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和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五种精神”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精神品格和崇高精神品质,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百年构筑中得到淬炼与升华,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交汇并凝聚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合力,对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新征程上,在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弘扬“五种精神”,要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用好红色资源,形成“五种精神”的多维认同,丰富“五种精神”的宣扬形式,凝聚弘扬“五种精神”的社会合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蓄重要精神力量。
关键词: “五种精神”;精神谱系;科学内涵
中图分类号: D64; D642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3/j.issn.1671-6477.2024.04.004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既需要物质力量的坚实基础,也离不开精神力量的重要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全社会应当大力弘扬的五种具体精神,即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1]44-45(以下简称“五种精神”),为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导。深刻理解“五种精神”的科学内涵,充分把握其重要意义,有利于在全社会广泛弘扬“五种精神”,更好地传承和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蓄重要精神力量。
一、“五种精神”的科学内涵
在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之际,“五种精神”以整体的形式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呈现出来,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强烈的现实指向。总体来看,“五种精神”之间联系密切,在精神内核上具有契合性,在精神引领上具有同向性,在精神价值上具有一致性,因而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一方面,“五种精神”连贯相通,交织相融,相互映射。如,劳动精神含有对创造性劳动的要求,与创造精神相联。奋斗意味着会有牺牲,因此离不开奉献,等等。另一方面,“五种精神”联动互动,同频共振,协同共进。“五种精神”在价值指向上高度一致,共同服务并助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伟大历史主题;而具体来看,“五种精神”之间又相互区别,在基本内涵上有着明显差异并各有侧重,在引领方式和践行方式上也有具体区别,在不同领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一)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
中华民族是热爱劳动、勤于劳动的民族,在劳动中造就光辉历史,培育璀璨文明,也必将在劳动中不断开创光明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对劳动精神进行系统阐释:“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2]劳动精神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引下对现实劳动的创造性超越和理想性建构,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时代光辉。根据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3]从直立行走、手足分化到制造工具,从语言的产生、人BUIRbr5hFJIklyfycxLpYw==脑的形成再到思维的发展,劳动促进人从古猿躯体向人类躯体发生重大转变,从“正在形成中的人”不断发展为“完全形成的人”,将人与动物直接区别开来;再者,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在马克思看来,整个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4]523-524。劳动生产出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的物质资料,也缔结出人们彼此之间最基本、最原始的生产关系,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产生政治、法律、道德等社会关系,逐渐编织出社会关系的密网,构建起整个人类社会。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基于实践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深刻揭示了物质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和历史创造中的重要地位,为劳动精神的出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劳动精神是从万千劳动者身上提炼出来的精神气质,集中体现着广大劳动者在长期劳动实践中形成的劳动理念、劳动情感、劳动态度和劳动品质,蕴含着劳动者对劳动实践的理性认知和崇尚劳动的价值理念,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首先,崇尚劳动彰显着劳动者的价值追求,是一种推崇劳动、尊重劳动者、爱惜劳动成果的劳动理念。其次,热爱劳动承载着劳动者的情感表达,是一种乐于劳动、积极劳动、能量正向的劳动情感。再次,辛勤劳动展现了劳动者的实践状态,是一种真抓实干、埋头苦干、艰苦奋斗的劳动态度。最后,诚实劳动体现了劳动者的品德素质,是一种脚踏实地、不投机取巧、不偷奸耍滑的劳动品质。劳动是财富的来源,是幸福的源泉。崇尚劳动、热爱劳动才能引领一个民族和国家不断走向兴盛富强,辛勤劳动、诚实劳动才能帮助人们不断开创美好生活。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一些负面效应也逐渐产生。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的假面遮蔽人们的双眼,致使人们对金钱盲目崇拜,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毒瘤腐化人们的劳动观念,遮蔽了劳动在创造价值中的决定性力量,劳动精神面临萎靡失落的窘境和困境。新时代下,弘扬劳动精神有利于帮助人们正视并重视劳动的真实力量和重要意义,激励和鼓舞人们在劳动中开创美好生活、收获幸福人生。
(二)躬行不辍、百折不挠、英勇顽强、勇敢斗争的奋斗精神
奋斗是中华民族永恒的主题。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会议和讲话中提及和解读奋斗精神,他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总结中华民族的“四个伟大精神”时对伟大奋斗精神作了深刻阐述:“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自古就明白,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我相信,只要13亿多中国人民始终发扬这种伟大奋斗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达到创造人民更加美好生活的宏伟目标!”[5]这为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伟大奋斗精神提供了价值指导和重要启发。
伟大奋斗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精神密码,更是在新时代继续创造新的伟大成就的不竭力量源泉。第一,奋斗精神是一种躬行不辍、苦干实干的务实精神。这种务实精神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知行合一”思想理念的重要表现,也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生动体现。马克思深刻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4]502不停留于“解释世界”,奋斗精神是倡导把想法诉诸行动,以行动改变世界的直接的、现实的实践精神。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从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温饱不足到实现全面小康,我们今天取得的一切伟大成就都是党和人民奋斗的结果。第二,奋斗精神是一种百折不挠、英勇顽强的拼搏精神。“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6]在革命战争年代,这种拼搏精神主要表现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激发出的浴血奋战、不畏牺牲、英勇顽强的抗争精神。在和平年代,拼搏精神集中表现为党带领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焕发出的锐意进取、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第三,奋斗精神是一种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斗争精神。马克思指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4]527。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固有的理论品格,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精神特质,更是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的一切重大成就,既不是从天而降的,也不是别人恩赐的,而是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拼搏取得的。第四,奋斗精神是一种能够带来幸福的伟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把奋斗与幸福联系起来,强调“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7]。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在艰苦奋斗、团结奋斗、顽强奋斗和接续奋斗中实现了小康社会这一千年梦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党和人民凭借奋斗获得的幸福成果。另外,奋斗的人是幸福的人,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习近平高度评价并点赞奋斗的中国人民,如“最美奋斗者”焦裕禄、“四有”干部谷文昌、“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等,他们通过奋斗不断把美好理想变为现实。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惟有奋斗才能实现伟大梦想、收获一切幸福。
(三)爱国为民、爱岗敬业、拼搏担当、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
中华民族是讲奉献的民族,奉献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品格,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中国共产党鲜亮的精神底色。习近平总书记对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时强调,“要积极弘扬奉献精神,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8],这不仅极大激励鼓舞着全体中国人民,更有利于推动全社会形成奉献的良好氛围。
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呼唤奋斗和奉献。奉献辉映着中华民族的奋进之路,不论社会发展到什么水平,奉献精神都应当始终得到重视和提倡。第一,奉献精神是一种爱国报国、服务人民的重要精神。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鲜明指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9]奉献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精神底色。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奉献鲜明地写在旗帜上,肩负起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重要使命,在百年实践中深刻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实际行动诠释奉献精神。第二,奉献精神是一种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坚守精神。敬业奉献始于爱岗的热情,基于精业的底气,重在尽职的态度,成于持久的坚守,具有敬业奉献精神的人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安徽黄山风景区工作人员李培生、胡晓春的回信中强调,“中国好人”最可贵的地方就是在平凡工作中创造不平凡的业绩[10],并肯定和赞扬了他们在平凡岗位中的坚守与奋斗,这就是敬业奉献精神的充分体现。第三,奉献精神是一种不怕牺牲、拼搏奉献的崇高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勋章”颁授仪式的讲话中对中国共产党人的拼搏奉献精神作出具体阐述,指出“拼搏奉献,就是把许党报国、履职尽责作为人生目标,不畏艰险、敢于牺牲,苦干实干、不屈不挠”[11]。革命战争年代,无数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先烈为争取革命胜利前赴后继,奉献青春才智和热血生命,对这种拼搏奉献精神作出动人诠释。新时代下,广大党员干部担当作为、埋头苦干,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决心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奋不顾身、冲锋在前,冒着生命风险战斗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最前线,这是拼搏奉献在新时代的生动表达。第四,奉献精神是一种胸怀大我、淡泊名利的精神。这种高尚精神就是在面对重大选择和重大事业时,置个人利益于后,以社会、国家乃至全人类发展为先。马克思“选择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实现人类解放战斗和奉献一生,是奉献精神深沉有力的表达。同样,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赞扬科学家身上“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12],他们不慕虚荣、不计名利,为科学技术进步、人民生活改善和中华民族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也是奉献精神的生动注解。
(四)锐意进取、敢闯敢干、破旧立新、勇于创新的创造精神
创造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气质和精神禀赋。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对伟大创造精神进行深入解读,称赞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这种伟大创造精神推动我国日新月异向前发展,大踏步走在世界前列,指出“只要13亿多中国人民始终发扬这种伟大创造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5]。
伟大创造精神凝聚着全体中国人民的创造活力和创造智慧,是支撑中华民族勇往直前的重要精神力量。第一,创造精神是一种锐意进取、敢闯敢干的开拓精神。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成功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到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再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行改革开放,创造性地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这种开拓精神的重要彰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对这种开拓精神作出新的时代诠释。第二,创造精神是一种破旧立新、求真求新的革新精神。马克思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不息战斗一生,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彻底的革命性,创造精神就是对这种革命性的继承发扬与创新发展,善于破僵局、破旧局,长于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打碎旧世界、创造新社会中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道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推动自我革命,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和自我提高。第三,创造精神是一种勇敢探索、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13]。从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到“两弹一星”等尖端科技的重大突破,再到天宫、蛟龙、悟空等国之重器的成功问世,这种创新精神不断推动我国科技快速发展,助力强国之路。第四,创造精神是蕴含着广大人民群众创造活力与创造智慧的伟大精神,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马克思认为,“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在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且进行战斗”,“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4]295。马克思在批判英雄史观等唯心史观的基础上揭示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社会活动和物质生产中的主体地位,创立唯物史观并阐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新征程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创造出更多人间奇迹,书写新的辉煌篇章。
(五)克勤克俭、厉行节约、艰苦奋斗、节能适度的勤俭节约精神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在全社会弘扬勤俭节约精神,将勤俭节约这一传统美德提升至精神高度,既充分体现出对勤俭节约传统美德的高度肯定与赞扬,也揭示出勤俭节约精神在新征程中的重要地位和重大意义。
勤俭节约精神以“修身兴业”的价值目标为导向,以反对浪费的思想理念为引领,以工作生活中的践行情况为集中展现,是从思想理念到行为实践的连贯统一。从个人层面看,它倡导吃苦耐劳、厉行节俭、反对浪费,以俭“修身”、“齐家”的美好品质。从国家层面看,它要求艰苦奋斗、拒绝奢靡、杜绝贪腐,以俭“兴业”、“治国”的重要特质,具有丰富深刻的精神内涵。第一,勤俭节约精神追求以俭修身、以俭兴业的价值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以俭修身、以俭兴业,坚持厉行节约、勤俭办一切事情”[14]。勤俭节约精神既包含着惜物谨身、惕励自儆的待物之道和个人修养之道,也蕴含着国家长足发展、长久兴盛的治国之道,是实现“修身兴业”目标必备的精神品质。第二,勤俭节约精神内蕴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思想观念。人无俭不立,国无俭则亡。勤俭节约既反映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也折射出整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勤俭节约的思想理念能够帮助人们在反对浪费中摒弃骄奢淫逸的不良价值观念,在厉行节约中涵养美好的道德品质,引领人们在生活中躬行节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推进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部署实施全面节约战略,针对人民群众生活中铺张浪费的不良现象,积极采取措施制止并取得显著成效,有效祛除了挥霍浪费的不良风气,使厉行节约的思想观念更加深入人心。第三,勤俭节约精神号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工作作风。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新时代勤俭节约精神倡导的工作作风,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从毛泽东提出“应该使一切政府工作人员明白,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15],到新中国成立后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贪污条例》《中共中央关于处理贪污浪费问题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制度法规,到邓小平指明“要坚持我们历来的艰苦奋斗的传统,否则我们的事业是不会有希望的”[16],再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17],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在清正党风政风、凝聚党心民心,抵制奢靡之风、激荡社会正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党和国家事业长久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第四,勤俭节约精神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勤俭节约精神提倡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取之有度与用之有节,因而倡导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我们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拒绝奢华和浪费,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18]发扬勤俭节约精神,就是要在生活中节约粮食、节约用水、低碳出行,把绿色、低碳、环保的思想理念从观念层面落实到行为实践,才能帮助人们更好地实现养德、修身、齐家的理想效果,在勤俭律己、勤俭持家和勤勉工作中收获幸福人生。
二、弘扬“五种精神”的重要意义
“五种精神”是贯穿过去、着眼现在并引领未来的重要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和鲜明写照,是中国共产党人优秀精神品格和崇高精神品质的重要彰显,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百年征程中得到淬炼与升华,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交汇并凝聚成为一股强大的精神合力,迸发出强大的感染力、号召力和影响力,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激励和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提供动力源泉和精神支持。
(一)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活力源泉
根据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精神生活取决于物质生产活动,但同时精神生活对物质生产活动也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进步的、先进的精神生活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物质生产和社会进步。“五种精神”作为中国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产品,形成于中国人民长期的物质生产活动,是具有正向激励作用的进步精神,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人们的精神面貌,充盈人们的精神生活,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弘扬“五种精神”有利于满足人的精神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以物质生活的发展为前提基础,以精神生活的发展为重要衡量,最终通过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得到充分实现。人作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除自然属性外,也具有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除吃、穿、住等自然需要外,也具有“精神的和社会的需要”[19],追求向上和向善的精神需要。“五种精神”蕴含着积极向上的精神元素,符合人们对美好精神品质的向往与追求。弘扬“五种精神”有利于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帮助人们在对美好目标的期待、追求和奋斗中实现个人全面发展。
第二,弘扬“五种精神”有利于提振人的精神状态,提升人的精神面貌。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直接影响着他的精神面貌,拥有健康积极的精神状态能够使人容光焕发、昂扬奋进,拥有消极负面的精神状态则会令人消沉懈怠、萎靡不前。古语道:“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愤懥,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20]46“修身”情况和程度借精神面貌而展现出来,若“心不在焉”,则会“不见、不闻、不知其味”,这不仅严重阻碍人的身体机能正常运行,还阻碍人奋进向上。“五种精神”蕴含着提振人们精气神的巨大能量,弘扬“五种精神”有利于充分调动人们的激情与活力,焕发人们昂扬的精神面貌,激励人们为实现理想目标而不懈奋斗。
第三,弘扬“五种精神”有利于充盈人的精神世界,滋养人的精神生活。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但与此同时,资本逻辑宰制诱发的物化、科学技术裹挟导致的异化、文化产业失范造成的大众文化低俗化,也冲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吞噬着人们的精神生活,曲解着精神生活的意义,使人们的精神世界陷入平面化、单一化、狭隘化的艰难处境,精神生活面临孤独、空虚、迷茫的失落困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也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们精神生活富裕才能实现获得安全感、满足感和幸福感的高级追求。弘扬“五种精神”有利于照亮人们的精神生活,灌溉人们的精神家园,为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注入不竭力量。
(二)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具体要求
“五种精神”能够促进形成新时代亟需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和文明风尚,弘扬“五种精神”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导向,有利于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培育文明的社会风尚,推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第一,弘扬“五种精神”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五种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精神内涵上高度契合、融贯相通。从源头上看,二者都孕育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受其思想精神、传统美德和价值理念的丰厚滋养。从价值取向来看,二者都蕴含着对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向往与追求。“五种精神”既是对新时代倡导和需求的具体精神的精要总结与概括,也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核,承载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及社会层面的实践要求。因此,弘扬“五种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之义,有利于促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弘扬“五种精神”有利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新征程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高度的社会文明,这对公民的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革,但道德领域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噪音”、“杂音”的干扰下,部分人道德边界模糊、道德责任感缺失,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惜打道德“擦边球”,甚至非法“走捷径”,严重妨碍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进步发展。弘扬“五种精神”能够为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提供精神引领,有利于激发人们向善的道德意愿和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和实践水平,引领人们在尊道德、讲道德、守道德中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推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全面提高。
第三,弘扬“五种精神”有利于培育社会文明风尚。文明“是社会的素质”[4]97,人的存在状态与社会发展状况具有密切联系。“五种精神”不仅是直接体现在个人身上的具体精神,更是社会公共道德要求的重要精神,对培育社会文明风尚、推动社会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弘扬“五种精神”有利于激励社会成员超越个体狭隘的自私性和自利性,增强人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公共意识和文明意识,从而更加文明有序地开展社会实践。同时,弘扬“五种精神”有利于使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文明行为全面落实,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和文明创建,培育社会文明风尚,树立时代新风新貌。
(三)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
“五种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风雨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能够为培育时代新人提供重要精神引领,为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注入强劲精神动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聚强大精神力量。
第一,弘扬“五种精神”有利于为培育时代新人提供重要精神引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一大批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提出殷切期望:“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1]71弘扬“五种精神”有利于引领广大青年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把人生追求同国家发展进步、人民伟大实践紧密结合,坚定理想信念,担负时代使命,担当社会责任,坚持不懈奋斗,锤炼意志品质,勇做新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和奉献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第二,弘扬“五种精神”有利于为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注入强劲精神动能。“五种精神”深刻凝结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中,展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和优秀品格,为党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提供了重要精神支持。中国共产党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初心使命,在百年奋斗征程中充分发扬“五种精神”,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交出了不负历史和人民的满意答卷。新时代新征程上,面对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和复杂考验,弘扬“五种精神”能够为中国共产党继续践行初心使命注入精神能量,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在拼搏奋斗中不断锤炼斗争意志、增强斗争本领,战胜一切风险挑战,不断夺取斗争新胜利,在新的赶考路上交出新的优异答卷。
第三,弘扬“五种精神”有利于为民族复兴积聚强大精神力量。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五种精神”作为中国精神在新时代的集中表现,展现着中国人民的精神特质和精神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精神层面的生动反映,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意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越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需要付出更为艰巨的努力,越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作为支撑。弘扬“五种精神”有利于提升全体人民的精神境界,升华精神品格,增强中国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进而更好地支持中国梦想,凝聚中国力量,彰显中国价值。
三、在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弘扬“五种精神”
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百年纵贯的历史航道中,镶嵌着一系列以重大事件、历史地点、英雄模范等命名的伟大精神,这些具体精神形态前后相接、时空交互,连缀起整个精神谱系。“五种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深沉稳定的精神特质,既贯穿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百年纵向发展,又交织于系列具体精神的多维横向延展,在实践中以其深沉、厚实、稳定的精神元素与各种具体精神形态相交融,通过各种具体精神形态得到生动表现和深刻彰显,并持续不断地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新时代的赓续弘扬输送丰厚滋养。新时代下,弘扬“五种精神”要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汲取力量和养分,深入挖掘各具体精神形态的深厚价值,在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用好红色资源中促进“五种精神”在全社会广泛弘扬。
(一)传承红色基因,传颂英雄模范,形成“五种精神”的多维认同
传承红色基因,为弘扬“五种精神”奠定坚实基础。在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使命的百年征程中,涌现出一大批英雄模范,铸就了刘胡兰精神、王杰精神、焦裕禄精神、郭明义精神、企业家精神、科学家精神等一系列以英雄模范或先进群体命名的伟大精神。“五种精神”通过英模人物身上勇敢担当的气概、牺牲奉献的精神、拼搏奋斗的品质以及坚忍不拔的意志得到生动彰显,也因此获得更加具象的感染力。弘扬“五种精神”可以从感悟英雄模范的崇高精神入手,传承红色基因,充分发挥英雄模范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的浓厚氛围,增进人们对“五种精神”的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和行为认同,为弘扬“五种精神”奠定坚实基础。
在传承红色基因中弘扬“五种精神”,要引领全社会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形成对“五种精神”的多维认同。第一,引领人们崇尚英雄,在学习英雄事迹中增强“五种精神”的情感认同。要深入学习英雄模范的光辉事迹,借助革命遗址、纪念场馆、史料文物等红色资源,引领人们体悟“五种精神”在英雄模范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英雄模范的革命事迹、工作岗位等视角具体感受“五种精神”,激发人们产生积极的情绪和情感体验,使人们形成道德和情感共鸣,增进对“五种精神”的情感认同。第二,引领人们捍卫英雄,在捍卫英雄模范中增强“五种精神”的价值认同。历史和人民见证了英雄模范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辛勤劳动、拼搏奋斗和牺牲奉献,发扬“五种精神”为党和国家事业作出的巨大牺牲和重大贡献,这一切不容置疑且不可磨灭。要引领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对于一切虚化、矮化、丑化英雄模范的错误言论要严格抵制,对任何否定、抹黑、诋毁英雄模范的恶意行为要坚决斗争,正视、重视和珍视“五种精神”的重要意义和精神价值,增强对“五种精神”的价值认同。第三,引领人们学习英雄,在争做模范中增强“五种精神”的实践认同。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要“发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全社会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1]45,在全社会积极营造学习英雄的文化氛围,通过节日仪式、重大庆典、纪念日等重要时间和重大事件大力弘扬英雄事迹,引领人们从英雄模范身上汲取“五种精神”的重要力量,促进人们在生活中以“五种精神”为指引,规范个人行为,指导实践活动。
(二)讲好红色故事,创新宣传方式,丰富“五种精神”的宣扬形式
讲好红色故事,为弘扬“五种精神”创造有利条件。翻阅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不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铸就的红船精神、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培育的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新时期涌现的特区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北京奥运精神,还是新时代下诞生的劳模精神、科学家精神和脱贫攻坚精神等伟大精神,都充满许多令人动容的红色故事,充分彰显着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讲好红色故事,既是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赓续红色血脉的内在要求,也是弘扬“五种精神”的重要举措和有效方式。要注重借助各种具体精神形态讲清楚关键历史节点中的重大故事、重大历史事件中的革命故事、英雄革命先烈的动人故事,讲明白“五种精神”在激励党和人民奋勇前行中的重要作用。用“五种精神”升华红色故事,提升红色故事的精神高度,凸显红色故事的精神意义,增强人们对红色故事的感悟,激发人们产生情感共鸣,使人们对“五种精神”的理解更加具体、鲜活和深刻,为“五种精神”在全社会广泛弘扬创造有利条件。
在讲好红色故事中弘扬“五种精神”,要创新宣传方式,丰富“五种精神”的宣扬形式。第一,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借助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哔哩哔哩等各类新媒体平台讲述红色故事、宣扬“五种精神”。充分发挥融媒体产品的强大作用,促进“报、网、端、微、屏”协同发力,凸显融合表达优势、强化立体传播效果,实现资源互通、优势互融,进而不断拓宽红色故事的宣传阵地,提升“五种精神”的宣传效果。
第二,举办形式多样的红色故事宣传活动,如推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主题展览、英雄模范事迹展、历史舞台剧,开办红色旅游等,充分展示中国共产党和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通过多样化形式增强红色故事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使人们更加直观、强烈地感受“五种精神”,进而将“五种精神”真正落实为奋斗实干、拼搏奉献的具体行动。
第三,利用各类新型科技手段讲述红色故事,在科技赋能下拓宽“五种精神”的宣扬空间。利用3D、4D技术打造逼真的红色故事场景,借助声光电等技术手段打造风雨雪等真实景观,使人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场景变化、与人物同行,在全方位、立体化视听体验中感受“五种精神”。利用AR、VR技术打造红色展览室,在环绕式AR体验、互动式VR场景中感悟红色故事,强化体验感、参与感和代入感,增强人们对“五种精神”的体悟和感受,促进人们在实践中积极弘扬“五种精神”。
(三)用好红色资源,多方协同发力,凝聚弘扬“五种精神”的社会合力
用好红色资源,为弘扬“五种精神”提供丰富载体。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用好红色资源”,这既对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提出了具体要求,也为弘扬“五种精神”提供了重要载体。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蕴含的丰厚红色资源,既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的历史性见证,也是“五种精神”印刻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百年航道中的具象化表现。弘扬“五种精神”要与各具体精神形态相联系,尤其是以重大事件或典型地域等命名的具体精神,如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等。既要深入挖掘与之相关的革命遗址、纪念场馆、革命文物等物质形态资源,也要重视其背后蕴含的红色革命文化、党的优良传统、红色精神等非物质形态资源,充分发挥红色资源在家庭家风建设、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社会实践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凝聚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多方力量,形成弘扬“五种精神”的社会合力。
在用好红色资源中弘扬“五种精神”,要多方协同发力,凝聚弘扬“五种精神”的社会合力。第一,融红色家风入家庭家风教育,发挥红色家风的浸润涵育作用。红色家风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党性修养和家国情怀,是红色资源的重要内容,对肃党风、淳民风、清世风,带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重要意义。要以家庭为单位深入学习、积极传承共产党人红色家风的重要内容,培养家庭成员热爱劳动、艰苦奋斗、乐于奉献、勇敢创造、勤俭持家等美好品质,在发扬“五种精神”中把爱党、爱国和爱家有机结合起来。
第二,融红色资源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铸魂育人作用。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红色资源,将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使命的事迹故事、体现“五种精神”的文物文献等红色资源融入教学具体内容中,借助红色资源深入解读“五种精神”,使学生在感受“五种精神”重要作用和深刻意义时获得心灵冲击,对“五种精神”产生更加深刻的认知和认同;另一方面,在实践教学环节融入红色资源,结合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系列具体精神形态,开展参观红色文物纪念馆、参观革命老区,重走革命道路、重温红色书信等活动,使学生在亲身参与红色活动中增强对“五种精神”的深刻感悟,激励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积极弘扬“五种精神”。
第三,融红色资源入全民性实践教育活动,发挥红色资源的激励引领作用。要用好红色资源,开展丰富多样的红色主题学习教育活动。依托革命遗迹、英烈故居、红色纪念场馆、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等重要红色资源,面向全社会开展红色主题的学术研讨、讲座论坛、访学研学、培训学习、旅游参观等活动,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感染感召和激励引领作用;要用活红色资源,推进党史学习教育。邀请抗战老兵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开展党史宣讲,在百年党史的讲述过程中感受退伍老兵身上爱国报国、不怕牺牲、拼搏奉献的精神品格,把英雄典范的先进事迹转化为弘扬“五种精神”的重要蓝本,发挥红色资源“活教材”的激励作用,激励人们在实践中发扬“五种精神”。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4.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0.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3-21(02).
[6]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42.
[7]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2.
[8]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催人奋进 老英雄张富清事迹彰显奉献精神[N].人民日报,2019-05-27(01).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4.
[10]习近平给“中国好人”李培生胡晓春回信强调:积极传播真善美传递正能量 带动更多身边人向上向善[N].人民日报,2022-08-15(01).
[11]习近平.在“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3.
[12]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1.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3.
[14]习近平.立志做党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忠实传人 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奋勇争先建功立业[N].人民日报,2021-03-02(01).
[1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4.
[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785.
[17]习近平.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245.
[1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75.
[1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331.
[20]丁联,曾振宇.大学、中庸新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46.
(责任编辑 文 格)
Scientific Connotation,Important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Path
of the“Five Spirits” in the New Era
HONG Xiao-nan, WANG Miao
(School of Marxism,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116024,Liaoning,China)
Abstract:The report to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roposes to foster the spirit of labor,enterprise,dedication,creativity and frugality throughout society and cultivate new trends and new customs for the times.The “Five Spirits” have abundant ideological connotations,show excellent spiritual characters and noble qualitie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have been continuously refined and sublimated in the centennial construction of the spiritual pedigree of the CPC.The “Five Spirits” intersect and coalesce into a powerful spiritual force on the new era and journey and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enriching the people’s cultural lives,enhancing civility throughout society and advanc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In the new journey,we need to carry forward the “Five Spirits” in inheriting the spiritual pedigree of the CPC,inherit the traditions of revolution,tell revolutionary stories and put resources related to the Party’s heritage to great use,form multidimensional recognition of the “Five Spirits”,diversify propagating and developing forms of the “Five Spirits”,gather the social synergies of carrying forward the “Five Spirits” and accumulate important spiritual strengths for advanc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 words:the“Five Spirits”; the spiritual pedigree; scientific conno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