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中活动化教学的应用

2024-10-30 00:00:00翟凤英
教育界·A 2024年27期

【摘要】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化学知识和化学技能,推动学生形成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文章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分析围绕理论知识、实验操作、生活实际应用活动化教学的七项策略,并总结了如何高效、科学地组织高中化学教学活动。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活动化教学

作者简介:翟凤英(1981—),女,江苏省南京市天印高级中学。

采用活动化教学模式,意味着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围绕学生组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展开求知与探索,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验与感悟,从而顺利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当前,面对学生新的发展需求,高中化学教师应完善教学模式,尝试组织更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活动。为达到上述目的,教师可以尝试应用活动化教学模式,指导学生在各式各样的活动中学习知识,锻炼多方面能力,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一、围绕理论知识应用活动化教学模式

(一)提供自主学习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在应用活动化教学模式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慢慢形成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及能力,养成优秀的学习习惯。当然,一部分高中化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在自主学习时,学生可能难以很快理解这些内容。在教授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应先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安排学习任务或者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学习经验、生活阅历和个人认知进行自主学习,使其学会从不同视角思考和探讨化学知识,掌握更多自主学习的技巧[1]。

比如在“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一节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危害以及绿色化学的思路,使他们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大意义,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发展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说出导语:“大量排放汽车尾气是大气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减少汽车尾气排放量吗?”此后,教师可以建议学生上网查找资料或者询问家长,了解能够降低汽车尾气排放量、节约能源的方法,并鼓励他们自主思考,提出个人看法。在自主探索学习后,学生意识到,为了降低汽车尾气排放量,他们可以选择在出行时乘坐公交车或骑共享自行车,也可以选择乘坐新能源汽车;而汽车厂商则可以通过开发利用清洁燃料的汽车、改良汽车发动机以提升燃料的使用率等方法降低汽车尾气排放量。

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需要自主收集资料、整合信息,找到提升空气质量的方法,这对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化学思维发展十分有益。

(二)引入小组合作活动,深入理解化学原理

高中化学知识比初中化学知识难度大,对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有时学生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无法解决问题。为了帮助学生掌握相对抽象、复杂的知识,在应用活动化教学模式时,教师可以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生活现象背后的化学原理,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为此,高中化学教师需要在教学前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然后据此设计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在组织活动时,教师则需要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思考、讨论,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掌握化学知识[2]。

比如在“硫及其化合物”一节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防治二氧化硫的知识,教师可以先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展示酸雨过后的城市景象,让学生了解酸雨会造成花草树木枯萎、小鸟死亡、建筑物被腐蚀。此后,教师可以围绕“如何防治大气污染”这一主题组织教学活动,并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是否了解硫循环?你们觉得酸雨产生的原因有什么呢?酸雨对动植物还有什么危害?我们应该如何防治酸雨呢?”接下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自由交流、讨论,并共同收集、整理有关信息,以得到答案。这样的教学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围绕实验操作应用活动化教学

(一)利用实验引入教学内容

丰富多样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发展实践能力、形成创新精神,同时也可以推动他们形成乐观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实验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化学实验与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有密切关联,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或者让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实验引出教学内容,激励学生主动分析实验现象、探索化学知识,进行深度学习[3]。

比如在“离子反应”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与学生一起回顾有关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内容,然后提出问题:“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有什么不同呢?”学生表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在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教师追问:“假如这里有两份不同的电解质溶液,但是两份溶液的质量和浓度相同,请问这两份溶液的导电性能也一样吗?”在大胆猜测和讨论后,学生发现他们只在理论层面进行分析难以得到精准结果,此时教师可以顺势鼓励学生设计实验,并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实验材料。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会尝试在四个小烧杯里分别倒入50 mL的氨水、氢氧化钠溶液、醋酸溶液和盐酸(这些溶液的浓度均为0.1 mol·L-1),然后进行导电测试。在这一环节,教师需要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的成因。经过实验,学生会发现,电路通过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的小灯泡比较明亮,而电路通过氨水与醋酸溶液的小灯泡则较暗。至此,教师可以追问:“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展开分析与探究后,学生意识到这些溶液里离子的浓度有所不同,氢氧化钠和盐酸溶入水中后几乎全部电离,氨水和醋酸溶液中的电解质则部分电离。

(二)利用实验深化学生认知

高中化学教师也可以利用实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原理,使其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学习高中化学知识时,部分学生因为没有亲身经历与直接体验某些生活现象,所以缺乏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难以深入理解这些理论知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他们没有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化学知识,教师可以组织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形成感性认知,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并由此顺利掌握相关化学知识[4]。

比如在“硫及其化合物”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背景知识:“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物质和空气中水汽结合,形成的降雨叫酸雨。我国的酸雨主要是硫酸型,和二氧化硫这种物质有关。与此同时,二氧化硫也是一种国际通用的食品添加剂。请问,二氧化硫到底是一种什么物质?具有什么性质?我们能从哪些视角研究二氧化硫呢?”根据所学知识,学生可以轻松地说出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回顾二氧化硫与水、氧化钙及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围绕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展开研讨。此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动手做实验,研究二氧化硫气体同氢氧化钠溶液、高猛酸钾溶液和紫色石蕊试液反应的现象,由此了解二氧化硫具有酸性、氧化性与还原性等特性。

(三)利用实验引导复习巩固

实施活动化教学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实验引导学生复习巩固。为此,教师需要在带领学生回顾基础知识后,鼓励学生自主完成实验。当然,教师也可以借此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组织教学活动前,教师应当设计一些实验探究问题,并在学生开始做实验后通过问题引导他们思考、交流,使其确定自己的猜想、假设,再据此进行探究。

比如在实验活动“乙酸乙酯的制备与性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提问:“在制备乙酸乙酯时,我们应该如何设计连接装置呢?我们在加热试管时应注意什么?”此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在前几节课学到的有机物知识和以往的实验设计经验思考实验步骤,并帮助学生总结实验注意事项,以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在学生做实验前,教师可以先演示这项实验,说明如何往试管里放入适量的乙酸、浓硫酸、乙醇与碎瓷片,然后用小火加热试管。在做演示实验时,教师要提醒学生仔细观察教师的操作方法。在完成演示实验后,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连接实验装置,完成实验操作,比较加热前后试管内混合物的变化,思考实验现象出现的原因。在学生自己做实验后,教师应带领学生回顾整个实验过程,鼓励学生列出相关化学方程式。

三、围绕生活实际应用活动化教学

(一)结合实际生活授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尽管高中化学知识难度较大、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但是这些内容仍然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高中化学教师应在教学中多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授课,并在此基础上实施活动化教学,以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结合个人认知学习化学知识,从而顺利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5]。

比如在“氮及其化合物”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通过生活现象引入教学内容:“你们听说过位于青海和新疆交界处的‘魔鬼谷’吗?这个区域湖泊沼泽众多,林木繁茂,牧草秀美,然而却频频发生雷击,并伴有大量牲畜死亡,因此被当地人称为‘魔鬼谷’。你们知道这个地方出现奇异景象是因为什么吗?”在学生的好奇心被勾起来以后,教师可以继续解释:“科学家调查后发现,‘魔鬼谷’蕴藏着大量矿物体,正是这些矿物体引来雷电云层中的电荷,带来电磁效应,导致雷击频繁出现。而牧场中的草木和牲畜,正是雷击的目标。与此同时,雷电和风雨交加的天气也可以给谷地的土壤带来天然化肥,使得牧草长势喜人。一般来说,空气中的氮是一种不活泼的气体,在常温下,它不易氧化,但是遇上高温,空气中的氮就可以与氧化物合成二氧化氮这种天然化肥。雷击时,温度很高,在高温作用下,空气中的氮与氧化物反应得到二氧化氮,成了从天而降的优质化肥。由于多雷电,这里的牧草特别茂盛,吸引了众多的牧民到这里放牧。”由此,学生自然会明白氮元素的重要性。此时,教师可以介绍“雷雨发庄稼”等谚语,并让学生写出氮与氧化物反应生成二氧化氮的化学方程式。在学生顺利完成任务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二氧化氮可以促进植物生长呢?”在教师的问题驱使下,学生会主动翻阅教材及相关书籍,寻找答案。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学到化学知识,还会意识到化学知识与自己的实际生活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

(二)组织实地调查活动,锻炼学生实践能力

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教师不应将教学空间限制在教室,而应带领学生在家中、在小区里甚至是到更广阔的社会空间中学习化学知识。在实施活动化教学时,教师可以适当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实地调查活动,这样做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形成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等学科核心素养。

比如在“金属材料”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学习教材内容,让学生了解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和实际用途。在学生掌握上述内容后,教师可以根据“金属材料的使用和保护”这一主题安排实地调查活动,带领学生寻找身边的金属制品,研究金属材料在人们实际生活中的使用情况。通过实地调查学生会发现,在常见金属中,铁的应用范围最广,很多家庭做饭的锅、铲子等都是铁制品。除此之外,学生还会看到一些金属资源浪费现象。教师可以在学生分享这些现象后,引导学生分析回收金属制品的意义,并从化学角度找到保护金属制品的措施。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可以将学到的化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学生也会明白化学知识的实用性,产生节约能源与保护金属资源的意识。

结语

总的来说,活动化教学具有主体性、实践性与开放性等特点。为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尝试实施活动化教学,组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有机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探究,而且能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锻炼能力,从而逐步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娟.引入活动化教学 建构高效化学课堂[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3(36):122-124.

[2]陆元.指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课程教学策略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8(22):113-115.

[3]慕贤玲.高中化学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措施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2(12):170-172.

[4]唐媛.浅谈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2023(13):30-32.

[5]赵凯凯.“双减”背景下高中化学教育提质增效的措施探究[J].高考,2023(33):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