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游戏化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2024-10-30 00:00:00范苏英
教育界·A 2024年27期

【摘要】课程游戏化是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和发展实践的基本路径和重要指导思想。文章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境构建、材料选择与提供、教学活动组织等四个方面具体分析了在幼儿园教学中实施课程游戏化的策略,期望可以帮助广大幼儿教师开展更高质量的幼儿教育,推动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关键词】课程游戏化;幼儿教育;游戏化教学

作者简介:范苏英(1980—),女,江苏省海安市城东镇韩洋幼儿园。

课程游戏化符合幼儿的成长规律,而且能够满足幼儿多方面的发展需要。虞永平教授认为,课程游戏化就是让幼儿园课程更贴近生活一点,更生动一点,更有趣一点,活动形式更多样化。由此可见,在幼儿园教学中推行课程游戏化是十分有必要的。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结合理论研究与自身实践经验,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境构建、材料选择与提供、教学活动组织等四个方面分析在幼儿教育中实施课程游戏化的要点。

一、课程游戏化的教学内容设计

首先,在实施课程游戏化时,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并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有密切关联。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应涵盖认知拓展、情感发展、体能提升和语言习得等领域[1]。在确定教学目标后,教师需要分解这些目标,再由此出发设计教学内容。

其次,在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时,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应存在一定差异。比如3~4岁的幼儿往往偏爱形象生动、色彩丰富的游戏,而稍大一点的幼儿则可能对挑战性更强、需要团队协作和创新思维的游戏更感兴趣,教师需要尊重幼儿的身体、认知发展规律,按照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教学内容,确保教学活动能有效传递教育信息。例如,在“认识数字”课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组织“神秘数字追逐”或“水果智慧配对”游戏。由于小班幼儿对数字尚不熟悉,教师可以带领他们玩“神秘数字追逐”,让他们了解、熟悉数字;而大班幼儿已经很熟悉简单的数字了,教师可以带领他们玩“水果智慧配对”,鼓励他们根据教师给出的数字将水果分成多份。在玩这些游戏时,幼儿可以沉浸在轻松的游戏氛围中,顺其自然地掌握基础数学知识。

最后,教师还应在教学活动中融入合作要求,引导幼儿通过团队协作解决问题,以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发展他们的社会性。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奇幻伙伴世界”游戏,让幼儿通过团队合作了解有关动物的知识,同时锻炼社交能力和学习能力。在这样的游戏中,幼儿不仅可以收获知识和技能,还会感受到参与团队合作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这会极大提升他们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有利于他们形成探索精神。

由此可见,教师设计游戏活动时,不能仅追求活动的娱乐价值,还应认真分析幼儿的年龄特点、思考幼儿的发展需求,再设计活动,确保活动具有较强的教育价值。

二、课程游戏化的教学环境构建

首先,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幼儿的身体发展特点和个性化发展需求,打造内容丰富、设计合理的活动空间,确保幼儿安全、舒适地玩游戏。比如,教师可以运用彩色的垫子划分阅读角、积木区和角色扮演区,然后放置一些装饰物,如在角色扮演区放置头饰、在阅读区放置可爱的玩偶等,并在这些区域留足空间供幼儿自由探索和嬉戏,使他们沉浸在游戏情境中快乐地游玩。

其次,教师应以开放、友好的态度和幼儿相处,同时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表达自我,以打造良好的心理环境[2]。除此之外,教师可以游戏伙伴的身份加入幼儿的游戏,并及时给予幼儿正面反馈。这样做不仅能拉近教师与幼儿的距离,也能让幼儿顺利地在游戏中学习知识与技能。

最后,教师还应在实施课程游戏化时,鼓励幼儿到户外玩游戏,并邀请幼儿参与户外环境建设活动。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小小生态守护者”活动,带领幼儿到户外玩游戏,了解有关动物的知识以及动物生活的环境。这类游戏不仅可以拉近幼儿与大自然的距离,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同理心。

总的来说,在实施课程游戏化时,教师需要着力给幼儿打造良好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并且应该多带幼儿到户外学习、玩游戏,满足幼儿的认知、情感与能力发展需求,让幼儿在享受游戏乐趣的同时学习知识与技能。

三、课程游戏化的材料选择与提供

实现课程游戏化的关键之一是精心选择具有教育价值且富有趣味性的学习材料。这些学习材料既应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也应该引导幼儿深入学习、探究,使幼儿沉浸在游戏中。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教师需要精心挑选多种类型、形式、操作难度的学习材料,并在给幼儿提供学习材料后进行简要示范,让幼儿了解这些学习材料的用途。当然,教师不应过多规定幼儿如何使用学习材料,避免幼儿无法发挥自己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这些学习材料。除此之外,教师还应确保自己给幼儿提供的学习材料是安全、无害的。

比如在组织科学教育活动时,教师可以给幼儿提供“小小实验室”套装,让幼儿有机会亲手完成简单的科学实验,探索科学世界的奥秘。

教师还需要重视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并根据不同幼儿的兴趣爱好、发展需求,给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材料。例如,面对喜欢绘画的幼儿,教师可以给他们提供丰富的绘画材料和创作素材;面对热爱音乐的幼儿,教师则可以给他们提供各类乐器和有声音的玩具。

四、课程游戏化的教学活动组织

(一)明确目标

实施课程游戏化时,教师应当先明确游戏活动需要达成的教育目标,并在此目标的引领下指导幼儿玩游戏,确保幼儿能够通过玩游戏学习知识、提升能力。

比如在组织认识数字的教育活动时,教师可以确定教育目标为“借助游戏让幼儿了解并熟悉0~10的数字,同时初步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此后,教师可以根据上述教育目标组织“数字探索者”活动,将数字卡片放置于教室一角或是教室外的花园的角落,然后给幼儿提供经过精心设计的线索,引导幼儿观察教室内的物品数量,找到提示,然后寻找被教师放在角落的数字卡片。在这个游戏活动中,幼儿不仅要找到隐藏的数字卡片,还需要观察和分析教师给出的提示,由此理解数字背后的含义。这样的设计无疑让游戏更具深度,同时可以锻炼幼儿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引导思考

在组织游戏活动时,教师作为引导者,应该细致观察幼儿的行动,然后根据幼儿的具体学习情况及时引导幼儿分析、思考,鼓励幼儿开展新一轮探究。当然,教师在引导幼儿思考时,一方面要注重结合幼儿的性格特点与他们深入交流,另一方面要避免过度干预幼儿的学习、探索行为[3]。

比如教师可以在组织“色彩挑战”游戏活动时,充分发挥自己引导者这一角色的作用。“色彩挑战”游戏活动的教育目标是“强化幼儿的色彩感知能力,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在玩该游戏时,幼儿需要根据教师的提示寻找特定颜色的物品,再跑回自己小组的“营地”,与同伴接力寻找物品。这个游戏不仅考验幼儿的专注力和颜色识别技巧,还可以锻炼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在组织活动时,教师应当认真观察幼儿之间的配合情况,以及他们的具体游戏过程,及时在幼儿无法顺利找到特定颜色的物品时给他们提供帮助,引导他们思考、观察。

(三)因材施教

有效实施课程游戏化的关键还包括理解幼儿的兴趣爱好、发展需求,并根据幼儿的性格特点给他们提供帮助。为此,教师不仅要在平时细致地观察幼儿的行为,还要认真学习相关教育知识,多和幼儿沟通、交流。另外,对于那些能力较强、在游戏中有卓越表现的幼儿,教师应当巧妙地给他们提升游戏难度,以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的热情;对于需要额外支持的幼儿,教师则应适度简化游戏任务,或者给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帮助他们扫清学习道路上的障碍。

比如,在“认识动物”课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安排“动物拼图”“动物探险”两项游戏活动。“动物拼图”游戏相对简单,适合对动物了解较少而且科学探究基础较弱的幼儿,他们可以在玩游戏时通过拼图学习各种动物的名称,了解这些动物的特征;“动物探险”游戏则具有更强的挑战性,适合对动物有一定了解而且科学探究能力较强的幼儿,他们可以在玩游戏时通过解谜、观察深入了解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

(四)寓教于乐

钱雨教授认为,课程游戏化的目的就是让课程吸收和融合游戏精神。也就是说,实施课程游戏化时,教师不应组织那些“表面上热热闹闹貌似游戏,实际上不具备游戏基本因子”的假游戏,而是要寓教于乐,让幼儿玩得开心,同时学到知识。

比如,为了让幼儿掌握与数字有关的知识,教师可以组织“虚拟果蔬市场”游戏,要求幼儿分别扮演顾客和摊主。在这个游戏中,扮演摊主的幼儿需要给蔬菜、水果分类,并贴上标价;扮演顾客的幼儿需要比较不同摊位蔬菜、水果的价格,然后“购买”更具性价比的蔬菜、水果。由此,幼儿可以掌握相关数学知识,并锻炼沟通、交流能力。

又如,在语言表达课程中,教师可以组织“故事创作接力”游戏,鼓励幼儿接力讲述故事。在组织这个游戏时,教师要注意给表达能力较弱的幼儿提供更多耐心引导和帮助,确保他们同样可以在游戏活动中快乐地掌握语言知识。

结语

实施课程游戏化,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学习热情以及参与积极性,而且可以推动幼儿多方面能力发展。然而,要实现课程游戏化、打造高质量的幼儿教育课程并非易事,教师需要在组织游戏活动的多个环节投入更多心力进行思考与尝试,并不断反思、改进。笔者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分享了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境构建、材料选择与提供、教学活动组织等方面实施课程游戏化的方法,期望可以帮助广大幼儿教师更好地实现上述教育目标,保障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刘佳.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C),2024(6):47-48.

[2]黄素萍.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户外自主游戏的策略探究[J].名师在线,2024(10):91-93.

[3]方巧涵.课程游戏化助力营造温馨和谐的幼儿园班级环境[J].读写算,2023(33):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