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化教学在初中美术课堂中的应用路径

2024-10-30 00:00:00张瑶
教育界·A 2024年27期

【摘要】合理应用情境化教学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创意实践能力及审美感知能力等艺术素养,符合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美术学科的教育理念,是新课标背景下促进初中美术课堂改革和增效的可行之举。基于此,文章从实践角度探讨在初中美术课堂中合理应用情境化教学法的有效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情境化教学;初中美术;应用路径

作者简介:张瑶(1988—),女,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丁伙中学。

情境化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多种元素,创设对教学有促进作用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意愿,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使课堂顺利推进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认真研究如何在初中美术课堂中有效应用情境化教学法,如何围绕课程内容,构建能满足学生兴趣喜好,可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的优质情境,将情境与教学活动融为一体,打造完整、自然、流畅的初中美术课堂。

一、创设导入情境,指引学生走进课堂

(一)创设生活情境,观察生活艺术

艺术来源于生活,初中美术教学自然也离不开生活。教师应在初中美术课堂上适当引入生活化元素,构建源自生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理解艺术与生活具有密不可分的关联。创设生活化情境,可以让学生从生活角度出发看待艺术、欣赏艺术,让学生拥有一双在生活中发现艺术之美的眼睛,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有效举措[1]。

比如,教师将苏少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的“变迁中的家园”和“空间与层次”与八年级下册的“园林·探幽”合并成一个单元,构建基于生活情境的生活化美术课程。这三个课时的内容源于生活,涉及园林造景等相关知识。课堂上,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了多个体现空间感、层次感的生活案例,如中式庭院、当地公园的园林造景、知名设计师的家装设计图等,让学生从视觉感官角度出发,对能够丰富画面纵深感与层次感的艺术创作手法产生基本的认知与了解。

随后,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来到学校附近的一处公园,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观察园林、欣赏园林,结合方才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指出该园林的造景方法,寻找园林中有哪些是教材中提到的构成园林的要素。在真实的园林场景中,学生能够从生活实践角度出发,更好地理解教材中专业美术词汇的含义,理解抽象的理论概念。

创设生活化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参与美术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促使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体验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欣赏美术,提升艺术素养。

(二)创设故事情境,丰富学生想象

故事情境多用于课前导入阶段,旨在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状态,本质上起到一种衔接作用。在初中美术课堂上创设故事情境,能够给予学生较为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用寥寥数语勾勒出故事的框架,而其中所有的细节都需要学生靠自己的想象、自己的审美去填写、补充和完善,因此,创设故事情境具有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作用,是开展美术创意教学的有效手段[2]。

比如,教学苏少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下册的“历史的画卷—外国历史画、宗教画”这一课时,教师在教材的基础上引入更多故事,创设了丰富的故事情境,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本课导入环节,教师带领学生赏析瓶画《阿喀琉斯与埃阿斯玩骰子》,并向学生介绍瓶画中的两位主人公是《荷马史诗》中的希腊英雄,由此引出《荷马史诗》这部奇幻、瑰丽的长篇史诗。

接着,教师延展故事情境,将其作为本课的课外资源以及美术与文学的融合载体,选取《荷马史诗》中有关阿喀琉斯的部分作为故事情境的主体。为了使故事情境更丰富,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将语言文字版本的历史故事以图像、视频的形式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还特别选取了知名动画片《奥林匹斯星传》第34集《阿喀琉斯的故事》中的片段,设计了一段导语:“阿喀琉斯是特洛伊战争中最强大的希腊联军英雄。动画片在神话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编。那么今天,我们就从这个英雄人物所处的战场出发,走进充满艺术性与历史感的外国历史画、宗教画之中。”教师完善情境的创设,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初中生的好奇心较强,教师在导入阶段创设故事情境,能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快速跟上教师的讲课节奏,从而顺利地开展后续学习活动,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创设激趣情境,活跃美术学习氛围

(一)创设表演情境,深化艺术感知

许多初中生都喜欢参与模仿类或表演类的活动。此类活动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让学生通过扮演其他人或物的方式,学会从其他视角看待事物,学会转换视角理解事物,培养思维的灵活性。而且,学生在表演情境中能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更易于与艺术作品产生共鸣,更好地形成对作品的深度理解[3]。

如在苏少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盛世·开封”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美术与历史学科的融合性课程,在课堂上呈现宋代世界第一大城—开封的盛世景象。教师以《清明上河图》的鉴赏为开端,在多媒体设备上放大《清明上河图》,让学生观察其中的细节,并配以说明,为学生讲解画面反映的汴京城的城市面貌和社会写照。赏析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图中所绘之景反映了怎样的历史文化背景?透过画面,你能看到怎样的社会现状?”教师利用此类问题,让学生从对作品的简单欣赏转变为对其文化内涵的深度思考,帮助学生建立艺术与社会生活、历史文化之间的关联。

随后,教师创设以下表演情境:“《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的艺术瑰宝,图中的每个角落都反映了不同阶层人们的生活,以及当时繁华的商业景象、城防交通和北宋时期独特的文化面貌以及流行服饰。接下来,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在画面中任选一处,编创后续故事情节,进行角色扮演。”该活动新颖有趣,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和创造思维。

在初中美术课堂创设表演情境,能快速达到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的目的,还能让学生在表演中对美术作品产生更深刻的感悟,促使学生掌握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创意实践方式。

(二)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热情

在玩游戏时,学生往往可以获得愉悦的身心体验。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游戏活动,实现课程教学游戏化,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在游戏中,学生既能获得快乐,又能学到知识,还能在愉悦情绪的引导下生成学习美术的正确、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提高学习效率[4]。

比如,教学苏少版初中美术九年级上册“霓裳之舞”这一课时,教师创设了一个游戏情境,旨在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首先,教师结合教材,设计了一个从生活角度出发的导入问题:“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搭配喜好,不同的服饰搭配会衍生出不同的风格和特征。那么,服装有哪些分类?它们又有怎样的风格和特征呢?”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纷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讲述自己对于服装搭配的见解。

其次,在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后,教师展开本课理论知识的讲解,同时配合多媒体设备的图片展示,让各个种类的服饰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后,教师还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了几场知名服装秀的片段,与学生一同欣赏不同风格的服饰之美,领略服装设计的艺术感。

最后,教师引出本课的竞技游戏活动,创设以下情境:“六月初,盛夏来临之际,学校将举办一场大型服装展演赛事,同学们要分为两组,作为两支参赛队伍,争抢本次展演赛事的最佳表演队伍称号。本次竞赛主题为‘曲水流觞’,每个组需要设计八套服装参与竞赛。”在游戏活动的驱动下,学生的积极性被极大地激发,活动参与度大大提高。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创设游戏情境,教师需让情境成为连接游戏项目和美术知识技能的“绳索”,平衡好游戏的趣味性与课程的教育性。

三、创设任务情境,组织美术实践活动

(一)创设项目情境,开展自主学习

项目式学习要求学生围绕某一项目开展自主学习,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真实问题。项目式学习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知识探究与应用机会,显著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教师要围绕初中美术课程的核心内容,设计适合学生探究的项目课题,以推进学生的合作学习行为[5]。

比如,苏少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下册“张贴的画”一课属于设计·应用课程,通过对课标与教学大纲的研究,教师将本课的项目任务设定为“结合本课所学内容及此前已掌握的设计技巧,设计一张商业招贴画”。教师据此创设了一个设计公司的情境,学生摇身一变,变成设计公司设计部的员工。具体情境如下:“某知名设计公司同时接手了四个项目,分别为某游乐园暑期系列主题活动的宣发海报、某地方自然景区在短视频平台的电子版宣传海报、某餐厅最新版本的店外易拉宝、某楼盘的电梯平面广告。设计部成员要分为四组,同时推进这四个项目。现在同学们有自选项目的机会,请根据你的喜好,加入其中一个项目的设计小组。注意,同学们要展现出良好的职业素养,在选定项目后既不可中途更换,也不可中途放弃。”

教师为学生创设项目情境,布置项目任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动手操作欲望,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意实践素养。

(二)创设单元情境,落实素养教育

美术教学需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而大部分美术理论知识相对抽象,不易于初中生理解和掌握。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结合初中生的思维特征,创设理论讲解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情境,将具有内在联系的课程关联起来,创设大单元情境,让学生在单元情境中观察现象、理解概念,通过实践E4FmAFS4BahEC//3fC3XiNgXEyZN0f/zSww94YyvVf4=触及美术学科的本质,感受美术的魅力,生成独特的对美的理解和感受。

比如,教师将苏少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蓝白之美”和“泥土的味道”这两课整合为一体,构建大单元综合实践课程。单元教学围绕瓷器、陶器等传统手工技艺展开,分为艺术欣赏课程和需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实践体验课程两部分。第一课时以美术作品赏析以及教材理论知识讲解为主,旨在让学生对课程核心知识、概念产生基础认知。第二课时以实践体验为主。教师与当地美术馆、博物馆合作,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参观馆中的瓷器、陶器等,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华传统手工艺品独特的艺术之美。正式参观之前,教师先为学生详细介绍参观美术馆与博物馆必须遵循的纪律、本次实践活动课的规则,为构建一堂别开生面而秩序井然的社会实践课奠定基础。

回归课堂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大家在美术馆、博物馆中看到的瓷器、陶器与日常生活中我们使用的各种瓷器、陶器有何区别?它们在艺术感或美感上有何特征?”以此深化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以及不同朝代的审美观的认识与了解。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手工实践活动,让学生基于个人的能力和审美制作一款陶泥制品。

在单元情境中,学生将所学的美术知识、技能运用到实践应用中去,能够在深入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艺术表现素养,并从中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悟。

结语

总之,情境教学法在初中美术课堂上的有效应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沉浸式的情境体验下,对所学知识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提升艺术素养。教师可以基于美术课程内容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借助生活素材或故事素材创设生活情境和故事情境等导入型情境,也可以创设表演情境或游戏情境等激趣情境,还可以创设项目式学习情境或单元情境等任务情境,发挥情境化教学的作用,让素质教育落地。

【参考文献】

[1]黄伙胜.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初中美术的教学策略[J].新校园,2023(9):78-80.

[2]郑晓美.巧用情境教学法提高初中美术教学效果[J].试题与研究,2023(36):57-59.

[3]池晖.核心素养下营造初中美术情境课堂探讨[J].教师,2020(6):105-106.

[4]王文.情境教学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文理导航(上旬),2023(1):52-54.

[5]陈姗姗.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美术大单元教学的设计与实施[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3(8):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