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策略研究

2024-10-30 00:00:00李晓花
教育界·A 2024年27期

【摘要】表达能力,又被称为表现能力、显示能力,是指人利用语言、文字、动作、表情等将自己的思想、情感、想法准确表达出来的能力。阅读、认读、鉴赏、练笔等语文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能够让学生在准确表达自己想法的同时理解他人的想法。文章简述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意义和原则,从利用生活素材、重视词句分析、设计辩论活动、创设教学情境、优化阅读问题五个方面入手,探究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表达能力

作者简介:李晓花(1982—),女,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第三中学。

小学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为主要目标。但实际教学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学生缺乏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的机会,二是部分学生缺乏表达的自信。对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借助阅读教学的契机,指导学生掌握丰富的表达方法和技巧,并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表达的平台和机会,让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切实的提升。

一、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意义

(一)助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与表达,初步学会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能根据需要,用书面语言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1]。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符合新课标指导理念,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

(二)奠定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表达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且这种能力具有发展性和生长性,会随着人的年龄、阅历和知识的增长而增长,如婴儿通过哭泣来表达自己的情绪,而成年人则通过交流和沟通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重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能助力学生掌握更多表达技巧和沟通艺术,为其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应遵循的原则

(一)互动性原则

在以往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多是由教师主动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具有单向性特点,学生的思维活跃度不高,难以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对此,教师应遵循互动性原则,通过课堂提问、小组合作等方式,构建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在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同时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二)主动性原则

所谓主动性原则,指个体按照自己规定或设置的目标行动,是一种积极的品质。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时要遵循这一原则,调动JrWr5+ryGK0b9gluF3faYA==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确保表达训练取得理想的成效。此外,基于主动性原则设计阅读教学活动时,教师面对所有学生要一视同仁,让学生感受到尊重、平等,这样他们才会主动参与学习活动[2]。

(三)规范化原则

表达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敢于表达、积极表达,还要求学生能精准表达、理性表达。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应遵循规范化原则,结合学生表达中的不足,开展精准提炼语言、有序表达观点、合理注入情感等训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

三、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策略

(一)利用生活素材,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与多种因素有关,兴趣是关键因素之一。教师应立足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表达训练活动,鼓励学生积极表达、敢于表达。教师可以尝试引导学生用语言去描述生活中的人、事、物,或是描述生活中的细节、点滴,让学生的表达能力初步得到培养[3]。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口语交际板块“有趣的动物”为例。教材设计口语交际板块的意义在于为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让其学会大胆且有条理地表达观点和想法。组织学生开展这一板块的活动时,教师适当引入生活素材,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首先,教师利用PPT课件向学生介绍有奇特特征的动物,如变色龙、巨嘴鸟等,让学生被动物的习性、特点所吸引,进而引出本课的探究主题。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常见动物的习性,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其表达欲望。比如,某学生家中养了一只猫,他便向大家分享他观察到的猫的习性—猫喜欢在白天睡觉,且爱用舌头舔舐、清理自己的毛发。

其次,结合大多数学生去过动物园这一实际情况,教师设计口语交际活动“我爱游览动物园”,让学生回忆参观动物园时看到过的动物,并描述它们的特征。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大多会以自己喜欢的动物为对象展开描述,如有的学生喜欢海豚,便这样描述:“在观看海豚表演的时候,我摸到了海豚,它的皮肤非常光滑,摸起来很舒服……”

最后,教师设计了一个角色扮演活动,并准备了一些动物图片、模型,要求学生轮流扮演动物园中的讲解员,结合动物的图片和模型向游客介绍该种动物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表达和倾听丰富语言经验,提高语言表现力和创造力。

(二)重视词句分析,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

要想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内容展开教学,着重引导学生探究不同作者的表达技巧和词句风格。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能为学生锻炼表达能力提供优秀的示例和素材。具体来说,教师可指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优美词句,让学生在阅读和鉴赏中领悟作者所使用的写作手法的妙处,从而在丰富学生语言经验的同时提升其表达能力。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文《海底世界》的教学为例。首先,在学生完整阅读课文内容后,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这部分内容主要描写了海里动物的活动方式。教师提问:“课文中,作者介绍了几种动物?这些动物是怎样活动的?谁能说一说这些动物活动方式的不同之处?”教师要求学生通过勾画的方式找出文中描写动物活动方法的句子并仔细阅读。

其次,教师以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品味文中的词句,如“阅读课文中描写海参的句子,说一说海参是靠什么前进的”。学生回答道:“海参是靠肌肉伸缩爬行的。”教师继续启发学生的思维,要求其用一个词来形容海参的动作,目的是让学生提炼、规范自己的语言,学会用关键字词概括事物。

最后,教师要求学生按照以上方法,从课文中找到关键字词来概括其他动物的活动方式,如学生将梭子鱼的活动方式概括为“游”。由此,学生能够清楚得体地表达,增强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规范性。

教材是学生锻炼表达能力的重要素材来源,教师可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品析教材课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满足学生的语言表达需求,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

(三)组织主题辩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主题辩论活动也能有效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所谓主题辩论活动,指的是双方围绕某一问题进行辩论的活动,考察的是知识储备、思维反应、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结合真实想法展开辩论,调动其参与辩论活动的主动性,使其能够条理清晰、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4]。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文《天窗》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围绕天窗的含义和意象设计辩论活动,一方面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深化学生对课文内涵的理解。

首先,教师抛出辩论活动的辩题—“天窗是否可以慰藉乡下孩子的心灵?”具有争议性的辩题激发了学生的辩论欲望,他们议论纷纷,有的认为可以,有的认为不可以。

其次,教师将观点不同的学生划分为正方和反方两个小队。正方观点是“天窗可以慰藉乡下孩子的心灵,天窗能为乡下孩子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让他们在仰望星空的同时想象外面的世界,同时,天窗也是孩子心灵的寄托,能缓解其内心的孤独感”。反方观点是“天窗无法慰藉乡下孩子的心灵,天窗虽然能为孩子提供一定的想象空间,但实际作用有限,孩子们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依旧得不到解决。”

最后,教师鼓励学生基于己方论点,以课文为主要资料寻找论据,通过润色、加工形成辩论发言稿,在辩论活动中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参与主题辩论活动,学生能在辩论中理清思维逻辑,学会条理清晰、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四)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表达氛围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发展,丰富的信息化手段能辅助教师构建高效课堂。教师可在阅读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表达氛围,鼓励学生积极表达,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文《火烧云》的教学为例。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表达氛围,调动学生的表达积极性。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火烧云的视频,并搭配优美的音乐,向学生介绍火烧云的特点及形成过程,旨在借助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后,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组织语言描述自己眼中的火烧云。学生大多用颜色丰富、绚烂多彩等词汇描述火烧云。其次,教师在课件上展示作者对火烧云的描写,着重带领学生探究课文中表现火烧云颜色、形状的各种词汇和语句;同时,让学生对比火烧云视频和课文词句,深入体会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最后,教师要求学生重新组织语言描述火烧云。经过学习和积累,学生能够利用更加丰富、贴切的词汇和句子来描述火烧云。

可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轻松、愉悦的阅读和表达氛围,有助于提高学生表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提升语言表达的丰富性。

(五)优化问题设计,提供语言表达的机会

设问是教师引导学生表达的重要手段。但是,如果教师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和浅显,则难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如此,设问亦发挥不出导学的价值。对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优化问题设计,突出问题的引导性和开放性,给予每个学生表达的机会和空间,让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充分培养。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观潮》的教学为例。教师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潮汐的成因及周期规律,了解事物的因果关系,同时锻炼表达能力。

首先,教师展示了一段钱塘江大潮的航拍视频,让学生立足宏观视角观察钱塘江涨潮的过程,并设计“观看完视频后,你有怎样的感受?”“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描述钱塘江大潮,你会怎么表达?”“钱塘江是当地著名景点,每年涨潮时都会吸引无数的外地游客,那么,你们有没有思考过钱塘江为什么会涨潮?”等一系列发散性问题,引导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其次,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课文,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内容回忆视频中钱塘江涨潮前、涨潮时和涨潮后的场景,感受作者情绪上的变化,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和提炼文章结构和内容。最后,教师展示一些海洋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在感受大自然神奇和美丽的同时,关注和热爱大自然,形成保护海洋、爱护环境的意识。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以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结语

总的来说,表达能力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可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借助阅读教学的契机,基于阅读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语言表达活动,通过激发表达欲望、营造表达氛围、提供表达机会等策略,有效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刘恒瑞.小学语文低年级看图写话教学的探讨[J].文科爱好者,2023(6):115-117.

[2]王永杰.浅谈优化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策略[J].文科爱好者,2023(6):154-156.

[3]康月真.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探索[J].文科爱好者,2023(6):172-174.

[4]李晓敏.小学语文读写结合课堂教学策略分析[J].新校园,2023(12):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