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二声部视唱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2024-10-30 00:00:00叶珊珊
教育界·A 2024年27期

【摘要】二声部视唱训练是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听觉分辨能力和音准把握能力等具有显著作用。文章首先分析二声部视唱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践原则,继而以人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美丽的家乡》为例,从聚焦音准练习、加强弹唱练习、注重节拍练习等多个维度着手,阐述二声部视唱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践路径,旨在为小学音乐教师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二声部视唱训练;小学音乐;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叶珊珊(1987—),女,西安市碑林区朱雀大街小学。

随着新时代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音乐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二声部视唱作为音乐基础教学的重要内容,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音准和节奏感,还能够有效提升他们的多声部听觉分析能力和音乐合作能力等。人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教材对二声部视唱训练进行了科学安排,旨在通过这一训练方式帮助学生发展音乐听觉与感知能力,为今后的音乐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一、二声部视唱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践原则

(一)渐进性原则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渐进性原则强调教学过程的逐步深入和层层递进。在二声部视唱训练中,这一原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师在引入二声部视唱训练时,应从学生的音乐基础出发,选择适合学生水平的曲目。从单声部的音准训练和节奏感的培养开始,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音乐基础。在此基础上,教师可逐步引入二声部视唱的内容,让学生从简单的和声模仿开始,逐渐适应和熟悉两个声部的协调与配合[1]。第二,在二声部视唱训练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合理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教师可从简单的和声训练开始,逐渐提高和声的复杂度和多样性,待学生适应后再让其挑战更高难度的曲目,从而使其在循序渐进的练习中提升音乐素养和合唱能力。第三,渐进性原则还体现在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与尊重上。教师应关注每个学生的音乐基础和学习能力,贯彻落实因材施教理念,让每个学生都能逐步在二声部视唱训练中取得进步和发展。

(二)合作性原则

在二声部视唱训练中,合作性原则强调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二声部视唱本身就是一种团队合作的艺术形式。在训练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倾听、相互配合,不断调整自己的声音和节奏,以达到最佳的和声效果。这种合作过程能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练习和排练,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合唱表演,让学生在合唱中感受团队合作的力量和魅力。总之,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二声部视唱训练,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同时关注学生的合作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归属感。

二、二声部视唱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践路径

笔者结合人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美丽的家乡》的教学,从音准练习、弹唱练习、弹唱交融等环节着手,阐述二声部视唱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践路径。

(一)聚焦音准练习,筑牢二声部视唱基石

音准是视唱艺术的灵魂,其重要性在二声部视唱训练中尤为凸显。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将音准训练放在首要位置,采取科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音准能力。

第一,探秘“无名唱”。在音准训练中,“无名唱”是最为独特的方法之一。该方法强调在视唱时摒弃曲谱中的文字标识,代之以统一的发音方式,如la、lu、wu等,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音高的细微变化上。例如,在教授歌曲《美丽的家乡》时,教师可以挑选第一乐段的前四个乐句,引导学生用“la”这个无具体音高的音符替代所有的音符进行视唱。其好处在于,学生能够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音高和旋律的流动上,而不会被音符所干扰。在视唱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地给予指导,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每一个音的音高和时长。通过反复练习,学生能逐渐适应“无名唱”的方式,重新视唱具体的音符时,也能自如地掌控音高,实现音准能力的提升[2]。

第二,开启音阶之旅。作为音乐的基石,音阶构建了旋律的框架,是二声部视唱训练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为低声部,一组为高声部,让学生通过在低声部中稳固根基,在高声部中进行多音阶挑战,逐步领悟音阶的奥秘。首先,教师可详细讲解《美丽的家乡》的结构和旋律特点,特别是第二乐段中的二声部视唱部分,这是分声部练习的重点。在分声部练习开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熟悉各自声部的旋律,通过多次聆听和跟唱,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准确掌握所处声部的音准和节奏。其次,教师可组织各声部的学生进行分声部练习。特别是在二声部视唱部分,教师应着重指导学生注意两个声部的和谐与统一。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相互聆听,相互配合,提高整体演唱水平。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唱练习,让学生展示分声部练习的成果。在合唱中,学生不仅能感受到歌曲《美丽的家乡》的合唱魅力,还能在实践中加深对分声部视唱的理解和感悟。

第三,练习琶音。琶音训练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音高的概念,进而在实践中逐渐提升音准能力。在教授《美丽的家乡》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高、低两个声部,让低声部的学生在保持长音的同时,让高声部的学生练习以do、mi、sol为基础的琶音变化。在此过程中,高声部的学生需特别注意第17至24小节的旋律走向,这一部分即歌曲的高潮所在,也是二声部视唱的核心区段。通过反复练习,在学生逐渐熟悉各自声部的旋律后,教师可将两个声部合并起来进行协调练习。从分解到综合的训练方式,有助于学生在理解各自声部独立旋律的基础上更好地实现二声部视唱的和谐统一,同时逐步加深对歌曲的感悟,提高音准和音乐感知能力[3]。

第四,训练和声音程。在二声部视唱的音准训练中,和声音程的连接训练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可以把学生划分成高、低两个声部,让低声部学生不断重复演唱同一音高,再引导高声部的学生加入和音音程。在练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时刻关注自己的音准以及其他声部的旋律走向,确保音高与旋律的完美融合。在进行《美丽的家乡》的二声部视唱训练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详细解释和声音程的概念和原理,再选取歌曲中的典型二声部片段,引导学生进行视唱练习。步骤见表1。

(二)加强弹唱练习,开启音乐思维的艺术之旅

利用钢琴进行弹唱训练,让学生一边唱一个声部,一边弹另一个声部,这种一心二用的练习方式能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加深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在二声部视唱素材里,三度六度音程的应用十分常见。鉴于此,教师可将三度六度练习融入弹唱训练中。教师可将音程细分为两类,一类是二度、三度等较近的音程,另一类则是四度到八度等较远的音程。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二度、三度的近音程开始练习,通过反复的弹奏和演唱,让学生逐渐熟悉并掌握近音程的弹奏方法之后,再逐步引入远音程的练习[4]。

在教授《美丽的家乡》这首歌曲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两组,让一组学生负责演唱第一乐段的主旋律,另一组学生则弹钢琴为其伴奏。第一乐段的节奏密集且规整,学生基本可以在掌握主旋律的基础上轻松地进行弹唱练习。当歌曲进入第二乐段后,学生需要一边流畅舒缓地演唱旋律,一边进行第17至24小节的二声部伴奏。在这一部分中,学生不仅要准确弹奏出二声部的音符,还要与主旋律和谐搭配。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着重指导学生学习如何在不同音程间进行切换,特别是三度和六度音程,由此锻炼学生的视唱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

(三)注重节拍练习,深化视唱练习的节奏感知

对于视唱练习而言,节奏和音准是两大核心要素。其中,节奏如同音乐的脉搏,在二声部视唱里凸显其独有的立体性特征。它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要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美妙的音乐。因此,节奏训练不仅能锤炼技艺,还能实现多声部思维与音乐记忆能力的双重提升。教师可以采用卡农模仿训练、立体节奏训练等多种方式指导学生进行视唱训练。

第一,开展卡农模仿训练。卡农模仿训练是一种对位模仿训练,学生不但要掌控自身声部的节奏,还要倾听、跟随其他声部的节奏。教学时,教师可以先示范第一声部的旋律,让学生模仿并演唱;再示范第二声部的旋律,让学生在演唱自己声部旋律的同时,留意并跟随第二个声部的节奏。通过反复练习,学生能够逐渐适应多声部视唱的音乐环境,提升视唱

能力。

在教授《美丽的家乡》时,教师可以歌曲第一乐段的旋律为示例,演唱这段旋律,让学生模仿并演唱。第一乐段的节奏密集且规整,为学生提供了清晰的旋律线条和稳定的节奏参考[5]。在进入第二乐段的教学后,教师可以示范第17至24小节的二声部旋律。这一部分的旋律舒缓宽广,与第一乐段形成对比,为卡农模仿训练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学生需要在倾听并模仿教师示范的基础上,演唱自己声部的旋律。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学会控制自己的音量和节奏,还要学会在听觉上捕捉另一个声部的动态变化。

为了增加训练的难度和趣味性,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进行不同音高的卡农模仿训练,比如移调至高音区或低音区,或者将旋律倒置。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交换练习,让一部分学生演唱一声部的旋律,另一部分学生演唱二声部的旋律,然后交换声部,以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体验不同的音乐声部和表现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音准和节奏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第二,加强立体节奏训练。在二声部视唱训练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别练习各个声部的节奏,再让他们尝试将这些节奏组合在一起演唱。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需要注意力度的掌握,使音乐变得更加灵动和富有表现力。

例如,在教授《美丽的家乡》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了解歌曲第一乐段的节奏特点,要求学生先单独练习各自声部的节奏,确保他们能够准确无误地演唱。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do、mi、sol骨干音的节奏模式以及休止符,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弹性与活泼感。当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第一乐段的节奏后,教师可以将注意力转向第二乐段。第二乐段的节奏相对欢快,旋律舒缓,为二声部视唱提供了良好的练习素材。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将两个声部的节奏叠加在一起,形成立体的节奏结构。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在演唱主旋律的同时,准确地捕捉和表现二声部的节奏,从而提升音乐感知能力。

结语

本文以人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美丽的家乡》的教学为例,探讨二声部视唱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践策略。从音准练习到弹唱练习,再到节奏感知,二声部视唱训练为学生打开了音乐世界的大门,有助于提升他们的音乐核心素养。小学音乐教师应继续深化二声部视唱训练的研究与实践,为更多学生插上音乐的翅膀。

【参考文献】

[1]程东东.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音乐“双基”校本课程实践研究:以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为例[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2023.

[2]吴斐.音乐课堂中多声部合唱教学的实践探索[J].小学教学参考,2023(6):50-52.

[3]张祎桐.小学音乐教师应具备的视唱能力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22.

[4]殷晓琴.小学音乐二声部歌曲教学的策略:以《七子之歌—澳门》教学为例[J].江西教育,2022(3):78-79.

[5]韩旭.视唱练耳教学元素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研究:以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恒昌店巷小学为例[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