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科技工作者的强国情怀

2024-10-30 00:00
科学导报 2024年71期

在山西省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活跃着这样一位国家炭材料领域学术带头人,他就是省老科协副会长、决策咨询专门委员会主任吕春祥。他是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曾担任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原副所长、碳纤维制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作为我国炭材料领域的领军人,他领导和组织了国家系列碳纤维攻关项目,形成了我国独立自主的成套技术体系和知识产权。

事业的抉择

吕春祥,生于1966年5月,山西代县人,1990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放弃了继续留校深造的机会,带着光荣与梦想,选择来到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从事炭材料应用基础研究。2001年,他又一次放弃其他国际前沿科研方向,在组织安排下选择了碳纤维,自2003年担任碳纤维团队负责人以来,一干就是20年。

碳纤维是关乎国民经济和国防安全的战略物资,它的制备工艺过程复杂、技术难度大。2001年,国家科学技术部设立碳纤维“863”专项,启动碳纤维研发。2005年,在国家高端碳纤维供应陷入困境时,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接过中国碳纤维研发的重担。在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国外可靠资料、对碳纤维关键工艺流程和装备的认识处于一片模糊的情况下,当时国内相关实验室技术难题尚未真正解决。吕春祥作为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课题组长,带领团队接过研发的重担,但他并没有意识到这条道路有多难走。当时的日本、美国加紧对我国碳纤维技术和产品实行封锁禁运,导致我们国家高端领域用碳纤维面临“无米之炊”的境地。

在宇航级碳纤维的研发起步阶段,吕春祥的同事有的调离,有的出国,团队只剩下了几个人。吕春祥临危受命担任技术总负责人,面对诱惑不动摇,面对困难不退缩,在时间紧、任务重的非常时刻,边招纳年轻科技人员充实队伍,边带领技术团队精心设计方案,从科学原理、工程原理方面论证,科学安排建设进度,考核论证节点以月、天、小时计,争分夺秒,实现了碳纤维研究前所未有的高效。

在碳纤维原丝线建设过程中,从年初设计到6月底投产,别人要18个月才能干完的事,他带领科研团队6个月就干成了,这在碳纤维技术历史上是没有过的。在2005年到2008年3年时间里,吕春祥带领团队与时间赛跑,攻克宇航级T300碳纤维工程化关键技术,开发出集生产工艺和关键装备于一体的国产化技术,为我国关键领域装备用碳纤维提供了国产化保障,突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为提升国内碳纤维产业的自主创新和技术集成能力作出了突出贡献。

艰难的碳纤维研发之路

2007年技术攻关处于胶着状态,上级部门要求吕春祥团队必须在限定时间拿下全部技术、保障产品供应。于是吕春祥率队南下赴江苏省扬州市建设生产线。“光背啃大饼、蚊子叮屁股”,这是当时在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扬州碳纤维工程技术中心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团队中大部分成员都是北方人,背井离乡,忍受水土不服给身体带来的不适和极大的攻关压力。那里夏天特别热,冬天还又冷又潮。尤其是在久攻不下的阶段,由于试验线不间断连续运行,吕春祥经常凌晨三四时睡觉,每天都要盯到半夜,身体透支十分严重。

重压面前,团队没有后退半步。他带领的团队坚决按照立项时的高标准推进工作,产品成分、性能和稳定性方面绝不降格,确保了产品稳妥可靠、技术先进BIhprUzslKCNXzqlo+HOtw==、长期稳定。经过3年太原和扬州的南征北战,严寒酷暑,团队终于啃下了宇航级T300碳纤维这块硬骨头,为我国成为国际上第三个具有宇航级碳纤维的国家作出了贡献。

2008年,T300碳纤维实现国产化,随后团队又相继突破了T700、T800等系列高性能聚丙烯腈碳纤维产业化技术,并成功实现了技术转移、转化和升级,保障了国家的高端研制,吕春祥带领的团队在碳纤维领域作出了瞩目的成就。

国家利益至上

吕春祥是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高性能碳纤维研发团队的学科技术带头人,致力于碳纤维的技术攻关和产业化,是国家突破碳纤维领域“卡脖子”技术难关的领军人物。在他的带领下,团队解决了困扰我国多年的碳纤维生产间歇聚合工艺、碳纤维结构和成分控制等诸多技术难题,以及关键装备国产化难题,形成了系统的碳纤维核心工艺技术,大幅缩短了与国外的差距。在T800碳纤维技术攻关过程中,在航天应用需求的牵引下,率先在国际上研发出高压缩强度碳纤维。

团队以实现高端碳纤维的产业化和高端应用为科研目标,成功实现了系列碳纤维技术转移转化,与企业合作建设了千吨级T300碳纤维生产线、百吨级T700碳纤维和500吨级T800碳纤维生产线。在国家部委组织的T800碳纤维技术和产品竞争淘汰性测评中,产品处于优势地位。其技术转移、转化工作为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实现了2.9亿元的经费收益和3亿多元的无形资产收益,成为中国科学院知识产权转移转化典型的成功案例。

虽然取得诸多成绩,但因长期干的都是隐姓埋名的事,吕春祥和同事们很少能收到鲜花与掌声,深藏功与名是他们的日常。2015年9月3日,当他受到全国总工会的邀请,在北京天安门广场观礼台,参观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阅兵仪式,看到国防重器一排排从眼前经过,自己研制的关键材料不仅派上了用场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能对国防领域关键型号作出贡献,更加坚定了他为碳纤维事业奉献一生的信念与追求。在这条充满坎坷的道路上,吕春祥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皆因一个信念,那就是:国家利益至上。

履行人大代表职责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吕春祥时刻铭记积极为国家建言献策,围绕碳纤维作贡献。作为山西代表,要为山西转型发展作贡献。山西有较好的碳纤维产业基础,但是产业链条不完整,下游应用刚刚起步,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全国“两会”上,吕春祥建议国家支持山西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建设高技术攻关、产业、应用一条龙的项目集群,打通“料要成材、材要成器、器要成用”的技术产业链条,提升技术硬实力,推动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实现从跟踪仿制到自主创新、从研制生产型到效益规模型两个重大转变。

欣慰的是,太钢千吨级高端碳纤维二期、三期工程顺利建成投产。山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建立了山西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创新中心,这将为构筑完整系统的山西新材料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发挥重要作用。

使命高于一切

如今我国碳纤维研发已经突破了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吕春祥正带领团队开展新一代高性能碳纤维技术攻关,与此同时,他的工作内容也多了一项:普及碳纤维知识。

全国“两会”,他都会带着许多碳纤维相关的产品,包括冬奥会雪车运动员头盔、登山杖、羽毛球拍、3D打印制品等,一边搞研发,一边做宣传,他想让大家知道,山西不仅有煤、有醋,还有很多可以大力推进的产业。2023年,第十六届全国新型炭材料学术研讨会在太原举行,作为大会主席,吕春祥很兴奋,在自己的主场,他把山西的新名片:碳纤维、碳化硅、手撕钢等一张一张亮出来。

少年强,则国强。吕春祥深感科技比拼的决定因素还是人才,为此他时常鼓励年轻的科研人员,专业知识和国家利益至上的信念同样重要,只有内外兼修,才能成为合格的接班人。他相信,在未来,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一定会将我国碳纤维技术带上世界之巅。

山西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