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审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是语文教学的本色回归。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既要以审美为核心,审视教材内容,把握教学的核心价值,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明确课堂教学实践的基本路径。在课堂上,教师可通过“感知—诵读—还原—判断—涵泳—创造”等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沉入文本,感知语言,从而发现美、理解美、体验美、创造美,获得审美意识和审美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审美要素;语文教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28-0024-03
以审美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旨在根据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运用和建构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以审美为核心的小学语文教学,指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引导学生在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中追求美、抵达美,这是语文教学的本色回归。
一、以审美为核心的语文教学的价值追求
以审美为核心的语文教学,主张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中让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语文能力得到发展。在课堂上,审美与语言、审美与思维、审美与文化的关系是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系,审美鉴赏与创造始终和语言、思维、文化的发展交融在一起。审美如同一根无形的缆线,始终在引领着语言、思维和文化的发展方向。
(一)聚焦审美要素,把握语文核心价值
以审美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涵盖“语象”“语情”“语脉”“语韵”“语旨”“语境”等六个审美要素。但是,语文课堂只是一个常量,面对如此丰富的审美要素,教师就不能看见哪儿美就教哪儿,也不能认为什么美容易教就教什么。这就需要教师提前对教材进行审美鉴赏。这一过程是理性的。教师对文本进行审美鉴赏的要求是根据教学的整体需要、学生的接受心理以及课文与学段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相匹配的情况,从众美纷呈中选择最适切的内容进行教学目标定位。唯有如此,隐含在文本中的语文教学价值才有可能被挖掘出来。这样的审美活动,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以及和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另一方面能达成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
(二)把握 “美点”特征,理解文本内容
一篇课文的“美点”一般有以下三个显著的特征:一是语言具有特色,因为文章是语言的艺术。语文知识、言语表达技能,只有通过语文活动进行审美体验,才能被掌握。二是能起到识一“美”而举“众美”的作用,即能代表某一种类型文本的审美特点。三是审美体验、审美评价等活动能有助于学生建构审美图式,有助于学生的审美情趣与鉴赏能力的发展。
以审美为核心的语文教学,强调美是学生个体在言语经验建构过程中同步实现的。因此,它以体味言语之美为主线,带动对课文内容、情节与思想的理解,即教师着力引导学生感悟这种美的表达特点以及对情感、思维和文化的表现,为学生表达美夯实基础。其主要特征可以表示为“审美感知—形象把握—审美体验—语言运用”。
二、以审美为核心的语文教学实践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借助文本语言,展开全过程、全方位的审美教学,并以美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建构以言语美的发展为核心的开放、灵动的教学框架,从而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在以审美为核心的课堂实践中,我们建构了一套体现审美特点的常规课堂教学模式,即“感知—诵读—还原—判断—涵泳—创造”。
(一)感知:生发形象,建构语境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审美感知阶段是迈向审美鉴赏与创造的第一步。初步感受审美形象是审美感知阶段的第一要务。美是整体的,任何语言都会有一个原始语境。在这一阶段,作为审美主体的学生通过自己的感觉、知觉器官去初步感受文本的形象,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发现、建构和利用原始语境。只有通过文本形象刺激学生的感觉和知觉器官,才有可能调动学生深层次的心理机能。语文课堂上的审美鉴赏与其他艺术种类的审美鉴赏有着明显的差异。其他艺术种类的审美鉴赏,如建筑、绘画、舞蹈等可以接触直观形象,而语文课堂上的审美鉴赏则需要学生把教材文本的文字符号转换成活生生的可以感受的形象,从而初步感知它们的声、色、味、情以及厚度、力度与质感等。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草原》一文的第1自然段,描绘了天空、草地、小丘以及羊群、骏马、大牛等所构成的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教学中,教师第一步要做的是引导学生朗读、想象、品味这些文字,并把它们转化成鲜活的形象,这样学生才有可能进一步领略草原的诗情画意。
(二)诵读:融入语境,获得美感
从语音、语调上看,汉语是极其讲究声音的搭配及灵活运用的。它所具有的抑扬顿挫、平缓徐疾的音乐美是其他语言种类所无法比拟的。但是,任何的语言行为又都不能脱离一定的语境。语言表达的分寸感、语言运用的适切度,都不可能在“真空”中实现。融入语境的诵读不仅是让学生对知识进行记忆和理解, 还要引导学生感悟语言运用的美,并将这种美进行内化、领悟、积淀,再逐渐转化成自己的言语美。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的《绿》一诗时,教师可通过以下两个环节引导学生进行诵读,对语言的美进行体验内化、领悟积淀。第一个环节,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把诗歌读正确、读通顺、读出感情,从语气、语调、节奏、声音等方面把诗人对绿的赞赏之情读出来,从知内容、悟情感到入诗境;第二个环节,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将诗歌描绘的各种触目可及的绿浮现在脑海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进入丰富的绿境;同时,引导学生通过朗诵,把数也数不过来的绿、种类繁多的绿和顽皮可爱的绿美美地表达出来,深入体悟诗句蕴含的情感。
(三)还原:聚焦形式,揣摩语言
还原,包括形、象、境的还原。教材中的文本,如同一个光影世界,有声有色,形神兼备。对文本的教学,不应当是灌输、说教,而是要还原出潜藏在言语中的声、色、形、神,让学生整体、直接地把握、领悟它的形式、内容等,并在进一步的审美活动中获得审美意识、审美能力的提升。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很多教师都会关注其中的“饱经风霜”这一成语。如果让学生通过查词典来理解意思,那只是停留在意义的表层。怎样使“饱经风霜”更加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呢?教师可这样引导学生展开审美体验:第一步还原生活表象,让学生闭眼回忆自己在生活中或是在影视作品中看到过的饱经风霜的脸;第二步“话”脸,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车夫的脸;第三步透视车夫饱经风霜的脸的背后隐藏的信息;第四步想象自己当时就在现场,看到痛苦写在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上,自己会怎么做……这样,在对言语特殊美的体悟中,学生不仅获得了发现的愉悦、创造的快乐,而且阅读探究的兴趣也得以进一步激发,审美能力逐步形成。
(四)判断:甄别阐释,习得方法
审美判断是以感性认识为表现形态的理性认识,它与阅读素养相伴相生,形影相随。语文课堂的审美活动不是纯粹的感性行为,也不是理性的推理,而是感性与理性的融合,通过感性体验表达理性判断。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审美体验的具体方法,并运用这一方法进行审美体验活动。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的《桥》一文,在初步感知人物阶段,学生对老支书形象的感知可能是抽象的“舍己为人”“沉着镇定”“大公无私”等概念。这种单凭印象得到的只是初级的、有限的美感,只有通过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结合形成的美感才是高级的美感、全面的美感。为此,教师先从“天灾”入手,引导学生深入小说的第一部分,感受自然环境的可怕与情况的危急;然后,引导学生关注“桥”,梳理出围绕“桥”而产生的四次冲突;最后,引导学生展开思考,谈谈每一次冲突时,自己内心预测的意料之外或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这样,就把初读阶段的直觉感知进阶为理性判断,使学生对小说人物之间的关系有了一定把握,同时又为学生进一步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打下基础。像这样指导学生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紧扣各种审美要素,借助语言知识,勾连生活体验,感知人物形象,是从审美感知发展到审美判断的表现。
(五)涵泳:沉潜审辨,把握规律
语文课堂上,言语审美之难,难在引导学生对美的规律的把握上。在学生审美时,并非所有的审美要素都会直接地毫无保留地出现在学生的头脑中,而是某些审美要素被学生“同化”。学生只能吸收那些适合于其原有审美格局的要素,并将这些要素组合成一个新的整体。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时,教师出示原句和修改句,引导学生对比。
原句: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一支地吸着烟。
修改句: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没说话,只是吸着烟。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着读,涵泳原句中的几个“一”字。这样,在慢镜头式的欣赏中,学生体验到毛泽东主席的悲痛。在语文教学中,沉潜涵泳、玩味推敲,能让学生的审美格局不断拓展,审美经验不断丰富,赏析能力不断提升。而学生一旦掌握了积极的审美要素,就会渐渐地形成审美图式。这样,学生对言语的敏感度和驾驭能力就能不断提高。
(六)创造:内化语言,个性表达
“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这是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军神》一文中的一个比喻句。教学时,教师不妨这样问:“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沃克医生这么说有什么用意?这个比喻句一般用于什么样的人?如果让你来赞美刘伯承,会怎么说?”很显然,这四问分别指向比喻句的意义理解、说话人的实际意图、适用条件和创新表达,既有理解能力的培养,又有表达能力的培养。这是以审美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所追求的自由创造。一方面,在愉悦的语文审美活动中,通过沉潜涵泳,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情感等,通过联想和想象对文本的形、象、境进行补充、丰富、改造,于是必然出现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情况。这样,学生享受到再创造的愉悦。另一方面,学生不断地充实自己的审美图式,并在内化和使用中逐渐悟出言语的秘妙和规律,领悟到审美表达的窍门,从而不断运用语言文字展现自己的审美体验、审美创造。
总之,以审美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指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使学生诗意地栖居在语文世界中。指向审美的课堂,持续地以“美”为关注点,带领学生触摸和感悟语言文字所蕴含的审美要素,用语文之美来点化和润泽学生的精神成长,激活每一个学生的言语生命、才情和天性,让学生向美而行,止于至善。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3] 童庆炳.文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
[4] 管贤强.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学教育发展的新动向[J].课程·教材·教法,2018(2):46-50,136.
(责编 韦 雄)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美育研究”专项课题“新时代以‘四大书院’构建美育样态学校的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FJMYZX23-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