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乡村振兴;未来乡村;建设发展
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和必由之路。面对发展新格局,未来乡村作为乡村振兴工作的重点应运而生。2022年1月,浙江出台了《关于开展未来乡村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要集成“美丽乡村+数字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善治乡村”建设,着力构建数字生活体验、未来元素呈现、江南韵味彰显的乡村新社区。建好未来乡村,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维护社会稳定、满足人民期盼、加速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助力。
在浙江公布的首批100个“未来乡村”建设试点村中,有25个并非村庄建制,而是以片区或组团的方式位列其中。通过打破乡村原有行政区划限制,整合各个乡村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进一步对接多元化市场需求,形成组团式、片区化发展,既能产生规模效应、范围效应,又能聚集人气,提升竞争力。
未来乡村建设不能按照传统的老模式,规划建设和品牌运营“两张皮”,而是要努力实现无缝衔接,政府主导标准化规范化的建设,乡村则根据个性化差异化的发展选择适合自己的经营方式。通过不同主体间的有机联动,放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既可避免未来乡村建设的无序发展,以及可能由此带来的资金短缺与烂尾现象,又能找到个性化发展之路,避开同质化竞争挑战,向市场要盈利。
在人本化、生态化基础上,浙江将“数字化”定位为“未来乡村”建设的三大导向之一。九大场景建设规范中,数字技术的支撑可谓无处不在。数据是发展未来乡村的核心资源和第一要素,数字化的目的是即时获取数据信息,进而实现数据运营,形成数字化场景,反向指导“未来乡村建设”,不仅通过平台将乡村的优质资源推向世界,还可实现网上议事、邻里互助、好物共享等治理功能。
乡村发展离不开产业用地的支撑,但是乡村产业难以获得建设用地指标,导致乡村产业项目难以落地。现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既难以适应乡村产业发展用地需求,又面临较大的耕地保护压力。一方面未来乡村的发展必须用地,一方面必须确保基本农田和永久性保护农田,导致用地问题紧张。
未来乡村创建实施数字场景打造、基础设施配套和新型业态培育等都需要财政加大扶持、县级资金配套和社会资本投入,资金压力大。然而,未来乡村建设的项目需要村里先自己出资,等建造完成并验收后,才会划拨全额资金,导致有些项目资金保障仍存在较大缺口,一定程度影响项目进展。
未来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进程中的一种乡建新探索,亟需让有经济理论、数字头脑、品牌意识、现代观念的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走进乡村、扎根乡村。目前部分未来乡村前期建设与后期运营之间存在错位现象,年轻人外出务工,人才流失导致乡村空心化现象严重。
首先,通过规划研究摸清乡村资源的“家底”,把乡村的历史文化、自然山水、建设用地和耕地资源,以及其他社会、文化、行政资源找出来,为乡村未来的发展精准定位。其次,整体的规划能够有效改善居住环境,在充分尊重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脉络的基础上,顺应地势地貌,完善基础设施、配齐公共服务,改变农村自建房杂乱无章建设的局面,打造美丽宜居的“未来乡村”。最后,通过规划可以帮助不同特色的乡村走出自己的发展道路,而不是盲目向其他地区“照搬照抄”,让乡村规划真正成为乡村发展方向的指南针,成为乡村建设的工程图。
在创新完善传统监测统计制度的同时,构建“空天地”一体化数据资源采集体系,大力拓展物联网、互联网等在线采集新渠道,推动建立政务数据、行业数据、社会数据、企业数据汇聚共享利用机制。加快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和“数字底图”,推动公共服务数字化智能化建设,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生活高度融合,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数字化能力、乡村信息服务水平和农民数字素养。持续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办好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对“新农具”的适应能力与使用能力,通过数字赋能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要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大力实施农业“双强”行动,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供给,稳住农业基本盘。积极培育“百链千亿”农业全产业链,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强对农民就业创业和低收入农户帮扶,促进农民农村扩中提低。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探索土地集中流转、集约开发的新模式,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农业、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应用、稻虾共生、瓜果、苗圃等,打造精品农业,结合乡村资源禀赋,适时适度发展农事节庆、农村电商、特色农产品带货直播、乡村旅游、乡村露营、养生养老等新业态,加快三产融合、产村融合。
(作者单位:中共湖州市南浔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