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结构化教学的实践探索

2024-10-30 00:00:00赵晓帆
教育界·A 2024年27期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结构化教学是增强教学成效的重要策略。教师在使用统编版教材进行授课时,应深入理解编者的教学理念,并从结构化的角度指导学生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从内容的组织、学习的进程、知识的积累和思维的发展等角度出发指导学生,帮助他们全面且系统地吸收知识。这样的方法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还可以显著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统编版语文;结构化教学;学习内容;学习路径

作者简介:赵晓帆(1994—),女,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外国语小学。

结构化教学与统编版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一致,强调学习内容的整合性和学习路径的连贯性,有助于学生理解语文知识背后的深层逻辑。教师应当结合统编版语文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心理,用结构化的方式规划和实施课堂教学[1]。这样的教学可以确保学生系统地学习知识,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整体解读:建构结构化知识体系

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深刻把握教材的结构,并明确教学的关键点和语言练习的目标。通过整体解读教材、深入探讨单元内容并挖掘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师可以有效提高教学的效率[2]。因此,教师应不断实践和探索,构建结构化知识体系,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教学指导,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聚焦单元教学重点

教师应聚焦单元的教学重点,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在备课时,教师需要解读教材,整合阅读、口语交流、写作练习、综合学习和回顾拓展等环节,精准设定语言技能训练目标。

以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教学为例。这个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单元精选《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四篇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阅读链接”等相关资料,了解鲁迅的生平。“阅读链接”包含冯雪峰的《论〈野草〉》、李何林的《鲁迅〈野草〉注解》,有助于学生拓宽知识视野,加深对鲁迅的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日积月累”,积累鲁迅的名言佳句。这样,学生通过整合相关资料,可以从不同角度鉴赏鲁迅的文学作品,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

可见,教师应聚焦单元教学重点,利用教材“阅读链接”“日积月累”等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深入研读作家的作品,从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做好问题设计

教师需要确定某一教学重点在课程体系中的位置,了解学生是否接触过类似的内容、他们对此的掌握程度如何[3]。根据学生的学情,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做好问题设计。

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教学为例。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根据要求梳理信息”的能力。为了不让学生感到过大的压力,教师可以采用问题教学法,设计一系列引导性问题帮助学生梳理课文信息。在教学《我的“长生果”》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作者在童年时期的阅读和写作经历是怎样的?她读过哪些类型的书?她悟出了哪些道理?”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有条理地整理课文信息,抓住课文的核心内容。

可见,教师做好问题设计,设计引导学生探究文本内容的相关问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

二、有机整合:选择结构化内容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高效地指导学生达成教学目标。因此,教师需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对其进行恰当的调整。

(一)重组相似的内容

统编版语文教材精心编排众多叙事性文章,这些文章在风格上有着相似之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把这些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进行整合,形成结构化教学内容。这种做法既能凸显教学重点,又能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以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的教学为例。课文通过一系列对话展现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之间发生的故事。在每一轮对话中,都是急性子顾客提出要求,慢性子裁缝作出回应。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指导学生学习。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第一天的对话,从而把握角色性格。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标注时间词“第二天”“第三天”“又过了一天”,从而梳理顾客要求的演变和裁缝的应对方法。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裁缝和顾客对话的语气。这样的结构化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梳理故事脉络,为他们有序、有逻辑地复述故事打下坚实的基础。

可见,在教学叙事性课文时,教师应该结合课文的特点,将相关内容有机串联起来,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并以此为基石,指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这种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课文的内在逻辑和深层含义,从而显著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重组对比鲜明的内容

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中,部分课文描绘的人物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教师应将这些对比突出的内容整合起来,鼓励学生提问、探索和反思,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跳水》的教学为例。文章讲述船长在危险时刻急中生智,大胆做出抉择,让孩子转危为安的故事。故事中的船长、水手和孩子在危险时的反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首先,教师可以整理描述各个人物反应的句子,形成结构化教学内容,再引导学生阅读并感受各个人物的心理。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各个人物的言行,让学生深入感受人物形象。最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样想的?他的办法好在哪里?”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船长的勇敢、冷静,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可见,教师引导学生对比课文的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人物的理解与感知。

三、任务驱动:培养结构化思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任务群”是指一系列经过精心策划的任务组合。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全面而系统地掌握语文知识,并培养他们的结构化思维能力,教师需要巧妙设计和有效利用任务群,将其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载体[4]。任务群不仅对学生的学科学习具有指导意义,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因此,教师应积极主动地运用任务群实施语文教学,推动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一)以核心任务驱动学习

核心任务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它能够明确教学的方向和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精心设计的核心任务能够集中反映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通过围绕核心任务完成各项子任务,学生可以逐步构建知识框架,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教师需要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可操作性的核心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从而培养学生的结构化思维。这样,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逻辑清晰的思维框架,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围绕“撰写汉字研究报告”的核心任务,设计三个子任务,从而构成任务群。三个子任务分别为制订计划、收集整理资料、撰写报告。任务群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和递进性,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获取知识,还可以学会批判性思考。

可见,教师设计任务群,有利于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以“学用结合”为核心的任务群驱动学习

学生的语文学习涵盖两个阶段—学语文和用语文。为了推动学生的结构化学习,教师需要构建以“学用结合”为核心的任务群[5]。以“学用结合”为核心的任务群强调学习与实践的相互转化与促进。语文教材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内容,任务群则可以引导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际。

以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海上日出》的教学为例。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说说课文描写日出的精彩之处。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任务群实现教学目标。任务一: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海上日出的每个阶段,体会海上日出的美丽景色。任务二:用自己的话重新描述海上日出的景象,要求内容完整、语句通顺。任务三:绘制“海上日出思维导图”,记录日出之前、日出之时、日出之后的不同景象。这样的任务群,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需要从语文课程的宏观视角和学生素质发展的层面出发,把握教学方向,确保任务群框架下的语文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四、实践强化:拓宽学生的结构化学习视野

教师需要注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引导他们从多视角出发理解知识,拓宽结构化学习视野。

(一)设计变式练习,加深学生的学习体验

语文要素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些要素不仅是构成语文学科的基础,还是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重要工具。教师应根据语文要素与教材之间的紧密关系,巧妙设计变式练习,让学生有机会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中。这样不仅能够巩固学生的知识基础,还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深刻的体验。

以统编版语文六年f60a0ed50925a9eb27b68281c29e0867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的教学为例。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课文的表达形式和基本结构。当学生掌握这些语文要素时,教师便可以进一步引导他们模仿文中的格式进行语言训练。这种训练形式不仅能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让学生迁移应用所学知识,拓宽学习视野。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而是成为主动的知识探索者。由此,学生的语文学习会变得更加灵活、多样和有趣。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有助于加深他们的学习体验。

(二)布置实践任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结合课文特点,教师可以构建融合知识学习与生活体验的语文结构化教学体系,从而拓宽教学途径,推动多元化教学目标的实现。

以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故宫博物院》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根据教材阅读指导的要求,为学生布置以下两个实践任务: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选择一两个景点,在有机会游故宫的时候为家人进行讲解。这种具有实践性的任务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学习热情,拓宽学生的视野。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取结构化教学策略,能够引导学生转变思考方式,灵活地整合与应用知识,从而促使学生深入学习。教师需要具备全局思维,从宏观的角度研究教材内容,指导学生系统地理解课文、章节和主题之间的关联,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

【参考文献】

[1]曹鸿飞.“1+X+Y”联读:形成单篇、多篇与整本书的阅读链[J].小学语文,2019(11):21-25.

[2]林秀丽.构建全程性的理论与实践互融共生的课程结构:以呼伦贝尔学院语文教学法课程体系改革为例[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0(18):116-117.

[3]沈丽君.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长课文结构化教学方法谈[J].小学语文,2021(1/2):13-17.

[4]李业琼.指向结构化教学理念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路径建构[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21(10):31-36.

[5]何珠花.以大单元结构化阅读教学实现“减负提质”: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2,23(2):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