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是语文新课标提出的重要理念,目的是引导学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能力、方法,解决语文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基于单篇课文、大单元教学、综合性学习、校园建设等提出有意义的话题,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分享等活动,经历具体的语文实践过程,形成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跨学科学习;核心素养;大单元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28-0021-03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提出了“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拓展型任务群中设置了“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并明确了学习内容和教学要求。这为语文学习走向素养化指明了方向和实施路径。语文跨学科学习具有情境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特点,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通过实践探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设计语文跨学科学习。
-、基于单篇课文的延展
(一)课前驱动,激发兴趣
语文跨学科学习要融入多门学科的知识。如何将这些知识融为一体,让学习自然发生呢?课前,教师可创设教学情境,发布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在任务驱动中,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积极调用多学科知识,创造性地完成任务。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一文时,我们设置这样的跨学科学习情境任务:“学校要布置科学馆了。科学馆分为植物区、动物区。现在植物区中有爬山虎的一个展位,请你设计一块图文并茂的展板。”这样的学习任务具有挑战性,学生只有深入理解文本,才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爬山虎的特点;同时,学生要进行跨学科学习,积极获取与爬山虎相关联的藤本植物的知识,并动手绘图,才能设计出集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于一体的展板。
(二)课中插入,促进思维
语文跨学科学习不等同于以往的实践活动,它有自己的价值追求。它通过引入其他学科的知识,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丰富学习的形式,推动思维的深入,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的《曹冲称象》一文时,教师将“为什么可以这样称象”的跨学科学习任务引入课堂,直观生动地呈现了数学中的等量代换、科学中的浮力定律两个知识点。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理解了曹冲称象的原理,感受了曹冲称象办法的巧妙,体会到曹冲的智慧;同时,有利于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称象的过程有条理地讲述出来。跨学科学习打通了语文与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深度学习搭建了脚手架。
(三)课后拓展,引向深入
统编语文教材中的一些课文或信息量较大,或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在学完这类课文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展开更深、更广的研究。例如,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的《故宫》一课后,学生对故宫的一切充满了好奇与向往。于是,教师引导学生课后搜集关于故宫的文史、影视资料,展开跨学科学习,感受故宫悠久的历史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故宫的大量建筑和藏品都很有美学意义,学生可以研究故宫的文学美、绘画美、雕刻美等,近距离感受中华文化的璀璨。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基于大单元教学的整合
(一)打通单元,学科融合
艺术无处不在,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让生活变得更美好、更有情趣。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艺术之美”,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教学时,教师将这个单元进行整合,设计“有趣的艺术之旅”的跨学科学习活动。
板块一:寻找课文中的艺术。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本单元的几篇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2.找一找每篇课文中蕴藏的艺术。
板块二:想象作家笔下的艺术。1.从本单元的哪些文字中你读到了艺术之美?找出来,美美地诵读;2.读着这些文字,展开想象,说说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3.思考作者的创作来源和想表达的情感。
板块三:聊聊你心中的艺术。1.展示自己的艺术特长或分享自己喜欢的一段艺术视频;2.从“音乐与生活”“绘画与生活”“戏曲之我见”等方面谈谈你对这段音乐、这幅作品、这段戏曲的理解与感受。
以上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引导学生阅读品味文字,感受文字描述的艺术,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在文字表达和艺术展示的交融中发现美、欣赏美、表达美。这样的跨学科学习,使学生的语言素养与艺术修养同时得到发展,涵养了高雅情趣,形成了正确的审美观念。
(二)依托单元,深挖资源
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学校组织的传统文化社团、小区里的传统文化长廊、文化部门开展的传统文化进社区等。如何将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一条传统文化教育的链条呢?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时,教师可进行整体设计,根据单元人文主题“民风民俗”挖掘出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再结合当地群众的生活,开展“身边的传统文化”的跨学科学习(见表1)。这样,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不仅激发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还促进学生分析、鉴赏、评价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基于综合性学习的开展
统编语文教材的亮点之一便是从三年级开始编排综合性学习单元,如三年级下册的“中华传统节日”、四年级下册的“轻叩诗歌大门”等。这些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本身就偏向于综合,适合进行跨学科学习,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四年级下册的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要求举办一场诗歌朗诵会。学生除了要对诗歌进行欣赏、创作、朗诵,还要进行设计、策划、组织和管理,这就是一种跨学科学习。在活动前,学生根据自身特长组成各项目小组,进行具体分工(见表2)。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身份是多重的,可以是朗诵者,可以是音乐小组或信息技术小组的成员。如果遇到难题或想进一步优化,可以请教学校的专业教师。这样的跨学科学习,学生主动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合作解决遇到的问题,从而形成必备素养和关键能力。
四、基于校园建设的参与
学生是学校的主人,如果他们能参与到学校的建设中来,就能为跨学科学习提供最真实的学习情境。例如,我们学校开展的“我为母校留半亩花田”的项目建设活动,完全由毕业班学生设计完成。我们首先发布学习任务:“学校拟将两栋楼之间的一块空地打造成半亩花田。现向六年级各班征集优秀设计方案。评选方式为带PPT现场阐述,特等奖的方案将被学校采用,并进一步实施,建设半亩花田。”为了让自己的设计成为现实,各班学生自发成立项目小组。从测量、规划到植物选择,再到市场调研、方案设计,最后到花园楹联的创作,学生调用数学知识、科学知识、美术知识、语文知识等。(见表3),积极参与其中。
经过前期的各项准备,各班“我为母校留半亩花田”项目建设小组带着自己的研究成果走上演讲台,条理清晰地阐述各自的方案和理念。无论是否胜出,经历就是学习。最终,一班学生获得特等奖。在落实阶段,学生对方案稍加改进,参与施工、种植、养护,合力打造出了校园中那造型独特、芬芳美丽的半亩花田。这是毕业班学生最有成就感的跨学科学习成果,也是他们留给母校最珍贵的毕业礼物。这样的跨学科学习经历是真实的、深入的,必将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另外,学校的童话节、戏剧节、普通话宣传周等的活动,也可以交由高年级学生设计方案,并组织评选和落实,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多学科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