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理性思维,培育核心素养

2024-10-30 00:00:00周美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4年10期

[摘 要]语文新课标提出了学习任务群理念,并设置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旨在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这意味着语文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材文本特点和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从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思维三个维度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文本的丰富内涵和表达方式,形成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思维品质,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学生未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核心素养;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创造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28-0036-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将思维能力分为直觉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辩证思维以及创造思维等五种不同形式,主要指向语文学习过程中对事物的分析比较、对形象的联想想象以及对信息观点的归纳判断等认知性表现。同时,语文新课标设置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旨在借助阅读对比、推断质疑、交流探讨等不同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尝试与思考。

一、逻辑思维:理性分析,逻辑引领

(一)搜集证据,深化思维逻辑

语文新课标倡导培养学生成为负责任的表达者,核心就是要形成有证据地表达的基本意识。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教师要依托文本资源,引导学生从文本信息出发,探寻可信证据,形成自己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学生容易将信息与观点强硬进行关联,弱化了从信息到观点之间的论证过程,导致思维过程的缺失,使得有证据地表达成为一个空壳。为此,教师要关注从信息起点到认知终点之间的逻辑进程,丰富学生的思维过程,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一诗,教学目标之一是理解红军战士大无畏的精神以及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诗歌中哪些词句体现了这种精神呢?不少学生直接以“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尽开颜”等关键词语论证观点。但是,这些语言怎样体现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呢?为深化学生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从这些关键词语出发,进一步探讨其背后的深层含义。如“只等闲”不仅表示红军对困难的轻视,更体现他们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无畏精神。深入分析这些关键词语,结合历史背景进行理解,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并理解这种精神是如何得到体现的。这样教学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思维过程,还能帮助他们形成深刻的认知,从而实现有证据地表达这一目标。

(二)理清顺序,确保表达条理

思维的顺序性对有效思考和问题解决至关重要。遵循顺序性原则,可以更有条理地组织语言,避免遗漏或混淆关键信息,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和判断;可以更清晰地表达观点,易于他人理解自己表达的思路和意图。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第三学段,应引导学生分析证据与观点之间的联系,辨别总分、并列、因果等关系”,以达成有条理地表达观点的目标。在第三学段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清事物的结构逻辑,体会它的内在联系。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一篇典型的说理文,作者在论证观点时选择了三个典型的事例,依照“细微现象—发现问题—大胆质疑—积极探索—揭示真理”的逻辑结构加工素材,以达成论证“真理的发现往往源于对日常现象的不断发问和深入探索”这一中心论点的目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编者在课后“阅读链接”中提供的素材《詹天佑》,引导学生将这一素材转化成论证课文论点的事例,并依循课文的逻辑顺序展开表达。这样,詹天佑的素材就被转化为符合“细微现象—发现问题—大胆质疑—积极探索—揭示真理”的结构事例,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事例加工和处理的方法,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说理性文章的表达特点,获得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辩证思维:全面审视,动态思辨

(一)辩证思考,洞悉人物思维过程

文本是一个有机的语言世界,各个部分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辩证思维主张不能孤立地看待问题,而要整体、全面地看待问题。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跳水》一文,船长最后用枪逼孩子跳水。课堂上,一些学生对此提出问题:“船长并没有经历前面的事情,怎么能在一瞬间就做出如此合理而准确的决断呢?又是哪些因素让船长作出这样的抉择呢?”为了解决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放眼整个文本,运用辩证思维审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揣摩船长做出这一抉择背后的思维过程:首先,船长观察到了孩子所处的危险位置——站在高高的桅杆上,随时可能因失去平衡而摔落;其次,船长注意到了海面上风平浪静,意味着跳水相对安全,也有利于随后的施救工作;最后,船长作为一船之长,对船员的能力和船只的配备有着充分的了解,他很自信当时在轮船甲板上的水手完全可以下海救出孩子。通过辩证思考,学生就能全方位地感受到船长在危急时刻的冷静、果断和领导能力,体会到船长作为一船之长的责任和担当。

(二)动态分析,领悟文本内在中心主题

发展的眼光是辩证思维的重要内涵。发展的眼光为学生提供了前瞻性和动态性的视角,为学生全面、深入地分析问题提供新的思路,使学生更加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此,落实“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本资源出发,以发展的视角去关注现象、分析问题,树立科学发展观。

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时,教师通过以下步骤引导学生以发展、动态的眼光展开思考。首先,出示地球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感受地球的美丽与脆弱,从而引发学生如何保护地球的思考。其次,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认为地球资源是无限的吗?我们应该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地球资源?”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资源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可能面临的困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提到的地球资源有限与人类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并从科技创新、政策制定、公众意识等方面提出解决这一矛盾的策略。其三,教师引导学生绘制一条利用和保护地球资源的时间线,标注过去曾经发生的事件、现在正在发生的事件以及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帮助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地球的发展。最后,教师布置学生完成一篇关于地球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短文的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辩证思维,从多个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的内涵,还能逐渐形成以发展、动态的眼光看待问题的习惯,发展辩证思维。

三、创造思维:质疑批判,创新拓展

(一)质疑批判,深挖文本意蕴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从创新的角度来看,只有从全新的角度出发,通过质疑批判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形成新观点、找到新思路。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以批判的意识看待客观事物,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鲁滨逊漂流记(节选)》一文,由于学生拥有优越的物质生活,所以对荒岛充满好奇,同时对鲁滨逊独自一人在荒岛生存28年之久心存质疑。这就为培养学生的质疑和批判精神提供了可能。为此,教师先带领学生深入阅读文本,使学生沉浸在鲁滨逊的故事中,再随着情节发展提出问题,挖掘背后的深层含义。如当读到鲁滨逊上岛之初建造住所、捕猎种植时,学生思考:“鲁滨逊的这些生存技能是如何获得的?他之前是否有所准备?”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并提出问题:“一个人在没有现代便利的环境下,如何才能有效地生存下来?”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学生不仅对鲁滨逊的智慧和勇气有更深的理解,还意识到生存技能的重要性和自我提升的必要性。当鲁滨逊救下野人“星期五”并教会他文明的生活方式时,教师不妨组织学生思考:“鲁滨逊对‘星期五’的教育方式是否恰当?他是否应该尊重‘星期五’原有的生活方式?”借助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尝试以批判的视角,看待文化差异和文明传播的复杂性。整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从对故事情节的好奇逐渐转变为对人性、文化、生存技能与心理健康等深层次问题的思考和质疑。在批判性思考中,学生对生活的理解逐渐深入,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得到发展。

(二)发散思维,探寻文外资源

生命个体存在着顺其自然的思维习惯,这种与生俱来的惯性思维,决定了人们更多的是接受并适应环境的变化,而不是主动去改变。这种惯性思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稳定性和效率,但也可能阻碍创新和进步。因此,阅读教学不能只关注文本信息,而要引导学生以发散的思维进行思考,积极探寻其他资源,以历练学生从不同维度、不同视角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意识和习惯。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少年闰土》这篇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形象。闰土讲述的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儿等趣事,既让学生感受农村生活的美好,又为学生批判制度的不合理性提供了鲜活素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深入挖掘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首先,教师通过生动的朗读和情景模拟,将学生带入“我”与闰土的童年回忆中。在月光下看瓜、用叉刺猹等情节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思考:“如果你是闰土,面对狡猾的猹,你会怎么做?”这样,让学生走出文本,与自身的生活进行联系,拓展了解读的视角,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其次,教师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如果你是作者,会不会也对这些农村的生活故事感到新奇和向往?你能想象出闰土可能经历的其他冒险故事吗?”如此,学生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我”对闰土生活的羡慕和怀念,还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创编出属于自己的“闰土冒险故事”。最后,教师利用“我”与闰土不同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经历等对比性因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不同的生活环境对人的成长有哪些影响?如果‘我’和闰土互换生活环境,他们的命运会有怎样的改变?”这些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还能让他们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学会感恩。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逐渐培养了学生勇于尝试、敢于创新的精神。

总之,语文新课标将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在教学中,教师要从语文课程的特点入手,通过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思维等不同维度,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独立思考、质疑、探究,形成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这对学生个人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为他们未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奠定了坚实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吕培培.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21(29):58-59.

[2] 李玲玲.群文阅读中小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提升研究[J].甘肃教育,2023(8):97-100.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