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家校沟通的问题与对策

2024-10-29 00:00:00姜乐张丽
中国新通信 2024年18期

摘要:家庭和学校是学生学习、成长最重要的环境,家校之间有效的沟通与合作,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然而,纵观目前的家校沟通情况,仍存在主体缺位、单向度、形式化、假共识、时空错位等方面的问题,导致家校沟通效果不够好、效率不够高。究其原因,教育教学中,家校沟通理念的落实不到位、家校沟通的方式手段没有与时俱进等,是影响家校沟通质量的主要原因。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够促进家校沟通先进理念的传播,为家校联动机制的建立提供技术和工具保障。本文旨在通过信息时代家校沟通问题与对策的研究,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共建高效的家校沟通机制、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家校沟通;全面发展;信息化;策略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之一,与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构成师生关系,与家庭中的父母构成亲子关系。学生的双重身份决定了学校与家庭必须做到有效联系、高效合作。学校与家长的目标是一致的,但角度与立场有所不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合之则两利,分之则两败”。对于教育来说,家校沟通是前提,家校合作是基础。信息化时代下,以信息化为桥梁,以尊重、理解、启智、共鸣为原则,打造高效和家校沟通机制,让家长深度参与到学生的教育过程中,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家校沟通目前存在的问题

“沟通”是指行为者通过有效的语言、运用合理的协调方式达成理解或共识的行为[1]。学校教育要实现教学目标,必然需要有效的、高效的沟通与交流。借助信息技术调查研究初中家庭教育的现状发现,家校沟通与交流中存在许多问题。

(一)家校沟通的理念与价值取向

1.家校沟通主体理念不到位

家校沟通的主体包括教师与家长,同时,学生作为学习与发展的主体,以及家庭与学校关系建立的中间介质,也必须参与到家校沟通中。教师、家长和学生,任何一个主体不能实质性地、充分地参与到家校沟通与交流中,都难以真正实现家校沟通的目的,从而影响对学生的教育效果。但在目前的家校沟通中却存在主体理念落实不到位甚至主体缺失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一是,只有班主任进行家校沟通,其他学科教师没有充分参与甚至缺位。二是,部分家庭中父母只有一方参与家校沟通,另一方长期缺位。三是,孩子实质性缺席家校沟通。家校沟通的本质与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事实上家校沟通却是在归咎“孩子出现问题”的教育责任,导致家校沟通的主题往往是“问题”而不是“孩子”。综上,以上这些主体完全缺位与或部分缺位的情况,导致家校沟通与交流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

2.家校沟通的目的与价值不清晰

家校沟通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需坚持育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沟通不仅是信息的互通,更是意义的理解与共识的达成。家校之间的沟通不能只满足家长或教师一方的要求,而应建立在相互包容、彼此理解的基础上,达到学校与家庭的合作共育,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目前,社会上还充斥着短期化、功利性的教育观。学校和家长关注的往往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校规校纪遵守方面的表现。反映在家校沟通上,家长与教师沟通交流的关注点,经常放在学生的成绩和纪律表现上面,而忽视了学生的生活习惯、品行养成、能力培养、人际交往、心理健康这些重要的方面[2]。由此,家校沟通如果没有秉持“育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没有聚焦“孩子的全面发展”这个根本目的,是不可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的。

(二)家校沟通的方式

1.家校沟通的“单向度”与“形式化”

目前的家校沟通中,往往存在单向度的倾向。具体表现为:第一,家校沟通变为实质上的告知信息。教师单向度地向家长灌输或传达信息,而家长只需要接受信息与配合学校工作即可。第二,家校沟通过程中充斥着言语说教。教师经常以权威者的姿态指导家庭教育,以教育者的身份对家长进行说教。第三,家校沟通的重点往往在于归咎责任。学生出现学业问题或违纪现象时,教师经常把学生的学业情况或违纪表现告知家长,责令家长在家管教孩子或者来学校解决问题。在家校沟通中,教师虽然积极主动与家长进行沟通,但却带有严重的专业主义和权威主义倾向,将家长视为学校的追随者,致使家长处于失语的状态。目前的家校沟通中,还存在形式主义的倾向。如教师组织家长会、在线交流等活动中,往往只重视参会人数,而不重视参会效果。即使是交流环节,也沦为教师主导下的“你问我答”。活动结束后,仅仅拍照或视频截图以存档备查,而不过问会议精神是否传达、交流目的是否达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化交流工具,如钉钉群、微信群、问卷星等,也往往被用作推广宣传、网络拉票、闲聊讨论等,使得信息化沟通的手段形同虚设。

3.家校沟通中的“假共识”

家校沟通需要达成主体间的真正理解和共识,从而实现家校共育,进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现实中,家长和教师达成的共识往往具有强制性和虚假性的特征。原因在于:首先,家庭、学校主体之间未进行充分对话和平等协商。沟通中,教师往往处于优势地位,家长总是在做妥协,地位的不平等导致双方达成的共识只是表面的一致。其次,家校沟通偏离了“育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存在重成绩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共管轻共育的问题。家校沟通围绕学业成绩和日常表现展开,尤其偏重学习成绩,对学生的品德、兴趣、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关注偏少。受当下“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家庭与学校教师均把学业成绩视为决定学生未来成就的关键[3],使得家校沟通难以在学业成绩之外达成更多的共识。

4.家校沟通的方式没有与时俱进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学校与教师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家校沟通经验,包括评语手册、家访、邀请家长到校沟通、电话交流等。这些方式虽行之有效,但也暴露出诸如沟通单向度、主体缺位、家长参与度低、效率不高的弊端。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微信、QQ等即时通讯工具也被应用到了家校沟通中。但只利用这些工具和软件,却没有配套的信息化支持,使得家校沟通只是多了一个信息化的“外衣”,在本质上并没有与时俱进,从而使得家校沟通的效果与效率始终都在原地踏步。

(三)家校沟通的时空

现代社会中,工作与生活的节奏不断加快,家长的工作更加繁忙,使得家校沟通中出现时间碎片化的现象。同时,家长的所处位置也经常变换。这些客观现实为家校沟通带来了挑战。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调查结果显示:包括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在内的18个国家或地区的家长都表示,“在工作中脱不开身”和“学校活动时间不方便”,是阻碍其参与家校沟通活动的主要原因。基于对江西省多所学校的研究调查发现,学校通常倾向于开展“发生在学校、面向全体学生且由学校主导的活动或行为”,如志愿服务、参与决策、与社区合作等,并借机、顺带完成家校沟通。家长由于时间不凑巧、难以准时到达活动地点等而无法参加,导致了家校沟通无法开展。由于时空的错位,很多家校沟通活动中,家庭主体缺位率高、家长参与度低,导致家校沟通流于形式,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理念、认识、方法、工具等各方面,对家校沟通进行质的变革。

二、信息化使家校沟通产生深刻变革

1.信息技术促进家校沟通先进理念的传播

学校通过教育云平台、空中课堂广泛开展先进理念的宣传,对家长进行培训和答疑,利用大数据分析,筛选重点人员,对理念不够先进的家长进行面对面的培养,点对点的指导。逐步转变思路和培育理念,使家长深入理解家校沟通的必要性、迫切性。学校利用信息技术,对还不能适应家校高效沟通的科任教师进行跟踪辅导。最终使家校沟通的各个主体都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建立先进的家校沟通理念。

2.信息化赋能家校联动机制的建立

信息化赋能家校联动机制,使得家校有效沟通,各方面的信息能够高效、有序地传递。一是,5G为代表的传输技术,钉钉、微信等实时传输软件的推广应用,让家校交流变得实时、便捷、高效。二是,现代通信技术、VR、AR等虚拟现实技术优化了异步交流,使不同时空的主体沟通交流变得现实而有效。三是网络技术的进步,使在线教学、实时互动成为常态[4]。在这些技术的支持下,家校联动平台得以顺利建立。

3.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家校反馈协同平台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了家校反馈协同平台。教师利用协同平台,可以全时空观察、了解学生的学习、品德、行为习惯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完善学生的电子成长档案袋,并归类整理,总结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将问题清单和解决方案及时反馈给家长。家长借助平台,利用终端设备,能够直接地观察孩子的在校表现,对比孩子在家庭的学习成长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学校和老师。家长与教师可以利用钉钉、微信等交流软件进行双向,甚至多向的交流。利用平台,充分实现:沟通信息、交流心得、表达诉求、获取共识、协调行动。

三、信息化时代下家校沟通策略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家校沟通的变革带来了可能。以信息化赋能家校联动机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家校反馈协同平台,可为家校进行高效沟通、达成家校真实共识提供基础与保障。

(一)人人在场,情感共鸣

家长和教师是家校沟通的主体。主体在场是家校沟通的基础,只有主体“人人在场”,才能实现高效的家校沟通。实现“人人在场”的家校沟通机制,应从以下方面展开:首先,培育人人有效参与家校沟通的意识。学校、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拓宽宣传家校沟通的渠道,让班主任、科任教师甚至教辅人员充分认识到家校沟通的重要性。然后,通过学校和教师的努力,帮助家长提升对家校沟通的认识水平,从而让学生的各位家长都有效地参与到家校沟通中。其次,学校要利用信息化手段调动起各位科任教师参与家校沟通的积极性。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思政类教师最容易发现孩子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方面的偏差,理科类的教师往往能看到孩子思维能力方面的问题。只有科任教师与班主任形成合力,共同承担起家校沟通的责任,才能在家校沟通中取得满意的沟通效果,有效达到家校共育的目的。再次,学校、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唤醒家长的家校沟通意识,让家长认识到家校沟通是自己的权力,参与到家校沟通是自己的义务。家校充分沟通,达成各个主体之间的互相理解、情感共鸣,进一步形成行动合力,从而实现家校共育。

(二)平等对话,理念共生

平等是家校之间进行真实沟通的基础。在家校沟通中,教师与家长彼此间应互相尊重、平等对话,耐心倾听并充分了解对方的观点与诉求。家校沟通中,教师因拥有更多的教育资源、教学知识,往往居于主导地位。但是,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并不意味着教师要掩盖或抹杀其他主体的重要作用,恰恰相反,教师不能自居中心,不能进行单向度、包办制、独裁式对话;同时,强调其他主体的重要性,也并不意味着家长要在家校沟通中实现地位的翻转。在家校沟通中,一方面应避免性格强势的家长单向地问责教师或者向教师宣泄情绪,另一方面应避免过于自卑的家长回避沟通或不敢表达真实想法的情况出现。利用信息化手段能够实现家校沟通的“去中心化”。在家校协同平台上,沟通的各主体地位更加平等,不再存在中心与边缘的位差。各主体以独立的地位,拥有同等的话语权,能够真实表达自我并提出诉求。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平等对话,能够让孩子实质性地出现在家校沟通中。学生实质性地参与到家校沟通中,有助于避免家校沟通中,沟通交流的是“行为”和“问题”,而忽视了作为学习与发展的主体——“孩子”。通过以上措施,在家庭、学校与孩子的合力下,通过平等对话与理念共生,有助于开展真实、有效的家校沟通。

(三)知识共享,视域融合

真正有效的家校沟通,还应是一个知识共享和视域融合的过程。一方面,教师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家校沟通中,家长可以向教师学习教育、管理孩子的知识与技能,以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另一方面,家长具有自己的专业背景和职业经历。教师与家长沟通,不仅可以了解孩子的生活状态、成长经历,还可以向家长学习独特的育儿智慧和其他专业知识,从而启发教学智慧、改进教育方式。信息化背景下的家校联动机制,有助于实现家校间的双向学习、共同成长。学校通过协同平台,可以让家长观看学校教师的集体备课活动,并参与到班级管理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身临其境地感悟学校、教师对孩子教育工作的尽心程度,同时,家长也能将自己的教育智慧和建设性意见反馈给学校和教师。同时,在家长同意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参与家庭教育的某一个具体情境,向家长适时提出教育建议,向孩子及时给予帮助与指导。通过家校联动机制,家庭和学校共享了知识与智慧,实现了视域融合,更有利于家校以一致的步调和共同的理念对孩子进行教育。

(四)双向理解,互信共进

信息时代的高效家校沟通,强调家校在地位平等、双向理解的基础上,尊重和接纳对方的优势和局限,建立互信共进的家校关系。通过信息化的家校联动机制,家长能够不受时空环境的限制,身临其境地感受学校教育的真实状态。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感受孩子的课堂生活,并尽可能参与到课外活动、作业设置、学业评价等教学活动中。在此过程中,家长能够理解教师的不易,教师能够体悟家长的诉求,从而形成互相理解、真实沟通、充分协商的家校沟通,建立目标统一、步调一致的家校共育机制,最终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家校联动机制与家校反馈协同平台,能够有效地应对目前家校沟通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希望通过本研究,为教育工作者和家庭建立有效的家校沟通机制提供有益借鉴,从而助力推动家校共育,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姜乐 山东济宁市兖州区第十四中学

张丽 山东济宁市兖州区山拖学校

参考文献

[1]张东娇.简论沟通及其教育价值[J].教育科学,2002,18(01):4-7.

[2]宁倩倩,薛娟.中小学家校沟通的虚假表现及其转向[J].教学与管理,2023,(27):47-51.

[3]黄艳雁,姚金秀,俞志辉.“双减”背景下信息技术赋能“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建设[J].数字技术及应用,2023,(03):32-35.

[4]边玉芳,张馨宇.新时代我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3,(02):40-46.