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学习任务群理念统领下,语文教学中学习任务的设计应以语文核心素养为价值取向,整合学习资源,优化教学方式,强化学生的深层情感体验,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教师可根据现行统编语文教材“双线组元”的编排特点,以学习任务群理念为指引,通过提取核心目标,引领学习任务方向;从核心知识、文化自信、课程视野三个角度统整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搭建好任务枢纽;在智慧评价激励下,引导学生整体地学、自主地练,优化语文要素教学转化,落实语文学科育人目标。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语文要素;提取;整合;进阶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28-0064-05
学习任务群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载体。在学习任务群理念统领下,学习任务的设计应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能力,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从学习知识的认知活动,走向自觉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活动。那么,在设计和实施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如何以语文核心素养为价值取向,整合学习资源,优化语文要素的教学转化,促进学生的深层情感体验以及高阶思维的发展呢?笔者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提取核心,引领任务方向
语文要素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和人文主题共同组成统编语文教材的“双线”大动脉,共同承担着学科育人的任务和使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要求教师在学习任务群理念的指引下,从内涵丰富的语文要素中提取出核心目标,以核心目标引领教学方向,设计有效的学习任务。
(一)纵观课标系统,明确核心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语文学习,无论是在哪个年段、布置怎样的学习任务,都要系统地观照语文要素。明确年段教学核心,是实现学习任务群理念下语文要素教学转化的依据。如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教学这个单元时,教师不妨梳理出语文新课标在不同学段对“了解主要内容”“复述故事”要求的表述:(1)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2)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3)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印象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只有了解学段要求,才能明确本单元语文要素的核心点和落脚点。鉴于学习任务群的设计要突出“学段特点”,凸显“实践”的理念,教师要做好学情诊断,关注学生“学”的起点,明确不同年段语文教学的核心要素。
(二)厘清单元要素,把握核心
从三年级开始,统编语文教材单元篇章页就明确提出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语文要素提示语是一句高度精练的语言,只有从中提取出关键词进行剖析,才能把握教学核心。如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有趣的故事”,单元语文(阅读)要素是“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这句话中的关键词是“了解”“主要内容”“复述”,具体解析见表1。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了解”“主要内容”“复述”三者都以“了解”为基础,而“了解”就是对内容的感知和把握。由此,这个单元语文要素的核心便是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厘清人物和事件的关系,在感知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出来。
(三)聚焦单篇目标,精准核心
统编语文教材每一个单元都由3~4篇课文组成,每一篇课文都承载着相应的学习任务。单篇文本是落实语文要素的起点。纵观语文新课标和单元语文要素,聚焦单篇文本在单元内的教学价值,就可以进一步优化单篇文本的教学目标。如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第三篇课文《漏》的核心教学目标见表2。
在这样的核心目标观照下,本单元学习任务群设计就可以定位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方面,通过阅读获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根据具体交际情境和交流对象,清楚得体地表达,有效传递信息。
二、整合资源,搭建任务枢纽
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需要教师合理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使各项任务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以推进语文教学。
(一)从文化自信视角整合,增强任务设计的情境性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语言文字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接受本民族文化的熏陶,增强文化自信。语文新课标在“课程理念”第三条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作用,重视价值取向,突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统编语文教材的人文主题很多都是从文化的角度提出的。单元课文教学,就要结合具体的课文内容,找出其中的隐性文化、文化思维方式,优化语文要素的教学转化,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如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漏》一文是民间故事,讽刺了老虎和贼的愚蠢和贪婪,告诉人们做贼心虚、干坏事没有好下场的道理。教学时,很多教师在告诉学生故事所讲述的道理之后就戛然而止了。从文化自信的视角来看,这样教学是不够的。故事是由邻居家的“一头黑脊背、白胸脯的小胖驴”引起老虎和贼的惦记开始的,一个嘴馋小胖驴的肥美,一个看中小胖驴的健美,二者都想去偷小胖驴。这不仅是不道德行为,还会破坏邻里感情,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违背。中华民族提倡“德为立身之本”“人无德不立”“百行德为首,百业德为先”“里仁为美”“邻里和谐”“以邻为善,以邻为伴”“守望相助”。如果教师在设计学习任务时不整合渗透这些文化价值观,就难以让学生感受、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很难落实文化自信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从课程理解视角整合,提高任务设计的综合性
语文要素分散在语文教材的单篇文本之中,单篇课文的教学还是更倾向于知识的传授,难以转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学习任务群的设计可以考虑从课程视角来整合,加强任务的综合性,指向整体育人。
1.学科内课程整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这是统编语文教材第一次提出“复述”的要求。在这之前,教材只是让学生“讲讲”“说说”故事,在要求上比复述故事要低一些。“讲讲”“说说”主要是从情节上把握故事内容,目的是让学生敢于说话、自信地说话。“复述”不仅有“讲讲”“说说”的要求,还要加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具体分为简要复述、详细复述、创造性复述三个方面,思维训练的难度明显提升。如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写一件事,能写出自己的感受”。这样的要求明显是建立在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的,同时为高年级创造性复述奠定基础。因此,教学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时,要围绕复述故事这一语文要素,确立单元学习任务,实现学科内的课程整合。
2.核心知识整合。如在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教学中,学生在复述时对主要内容会有遗漏。这时,教师可以运用同类结构联结的策略,联结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根据示意图讲一讲这个故事”和《小毛虫》“借助提示讲讲这个故事”、三年级上册《在牛肚子里旅行》中“画出它(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再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三年级下册《鹿角和鹿腿》中借助提示“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等复述策略,帮助学生建构复述故事的思维框架。
对学生不能全面把握,或理解比较片面的内容,可以采取异类结构联结的策略,引导学生在矛盾处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如《漏》一文的复述,可以抓住老公公和老婆婆口中的“漏”与贼和虎心中的“漏”之间的矛盾冲突,进行异类结构联结。老婆婆说漏,是屋顶上漏水, “就怕漏!”这句话老爷爷肯定是听得懂的,因为他们生活在一起,都了解家里的情况,在特定语境下老爷爷、老婆婆彼此都能理解对方的话语。而贼和虎突然听到这句话,无法联系具体的语境,就会认为“漏”是非常厉害的角色。在文中,老虎认为贼就是“漏”,贼认为老虎就是“漏”,才发生了一波三折、啼笑皆非的故事。
整合本单元语文园地中“词句段运用”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对老婆婆“就怕漏”这句话进行转述,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帮助学生建构复述故事的整体框架。
三、进阶实践,铺好任务路径
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丰富语言积累,任务活动要做好进阶式设计,以便落实语文要素。
(一)设好任务,整体地学
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提倡以整体的动力结构观来设计任务。统编语文教材单元助学系统是落实语文要素的主要抓手。教师充分解读单元助学系统,能为学生整体地学提供完整的思路。如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人文主题是“有趣的故事”,单元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课wkWTvEu+385CmenIOZBwnbrwXEi1drVU/2ZgiPM/WTs=后助学系统都聚焦在“复述故事”这一语文要素的落实上:《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填写下面的表格,再借助表格复述这个故事”;《方帽子店》要求学生“说说故事中的哪部分内容是你最意想不到的,再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部分”;《漏》要求“按照地点变化的顺序,复述这个故事”;《枣核》不仅要求“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还要求“试着续编这个故事”;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梳理了复述故事的方法和要点,“词句段运用”训练学生“转述别人说的话”;口语交际是对本单元语文要素的延伸实践。
本单元的教学,可以以“耳朵里有趣的故事”为主题创设情境,聚焦“复述故事”这一语文要素,打破单篇文本的界限,整体设计学习任务(见表3)。
以上整体设计,前后勾连,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到学习复述故事中最有意思的部分,再到借助思维导图完整地复述故事。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构成了复述故事的驱动性任务,凸显了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练习过程,让语文要素在任务的驱动下有效转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搭建支架,自主地练
复述能力需要学生在练习中内化而成,练习的过程需要借助可视化的支架,让故事内容变得直观、简明,凸显复述的思维过程。
1.信息提取类支架。如《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课后习题中的表格就是很好的支架。学生只要根据表格提取课文中的关键信息,填写出裁缝和顾客不同的表现,就可以复述故事。学习《方帽子店》这篇略读课文时,学生可以自主搭建支架,采用要点提取的策略,设计复述故事的思维导图(见图1)。
这样借助信息提取类支架来完成复述故事的任务,能使学生不遗漏主要内容,形成完整复述故事的能力。
2.地点转换类支架。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助直观的支架梳理故事情节,有利于学生把握故事的精彩内容。如《漏》一文的课后习题就提出“借助下面的示意图和文字提示,按照地点变化的顺序,复述这个故事”。学生根据地点变化,抓住不同地点中最有意思的部分展开详细复述,故事自然讲得精彩。《枣核》承接前面三篇课文,在教学时教师不妨让学生根据地点变化,综合设计一个进阶式表格支架来帮助复述故事(见表4)。
(三)聚焦核心,智慧地评
学习任务群理念下的教学评价,要聚焦“复述”这一核心,着重考察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语言能力、情感态度,借助相关评价量表(见表5),通过多平台线上线下评价,激发学生讲故事的热情,促进学生的复述经验转化为语文能力,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综上所述,通过提取、整合、进阶“三位一体”式学习任务群的建构,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围绕核心目标和关键能力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涵养语文素养。这样,语文要素在任务中真正转化为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杨澜,陈冠伊,殷洒.多元视角下的课程整合:第十七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综述[J].基础教育课程,2020(5):29-38.
[3] 王存.学习任务群理念指导下的语文要素教学:以四年级上册《西门豹治邺》为例[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23(Z1):55-58.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