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大单元教学,对学生学习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核心素养背景,简述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意义,从统整大单元教学内容、创设大单元教学情境、丰富大单元教学活动、精心设计大单元作业、注重大单元教学评价五个方面,探究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策略,旨在推动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提高整体教学效率。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
作者简介:徐隆(1996—),男,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唯亭实验小学。
大单元教学,指的是以主题或任务为中心,对知识内容进行分析、重组、整合和拓展,整体规划后设计各种课程类型的活动。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应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以大单元为平台整合教学内容,并设计多元教学方法,解决传统课时教学中知识呈碎片化的问题,进而提高课堂整体教学效率,满足新时期的教学需求。
一、小学数学课堂中大单元教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落实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核心素养作出了明确的界定,指出数学核心素养可以分为学习能力、必备精神品质两个方面的内涵。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设计质量较高、形式丰富的教学活动。同时,教师通过立足大单元知识框架,结合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设计教学目标,可以将核心素养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1]。
(二)有助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课标倡导教师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整体教学效果。基于核心素养开展大单元教学,教师要先研究和梳理教材内容,明确其中的重难点,如此才能实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在这一背景下分析、探究数学知识,不仅可以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还能深入理解知识的本质,有效发展核心素养。
(三)有助于满足学生需求
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构建大单元框架时会融入课外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模式更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数学单元知识和生活实际之间的关联,调整教材中的知识编排顺序,根据不同教学阶段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合理的引导下学习,培养适合自身的学习习惯。
(四)有助于优化教学过程
课标导向下,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而大单元教学法的运用为教学提供了具体的策略,其中“大”指的是知识点环环相扣,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网络。教师积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大单元教学,并结合教学经验对教学目标、教学情境、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加以优化,能有效完善大单元教学模式,推进数学课程改革[2]。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策略
串联知识结构、构建知识网络是保障大单元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其中教学目标、教学主题、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设计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主题的引导下,立足整体对教材和学情进行深入研究,设计对应的教学活动,能够助力学生实现深度学习和知识的理解迁移,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统整大单元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作为一个完整教学活动的开端,对后续教学活动、教学评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观察课堂教学实际情况可以发现,部分大单元教学目标设计存在针对性弱、衔接性不强等问题,无法在学习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确保大单元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设计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学科核心素养,找准旧知与新知的契合点,真正突出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3]。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为例。“用字母表示数”是简易方程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能助力学生理解方程未知数的意义。对此,教师可以将其组成为新的大单元,并制订相应的大单元教学目标。首先,教师翻阅教材内容,发现“用字母表示数”和“简易方程”内容与代数相关,但对于学生而言,“用字母表示数”的抽象性较强,是学生开辟数学新领域的开端。其次,教师结合“用字母表示数”和“简易方程”内容之间的关联,在课堂中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先引导学生用字母来表示公式,再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运算律,让学生习惯用字母来表示数,最后利用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在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完成设未知数、列方程等步骤,顺利进入方程的学习之中。最后,教师基于“用字母表示数”和“简易方程”知识之间的关联,制订大单元教学目标:侧重于“用字母表示数”引出方程,助力学生建立初步的方程概念;精心设计问题,侧重引导学生对方程概念的理解。
(二)创设大单元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有效性
情境是大单元教学设计中必不可少的因素,也是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方法。新课导入关系到新知的传授、练习的开展和课后的复习,教师如果采取“单刀直入”的方式直接引入知识,就无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生活经验[4]。对此,教师在大单元教学中应重视情境的创设,驱动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值得注意的是,情境创设不能脱离实际,应采取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助力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教学为例。由于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整数乘除法”的算理和算法,因此教师可以联系旧知,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等知识与本课内容组成大单元,并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首先,教师在课堂初始联系“整数乘除法”知识设计情境,提问:“A商店4本书共12元,请问一本书多少元?B商店4本书也卖12元,且推出“买四送一”的活动,请问一本书多少元?”借助情境中的具体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除法“平均分”的含义列出除法算式,完成思维从形象直观走向抽象。其次,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周末,思思陪淘气和跳跳去营业厅缴纳话费。跳跳说:“我经常给乡下的爷爷奶奶打电话,国内长途每分钟0.3元,通话费用一共5.1元。”淘气说:“我每周都要给国外的表哥打电话,国际长途每分钟7.2元,通话费用一共54元。”思思听过后,感叹淘气打电话的时间也太长了吧!你同意思思说的话吗?怎么判断淘气和跳跳谁打电话的时间更长?有的学生认为淘气打电话的时间更长,原因是他缴纳的话费更多;也有的学生认为应该结合每分钟的话费判断谁的通话时间更长。由此,教师鼓励学生结合情境中的内容,对结果进行合理的估算,考查学生能否运用除法列出算式,并结合已有知识尝试解答。最后,教师结合学生对问题情境的探究情况加以点评,发现学生能类比整数问题情境列出正确的小数除法算式,为后续小数除法算理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以上,教师结合学情和生活实际创设难度适宜的问题情境,并基于大单元教学理念融入旧知,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层递进地探究数学知识,进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三)丰富大单元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有效性
大单元教学相对于单一课时教学而言,涉及的知识点更多、逻辑性更强,学生的学习难度相对也更高。教师在大单元教学中设计丰富的活动,能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展开来说,教师应先整合大单元教学内容,再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要求,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将知识以多样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如此一来,学生能在活动中对数学知识展开系统探索,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一)”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将本课与“表内除法(一)”“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组建成新的大单元,并设计形式丰富、内容多样的教学活动,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直观呈现5的乘法口诀,引导学生理解每句口诀的含义,并找到其中蕴含的规律,再设计生活化问题引导学生用乘法口诀计算,让学生在体验口诀计算优势的同时,巩固学习成果。其次,教师鼓励学生结合“5的乘法口诀”探究过程,自行探究2到4的乘法口诀,在理解乘法口诀意义的基础上尝试自行编制2到4的乘法口诀,找到口诀之间的联系和规律。这一过程中,学生应用已经识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深化思维能力,并逐步经历乘法口诀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最后,教师继续启发学生的思维,要求学生自行编制8至9的乘法口诀,并解释口诀的意义。掌握乘法口诀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调动数学模型意识,制作九九乘法表或九九乘法歌来介绍乘法口诀。基于此,教师再设计相对复杂的问题,让学生用乘法口诀来解决实际问题,于应用中强化大单元教学效果。
(四)精心设计大单元作业,夯实基础性知识
作业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单元教学作业也应符合大单元教学主题,具备系统性、延伸性等特点。简单来说,教师应组织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并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促使学生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进而增强对知识的应用意识。因此,教师在大单元教学中,不仅要借助作业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要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为后续新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5]。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结合“多边形的面积”设计大单元作业内容,具体内容如下。
【基础考查】
1.在一个长为7厘米、宽为3厘米的长方形里摆放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在不重叠也不留空隙的情况下,一共可以摆多少个?
2.一面长为5米、宽为3米的墙上有一扇正方形的窗户,已知窗的面积是4平方米,现打算粉刷这面墙,需要粉刷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拓展延伸】
1.结合已掌握的图形面积计算方法,试着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算一算家里的面积,过程中遇到困难请尝试利用互联网搜集素材,主动探索并解决。
以上,基础考查类作业难度较低,更多是考查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应用能力,而拓展延伸类作业难度较高,学生在测量后发现,家里的房子不仅包含长方形和正方形,还包含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为了顺利完成作业内容,学生会主动搜集与其相关的知识,并通过自主学习,理解和掌握多种图形的面积计算方式,助力核心素养发展。
(五)注重大单元教学评价,反思教学常态化
评价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反映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最终结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将评价融入大单元教学环节之中,在帮助学生查缺补漏的同时,客观分析其真实学习情况,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对此,教师应开展常态化教学评价,找出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点,进一步提高大单元教学效果。展开来说,教师一方面要结合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进行评价,指导学生结合评价内容开展针对性学习;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采取“一对一”的方式,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了解其单元知识理解程度。学生在教学评价的引导下,能够发现自身学习中的问题和不足,并针对性地进行改正。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将本课与“分米和毫米”构成新的大单元,并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测量意识和数感,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展开评价。首先,教师在大单元教学结束后,为学生布置绘制思维导图的任务,要求学生以“测量”为主题设计思维导图,并鼓励学生彼此分享绘制思路,检验学生对长度单位和测量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其次,教师结合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对其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学习能力加以点评,着重指出学生能力、素养等方面的不足,并据此归纳出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点,在后续教学中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最后,教师结合大单元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测试,以学生测试结果为依据进行评价,评价中不仅要指出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还要与学生共同分析错误的原因,并加以反思,为后续针对性学习做好准备。
结语
总的来说,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大单元教学,教师应以课标为导向,在完善学生知识体系的同时,积极培养其核心素养,让学生全面掌握数学课程知识,更好地理解单元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基于教材重构数学大单元内容,并在教学中借助情境、问题设计相应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意识,让课堂真正满足课标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婷.大概念视角下小学数学单元教学实践研究:以“乘法”单元为例[J].理科爱好者,2023(6):209-211.
[2]夏玲.大概念引领下的小学数学单元教学策略研究:以“多边形的面积”为例[J].名师在线,2023(36):23-24,33.
[3]卿锋.利用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探究[J].名师在线,2023(36):40-42.
[4]刘玉晗.大单元教学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构建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36):65-67.
[5]金欢欢.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策略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36):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