发展了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斗争精神,勇立于历史长河的潮头。新的征程上,党治国理政面临“四大考验”“四大危险”,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应对挑战、克服阻力、解决矛盾,就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它是破解矛盾难题、风险挑战之道。在攻坚克难中成就伟业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增强了人们的自信心。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一强大精神力量,依靠顽强斗争开辟事业发展新天地。

(三)在推进伟大事业中汇聚“四个自信”的实践动能

不断推进“伟大事业”胜利前进,汇聚了坚定“四个自信”的强大动能。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14]25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创新谋划是伟大事业迸发的关键,党员干部作为推动伟大事业的核心力量,应主动从僵化思维中跳出来,坚定“四个自信”,探索适应新时代的新理念新实践。在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努力将工作效率提升到极致,拿出逢山开道、遇水造桥的决心与勇气,牢牢把握创新这个“牛鼻子”,抢占战略机遇,积极应对新发展格局下的挑战,开创伟大事业的新局面。真抓实干是伟大事业实现的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平均每年有超过1000万人脱贫,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国家的人口脱贫,是党和人民斩关夺隘,发扬钉钉子精神,敢于啃硬骨头,所攻克的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新动能新经济正乘势而上,在新的征程上阔步前行,在真抓实干中破难题、成事业。谦虚谨慎是伟大事业延续的保障,在前进道路上,新思想新事物层出不穷,各种困难和挑战也前所未有。站上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应当将谦虚谨慎的优良品格转化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保持清醒头脑,端正工作态度,加强自我约束,为走好新的赶考路积蓄奋进力量,不断交出让人民满意的答卷。中国道路铺就了中国奇迹,中国奇迹印证着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生机无限,增强了人们对“四个自信”的认同。

(四)在实现伟大梦想中夯实“四个自信”的群众基础

不断把“伟大梦想”变成现实,巩固了人民群众对“四个自信”的坚定信念。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Z86+XizuG8IIBME3YQAANg==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中国人民的事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汇聚蕴藏在人民中的无穷智慧和力量,才能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18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最深沉的根基在人民心中。中国梦源自人民,中国梦的提出蕴含着亿万中国人民的希望和梦想。它不仅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宏伟目标,更是每个普通中国人追求幸福、创造成就的美好期许,这正是中国梦最富生命力的构成。中国梦为了人民,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都融入到这个宏大的愿景中,不论是平凡的生活愿景还是国家的繁荣昌盛,都以人民的利益和福祉为根本。中国梦依靠人民,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和时代的推动者,亿万中国人民以其勤劳智慧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为实现国富民安踔厉奋发。在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积极奉献下,中国梦才得以日益清晰和坚定,成为激励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强大力量。中国共产党栉风沐雨,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靠的就是始终把“人民”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中国梦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伟大征程。如今,一件件为民实事落地开花,一个个优秀成绩单催人奋进,中国共产党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谱写了不忘初心使命的壮丽史诗。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见证人和参与者,这极大增强了中国人民不断创造幸福新生活的信心。“四个自信”是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共同选择和信念,践行“四个伟大”,将会激发出中国人民更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凝聚起坚不可摧的磅礴力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4-01-09(01).

[2]习近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求是,2020(1):4-13.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79.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2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557.

[5]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131.

[6]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02).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64.

[8]毛泽东.毛泽东自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68.

[9]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4.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297.

[1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6.

[12]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536.

[1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

[14]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1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

[16]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4-11.

[17]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仪式上的讲话[DB/OL].新华社,(2023-02-07)[2024-03-02].https://libvpn.zuel.edu.cn/pipjhsjk.people.cn/article/32619496.

[18]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3-12-27(02).

(责任编辑 文 格)

Theoretical Logic,Era Implication and Practical Direction

of “Four Confidence” of the CPC

HAN Mei-qun, LIANG Yun-ting

(School of Marxism,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 430074,Hubei,China)

Abstract: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been the theme of all the theories and practices of the CPC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of China.Confidence in t0b143689a07440df0f62a63ba48545323b73932b394b1dc251f44e50bb29382fhe road,theory,system and cultur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Four Confidence”) is the CPC’s first “four-in-one” theoretical system construc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eliefs,including the road,theory,system and cultur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chieving an important breakthrough in the overall understanding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It is the first “four-in-one” theoretical system constructed by the CPC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elief,which includes the path,theory,system and cultur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nd achieves an important breakthrough in the overall understanding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s a complete theoretical system,the “Four Confidence” has a solid theoretical logic,profound contemporary implications and far-reaching practical directions.The “Four Confidence” originated from the revolutionary practices,construction achievements and reforms made by the CPC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people,with distinctiv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reflecting the CPC’s full affirmation of the road,theory,system and cultur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practical self-awareness.Firming the “Four Confidence” is the intrinsic motivation for the success of the caus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s well as the practical impetus for advancing the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of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and realiz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 words:the CPC;the Four Confidence;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