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学习任务群是语文新课标提出的重要理念之一。落实学习任务群理念,教师要善于设计学习任务,且任务要“小”,情境要“真”,活动要“巧”,让课堂教学更加聚焦,目标更加明确,活动更加积极。这样能让学生在真实的任务驱动下展开学习,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任务;情境;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28-0049-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在“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中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共同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但是,由于教师对语文新课标的解读不深,在落实学习任务群理念的教学中,存在任务过大、课堂空洞或者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受不深、学习任务浮于表面的现象,不能真正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那么,在语文新课标指引下,课堂上怎样落实学习任务群理念呢?
一、任务要“小”
设计适切的学习任务是语文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与基础。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的设计不宜过大,过大的学习任务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落实。结合语文课程特点及学生学情,教师可以设计“散点式”小任务、“主题性”小任务、“连续性”小任务。
130a17624ca148323a31b3d364550bfd1fd58298c24cfe91d3df9457edcb14ba(一)“散点式”小任务
“散点式”小任务是基于某一篇课文中某个教学价值点专门设计的任务。这类任务设计可以有效弥补单元整体设计中学习任务不足的现象,让学生获得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如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多数教师会围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体会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表达效果”来设计学习任务。然而,《金字塔》一课不仅涉及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方面的内容,还有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内容。为此,教师可以在课堂即将结束时设计一些小任务。
任务1:埃及的金字塔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如果你是一名导游,你会怎样向游客介绍金字塔?
任务2:你还见过哪种样式的塔?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自己见过的塔。
任务3:同学间学习交流。
这样的学习任务具有短、平、快的特点,能有效避免单元整体任务设计中单篇课文特有教学价值点的流失,让语文教学更加全面而又深刻。
(二)“主题性”小任务
“主题性”小任务主要是指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并在一节课内完成的任务。这类任务一般是单元整体中相对独立的一个小任务,旨在发挥其以小见大的作用。以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可爱的动物”。教学《白鹅》一课时,教师可以基于单元主题任务“给动物朋友画像”,把主任务分解为“亲近身边的小动物”“欣赏作家笔下的动物”“介绍我的动物朋友”三个子任务。在“欣赏作家笔下的动物”这个子任务中,结合课文特点,教师还可以设计以下小任务。
任务1:阅读《白鹅》和《白公鹅》,完成表格,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任务2:辩一辩,丰子恺和叶·诺索夫到底喜不喜欢鹅?
任务3:比一比,文章在表达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这样的学习任务“小”中见“大”,将文学阅读与思辨性阅读融为一体,不仅使学生对不同作家的表达风格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使学生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得到了提升。
(三)“连续性”小任务
“连续性”小任务一般是在单篇课文教学的基础上,设计出彼此关联、循序渐进的学习任务。这类学习任务可以促进单元整体设计中单篇课文教学目标在课堂中的落实。如教学四年级上册《西门豹治邺》时,围绕单元核心目标“学会简要复述”,教师可以设计以下三个连续性小任务。
任务1:假如你是西门豹,调查完当地民情以后,如何向魏王汇报?请你写一写。
任务2:假如你是在场老百姓中的一员,目睹了西门豹惩治巫婆官绅的事件以后,你会如何把背井离乡的乡亲们劝回家?小组合作演一演。
任务3:兴修水利是一项耗时费力、开支巨大的工程,如果你是西门豹,如何获得老百姓的支持?请你以演讲稿的形式写上一段话。
这三个学习任务联系紧密,可以使学生站在文中人物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获得对课文内容全面而深刻的解读。
二、情境要“真”
语文新课标在“课程理念”中指出:“……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由此可以看出“情境”在学习任务群设计中的重要性。另外,语文新课标也多次提到了真实情境在学生阅读学习中的作用。那么,怎样创设真实的任务情境,为学生的阅读学习助力呢?
(一)任务情境与学习内容相匹配
基于学习任务群理念,任务情境与学习内容的匹配度越高,情境的真实性就越明显,学习目标就越容易落实。如上文《西门豹治邺》的教学中,教师设计的几个子任务都是从该单元“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这一核心任务中演化而来的,与文本内容匹配度高,实现了阅读与表达的无缝衔接,能让学生在真实任务的驱动下真正有效地学习。
(二)任务情境与学生经验能共鸣
王荣生教授指出:“真实的情境不仅是成人眼里的,还必须是儿童视角里的。”为此,教师创设的任务情境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匹配。如教学三年级下册《肥皂泡》一课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任务情境:“同学们,你们平时是怎样吹泡泡的?你吹出的泡泡是什么样的?你喜欢吹泡泡吗?理由是什么?”“大作家冰心小时候也特别喜欢吹泡泡,让我们一起看看冰心小时候吹泡泡的情景吧!”这样的学习情境勾连起学生已有的经验,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这就是真实有效的情境。
(三)任务情境与提出契机要精准
任务情境的真实与否还与任务提出的契机有着密切的关系。任务提出的契机把握得越精准,任务情境带给学生的真实感也就越强。以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在“介绍我的动物朋友”这个学习任务中,如何创设任务情境才能为学生的习作表达助力呢?这就需要教师把握任务提出的契机。结合单元学习内容,在学生学完《猫》《母鸡》《白鹅》这几篇课文以后,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任务情境:“如果老舍的猫、母鸡和丰子恺的白鹅不见了,他们四处托人寻找,怎样才能把这些动物的特点介绍清楚呢?”教师将这一任务情境放在完成单元课文学习之后,学生有了“反刍”的需要,新的知识经验与新的任务情境相遇,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愿望就会更加强烈。可见,教师把握好任务提出的契机是高效教学的有效保证。
三、活动要“巧”
基于学习任务群理念,语文学习活动设计的合理与否关系着学习活动的开展及实施是否有效。为此,教师要从语文性、实践性、连贯性等方面设计学习活动,以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活动要具有语文性
语文新课标对不同学段的语文教学在“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教师在设计学习活动的时候,要围绕这些具体要求进行设计,以凸显活动的语文性。如在《西门豹治邺》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以西门豹的身份给魏王写一份奏折,其目的是让学生真正进入西门豹的角色中,认真分析老大爷的话,cg+kPhsfiMT8djdXkGkQ5ZEgYQamp7EGunQrFys6KiQ=明白造成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使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进而形成自己对事件的独立评价与判断能力,并能用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教学,体现了“学语文、用语文”的教学原则,凸显了学习任务群的语文性特点。
(二)活动要具有实践性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设计语文学习活动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角色表演、作品设计、方案制订等方面的学习活动,以凸显学习任务群实践性的特点。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竹节人》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学习活动。
活动1:借助学习单,筛选阅读材料,完成阅读任务,总结阅读方法。
活动2:结合课文中竹节人的制作方法,自己制作竹节人玩具。
活动3:交流自己制作的玩具,并说说自己制作玩具的想法与过程。
活动4:对学生的玩具制作过程及成果进行评价,并评选出优秀作品。
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充分地动手动脑,实践性强,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内驱力,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活动要具有连贯性
连贯性的任务可以把各个板块的内容联结在一起,从而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融会贯通,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仍以《西门豹治邺》一课中“给魏王写奏折”的学习任务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学习活动。
活动1:画出课文中西门豹与老大爷对话的内容,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活动2:想想西门豹在听了老大爷的话以后心里会想些什么。
活动3:想想西门豹如何根据民情调查做出自己的推断并上报的。
这几个学习活动前后连贯,把“简要复述”这一单元核心任务放置在真实的交际语境之中,使本来枯燥的复述任务变成了饶有情趣的交际任务,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
综上所述,在语文新课标理念指引下,教师要依据语文课程及学习任务群的特点,从任务、情境、活动等方面优化教学设计,以真正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内驱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吕晓婷.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大单元教学实施途径: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三上第三单元为例[J].新教育,2024(S1):102-104.
[2] 朱建芳.“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教学[J].江西教育,2024(11):39-41.
[3] 秦晓红.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单元整体教学研究[J].语文世界,2024(10):10-11.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