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读及诵 加强理解 感悟形象

2024-10-30 00:00:00于洁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4年10期

[摘 要]文言文的学习对学生感受古代汉语的魅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有着重要作用。统编语文教材中故事类文言文的教学应侧重于诵读、理解及感悟人物形象。结合故事类文言文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要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并引导学生真正深入文本,体会文本的情感,感悟人物形象的特点。

[关键词]故事类文言文;诵读;理解;感悟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28-0055-03

统编语文教材中选编了不少文言文。这些文言文以人物故事类文本居多,篇幅短小,语言精练,读起来朗朗上口,且故事内容都非常贴近学生,深受学生喜爱。对故事类文言文的课后练习进行分析,发现主要指向三个方面:一是朗读、背诵课文;二是理解词句意思;三是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一讲。课后练习蕴含着编者意图,依据故事类文言文的特征及课后练习对学生的要求,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文言文教学。

一、关注朗读,读中有诵

与现代白话文相比,文言文语言凝练,稍显晦涩,因此对小学生来说,要想把文言文读好有一定难度。教师要帮助学生发现文言文在语言表达上的规律,通过反复朗读课文,逐步实现熟读成诵,为学生深入理解文言文奠定基础。

(一)找规律诵读

对小学生来说,学习文言文最大的障碍是要读好句子,尤其是断句,断句不准,学生很难获得对文言文内容的真正理解。如何引导学生断句呢?首先,可以通过教师示范来帮助学生断句。如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一课中,“群儿戏于庭”“光持石击瓮破之”这些句子,对初学者来说是很难读好的。对于这种句子,教师可以采取范读的方法,让学生先听听教师是怎么读的,并跟读,在掌握断句的规律以后再模仿着教师的样子读。这样引导学生朗读,遵循了学生认知事物的特点,能帮助学生发现句子之间的规律,为学生由会读到会背奠定基础。其次,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来帮助学生断句。如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一课中,“因释其耒而守株”这句话,许多学生不知道该如何断句。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和插图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于是放下农具而守在树桩旁”。这样,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就很容易读好停顿。

对于故事类文言文,朗读和背诵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文言文句子之间的规律,让学生在掌握规律的基础上展开诵读,可以帮助学生积淀语言,促使学生由会读到会背,不断提升文化素养。

(二)丰富诵读形式

小学阶段选编的文言文篇幅短小,熟读成诵是基本要求。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采取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读熟、读通课文,不断丰富学生的诵读形式,能使其兴趣盎然地完成背诵任务。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一课时,教师先把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视频资料播放给学生看,并让学生给画面配上台词“炎帝之少女……以堙于东海”,再带领学生背诵课文。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使故事内容直观化、形象化,为学生背诵课文提供条件。又如,教学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一课时,教师可以采取引读、对读的形式引领学生熟读课文,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以分角色演绎的形式背诵课文。这样,使课文的背诵形式更加活泼,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高效背诵。

在故事类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采取视频播放、角色演绎等多种方法来丰富文言文诵读形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文言文的快乐。

二、搭建支架,促进理解

小学阶段的文言文学习,只要求学生能够大致理解句子意思,不要求学生逐段、逐句、逐词翻译。教师应根据教材中文言文的特点,为学生搭建适切的学习支架,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文本情感、感悟人物形象。

(一)借助助学系统理解

统编语文教材的文言文大都配备了插图、注释等,这些都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支架。教学文言文的时候,教师要善于利用助学系统来辅助学生阅读理解,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如教学四年级下册《铁杵成针》一课时,“过是溪”“感其意”这些词句,课文旁边都为学生提供了详细的注释。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注释并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课文的意思。又如,教学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一课时,为了促进学生对知音文化的感知,教师可以借助课后“资料袋”中的内容来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知音文化方面的知识,深化学生对“知音”这一主题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助学系统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渗透常识理解

文言文中有一些常识虽然不需要学生全面掌握,但是仍有必要进行一定的了解。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省略句等,教师可采取随文理解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文言文基本句式特点的渗透,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如《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中“诸儿竞走取之”这句话中的“之”是指示代词,指的是李子;《精卫填海》一课中“炎帝之少女”这句话中的“之”的意思是“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中的“之”表示“往,到”的意思。教学时,教师可以把这些“之”的用法整合在一起,引导学生比较阅读,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文言文一词多义的丰富性。在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中,“诸儿竞走取之”这句话中的“走”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古今异义词,在现代汉语中“走”的意思是“走路,行走”,可是在古代汉语中“走”是“奔跑”的意思。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四年级下册《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的“儿童急走追黄蝶”中的“走”来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依据文言文词句的特点,相机对学生进行文言文常识的渗透,可以提升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三)借助讲述理解

统编语文教材中许多文言文的课后练习都提出了让学生讲述故事的要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还原故事情境、内化文本语言,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要善于依据课文特点,采取多样化的讲述方法,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教学《司马光》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课后注释与插图,用自己的话把故事内容讲一讲;教学《精卫填海》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性地讲述故事;教学《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运用本单元简要复述课文的方法讲述故事;教学《书戴嵩画牛》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加上适当的表情动作,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多样、活泼的讲故事形式,更易于学生理解与接受,可以促进学生对故事大意的理解,切实提升学生讲述故事的能力,达成以讲促读的目标。

三、感悟形象,体会情感

统编语文教材选编的故事类文言文大都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教学这些文言文的时候,教师应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的深厚情感,引导学生与文中人物共情,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人物形象。

(一)与人物共情

共情也可称为同感、同理心、投情等。统编语文教材故事类文言文中鲜明的人物形象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中人物的特点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与文中的人物对话,使学生与人物共情,从而深刻体会文本情感。如教学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人物特点,教师创设这样的学习情境:“假如你是杨氏之子,听到孔君平这样说你,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假如让你穿越历史,站到杨氏之子面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学生通过切身体验,发现自己面对孔君平的幽默很难用平和的心态去应对,会想说难听的话,更不会给他端水果。在与杨氏之子的对话中,学生与文中的人物共情,真正感受到杨氏之子的聪明机智,获得了深刻的学习体验。

在故事类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采用共情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感悟人物形象,引导学生与文中的人物对话、走进人物内心,能够深化学生的阅读体验。

(二)与人物同频

与人物同频是指学生与故事中的人物在思想、价值观、生活方式及行为模式上高度相似,并能够与故事中的人物产生共鸣,互相理解与欣赏。在故事类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进行品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人物特点。如教学四年级下册《囊萤夜读》一课时,教师问学生:“如果一般人遇到胤这种情况,会怎么做?胤的做法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对比思考,意识到:平常人家的孩子没法读书只会抱怨自己家里穷,买不起灯油,是家庭的责任;而胤面对家庭的困苦,面对没有灯油无法读书的现实,没有自怨自艾,没有指责他人,而是想办法创造条件读书,这不仅表现出他的勤学精神,还表现出他敢于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的品质。这样的文言文,可以引发学生自我反思,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从而树立刻苦读书的信念。

(三)与人物共鸣

与人物共鸣是指由别人的某种思想感情引起同样的思想感情。学习文言文,要想走进故事中人物TjXm08yOZkI0BO4J1nHHOg==的内心世界,感悟人物形象,就要在理解人物行为的基础上,探寻文言文中蕴含的精神,并与之产生共鸣,从而获得深刻的学习体验。如教学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知音难觅以及友情的可贵,在学生读懂了故事内容,理解了伯牙的行为以后,教师创设劝说情境:以伯牙的家人、朋友或者路人的身份对伯牙进行劝说。在情境演绎中,伯牙痛失挚友的伤心、伯牙为弹琴再难遇到知音的感伤以及伯牙发誓不再弹琴的坚定等各种情感都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明白了伯牙与锺子期之间的友情是多么深厚,读懂了伯牙破琴绝弦的真正原因,感受到了伯牙对锺子期深深的怀念之情,体会到了故事中传递出的美好情感。阅读文言文,在学生读懂人物形象、理解人物行为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浸入故事中,与文中的人物产生精神共鸣,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教学统编语文教材故事类文言文时,教师要坚持以读为主、由读到诵的原则,通过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感受文言文蕴含的道理与情感,使学生从中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这样,能促使学生真正学好文言文,发展语文核心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参 考 文 献 ]

[1] 潘杰.浅谈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文言文教学:以《司马光》教学为例[J].新教师,2024(1):39-40.

[2] 汪燕琳.浅谈小学文言文教学的意义及策略[J].新教育,2024(S1):172-173.

[3] 杨春.小学语文文言文课前精准化学情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4,40(3):29-31.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