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程改革倡导评价方式多元化。小学语文低年段的非纸笔测评正逐渐替代传统的纸笔测评方式。教师要根据语文新课标要求,观照整体、统筹规划、瞻前顾后,厘清非纸笔测评的整合点,着眼非纸笔测评的思维点,寻找非纸笔测评的融合点,科学设计测评模块,从而实现语文学科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非纸笔测评;语文教材;整合点;思维点;融合点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28-0058-03
纸笔测评是传统考试惯用的方式,随着测评方式的变革,传统的纸笔测评逐渐显现出评价功能弱化的弊端。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四大核心素养的要求中不难看出,教材设置及学业测评把对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养的培养及检测视为重中之重,传统的测评方式已无法承载科学测评的任务。实际教学中,各地区各学校的非纸笔测评方式层出不穷、种类繁多。笔者认为,低年段的非纸笔测评应充分把握语文新课标要求,找到测评内容与教材之间的关联点,让测评有章可依、有迹可循。
一、整体观照,厘清非纸笔测评的整合点
统编语文教材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注重课程的整体性。因此,对教材进行整体解读和科学分析,对低年段非纸笔测评的实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年段关联,注重系统性
小学语文以年段作为学生接受知识与技能的时间界定,每个年段都有不同的学业要求。而统编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的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又成为年段教学目标中的最小单位。教师只有抓住语文要素,关注年段特征,从单元整体出发,才能形成系统化思维以解构教材,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测评内容。
笔者通过对一、二年级朗读要素的梳理(见表1),设计出“情真意切,‘读’具风采”“越‘读’越会”“‘读’具特色”等朗读项目来考察学生的朗读能力。这是对朗读目标的统整性测评,测评内容的选择不脱离教材、不脱离课标,做到了依标扣本。
(二)单元统筹,注重结构性
厘清单元目标,是单元非纸笔测评设计的基础。低年段语文教材的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并不明显。为此,教师需根据课文内容、课后习题、语文园地中编排的内容,概括梳理出各单元的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从而找到非纸笔测评的单元依据。这样的梳理与概括需要教师熟悉教材、深研教材,对教材进行结构性解剖,从而精准分析出本单元的教学要点及教学要求。
以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和第八单元为例进行说明。第五单元的《坐井观天》和《寒号鸟》中都提出分角色朗读课文的要求。第八单元的《狐假虎威》要求分角色演一演这个故事,试着把词语的意思表现出来;《纸船和风筝》的课后选做题提出“小熊也想写一张卡片,挂在风筝上送给松鼠,请你替他写一写吧”,指向了文本之后的故事;《风娃娃》要求根据提示讲讲这个故事。两个单元五篇课文均指向讲和演的能力训练。因此,在期末非纸笔测评中,教师可统整两个单元的共同训练要素,设计“我是讲演小能手”测评活动。这样的设计既可提升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阅读与鉴赏能力,实现非纸笔测评形式与内容的高度融合。
(三)要素统领,注重目标性
笔者在对统编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各单元的语文要素的梳理中发现,第二和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旨在完成汉语拼音的认读及书写任务。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6个单韵母和23个声母;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9个复韵母、5个前鼻韵母、4个后鼻韵母、16个整体认读音节。在设计非纸笔测评活动时,教师可设计“我能读”和“我会选”的闯关活动,对学生的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的拼读及声调的运用等方面进行测评;设计“勇于比‘拼’”“趣味童‘音’”等听音识符类测评活动,来检测学生的拼音听读情况。这样,通过游戏的方式,将学生所学知识、教材要求培养的能力素养,融于闯关式的测评活动中,实现了“结果”到“过程”的有机转化,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练习统整,注重巩固性
统编语文教材中的单元练习是实现文本与能力融会贯通的有效途径。单元练习内容包括课后习题、口语交际、语文园地等板块。教师要善于统整各个练习板块间的内在逻辑,找到隐含其中的练习价值,通过有效训练,达成提高学生学业质量的目的。设计非纸笔测评项目需要对单元习题进行统整梳理,从而设计出能全面检测学生素养的测评项目。
随着年级的递增,小学低年段语文教材课后习题的题目数量及难度系数逐渐增加,大部分习题旨在培养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也有少量习题已经开始关注语言文字的运用。如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的课后习题第三题“读一读,选几个词语说说某处景物”,旨在训练学生的语用能力;《风娃娃》课后习题第三题“读一读,想一想:生活中风还能做些什么?”,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来回答问题,调动已有知识进行语言表达。教师可梳理类似的习题进行统整,厘清习题训练目标,设计出适合低年段语文非纸笔测评的语用训练内容。
二、任务驱动,着眼非纸笔测评的思维点
小学时期是学生思维发展最活跃的阶段,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关键阶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知识,还要在语言运用实践中拓宽教学深度,将语文教学延伸至思维领域,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在低年段非纸笔测评中,教师要设计能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的测评项目,助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在任务中训练学生联系生活的能力
低年段学生在识字方面,既要掌握汉字本身的结构关系,又要建立起音、形、义之间的统整联系。这一过程充满了复杂的思维活动,能够引发低年段学生认知结构的变化与发展。在设计识字类非纸笔测评项目时,教师可从单元整体学习目标出发,统整教材内容,形成任务模式。如对于偏旁识字的测评,可统整教材中的同类偏旁进行集中检测。在对三点水这个部首进行测评时,可设计“我是积累小能手”的测评项目:教师先列举“江、湖、海”等三点水旁的字;然后让学生补充说出生活中三点水旁的字还有哪些,至少说出3个,并说说这些字和什么有关;最后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字组词或说一句话。这样的测评,能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所学、解决问题、发展能力,实现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迁移链接,发展学生的思维。
(二)在任务中训练学生多学科融合的能力
除了联系生活,整合多学科资源也是单元非纸笔测评设计的一个有效途径。如一年级上册的课文,大都结构整齐、语言生动,韵律感极强。很多课文在实际生活中被改编成歌曲进行传唱。如课文《上学歌》《对韵歌》《洗手歌》等均被编排成不同版本的儿歌。教师可以打通学科壁垒,设计“百灵好声音”等学生喜爱的歌唱表演活动,把语言美与音律美的审美鉴赏活动整合在一起,设计多学科融合的测评方式。再如,在考察学生的识字能力时,教师可设计“劳动套马”测评活动,要求学生使用准备好的套圈,套中事先摆放好的物品,完成物品所对应的表达练习:从形状、颜色、味道等方面描述手中的物品。这样的测评,既关乎语文的表达能力训练,又关乎劳动及体育方面的能力训练,能够从多方面检测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瞻前顾后,寻找非纸笔测评的融合点
小学教育应当高度重视小学与幼儿园的衔接问题。小学一、二年级处于幼小衔接与低中年段过渡的关键时期,其特殊的学段地位对学生的影响不容小觑。幼儿进入小学后,对一切都充满好奇,他们将开启新的学习生活;经过两年的学习,学生又将进入小学阶段最重要的转折点——三、四年级。因此,在非纸笔测评的内容及方式的选择上,教师需要认真揣摩,精心设计,做好过渡。
(一)测评要找准幼小衔接的切口
低年段统编语文教材在排版、选文、插图等方面充分考虑到幼小衔接问题。如将拼音教学和识字教学的编排顺序进行对调,用学生熟悉的字词来代替陌生的拼音字母,既缓解了学生的入学压力,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同时,教材的选文大多是篇幅短小的古诗文、儿童诗、童谣、童话故事等,颇具趣味性,易于学生理解。根据一年级上册教材先字词再拼音后文本的编排方式,在进行非纸笔测评时,教师需立足语文学科的特点,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找到合适的方法、途径来设计测评活动,以减缓幼小衔接坡度。如教师可设计“词语对对碰”“拼音我能行”“记忆小精灵”等测评项目,让一年级的非纸笔测评既有科学性,又有趣味性,实现“无痕衔接”。
(二)测评要把握低中年段缓冲的脉搏
纵观一、二、三年级统编语文教材的编写,不难发现,课程内容从培养学习兴趣转向大量系统性知识的学习。特别是二年级到三年级的关键过渡期,由于之前已经习惯的非纸笔测评方式到三年级全部改为纸笔测评方式,学生往往不能及kRHEM1qfk93zxAmtQCnlOw==时地适应,加上对所学知识的训练不足,会出现遗忘、断层、混淆等现象,所以提前让学生适应中年段的学习是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首要考虑的问aKzrKZwl1ifxhkf35CfF6g==题。那么,如何依据教材做好低中年段的测评衔接呢?
关于表达与交流的进阶,教材从一、二年级“读”“说”能力的培养逐渐过渡到三年级“讲”的能力的培养。如在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的课后习题中就提出了“根据示意图讲一讲这个故事”的要求,《羿射九日》的课后习题中有“根据表格里的内容,讲一讲这个故事”的要求。这是对“讲”的能力的过渡,因为在三年级教材中,对学生“讲”的要求更高。如三年级上册《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课后习题中要求画出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再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显然,“讲”的难度更高了。所以,在二年级的非纸笔测评中,教师要充分考虑教材过渡与衔接的设置,找准平衡点,做到不偏不倚。
总之,低年段非纸笔测评要充分依托教材,找到教材之间的内在关联,设计科学合理的测评项目,以丰富的形式,从不同角度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素养发展情况,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刘俐宏.无纸化测评不能止于求新求趣[N].中国教育报,2022-07-06(5).
[2] 刘晓东.中国小学教育亟待战略转型:兼论“幼小衔接”应向“小幼衔接”翻转[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9,18(3):1-7.
[3] 朱于国. 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几个关键词[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22(12):40-43.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